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山藥(五錢) 白芍(炒) 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各二錢) 白術(二錢半)石菖蒲(一錢) 人參(去蘆) 熟地 當歸 川芎 黃 (蜜炙。各二錢半) 甘草(炙,一錢半)上銼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不拘時服。嬰兒、乳母同服。
錢氏地黃丸 治肝腎虛弱、骨髓不充、不能行。根據本方加酒炙鹿茸、牛膝、五加皮同服,自然髓生而骨強,即能漸漸行也。
語遲者,邪乘心也。
菖蒲丸 治小兒語遲。
石菖蒲 人參 麥門冬(炒去心) 川芎 乳香 當歸 遠志(甘草水泡去心) 朱砂上為末,煉蜜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食遠,粳米湯飲下。
齒遲者,腎不足也。
芎歸散 治小兒齒遲。
川芎 干山藥 當歸 白芍(炒) 甘草(炙。各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食后服。將此干藥末擦牙齦即生。
龜胸者,肺熱脹滿也。
龜胸丸 治小兒龜胸,高如覆掌。
川大黃(煨,六錢) 天門冬(去心) 百合 杏仁(去皮尖,麩炒) 木通(去節)枳殼(麩炒) 桑白皮(蜜炙) 甜葶藶(隔紙炒) 軟石膏(各一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化下,食后臨臥服。仍宜灸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間,六處各灸三壯。春夏從下灸起,秋冬從上灸起。
根據法灸之。
龜背者,風邪入脊也。
龜背丸 治小兒龜背。
枳殼(麩炒) 防風(去蘆) 獨活 大黃(煨) 前胡(去蘆) 當歸 麻黃(去節。各三錢。)上為細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看兒大小,以米飲下,食后服。仍灸肺俞穴,在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心俞穴,在五椎下各一寸半;膈俞穴,在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六處穴各灸三壯。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以小麥大,但灸三壯而已。
小兒行遲、齒遲、解顱、囟填、五軟、鶴膝、腎疳、齒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稟受腎氣不足,當以六味丸加鹿茸補之。若因精氣未滿而御女以通,多致頭目眩暈、口渴吐痰,或發熱足熱、腰腿酸軟,或自汗盜汗、二便澀痛,變生諸疾,難以名狀。余常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補中益氣之劑,加減用之,無不奏效。(方見補益。)小兒五歲不能言,咸以為廢人也。但其形色悉屬肺腎不足,遂用六味丸加鹿茸及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兩月余,形氣漸健;將五月半載,能發一二言;至年許,始聲音明白。(方見補益。)
痘瘡
小兒痘瘡何以知?腮赤眼泡亦赤時;呵欠噴嚏及驚怖,耳尖手指冰如之;證作三日瘡不見,升發之藥不可遲;敗毒葛根堪選用,解熱表汗最為宜;寒涼之劑慎勿用,臟腑一動致災危。
小兒患痘瘡,臟腑虛寒者見證(忌服寒涼藥):惡寒、寒熱往來、自汗惡風、手足厥冷、面青、面色 白、目睛青色、糞色青白;體凈、怠惰嗜臥、二便清利、吐瀉不渴;昏睡、口鼻氣冷、飲食不進、乳食不化;腹脹、聲音微弱、足脛冰冷、精神慢弱;懶言、吐乳瀉清、脈浮細而虛(乃表虛)、脈沉細而遲(乃里虛)。
小兒痘瘡,臟腑實熱者見證(忌服溫熱藥):面赤、大便閉、身體壯熱、毛焦膚燥;唇紫、小便赤、手足熱極、驚悸譫語;眼黃、口氣熱、吐痢而渴、狂亂叫哭;鼻塞、流清涕、大便焦黃、腹脹不食;頭痛、身皆痛、煩躁痰壅、胸膈痞滿;嗆喉、咽干燥、咳嗽喘促、上下失血;脈浮數而實大(表)、脈沉實而數(里)。
痘有十候:發熱、初出、出齊、起泛、行漿、漿足、回水、收靨、結痂、還元。
