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深承至精、研幾承至變。如幽明之故、死生之說、易中之至精者本深也、圣人即此以極其深。如吉兇悔吝之萌、人不自覺、易中之至變者其幾也、圣人即此以研其幾。極深、大學之所謂知止。研幾、大學之所謂能慮。上文至精至變至神、易之體也。下文惟深惟幾惟神、易之用也。此句承上起下。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唯易之能極深也、故以辭為占。則可以前知、而開通天下人之心志。
唯易之能研幾也、故以變得象。則可以制作、而完成天下人之事務。然辭占變象所以能如此者、皆妙不可測之神為之。唯其妙不可測、故不待疾之而自速、不待行之而自至。謂自然而然、非人所能為也。天下之理、唯疾故速、唯行故至。未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蓋不如是、不足以為神也。
神莫神于心。此所謂神、亦就易書言之。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觀變玩占、可見其精。觀象玩辭、可知其變。然非有寂然感通之神、何以為精何以為變哉。變化之道皆神所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無非變化之道而已矣。
右第十回
第十一回專言卜筮之事。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開物、謂人所未知者開發之。成務、謂人所欲為者成全之。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包括于其中也。易之道本如此。而圣人以之教人卜筮、以知吉兇。易能開物、則于人所未知者開發之、而通天下之志矣。能成務、則于人所欲為者成全之、而定天下之業矣。能冒天下之道、則于萬事萬物之得失莫遁其情、有以斷天下之疑矣。卜筮之妙如此。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圓神、謂變化無方。方知、謂事有定理。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蓋蓍以七為數、七七四十九而屬陽。分掛揲扐、陰陽老少變化無方、圓而神也。卦以八為數、八八六十四而屬陰。吉兇得失一定不易、方以知也。貢、猶告也。三百八十四爻剛柔迭用、九六相推。其理變易以告人、易以貢也。
此以上皆承上節言易之妙也。圣人以下就畫前之易、易理在圣人之心者言之。洗心者、心純乎理、別無所累。非有私而洗之也。退藏于密者、寂然未動、人莫能窺。非有意藏之也。吉兇民同患者、既得吉矣又患其兇。兇固民之所患、吉亦民之所患。圣人之心與民同之也。神以知來、承上圓而神。知以藏往、承上方以知。蓍未有定數、故曰知來。卦已有定體、故能藏往。圣心之神知亦然也。言圣人之心體具三者之德。故當無事之時、心之體虛靈寂靜、人莫能窺、所謂洗心退藏于密也。及其有事之時、心之用隨感輒應、終始畢照、所謂吉兇同患、知來藏往也。此節即上回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而此特就易之在圣心者言之也。神武不殺。按、本義謂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謂無卜筮而知吉兇也。據此則神武不殺作取譬之詞、以文義求之有疑。按、王注言服萬物不以威則刑也。竊按、王注近是。
蓋此二句設為問答贊嘆之辭、以起下文與神物前民用之意。蓋指伏羲氏也。
神足以開物、知足以成務、聰明睿知也。吉兇之斷、神武之決也。與民同患、不殺之仁也。故下文遂言圣人建立卜筮之事。蓋惟圣人體備全易之理、乃有易之書也。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天之道、陰陽寒暑之運行皆是也。民之故、倫常日用之云為皆是也。
明天之道、則知神物之可興。察民之故、則知民用之不可無以開其先。神物、即蓍龜也。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圣人明于天人之故、而作為卜筮以教人。而于此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知來、故曰神明其德。上言圣人以此洗心者、此心至靜而易體具也。此言以此齋戒者、此心至敬而易之用行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此節言揲卦布爻之事。闔戶謂之坤、言畫偶爻也。凡偶皆屬陰為坤。
闢戶謂之乾、言畫奇爻也。凡奇皆屬陽為乾。先言坤者、由靜而動。猶言陰陽也。一闔一闢謂之變者、六畫既成、剛柔相雜、言成卦也。往來不窮謂之通者、九六之動、爻相往來、謂之通也。見于蓍策、有陰陽老少、謂之象也。形于卦爻、有剛柔動靜、謂之器也。制揲蓍以教人、使知分掛揲扐、謂之法也。一出一入、審其吉兇以為趨避、謂之神也。按、此節本義謂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見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法者、圣人修道之所為。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此似泛論天下之事理、大全平庵項氏專就卜筮解之。今從項氏為切。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此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畫卦揲蓍、其序皆然。自此以下皆言圣人制作之本。
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吉兇既定、以之建功立事、則大業自此生矣。此二節言爻象之所由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寶貴、謂有天下。亹亹、猶勉勉也。疑則怠、決則勉。此六者之功用皆大。圣人即五者之大、以形蓍龜功用之大。易占用蓍不用龜。然龜亦具此理、故每並言之。此節言成器之所由立。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此節言易書之所由作。神物謂蓍。則之而四十九之數以行。變化謂陰陽。天變化、寒暑晝夜之類。地變化、山川動植之類。效之而卦爻之動靜以出。象謂日月星辰。循度失度而吉兇見、象之而卦爻有以斷吉兇。圖書則金木水火土生成克制之數。則之而卦畫方位以定。皆作易之本也。河圖洛書、別詳于圖說。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四象、謂陰陽老少。示、示以所值之卦爻。示、使人有所見。告、使人有所知。斷、使人無所疑。此又總卜筮之大意而言之也。
