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1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4969字
  • 2015-12-26 18:21:51

若癖塊日久,元氣脾胃俱虛,宜朝服補中益氣湯,夕服千金消癖丸,間與混元丹,兼服治之,獲效者多矣。

癖者,生于皮里膜外也。

凈腑湯 治小兒一切癖塊、發熱口干、小便赤、或泄瀉。

柴胡 白茯苓(去皮) 豬苓 澤瀉 三棱(醋炒) 莪術(醋炒) 山楂(去核。各一錢) 黃芩白術(去蘆) 半夏(姜制) 人參(各八分) 胡黃連 甘草(各三分)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肥兒丸 治癖如神(方見疳疾。)千金消癖丸 治小兒癖疾、積塊,有殊效。

蘆薈 阿魏(另為糊) 青黛 木香 濃樸(姜炒) 檳榔 陳皮(去白穣。各一錢) 麥芽(炒,四錢)使君子(去殼) 胡黃連 山楂肉香附(水浸) 三棱(醋炒) 莪術(煨,醋炒。各二錢) 水紅花子(微炒) 神曲(炒。各四錢)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白術(去蘆。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上為末,將阿魏一錢,白水和面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四五十丸,米飲、白湯吞下。

益兒餅 治小兒癖疾。

水紅花子 使君子(去殼) 山楂肉(各五錢) 白術(去蘆,四錢) 檳榔(一錢半) 木香(一錢)神曲(炒,二錢半)上為末,入黃蠟、面,水和作煎餅吃。

至寶丸真阿魏(二錢) 蘆薈 天竺黃 胡黃連 雄黃 穿山甲(炒) 沉香 白草烏(泡) 砂 沒藥(各二分)上為極細末,用好酒和成一塊,入銅鍋內,再入酒半茶鐘,熬成膏。勿令火大,恐傷藥方,量可丸取出。

丸如豌豆大,每丸黃酒送下。十歲以上,服二丸,臨臥時服。待其自然汗出,三日服一次。重者,五七服,輕者,二三服,熱即退、塊亦消。須要忌口。如服后熱不止,可后服金花丸;如羸弱不進食者,可先服平胃散。

癖疾方麝香(二分) 全蝎(去毒) 斑蝥(去頭、翅、足) 紅娘子(去頭、尾、足翅,女人用、男子去)阿魏 蠓蟲(去足翅) 血竭 雄黃 砂 蘆薈 木香 當歸尾(酒浸) 三棱(醋煮) 莪術(醋煮)香附米(炒) 白豆蔻(去皮) 蘿卜子(炒,各一錢)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或酒、或溫水下。壯盛者可服。

癖疾方蘆薈(五分) 阿魏(五分) 急性子(即小桃紅子) 水紅花子(一錢) 黑白牽牛(共一錢) 猴(燒灰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三分,黃酒送下,三帖全好。

癖疾方牛黃(四分) 雄膽(四分) 血竭(一錢) 蘆薈(四分) 爐甘石(五分) 天竺黃(五錢)黃蠟(五錢) 凈皮硝(一兩) 蜂蜜(四兩)上將蠟化開,與蜂蜜一處,滾熟住火,傾入細瓷碗內,涼冷后,將群藥為細末,方入蜜蠟內攪勻。每日常服。先服用箸頭蘸吃,后多服不怕,十日全消。忌醋冷油膩之物。

