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傳則孔子之言、以發明繫辭中之大意也。以其統論全經之大體凡例、故不與彖傳象傳同附于經、而自分上下云。
第一回首節、以造化之實、明作易之原。是故以下至坤以簡能、言易理之見于造化者。易則易知以下、則言人之當體易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天尊地卑、陰陽固有自然尊卑之象。在易、則即太極之生兩儀四象見之。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已居先矣。至陽儀之上生一陽一陰、以陽為先。而陰儀之上生一陽一陰、亦以陽儀居先。以至六畫、莫不先陽后陰。故首乾終坤、尊陽卑陰。非圣人之私意、乃畫卦[文瀾本“畫卦”作“卦畫”]自然之象、實造化自然之位也。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貴賤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不言高卑而言卑高者。高以下為基、人先見卑而后見高。
畫卦亦自下而始。卦之六位、上貴下賤。如五為君、二為臣之類是也。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陰陽之稱。斷者、自然分判、不俟人力也。天圓而動、地方而靜。男外而動、女內而靜。雄嗚而動、雌伏而靜。皆有常者。以卦爻言之。初三五為剛、二四六為柔。以卦畫言之。
奇為剛、偶為柔。天地之動靜有常、卦畫爻位陽動陰靜、陽剛陰柔、剛柔本自判然也。方、事情所向。以類聚、善與善聚、惡與惡聚也。善有善之羣、惡有惡之羣。各有羣、則善惡不得不分。此天下事物之情、而易之吉兇即從此生。善以致吉、惡以召兇也。象者、形之精華發于上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象之體質留于下者、山川動植之屬。變化者、卦爻陰變為陽、陽變為陰也。有形象者、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易之變化非因形象而后有、即形象而易中之變化可見也。此節即造化之所有、以明易之原。
然非因有天地而始定乾坤、非因卑高始定爻之貴賤。蓋卦爻未起之先、觀天尊地卑而易之乾坤已定、觀卑高之陳而易中卦爻之貴賤已位。余皆仿此、所謂畫前之易也。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自此至坤以簡能、皆言易理之見于造化者。此節言易卦之變化也。畫卦之初、以一剛一柔與第二畫之剛柔相摩而為四象、又以二剛二柔與第三畫之剛柔相摩而成八卦。八卦已成、又各以八悔卦盪于八貞卦之上。而一卦為八卦、八卦為六十四卦也。摩盪、即上文所謂變化。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六十四卦之中有雷霆風雨日月寒暑。此變化之成象者、易中有之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男女、兼人物而言。動物有牝牡雌雄。即植物如竹亦有雌雄、麻亦有牝牡。六十四卦之中、自有男女。此變化之成形者、易中文[“文”當作“又”、從文瀾本]有之也。此兩節又明易之見于造化者。大抵易之未畫、卦爻之變化在天地中。易之既畫、天地萬物之變化又在卦爻中。在天地者、未畫之易。在易者、已畫之天地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此承上文男女而言。成男雖屬乾道、而男女所受之氯皆乾以始之。成女雖屬坤道、而男女所生之形皆坤以成之。知、知此也。作、能此也。大始、無所不始也。大始未有形、故曰知。成物、則流形而有為、故曰作。
大抵物不離乎陰陽。陽先陰后、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未形、而陰之重濁有質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無所離、故以為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靜、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不自作、故以為簡而能成物。以草木之生觀之。天之陽氣一到、萌芽盡發、何其易也。坤不必別有作為、承受而長養之、即其能也、何其簡也。此承上文而言易中乾坤之德如此、下文乃言人當體乾坤之德也。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此節言人當法乾坤之道、乃可以為賢也。易簡之易、以簡易言。易知之易、以難易言。天地間凡物皆有乾坤、而人心尤自具一乾坤。人之所為、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非深險而不可測、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事無艱阻、與之協力者眾、故有功。有親自然可以長久。有功自然可以廣大。德以所存主、言得于已者。業以所發見、言成于事者。可久者、日新而不已、賢人之德也。可大者、富有而無疆、賢人之業也。不言圣而言賢、蓋圣人者、自然之事。言賢人以見乾坤之德業、人皆可勉而至也。且可久可大、僅曰可而已、非其至也。至成位乎中、則圣矣。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成位、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道之極功、圣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此回首言天地有自然之易、中言易中有自然之天地、末言天地與易不外乎自然之理。理至易則至簡。人能易簡、則人心有易、人心有天地矣。
