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書名: 周易淺述作者名: (清)陳夢雷本章字數(shù): 4915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8:10:52
此又陰中之陽也。正人君子之死、游魂之變而為神。伯有為厲之屬、游魂之變而為鬼。鬼者、歸也。亦漸歸于澌滅而已。神者、伸也。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正氣常伸。此又圣人之所以貴陽賤陰、扶陽抑陰之意乎。而要其聚散以近、則陰陽之變化而不可窮詰。而其自無之有、自有之無則無極。太極而生陰陽、陰陽仍歸于無極、此鬼神之情狀可以易知之者也。大全楊氏曰、禍盈福謙、鬼神之情。如在其上、如在左右、鬼神之狀。于義亦通、但未盡其所以然之故耳。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
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上文言易與天地準、故可即易以窮天下之理。此言圣人之道似天地。
而所以似天地者、用易道以盡其性而已。天地之功大矣。準之者易、似之者圣人。易本無體故言準。如平準之準、均一無間。圣涉有為故言似。如形似之似、順適乎自然。天地圣人本無二道、列之為三、則相似而已。唯相似、故先天后天而不違也。此句統(tǒng)言之。以下不過不憂能愛皆不違之事。
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知同乎天也。道濟天下者、仁同乎地也。后以知仁分天地、以動靜言之、此以清濁言之。知之所及猶虛、故以屬天。道之所濟則實、故以屬地。不過與下文不同。不過言天下莫能過、即不違也。旁行而不流。本義謂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
大全朱子又云、細分之有知仁、其實皆知之事。對下安土敦乎仁一句。蓋朱子因兩故字而改之也、今從之。知之旁行而流、則不能樂天知命而不憂。
故此句詳言之。天以理言、仁義忠信是也。命以氣言、吉兇禍福是也。雖有旁行行權之知、而不流于邪曲之為。蓋所樂者天理之正、無一念之雜。
又知天命之有定、不以利害禍福殀壽貳其心、所以能不憂也。如是而其知益深、似乎天矣。安土、隨處而安也。所處不安、則何暇及于人。隨處皆安、無不息之不仁。私欲盡凈、天理充滿。愈加敦厚、不忘其濟物之心。
所以能愛也。如是則其仁益篤、似乎地矣。此圣人體易以盡性之事、而上下與天地同流者也。又按、來注知仁不分。不過不憂能愛皆指天地言。天地至大無外、不過者也。圣人知周萬物道濟天下、故同其不過。天地鼓萬物、不與圣人同憂者也。圣人樂天知命、故同其不憂。天地以生物為心、能愛者也。圣人安土敦仁、同其能愛。此說更渾。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此圣人體易而至于命之事。如鑄金之有模范。圍匡郭也。天地之化無窮、圣人范圍之、不使過于中道。以天道言。如一歲分四時、生長收藏。
以人身言、如欲動情勝、為之禮義檢制皆是也。曲成不遺、又隨萬物之分量形質、使大小方圓各有成就也。范圍、即大德之敦化、上文之所謂彌。
曲成、即小德之川流、上文之所謂綸也。幽明死生鬼神、即一晝一夜之理通達之也。知有晝即有夜之理、則古今一晝夜也。幽明死生鬼神、無不可知矣。以此見至神之妙無有方所、易之變化無有形體也。使范圍有過、曲成有遺、通晝不通夜、通夜不通晝、則神有方易有體矣。蓋天地之化、陰陽之氣。萬物、陰陽之形。晝夜、陰陽之理。此三者不外乎陰陽者也。神、則陰陽不測。在陰忽而在陽、在陽忽而在陰、本無方所可定。易、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亦無體質可定。圣人盡乎易、即合乎神、所以能范圍曲成而通知之也。上文言圣人之知不過、此則能使天地之化不過。上言知周乎萬物、此則曲成之而不遺。上言仰觀俯察原始要終而知幽明死生鬼神、此則通乎晝夜之道而知。蓋窮理盡性之極、至于命之事。圣人即易也、即神也、即天地也[文瀾本“即天地也”作“則亦天地”]而已矣。按、來注不言窮理盡性至命。但謂易與天地準、圣人亦與天地準。此節(jié)承上文。易能彌天地之道、圣人范圍不過亦能彌之。易能綸天地之道。圣人曲成不遺亦能綸之。易所具不過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圣人通乎晝夜亦有以知之。其說雖與注小異而意更渾、可參。