又方核桃仁(一斤) 檳榔(二十個) 砂(一錢) 大黃(一兩)上三味為細末,入桃仁,水煮一炷香。水滾時,陸續入皮硝半斤,香盡硝亦盡,止食桃仁亦好。

清香散 治癖疾生牙疳、潰爛臭穢。

乳香 沒藥 孩兒茶 輕粉(炒) 象皮(炒灰) 象牙(焙黃) 紅褐(炒灰) 珍珠(焙黃)海巴(焙干。各等分)上為細末,搽患處,立時痛止,生肌如神。

桃花散 治癖氣上攻,牙腮腐爛。

桃花信一塊,桑柴火內燒紅,淬入細茶濃鹵內。如此七次,去信,將茶鹵入雄黃一塊,研末入鹵內,用雞翎頻掃患處。止痛生肌,立時見效。

克堅膏 專治小兒癖塊、發熱羸瘦。

木鱉子 穿山甲 川烏 甘遂 甘草 當歸 上各八錢,先用真香油一斤入鍋內,將前藥熬成灰,濾去渣,再慢火熬,滴水不散,方下黃丹八兩,熬滴水成珠,方下細藥入內,再不見火 蘆薈 阿魏 硼砂 皮硝水紅花子(各五錢) 砂(三錢) 麝香(一錢)上為細末,入內攪勻不熬,攤為膏藥。貼時,先用皮硝水洗皮膚,以膏貼癖。二三日后,覺肚內疾作疼,四五日發癢,糞后有膿血之物是其驗也。

抓癖膏(李滄溪傳) 香油(半斤) 桐油(半斤) 生豬腦子(半斤) 男子血余(灰水洗凈,不拘多少) 桃仁(四兩) 白蠟(四錢)上俱下鍋內,文武火熬的腦子盡,用布絹濾去渣,次下飛過黃丹十四兩,熬成膏,待溫下:胡黃連、香白芷、蘇木、紅花、三棱、莪術(各三錢)、當歸尾、 砂(各五錢)、麝香(一錢半)。各為細末,照分兩重羅,入前膏內攪勻收貯。勿令泄氣。如有積塊,先用皮硝煎水洗患處,令凈,次用生姜擦之,方用絹帛攤藥貼上;貼后,用熱鞋底炙熱熨之五七十遍,覺內熱方可。如貼后,癖即消縮如神。

灸法 穴在小兒背脊中,自尾 骨將手揣摸脊骨兩傍有血筋發動處兩穴。每一穴用銅錢三文壓在穴上,用艾炷安孔中,各灸七壯。此是癖之根,貫血之所。灸之,瘡即發,即可見效。灸不著血筋,則瘡不發,而不效矣。

化癖如神散 治痞塊積聚。

蟾酥 黃蠟(各二錢) 羚羊角 牛黃(各五分) 麝香(三分) 巴豆肉(一錢) 砂 冰片(各一分)上為末,丸如菜子大。每用一丸,用扁頭針,或患處刺破皮入之,用膏藥粘貼。一伏時揭起,其癖化膿血出盡,服調理脾胃藥。

一小兒,患痞癖,服檳榔、蓬術、枳實、黃連之類,痞益甚。余曰:此脾經血虛痞也,不可克伐。遂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漸復,諸癥漸愈;乃朝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夕用異功散加當歸、芍藥而愈。

(方見補益。)

諸熱

小兒諸熱辨例:傷寒熱:手足梢冷,發熱惡寒而無汗,面色青慘而不舒,左額有青紋。

傷風熱:手足梢微溫,自汗,面赤而光。

傷食熱:目泡腫,右額有青紋,身熱而頭額、腹肚尤甚,夜熱晝涼,面黃,或吐痢腹疼。

驚風熱:面色青紅,額正中有青紋,手心有汗,時作驚惕,手脈絡微動而發熱。

風熱:身熱,倍能食,唇紅頰赤,大小便秘。

潮熱:如水之潮,根據時而至。

變蒸熱:身體上下而蒸熱,上氣虛驚,耳熱微汗,唇上下有白泡,狀如珠子。重者,身熱脈亂、腹痛啼叫、不能乳食、或吐 。周歲以后,無此癥也。

潮熱,發渴有時;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夕發且止;余熱,寒邪未盡;食熱,肚背先熱;疳熱,骨蒸盜汗;背熱,一向不止;煩熱,心躁不安;積熱,頰赤口瘡;風熱,汗出身熱;虛熱,困倦少力;客熱,來去不定;癖熱,涎嗽飲水;寒熱,發如瘧狀;血熱,辰巳時發;疹熱,耳鼻尖冷。諸熱得之,各有所歸,其間有三兩癥交互者,宜隨其輕重而治之。

諸熱為病者,宜清熱也。

大連翹飲 治小兒傷風感冒,發熱。痰壅、風熱、丹毒腫痛、頸項有核、腮赤癰癤、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咽喉疼痛、小便淋瀝、胎毒痘疹余毒、一切熱毒并治。

