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 周易淺述
- (清)陳夢雷
- 3461字
- 2015-12-26 18:10:52
右第九回
第十回論六爻備天地人之道。而不外陰陽二物錯(cuò)雜成文、以為得失吉兇之象。摠以見易書之廣大悉備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才者、能也。天能覆、地能載、人能參天地。故曰才。三畫已具、三才重之。以上二爻為天、中二爻為人、下二爻為地。蓋一而不兩、則專而無對。天獨(dú)陽無陰、地獨(dú)陰無陽。人之陰陽、亦孤而無偶、不生不成。必皆兼而兩之、天地人各有陰陽、然后其道全而不偏若、各以所近而析其名。
則在天為陰陽、五陽而上陰在地為剛?cè)帷⒊鮿偠帷T谌藶槿柿x、三仁而四義。皆兩之。道本如是、非圣人強(qiáng)安排之也。易之為書、所以廣大悉備也。至其位之上下取義、又有不可拘者。一卦中陰或居上、則地或?yàn)樘臁?
陽或居下、則天或?yàn)榈亍N鍨榫弧t天道為人道。二為臣道、則地道為人道。是又變通取義、不可為典要者也。
道有變動(dòng)、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dāng)、故吉兇生焉。
道有變動(dòng)、指卦之全體自初至上各有不同。如乾之初潛二見三惕四躍、始終先后不同、非陰陽老少之變也。爻有等、謂高下遠(yuǎn)近貴賤之差。物、即陰陽二物。有剛?cè)嵝〈笾帧⒓次镆病N锵嚯s、指陰爻陽爻之相間。有陰無陽、有陽無陰、則無所雜而文不見。自乾坤二卦之外、皆陰陽錯(cuò)雜以成文者也。文有當(dāng)否。陽居陽位當(dāng)、居陰則不當(dāng)。陰居陰位當(dāng)也、居陽則不當(dāng)。當(dāng)者多吉、不當(dāng)者多兇。然陽居二、或以剛中而吉。居四居上、或以剛而能柔為吉。陰居初、或以在下而吉。在五、或以柔中而吉。陽居初三五、或以過剛而兇。陰居二四上、又或以過柔而兇。則又因卦義所取、間有不同、未可執(zhí)一為論也。此回上節(jié)言全卦兼三才之道、以見易道之大。
此節(jié)則即六爻而言吉兇之所由著、亦以見廣大之悉備也。
右第十回
第十一回明文王所以作易之意。欲人懼以終始、歸于無咎而已。
易之興也。其當(dāng)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dāng)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
此之謂易之道也。
前回已言易興於中古、作于憂患。此則明以屬之文王。蓋非末世、則情偽不如是之熾。非盛德、則易道無自而傳。以紂之末世遇文王之盛德、易之所由演也。危者有憂患之心、故辭多危懼也。其辭危懼、故凡人之知危懼者、使之安平。慢易者、使之傾覆。非易有意使之。蓋殖有禮、覆昏暴、天道之自然也。百物不廢、本義作萬物之理無不具。與上文不相接。
來注、廢字即傾字也。謂此道甚大。近而一身、遠(yuǎn)而天下國家。若常以危懼為心、皆不至于傾廢也。此說較勝。懼即憂危之意。憂懼于始者易、終而猶始者難。憂懼以終始、其要不過欲無咎而已。易之為道如此、學(xué)易者可以悟矣。
右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首論乾坤二卦之德、因及全卦之功用。自八卦以象告以下、又總作易繫辭之大略。而末以人情立言不同、以明繫辭之不同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xiǎn)。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至健則所行無難、故易。至順則所行不煩、故簡。然皆本于憂患之心、皆知其難而不敢易以處之之意。下危曰險(xiǎn)、乾體在上。自高臨下、知下之險(xiǎn)而不敢進(jìn)。健而知險(xiǎn)、則不陷于險(xiǎn)矣。上難曰阻、坤體在下。自下趨上、知上之阻而不敢越。順而知阻、則不困于阻矣。全易皆由乾坤二卦而生。
乾坤二卦之德如此、則全易之貴于危懼可知。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
侯之二字衍文。說諸心、本義屬乾之事。蓋心與理會(huì)、有自然之妙、故以屬陽也。研諸慮、本義屬坤之事。蓋理因慮審、涉于作為、故以屬陰也。又事之未定者屬乎陽、故本義謂說諸心有以定吉兇。事之已定者屬乎陰、故本義謂研諸慮有以成亹亹。分屬亦是、亦不必過拘。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變化者、陰陽之所為。云為者、人事之所作。人事與天道相符、則吉事有祥。如見乎蓍龜之類。言吉事則兇事在其中矣。變化云為、明也。吉事有祥、幽也。于變化云為、則象之而有以知器。凡有形之實(shí)事、皆器也。
于吉事有祥、則占之而有以知來。凡未形之吉兇悔吝、皆來也。此節(jié)言易之為書、具天道之變化、人事之云為。又吉兇皆有休祥之應(yīng)。所以象事于此而知器、占事于此而知來也。
