第55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2988字
- 2015-12-26 18:21:51
行漿宜:八日漿不行,其根虛薄、血少故耳。蓋以初起時毒載血妄行,未免躥進,其血虧矣。至此不能成漿,急以歸茸湯益之。
歸茸湯鹿茸(酥炙,一兩) 當歸(五錢) 銼,酒煎服。
凡痘屬虛寒,八九日色光、白如水泡,頂陷根白、癢塌寒戰等癥。
回陽酒鹿茸(酥炙焙) 大附子(面包煨去臍皮) 嫩黃 當歸(酒洗。)上銼,好酒煎服。兼有痰嗽,加牛膽南星。
灰陷黑陷,嘔吐白沫為表虛,用木香散。
嘔甚,用木香散加白豆蔻。此正治也。若未曾解毒,另有法。
寒戰切牙、癢塌泄瀉為里虛,用異功散。泄瀉甚,用異功散加肉豆蔻。
干嘔屬胃虛里熱,用異功散。
木香散木香(磨) 前胡 黃 白茯苓(去皮) 白術 濃樸(姜汁炒) 訶子(煨,取肉)陳皮(各一錢) 肉桂(八分) 人參 丁香(雄者五粒。)上銼一劑,水一鐘,煎八分。溫服。
異功散當歸 川芎 人參(減半) 黃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訶子(煨,取肉)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臍) 半夏(姜汁炒。各一錢) 濃樸(姜汁炒) 肉桂(各八分) 小丁香(七枚)上銼一劑,水一鐘,煎至八分,溫服。
漿行而作癢,此內熱而外為風寒所束。用荊芥穗紙裹緊搓糊,粘指頭,令不散,燈上燒過,卻于桌上吹去灰,快放手,指定癢痘頭用荊芥穗火點癢處一下即放退。患者自以為妙,每癢痘悉點之立止。
行漿行足而發疔,認定是黑疔痘,或黑而硬,或有紅絲,或為大紫泡,未曾解毒者,仍以神功散加雄黃、黃芩、黃連、大黃煎服。卻用點法:雄黃一錢,研胭脂,重浸水合濃,調雄黃末,點疔痘頂上,立時即出紅活,亦神法也。蓋雄黃能拔毒,胭脂能活血水。
漿足宜:此時有咳逆,胃氣上越欲絕也。以真黃土,鼻邊聞之,立止。
九日而寒者異功散,甚者宜。九日寒戰,大附子半個面裹煨熱七錢、干姜炒黑五錢、白術五錢、人參三錢,水煎溫服。
此時漿滿,或為寒所薄,一時痘俱紫黑,即如紫葡萄樣,不必驚恐,急以肉桂磨湯服之,立見如舊。
回水宜:九日十日,回水之時,元氣熏蒸,真陽運化,其水自然消燥,此循環之妙理也。其有未曾解毒,至此時水不能化,反歸于胃,與所伏之毒伏于陽明,則脾胃受戕,宜以定中湯治之。
定中湯 用真黃土,能鎮安胃氣,收斂中土,取真正黃色不雜者,用一塊在碗內百沸湯泡,即以碗蓋,少傾出用。如冷傾入盞內,外以熱水頓熱,用兩酒盞和藥:朱砂研細五分,能鎮心胞絡,使小腸不奔也;雄黃研細一錢,能解毒,使胃氣寧也。二味同和勻,以黃土湯少加砂糖溫服,二服立效。煩躁、悶亂、發渴,定中湯加片腦半分,牛蒡子湯二盞和服。
有寒戰切牙等癥,宜用附子理中湯。
有擦破周身不能回水,急以新瓦椿作粉,摻在破處,立收。此妙法也。
收靨宜:若解毒不盡,或未經解毒,到當靨而不靨,發熱蒸蒸者,用甘露回天飲:砂糖半酒盞,百沸湯調一大碗,溫服,立時退熱,痘即靨。萬發萬中,回天之力也。
若痘靨時濕靨,乃外潰之痘淋漓粘沾者,宜以甄陶散敷之:新瓦不拘多少,為細末,篩過,絹袋包,撲患處。若干痂堆不落,內又窨膿,即以瓦粉用鴨蛋清調敷,立收而落痂矣。
當靨時腹痛不靨,其痛著在中脘,乃熱毒凝滯、瘀血作痛也。
手捻散牛蒡子 白芍 桃仁 大黃(各一錢) 紅花(八分) 桂枝(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溫服。一服立愈。
若將靨時,其痘一時盡黑,非靨也,乃火極攻里,即兇矣。
結痂宜:外潰不結痂者,甄陶散敷之。結痂而誤犯風寒,惡寒發熱者,以補中益氣湯主之。
補中益氣湯當歸 黃 (各一錢) 人參(五分) 白術(八分) 柴胡 升麻 干葛(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服。
結痂后虛煩者,宜加味保元湯。
加味保元湯黃 (二錢) 人參(一錢) 麥門冬(去心,二錢半) 知母(一錢半) 梔子(炒,一錢半)甘草(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溫服。結痂后有余熱者,以前藥加牛蒡子(一錢半)、白附子(一錢)。