初發熱宜:加味敗毒散 初起發熱即服此藥,神效。
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 防風 荊芥 薄荷 枳殼 桔梗 川芎 天麻 地骨皮。
上古方,除參苓,恐補早助火也。宜加紫草、蟬蛻、蘇葉、麻黃、姜蠶、蔥白帶根解熱。泄瀉加豬苓、澤瀉,去紫草,水煎熱服,出汗為佳。
升麻葛根湯 發熱之初,未分麻痘、傷寒、傷食等癥,宜此解散,庶無誤事。
升麻 葛根 白芍(各三錢)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熱服。寒月加蘇葉八分;四肢逆冷加桂枝一錢半;腰痛當知是痘,加桂枝錢半;時氣酷烈,發熱太甚,乃是毒瓦斯盛,加牛蒡子一錢半,只服前敗毒散尤妙。
痘初出宜:神功散 治痘出毒瓦斯太盛,血紅一片,不分地界,如紋蠶種,或諸失血、嘔,吐瀉,七日以前諸癥可服解毒。
黃 人參 白芍 紫草 生地 紅花 牛蒡子(各等分) 前胡 甘草(減半)上銼,水煎,不拘時服。熱甚加黃連、黃芩各一錢;未退者,再加大黃研入。有驚者,加蟬蛻一個去翅足。若頭粒淡黑者,有寒乘之,加官桂一錢。
胡荽酒 痘初出時,宜用此酒遍噴四面床壁,及與患者服。役人皆飲,能辟穢毒;又以凈胭脂點兩眼角,防痘入眼。
胡荽一束,銅錢大,細切,用好酒熱和與服。須臾,渾身通暢。過一二時,以紙蘸麻油點照于無痘處,又出如珍珠光亮數十顆矣。如無胡荽,即用胡荽子研亦可。
痘出齊宜保元湯人參(二錢) 黃 (嫩者二錢)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服。
四日以前有寒癥,其色黑慘,宜用保元湯加官桂。五日以后,有寒中里者,用附子理中湯,不甚,只宜保元湯加官桂。
腹痛者,毒盛也,神功散主之。
面紅不退,地界不分者,神功散倍前胡。
吐者毒盛,乘火炎而宣也,神功散主之。
泄瀉者,火盛而奔越也,服神功散即止。卻用升麻以升提之,不可用止澀之藥,唯解其毒則自止矣。
渴者,紅花子湯加牛蒡子,雖口中如煙起即解。發渴者,或用人參、麥門冬湯飲之亦可。切不可用棗湯。
大渴者,取真黃土百沸湯,碗蓋泡取水,少加砂糖調飲立止。
汗不止者而身已涼,乃血隨氣溢也。用當歸(五錢)、黃 (三錢)、酸棗(一錢)。共銼一劑,水煎溫服,立止。
痰,用白附子水磨服,效。不可用二陳湯,使燥陽明經,使孤陽無陰,不能施化也。
嗽,用杏仁煎湯,磨白附子服。
三日內頂陷者,非虛也,乃火盛陽極,反為陰降,如當午樹枝向下。宜用九味神功散退其火。
三四日色慘不陰,宜用神功散活血退火,使其瑩滿光明。
或有失治,不知解毒,五六日間,以燈照之,生氣未戕,其毒太盛作熱,地界紅燥,宜用神功散治之。觀隨其變而施治,猶或可救一二。過此則不能施其神功矣。
認痘法:故曰氣尊血分者生,謂火靖而后出,氣得其令,頭粒尖而白,根顆紅而不散,譬如一顆珍珠放在胭脂上也,頭粒白于上,見氣升而尊,根紅于下,見血附而安其分也,故生。故曰毒參陽位者死,謂帶火而出,氣不得令,頭粒紅紫、地界不分,譬如 血、豬肝,勢極而不返,故死。若朱砂胭脂包者,生息之氣猶存,可治也。
痘不治法:初出涌壯者不治,出如蠶種者不治;隨出隨沒者不治;如蚊蟲咬者不治;氣血相失者不治;倒出者不治;飲水如促鼻者不治。與肺氣不能疏理也。
大凡七日以前為里實,不可投溫燥之劑,能助毒也。八日以后為里虛,不可投寒涼之劑,能伐生氣也。
起泛宜:當起泛而不起,用川山甲炒成珠,研二錢,溫酒調服。
血弱不起,根底淡薄,用保元湯加丁香(三粒)、肉桂(一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水煎服。
凡痘不起脹、灰白色、頂陷者,氣血不足、虛寒癥也,宜托里散加丁香。
凡痘紫紅不起脹者,火盛血熱,宜服內托散去桂、加紫草、紅花;熱盛加黃芩;若紫黑陷伏、用此藥調川山甲炒成珠為末,五分,同服。
內托散 治血氣虛損,或風邪穢毒沖觸,使瘡毒內陷,伏而不出,或出而不勻。用此藥活血勻氣、調出補虛、內托瘡毒,使之盡出易收。
黃 (蜜炙) 人參 當歸(各二錢) 川芎 防風 桔梗 白芷 濃樸(姜汁炒) 甘草(各一錢)木香 官桂(各三分)上方于紅紫黑陷屬熱毒者,去桂,加紫草、紅花、黃芩;若淡白、灰黑、陷伏屬虛寒者,加丁香救里、官桂救表;當貫膿而不貫膿者,倍參、 、當歸,煎熱,臨服入人乳汁、好酒同參溫服,此貫膿之巧法也;泄瀉加丁香、干姜、肉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