連翹 瞿麥 滑石 車前子 牛蒡子 赤芍 梔子 木通 當歸 防風(各四分) 柴胡 黃芩 荊芥(各一錢二分) 蟬蛻(五分) 甘草(一錢六分)上銼,竹葉十個、燈芯十莖,水煎,不拘時溫服。風痰熱變蒸加麥冬;實熱、丹熱加大黃;胎熱、瘡疹余毒加薄荷葉;癰癤熱毒加大黃、芒硝。

五福化毒丹 治小兒壅積熱毒,唇口腫破生瘡、牙根出血、口臭頰赤、咽干煩躁、或痘疹余毒未解、或頭目身體多生瘡癤。

犀角 桔梗(去蘆) 生地黃(酒洗) 赤茯苓(去皮) 牛蒡子(微炒。各五錢) 樸硝 連翹 玄參(黑者) 粉草(各六錢) 青黛(二錢,研極細)上為末,煉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兼有驚,加朱砂為衣。

感冒

感冒者,宜發散也。

惺惺散 治外感風寒,鼻塞、痰嗽、發熱人參 白術 白茯苓 桔梗 栝蔞根 細辛 甘草 薄荷上銼,水煎服。

羌活膏 治小兒風寒外感,驚風內積,發熱喘促、咳嗽痰涎、潮熱搐溺,并痘疹初作。

人參 白術 獨活 前胡 川芎 桔梗 羌活 天麻(各五錢) 薄荷(各三錢) 地骨皮(二錢)甘草(二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姜湯研化下。

一小兒八歲。患傷寒,頭疼身痛、發熱口干、面赤無汗。諸醫以傷寒治之,百藥罔效。已經旬日,袖手待斃。余以龍腦安神丸一服,其汗如雨即瘥。

一小兒外感風邪,服表散之劑,汗出作喘,此邪氣去而脾肺虛也。用異功散而汗、喘止;再劑而乳食進。

一小兒沉默昏倦、肢冷驚悸、其紋如弓之向里,此屬胃氣虛而外感寒邪也。先用惺惺散以解外邪、調胃氣,諸癥頓愈。但手足逆冷,又用六君子湯調補元氣而安。(異功散、六君子湯俱見補益。)

傷食

傷食者,宜消導也。

萬億丸 治小兒乳食生冷所傷,發熱肚脹諸癥。(方見通治。)消食丸 治小兒宿食不消。(又名消乳丸。)砂仁 陳皮 三棱(炒) 神曲(炒) 麥芽(炒。各五錢) 香附(炒,一兩) 加白術(炒、五錢)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湯送下,大小加減。

消食餅 治小兒時常傷食,皮黃肌瘦、肚大腹脹。用此焦餅,令常服之。

蓮肉(去皮) 山藥(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麥芽(炒) 扁豆(炒)上各等分為末,每四兩入面一斤,水同和,烙焦餅用。

一小兒傷寒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亦未退。余以為胃經虛血,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劑而痊。

一小兒十四歲。傷食發熱,服消導丸,胸腹膨脹、發熱作渴,此脾氣復傷也。先用四君、升麻、柴胡,飲食漸進;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后因勞心發熱少食,用四物、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兒傷食發熱、抽搐、嘔吐、喘嗽,屬脾肺虛、氣虛有熱,用六君、炒黑黃連、梔子而愈。(上方俱見補益。)

腹脹

腹脹者,脾胃氣虛也。

消脹散 治小兒腹脹。

蘿卜子(炒) 蘇梗 干葛 陳皮 枳殼(各等分) 甘草(少許)上銼,水煎服。食少者,加白術。

一小兒傷食腹脹,胸滿有痰。余用異功散而痊。后復傷食,腹脹作痛,或用藥下之,痛雖止而脹益甚,更加喘粗,此脾氣傷而及于肺也。用六君加桔梗調補而痊。

一小兒停食,服通利之劑,作嘔腹脹。此脾胃復傷也。

用補中益氣湯而愈。(上方俱見補益。)

嘔吐

嘔吐者,乳食傷胃也。

定吐飲 治吐逆,投諸藥不止,服此神效。

半夏(湯泡透切片,焙干為末,二兩) 生姜(洗凈,和皮一兩) 薄桂(去粗皮銼,三錢)上姜切作小框,如綠豆大,同前半夏和勻,入小鐺內,慢火順手炒。令香熟帶干,方下桂再炒勻,微有香氣,以紙攤開地上去火毒,候冷,略播去黑焦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空心,少與緩服。