還元宜:痂落,血氣尚虛無力者,宜調理,八物湯主之,或十全大補湯。
還元痂落,有余毒,覺其聚于臟腑,時復作熱,腹內疼痛,宜牛蒡子飲主之。
牛蒡子飲牛蒡子 前胡 黃連 黃芩 連翹 白附子 玄參 赤芍(各一錢)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服。
五福化毒丹 治痘疹后余毒,神效。(方見前諸熱。)祖傳經驗秘方 凡痘后,不問癰毒發于何經,初起紅腫時用。
黑、綠、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漿,時時以鵝翎刷之,隨手退去,效。
〔補遺秘方〕治小兒痘疹不起發。用李樹上津膠,每用些須熬水,飲之即起。
復生丸 治小兒痘疹不起發,紫黑陷伏,并痘疹初作,已發未發,服之,其毒即解,五日以前可服,其效如神。(大梁鐘云山傳。)當歸 白芍 西芎 升麻 葛根 甘草(各五錢) 嫩紫草茸(一兩) 辰砂(一兩一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冰、雪、雨三水送下。如無,河水亦可;或糯米湯入酒一匙送下亦可。
桃紅痘疔方雄黃(一錢) 紫草(三錢)上為細末,胭脂汁調,將銀簪挑破黑疔,將藥點入內即效。
發痘方穿山甲(用錢鋪炒焦黃色)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六七歲者,熱酒調下三分,不可多用,蓋被片時,通身汗出。
牛黃散 治痘黑陷,虛弱而不起發。
朱砂(一分) 牛黃(三厘)上為細末,蜂蜜打濕胭脂汁,取蜜調藥,用銀簪刺黑陷上為之三次,一日涂一次,去黑。
麻疹
麻疹,乃六腑腸胃之熱蒸于肺,外感內傷并發。與痘疹表似同里實異。初熱三日,出脹共三日,出而又沒,沒而又出,一周時許。重者,遍身繃脹,眼亦封閉。有赤白微黃不同,仍要紅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咽喉攢纏者逆。發不出而喘者,即死。與大科癮疹相似,又與發斑相似,如錦紋,有空缺處,如云頭狀。麻即如麻,遍身無空,但疏密不同耳,仍有夾斑、夾丹、夾瘡同出者。
初起,呵欠、發熱、惡寒、咳嗽、噴嚏、流涕、頭眩,宜升麻葛根湯加紫蘇、蔥白以解肌。
切忌大汗。斑不紅者亦宜。乃麻痘初起之神方。潮熱甚,加芩連地骨皮;譫語調辰砂、六一散;咳嗽加麻黃、杏仁、麥冬、石膏;咳甚,另用涼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瀉宜四苓散;便血合犀角地黃湯;吐、衄血加炒山梔;不便赤加木通;寒熱似瘧,小柴胡湯。
初起全類傷寒,但面赤、中指冷為異耳。
已出煩躁作渴者,解毒湯合白虎湯;喘便閉者,前胡枳殼湯加赤茯苓、大黃、甘草、五味,水煎服;便閉三四日者,小承氣湯、防風通圣散;譫語尿閉者,導赤散;如泔者,四苓散加車前、木通;諺語如狂者,解毒湯調辰砂六一散;大便血、小便亦見血者,犀角地黃湯合解毒湯;吐血衄血,解毒湯加炒山梔、童便;泄瀉,解毒湯合四苓散;喘兼泄瀉溺澀者,柴苓湯;煩渴、吐、作瀉者,白虎湯加蒼術、豬苓湯;熱盛干嘔,解毒湯;傷食嘔吐,四君子湯;夏月因暑作嘔,四苓散加人參。忌用豆蔻、木香、姜、桂熱藥。
麻癥初起,已出已沒及一切雜癥,與痘毒大同,但始終藥宜清涼。雖麻喜清涼、痘愛溫暖,不易常道,虛則補,實則瀉,醫家活法。故治麻亦有血虛而用四物湯,氣虛用四君子湯,天寒傷冷則溫中、理中之藥,一時之權變用也。
麻癥沒后,余熱內攻,循衣摸床、譫言妄語。神昏喪志者死。如熱輕,余毒未除,必先見諸氣色,雖預防之始終,以升麻葛根湯為主,或消毒飲、解毒湯,隨癥選用。仍忌魚腥蔥蒜之物。
升麻葛根湯(方見痘瘡。)辰砂六一散(即益元散,方見中暑。)涼膈散(方見火證。)四苓散(即五苓散,方見中暑。)犀角地黃湯(方見吐血。)小柴胡湯(方見傷寒。)解毒湯(方見傷寒。)白虎湯(方見傷寒。)小承氣湯(即大黃、枳實,濃樸、水煎服。)防風通圣散(方見中風。)導赤散(即生地、木通、甘草、淡竹葉七個,水煎服。)柴苓湯(即小柴胡湯合五苓。)四君子湯(方見補益。)四物湯(方見補益。)理中湯(方見中寒。)清毒飲(牛蒡子、防風、荊芥、甘草,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