右第四回第五回言道不外乎陰陽。繼之者善以下二節(jié)、言其在人者。顯仁藏用二節(jié)、言其在造化者。自生生之謂易以下、言其在易書者。而總以陰陽不測結之。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迭運者、氣也。所以陰陽之理、則道也。按、來注、理乘氣機以出入。一陰一陽、氣之散殊、即太極之理各足而富有者也。氣之迭運、即太極之理流行而日新者也。故謂之道。此解亦精。中庸率性之謂道、就道之在人者言。此則就道之在天者言。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繼善、就斯道之發(fā)育賦予者言之。以其天命之本體、不雜于形氣之私。
所謂元者善之長、故曰善也。成性、就人物所稟受而言之。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物、物各得一太極。無妄之理不相假借、故曰性也。繼善、陽之事。
成性、陰之事也。蓋道即所謂太極。繼善則動而生陽、成性則靜而生陰也。
此節(jié)就天人賦受之界言之也。孟子之言性善、蓋出于此。夫子之言性相近也、蓋自成性之后兼于氣質者言之。孟子之言性善、則自成之先、純乎繼善者而言之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曰善曰性具于人身、渾然一理不可名狀。唯仁者發(fā)見于惻隱、則謂之仁。知者發(fā)見于是非、則謂之知。而后所謂善與性方有名狀。百姓同此善性。而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故知之者鮮。上回言圣人之知仁、合而為一者也。此言仁者知者、分而為二者也。自天命之流行于人物者言之。則繼善為陽、成性為陰。此就所成之德言之。則仁屬陽、知屬陰。上回以知屬天、仁屬地。此則仁屬陽、知屬陰者、彼以清濁言、此以動靜言也。夫子言仁靜知動、而此又以動屬仁、靜屬知者。論語就成德之后言、此從其稟性所近言。仁者得陽之發(fā)生流動、以為仁而德成。能安于理、則見其靜。
知者得陰之凝定不易、以為知而德成。周通于理、則見其動。此又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不可拘也。仁知各得道之一隅、隨其所見而目為全體。百姓則日用之間習而不察。此君子之道所以鮮也。君子之道、即一陰一陽之道。係之君子者、君子有體道之功也。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
顯、自內而外也。運動之跡、生育之功。顯諸仁也、德之發(fā)也。藏、自外而內也。神妙無方、變化無跡。藏諸用也、業(yè)之本也。圣人之與天地可同者、顯仁藏用之德業(yè)也。不可同者、天地無心、圣人有心也。圣人仁萬物而獨任其憂、天地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其憂。蓋天地無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無為也。
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
富有者、大而無外。天高地下、萬物散殊是也。日新者、久而無窮。
陰陽升降、變化不窮是也。此雖言天地、然圣人亦然。生物無窮、天地之大業(yè)。功及萬世、圣人之大業(yè)也。運行不息、天地之盛德。終始日新、圣人之盛德也。繼善成性二節(jié)、言陰陽之道在天人賦受之界者。顯仁藏用二節(jié)、言陰陽之道在天地造化者。
生生之謂易。
陰生陽、陽生陰、其變無窮。易之理如是、故其書亦如是。此以下就陰陽之在易書者言之。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象者、法之未定。法者、象之已形。乾主氣、故曰成象。坤主形、故曰效法。乾本陽而名為乾、以其健而成象也。坤本陰而名為坤、以其順而效法也。此一陽一陰之道在卦者也。
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數(shù)、蓍數(shù)也。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極天地之數(shù)而吉兇可以前知、此之謂占。通變、即所占之卦變而通之。事、行事。通其變而行之也。極數(shù)知來、所以通事之變。曰占、則事之未定者、屬乎陽。曰事、則占之已決者、又屬乎陰也。按、來注云極數(shù)者、方卜筮之時、究極其陰陽七八九六之數(shù)。觀其所值何卦、所值何爻、以斷天下之疑、故曰占。通變、既卜筮之后、詳通其陰陽老少之變。吉則趨之、兇則避之、以定天下之業(yè)、故曰事。此一陰一陽之道在卜筮者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
