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經云: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要”、“二總”、“三毒”、“五惡”、“六猛”、“六方”、“十目”、“十三格”、“十四處打法”、“十六處練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槍”之論。恐后學者未見過拳經,不知有此,故述之以明其意。
七拳:頭、肩、肘、手、胯、膝、足。
八字:斬(劈拳也),截(鉆拳也),裹(橫拳也),跨(崩拳也),挑(踐拳亦即燕形也),頂(蛇拳也),云(鼉形也),領(蛇形也)。
二總:三拳、三棍為二總。(三拳是天、地、人、生法無窮。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
三毒:三拳、三棍精熟悉為三毒。
五惡:得其五精,即為五惡。
六猛:六合練成,即為六猛。
六方:內外合一家,為六方。
八要: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凈。清凈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氣歸矣。
十目:即十目所視之意。
十三格:自七拳格起,至土、農、工、商為十三格。
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頭為一拳、臀為一拳、共為十四拳名為七拳,故有十四處打法,此十四處打法變之則有萬法,合之則為五行,兩儀而仍歸一氣也。
十六處練法:一寸、二踐、三鉆、四就、五夾、六合、七齊、八正、九脛、十驚、十一起落、十二進退、十三陰陽、十四五行、十五動靜、十六虛實。
寸:足步也。踐:腿也。鉆:身也。就:束身也。夾:如剪夾之夾也。合:內外六合也。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為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為外三合。齊:毒疾也、內外如一 。正:直也,看正卻是斜,看斜卻是正。脛:手摩內五行也。
驚:驚起四梢也,火機―發物必落。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謂起落也。進退:進是步低,退是步高,進退不知枉學藝。 陰陽:看陰而卻有陽,看陽而卻有陰,天地陰陽相合能以下雨,拳術陰陽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塊皆為陰陽之氣也。 五行: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動靜: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是發而未發之間,謂之動靜也。虛實:虛是精也,實是靈也,精靈皆有,成其虛實,拳經歌曰: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九十一拳:三拳分為二十一拳,五行生克是十拳、分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一拳分為七拳是;前打、后打、左打、右打、不打、打打、不打打打。
一百零三槍:天、地、人三槍、各分四槍是三四一十二槍,五行五槍,是五七三十五槍。八卦八槍,是七八五十六槍,共一百零三槍也。
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中央;腳踏中門搶他位,就是神仙亦難防;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他意,舒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上胸膛,起手好似虎捕羊;或在里撥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后。胯打中節并相連,陰陽相合得之難;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藏步變勢難;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身展轉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后足蹬。與人較勇無需備,去意好似卷地風。
赤肚子胎息訣云:“氣穴之間,昔人名之曰生門死戶(氣穴指肚臍),又謂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氣自充,元神日旺。神旺則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輕健,動作不疲,四體康健,顏色如桃,去仙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