天地設(shè)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天地設(shè)位而變化云為、吉事之祥已具。然此理不能以告人、圣人作易以成其功。使明則謀諸人、幽則謀諸鬼。而至愚之百姓亦因卜筮知所趨避、是百姓亦與其能也。蓋健順易簡知險(xiǎn)知阻、天地之能也。說心研慮定吉兇成亹亹、圣人成天地所不及成之能也。云為之祥、象占之知。則百姓之能、得與于圣人已成之能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cè)犭s居、而吉兇可見矣。
象謂卦畫。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以象告也。至錯(cuò)綜為六十四卦、爻彖所趨各異、則曲盡其情實(shí)而言之。上古觀象已告。后世情偽既多、非以情言不可也。爻彖之辭、因剛?cè)犭s居有得有失。故吉兇于此見焉。此后乃詳言圣人爻彖所繫之辭、吉兇悔吝之所由著、以示學(xué)易者也。
變動(dòng)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yuǎn)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此承上文剛?cè)犭s居吉兇可見、而詳言繫辭吉兇悔吝之凡例也。易道變動(dòng)、開物成務(wù)、以利言也。而卦爻之辭有吉有兇、則其情之有所遷耳。以下皆詳言吉兇以情遷之說。而以吉兇悔吝利害之三辭、由于相攻相取相感之三情。末復(fù)總以相近不相得之一情、使人推觀之也。命辭之法、必各象其爻之情。易之繫辭、不止言吉兇。蓋吉兇者、事之已成者也。吉兇之尚微而未成者、則曰悔吝。而其事之始商度其可否、則曰利不利、不利則害。
是易之辭有吉兇悔吝利害三者也。而其故、由于爻之情有相取相攻相感三者。相感者情之始交、故以利害言之。相取則有事矣、故以悔吝言之。相攻則其事極矣、故以吉兇言之。愛惡遠(yuǎn)近情偽、姑就淺深言之。若錯(cuò)綜言之。則相攻相取相感之情、其居皆有遠(yuǎn)近、其行皆有情偽、其情皆有愛惡也。故總以相近一條明之。近而不相得、則以惡相攻而兇生矣、以偽相感而害生矣、不以近相取而悔吝生矣。是一近之中備此三條。然不相得則惡相攻、偽相感、近不相取。則相得為愛相攻、情相感、近相取。可知不相得為兇害悔吝、則相得為吉利、悔亡、無悔無咎。可知夫子已言者三、其未言者三、其條例有六也。然凡爻有此爻、有應(yīng)爻、有一卦之主爻、皆情之欲相得者。今稱近者、但即比爻言之。反以三隅、則主爻及應(yīng)爻亦備此六條。以此十八條合之爻辭、則吉兇悔吝之大凡可知。如頤上九之于六五、蹇上六之于九五、比爻之以愛相攻而吉者也。離之九三、九四、比爻之以惡相攻而兇者也。漸六四之于九三、賁上九之于六五、皆比爻之近相取而無咎悔者也。咸九三之于六二、小畜九三之于六四、皆比爻之近不相取而悔吝者也。賁六二之于九三、震六三之于六二、皆比爻之以情相感而有利者也。蒙六三之于九二、艮六二之于九三、皆比爻之以偽相感而有害者也。
蒙九二之于六五、臨六五之于九二、皆應(yīng)爻之以愛相攻而吉者也。大過九三之于上六、恒九三之于上六、皆應(yīng)爻之以惡相攻而兇者也、損初九之于六四、睽九二之于六五、皆應(yīng)爻之相取而無咎悔者也。屯六三之于上六、蒙六四之于初六、皆應(yīng)爻之不相取而悔吝者也。蠱九二之于六五、賁六四之于初九、皆應(yīng)爻之以情相感而有利者也。萃六三之于上六、歸妹六三之于上六、皆應(yīng)爻之以偽相感而無利者也。比九五之于六二、六四、主爻之以愛相攻而吉者也。其于六三、上六、則以惡相攻而兇者也。大有六五之于九二、九四、主爻之以相取而無咎悔者也。蒙六四之于九二、豫六三之于九四、主爻之不相取而悔吝者也。復(fù)六四之于初九、剝六三之于上九、主爻之以情相感而有利者也。隨六三之于九五、觀六二之于九五、主爻之以偽相感而無利者也。易卦就主爻應(yīng)爻論吉兇者多、就比爻論吉兇者不數(shù)。
故夫子獨(dú)舉比爻以例其余。又按、六爻有比有承有乘。先儒謂初與二比、三與四比、五與上比。而二三與四五則以承與乘言之。今曰近而不相得、則承與乘皆在其中。分之則比中又有承與乘、合之統(tǒng)謂比亦可。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此又即人情之情偽其見于辭者不同如此、以見易之繫辭不同、亦猶是也。叛非叛逆、背實(shí)失信皆是。言與實(shí)背故慙。心疑則可否難決。如木之有枝、分為兩岐。誣善為惡、則言語不實(shí)。如物在水上、浮游不定。失守者見理不真、操持不固、故辭多屈而不伸。六者皆反對。叛者無信、疑者不自信。吉者靜、躁者動(dòng)。誣者敗人、失守者自敗。然吉一而已。叛疑躁誣失居其五。人情之變盡于此矣。猶卦爻之情有相攻相取相感、而吉兇悔吝利害由此而生也。自八卦以象告至此、又發(fā)卦爻繫辭之凡例、以示學(xué)易者也。
右第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