定吐紫金核 治嘔吐。

丁香 木香 藿香 半夏(姜湯泡七次)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各一錢。)上為末,姜汁打糊為丸,如棗核大,用沉香、朱砂各一錢為衣,陰干。每用一丸,用棗一枚去核,放藥丸在內,姜片夾,濕紙裹,灰火內煨熟,去姜紙,嚼吃,用米飲壓之。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吐痰,此飲食傷脾、肺氣虛弱所致。用六君子湯、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而愈。(方見補益。)

泄瀉

泄瀉者,乳食傷脾也。

參苓白術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中氣喘、嘔吐泄瀉。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

人參 白術(炒) 茯苓(去皮) 山藥(炒) 甘草(炙,各二錢) 蓮肉(去心)、白扁豆(一錢半,姜汁浸炒) 薏苡仁(炒) 砂仁 桔梗(去蘆。各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量兒歲數加減。

啟脾丸 消食止瀉、止吐消疳、消黃消脹、定腹痛、益脾健胃。

人參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 山藥(炒) 蓮肉(各一兩,去心) 山楂肉 陳皮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湯下,或米湯研下服亦可。小兒常患傷食,服之立愈。

一方 益元散加白術末一兩,每服一二錢,米湯調下,止小兒泄瀉殊效。

一方 止治溏瀉,用柿餅燒熟食之即止。

治小兒水瀉不止 五倍子為細末,陳醋調稀,熬成膏,貼臍上即止。

水瀉痢疾方 生姜(四兩) 真香油(四兩) 黃丹(二兩)熬成膏藥貼臍,立效。

一小兒飲食后即瀉,先用六君子、升麻、神曲、山楂而止;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痊。后吐瀉腹痛,用保和丸二服,又用異功散調補脾氣而安。

一小兒傷食,作瀉腹脹、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先用五苓散(方見中暑)加木香,旬余,諸癥漸退;又用五味異功散為主,佐以加減腎氣丸,又旬日,二便調和,飲食漸進,浮腫旋消,乃用異功散調理而安。

一小兒因驚久瀉,面色青黃,余謂肝木勝脾土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一小兒久瀉兼脫肛、小腹重墜、四肢浮腫,面色痿黃、時或兼青,諸藥到口即嘔吐。審乳母,憂郁傷脾,大便不實。先用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及四神丸調治其母,不兩月,子母俱愈。(上方俱見補益。)

吐瀉

上吐下瀉者,脾胃俱傷也。

白術散 治吐瀉,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和胃生津,止瀉痢,將欲成慢驚風者。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藿香 木香 干葛 甘草(炙。各等分)上銼劑,水煎服。若小兒頻頻瀉痢,將成慢驚,加山藥、扁豆、肉豆蔻(煨。各一錢) 姜一片,水煎服;若慢驚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蝎(三個)、白附子(八分、煨);若冬月,小兒吐蛔,多是胃寒、胃虛所致,加丁香三粒;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乃胃中元氣少故也,以此湯補之,加天花粉;若能食而渴者,白虎湯加人參;如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服之即效。

燒針丸 治小兒吐瀉。

黃丹 朱砂 白礬(枯過)上為末,棗肉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三四丸。戳針尖上燈焰上燒過,涼,米泔研爛調服。瀉者食前,吐者無拘時。外用綠豆粉,以雞子清作膏。如吐,涂兩腳心;如瀉,涂囟門上。止則去之。

又方 治吐瀉。四君子湯加藿香、陳皮,一劑而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定结县| 陵水| 辛集市| 吉木乃县| 日喀则市| 吴堡县| 靖边县| 屯留县| 当阳市| 忻州市| 开平市| 安平县| 喀喇| 阳山县| 临漳县| 沛县| 璧山县| 长乐市| 靖安县| 信丰县| 肥乡县| 巴青县| 广宁县| 依安县| 铜鼓县| 肃北| 敦煌市| 通州区| 和平区| 庄河市| 垣曲县| 米脂县| 凭祥市| 胶州市| 梅河口市| 乌苏市| 广水市| 巩留县| 桃江县|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