此句總結上文。三百八十四爻陰中陽在、陽中陰在、故不測也。上回言易無體、此言生生生之謂易。唯其生生、所以無體也。上回言神無方、此言不測之謂神。唯其不測、所以無方也。言易、繼以乾坤。乾坤毀則無以見易也。言神、先以占事、占事則神所托而顯者也。此回大抵以道不外乎陰陽、而陰陽終不可測。以其在人者言之、則繼善、成性、仁者、知者皆陰陽之所為也。就其中而分之、則繼善陽、成性陰、仁陽、知陰。而究之繼成之妙、陰陽之在人者不可測也。以其在天地者言之、則盛德大業(yè)皆陰陽之所為也。就其中而分之、則顯仁陽、藏用陰。而要之盛德大業(yè)之妙、陰陽之在天地者不可測也。以其在易者之、為乾、為坤、為占、為事、皆陰陽之所為也。就其中而分之、則乾陽、坤陰、占陽、事陰。而究之生生之妙、陰陽之在易者不可測也。不可測者、神也。以其理之當然而言、謂之道。以其道之不測而言、謂之神。非道外有神也。圣人假易書以明道、假卜筮以顯其神。使人體易、即以法乎天地。易也、天地也、圣人也一而已矣。
右第五回第六回贊易之廣大而原于乾坤之二卦也。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上回言易與天地準、贊易之書。此言廣大、贊易之理也。廣、言其中之所含。大、言其外之所包。下三句皆言廣大不禦。言其無遠不到、莫之能止。即所謂天下莫能載也。靜而正、言未動之先、即物而理存、無安排布置之擾。即所謂天下莫能破也。盈天地之間惟萬物、而易之理無不備、其廣大如此。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乾坤各有動靜。靜體而動用、靜別而動交也。直專翕闢、其德性功用如是、以卦畫觀之亦然。乾性健、其畫奇。不變則其靜專一不他、變則其動直遂不撓。以其一而實、故以質言曰大、言無所不包也。坤性順、其畫偶。不變故其靜翕受無遺、變則其動開闢無壅。以其二而虛、故以量言曰廣、言無所不容也。蓋天雖包于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于地之中。易不過寫乾坤之理、乾坤之德性如是。易之所以廣大者以此。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配、相似之意。廣大配天地、承上文言之、非配合也。易之廣大得于乾坤、則其廣大亦如天地矣。變通者、陽變而通乎陰、陰變而通乎陽。老陽老陰變化往來、配四時之流行不息也。義者、名義也。卦爻中剛者稱陽、柔者爾陰、故曰義。陰陽對待、配乎日月也。易簡即順健。至德即仁義禮智。天所賦于人之理、而人得之者也。仁禮屬健、義智屬順。是易所言易簡之善、與圣人之至德相似也。天地之間、至大者天地、至變者四時、至精者日月、至善者至德。易之書具此四者、豈不謂之備乎。
右第六回第七回贊易道之至、圣人所以崇德廣業(yè)而參天地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德業(yè)以圣人為至。而圣人之德所以崇、業(yè)所以廣者。易也。德由于知、知識貴其高明。圣人以易窮理、則知之崇如天而德崇矣。業(yè)由于禮、踐履貴其著實。圣人以易踐履、則禮之卑如地而業(yè)廣矣。所見高于上、所行實于下。則道義從此生生不窮、猶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承上天地言之。言圣人非勉強效法乎天地也。蓋天地設位而易行、所以成性之存而道義出也。易不外陰陽。陰陽升降、所謂易行乎其中也。成性與成之者性稍異。彼乃成就之意、此則已成之性。渾然天成、非有所造作也。性同、唯圣人能存之。存存者、存而又存。知崇禮卑、則成性存存矣。在造化謂之易、易在人謂之道義。性者所得于天、道義世所共由。能知崇禮卑、則成性存而不失、道義從此而出。道義之得于心為德、見于事為業(yè)。自然日新月盛、不期崇而自崇、不期廣而自廣矣。圣人作易、固教人存性、以由道義之門。而德之崇、業(yè)之廣皆以此。此易之所以至也。
右第七回第八回言卦爻之用。自中孚初爻以下、夫子擬議其辭。示人以學易之變化、以為三百八十四爻之例也。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賾、繁多也。擬諸形容、如乾為圜、坤為大輿之類。象其物宜、如乾稱龍、坤稱牝馬之類。象、卦爻中之象也。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會、以物之所聚言通、以事之所宜言。觀其會不觀其通、或窒塞而不可行。觀其通而不觀其會、則不知其中之條件曲折。典禮、猶常禮常法。
堯舜揖讓、湯武征誅是也。全卦中自有會通、一爻中又各有一爻之會通。
繫辭以明其吉兇、使人皆由于典禮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繁多者使人易厭。然皆理中所有、則不可惡也。動則紛紛致亂。然其中各自有理、則不可亂矣。
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