右第十一回第十二回言圣人作易之意。其散在六十四卦之爻象、其聚在乾坤之二卦。圣人用易之道。其散在天下之事業、其聚在一身之德行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釋大有上九爻義。大有惟六五一陰、而上下五陽應之。上九以剛居上而能下從六五、是能履信思順而尚賢也。五之交孚信也、而上能履之。五得位而上從之、謙退不居、思順也。志從于五、尚賢也。此節疑在第八回之末、錯簡在此耳。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言之所傳有盡、象之所示無窮。立象盡意、指伏羲所畫之卦爻、包含變化無有窮盡。雖無言而吉兇同患之意悉具于中、所謂盡意也。設卦、謂文王所設六十四卦之名義也。本乎性而善者為情、拂乎性而不善者為偽。
六十四卦之中、美惡真妄無所不具、所謂以盡情偽也。繫辭則文王周公彖爻之辭、吉兇悔吝之言盡矣。此三句皆言作易之事。答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語。而設卦在立象之后繫辭之前、蓋竟盡意之緒、啟盡言之端也。盡意盡情偽盡言、皆所以為天下利也。又恐其利有所未盡、于是作揲蓍十有八變之法。使往來相通、一卦可為六十四。則其用愈廣、足以盡利矣。因變得占吉兇。知所趨避、心無所疑。如以鼓聲作舞容。鼓聲愈疾、舞容亦愈疾。鼓聲不息、舞容亦不息。成天下之亹亹而不自知其所以然、所謂盡神也。此二者言用易之事。立象設卦、即上回所謂象也。繫辭、辭也。變通、變也。鼓舞、占也。
乾坤其易之緼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緼、即包畜也。易之所有、不外陰陽。凡陽奇皆乾、陰偶皆坤。畫卦定位、則二者成列而易之體立矣。成列舉乾坤、而諸卦皆在其中。乾坤毀無以見易、謂卦爻不列則易道無由而著也。易不可見則乾坤息、謂易道不顯則卦畫之變化不能自行也。易未嘗無乾坤、亦未嘗息。特以畫卦不立、無以見其變易之理。而乾坤之功用、併不可得而見也。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卦爻陰陽皆形于下者、其理則道也。道超乎形而非離乎形、故不曰有形無形、而曰形上形下也。所變所通所措者皆道、然皆宜就揲蓍言之。本義謂變通二字上回以天言、此回以人言。蓋上回言闔闢往來、蓍策中所本有之理。此言化裁推行、則圣人筮卦用易之事也。易道無窮。圣人化而裁之為六畫為上下為內外、故謂之變。推而行、推其變而行之也。如乾初變宜潛則潛為通、乾二變宜見則見為通、故謂之通也。事者、業之未成。業者、事之已就。定天下之吉兇以成天下之亹亹、則天下從此立矣。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重出以起下文。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按、本義。卦即象也、辭即爻也。此解頗有可疑。竊意天地萬物之形象至多。六十四卦之中陰陽奇偶無所不備、是能極天下之賾也。辭則有彖辭有爻辭、皆示人以吉兇悔吝。使人曉然知所趨避、是能鼓天下之動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上文變通就揲筮而言、此就用易以行事而言。化卦爻所示之理而得其裁制、存乎人之能變、不可拘也。推卦爻所決之事而善于施行、存乎人之旁通、不可執也。變與通、所謂神明之也。存乎其人、而辭變象占皆不可泥也。此皆因筮得卦之后、用易而見于事者也。至于平居、尤貴體易道于心身、不在書與言之跡。所謂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也。成者、我自成。信者、他人信之。得于心為德、履于自為行。前言變通而措之事業、推易道于民。此言變通而歸之德行、存易道于己也。上文五謂者、圣人作易之用。此六存者、圣人之用夫易也。自回首至此乾坤或幾乎息、言圣人作易。散為六十四卦之爻象、而緼于乾坤之二卦。自形而上者謂之道以下、言圣人用易。散為天下之事業、而要歸于人之德行也。
繫辭下傳
第一回言卦爻吉兇造化功業。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及先后天之方位皆是也。象、即卦之形體。大全謂乾兌離震之象未及天地雷風也。重之、謂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爻、六爻。既重卦、則六爻皆在其中矣。然八卦所以成列、乃從太極兩儀四象漸次而生。畫成之后、方見有三才之象。非圣人因見三才、遂以己意連畫三爻以象之也。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亦以下卦為太極。生兩儀則十有六、生四象則三十有二、生八卦則六十四。畫成之后、然后見其可盡天下之變。非圣人見下三畫不足以盡天下之變、又增三爻以益之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而往來交錯、卦爻見矣。圣人因其有變、隨爻皆繫之辭。占者一二爻變、則一二爻動。四五爻變、則不變者為動。三爻變、則二彖皆動。純變、則之卦為動。皆觀其所繫之辭也。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吉兇悔吝在辭、因變動而占乃見。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一剛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變以從時。立本者、天地之常經。
趣時者、古今之通義。上繫曰剛柔者晝夜之象、即此所謂立本。變化者進退之象、即此所謂趣時。
吉兇者、貞勝者也。
貞、正也、常也。天下事非吉則兇非兇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日月常明而不息、故曰貞明。天下之動無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兇。其正而常者、亦一而已矣。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確然、健貌。隤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效此者、效健順之理。像此者、像奇耦之畫。
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
內、謂分蓍揲卦之時。外、成卦之后。吉兇悔吝生乎動。不變則功業無自而成、故曰功業見乎變。辭、則彖辭象辭。圣人示人以吉兇者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