右第一回第二回自回首至三極之道也、言圣人作易之事。以下言君子學易之功。
圣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
圣人既作、觀卦爻之象而繫之以辭、非得已也。恐后人知不足以及此、而明示吉兇也。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吉兇以辭而明、辭因象而出。卦爻陰陽迭相推盪、而陰或變陽、陽或變陰。此圣人所以觀象而繫辭、眾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圣人觀卦爻之中有得失、因繫之以吉兇。有憂虞、則繫之以悔吝。得則吉、失則兇。憂則悔、虞則吝。吉兇相對、而悔者自兇而趨吉、吝自吉而趨兇。蓋憂在心、虞在物。在心方有端而無患、為悔而已。心每有之而不忘、積之所以成吉。在物則有形可虞、非悔可及可成[文瀾本“可成”作“故成”]吝。吝者、口以為是、文過不改、積之以成兇矣。此節明上文繫辭焉而明吉兇之義。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變化剛柔、以卦畫言。進退晝夜、以造化言。進者息而盈、退者消而虛。陰進則陽退、陽進則陰退。剛方變柔、柔方變剛。剛柔未成為變化者、即造化或進或退之象也。剛屬陽、明晝之象。柔屬陰、暗夜之象。變化已成而為剛柔、即造化晝為陽、夜為陰之象也。極、至也。不極則不動。三極即三才六爻之位。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三才之位。陽極則動為陰、陰極則動為陽。六爻所以變動、三才極至之道也。此節明上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之義。然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而變化之極復為剛柔、以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間。占者遂各因所值以斷吉兇也。自此以上皆言圣人之作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居、就身之所處而言。安者、隨分而安也。序、以卦言、如剝復否泰是也。以爻言、如潛見飛躍是也。能循其序、則居之安矣。玩者觀之祥、樂有契于心也。玩味知其理之無窮、則可樂、愈可玩矣。居而安、君子之安分也。樂而玩、君子之窮理也。安分則窮理愈精、窮理則安分愈固。此及下節皆言君子學易之功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居字與上文微分。以靜對動、就平居學易言之也。動則揲蓍求卦、就臨事用易言之也。未卜筮時、易但有象與辭。方卜筮時、易乃有變與占。
八卦六爻皆有象辭、則各因象而指其吉兇。此就全經言之、在理而未形于事者也。變則揲筮得老陰老陽之變、占則所值卦爻之吉兇。此就揲筮所得卦爻言之、以吾所問之事合所得之辭而斷之者也。言君子平居學易、既觀象矣、又玩辭以考其所處之當否。動而諏筮、既觀變矣、又玩占以考其所值之吉兇。吉則行、兇則止。動靜之間無非易、即無非天。靜與天俱、動與天游。冥冥之中若或助之、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人在天地之中、吉兇悔吝無一息之停。然吉一而已、兇悔吝有三焉。故上文示人以吉兇悔吝、以見圣人作易之事。此獨言吉而無兇悔吝、則君子學易之功也。
右第二回第三回釋卦爻辭之通例、而后教人體卦爻辭之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彖、文王所作卦辭。象、指全體而言。爻、周公所作爻辭。變、指一節而言。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盡善為得、不盡善為失。小不善為疵、不明于善而悞為不善為過。覺其不善而欲改為悔、覺其不善而未能改或不肯改為吝。悔未吉而猶有小疵、吝未兇而已有小疵。善補過、嘉其能改也。有過當有咎、能補則無。圣人不貴無過而貴改過、望人自新之意切矣。此皆卦爻辭之通例也。彖爻中吉兇悔吝無咎之辭皆備。吉兇者、卦爻中之得失。悔吝者、言卦爻中之小疵。
無咎者、善卦爻中之能補過。此釋彖爻之名義。又釋吉兇悔吝無咎之名義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
上文已釋卦爻吉兇悔吝之名義、此則教人體卦爻吉兇悔吝無咎之功也。六爻之位、二四則四貴而二賤、五三則五貴而三賤、初上則上貴而初賤。上雖無位、然在所貴。以君言、為天子父、天子師。以世人言、物外清高不與事者。所以貴也。小陰大陽。小大不可齊、猶辨別而定之也。如泰大否小之類。陰陽雖有小大、必假卦象而后顯也。此承上節而言。爻固言其變矣。若列貴賤、則存乎所變之位、貴賤不可淆也。彖固言其象矣。
若齊小大、則存乎所象之卦、小大不可亂也。吉兇言乎失得矣。若辨吉兇、則存平其辭、吉則趨、兇則宜避之也。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介謂辨別之端、美惡已動而未形之時也。悔吝未至于吉兇。乃初萌動、可以向吉兇之微處。介又悔吝之微處。于此憂之、不至于悔吝矣。震、動也。不曰動而曰震、有所震動以求其無咎者。在乎深有所愧悔、以堅其補過之心、則不至于有咎矣。此亦承上而言。悔吝固言于其小疵矣。然當謹于其微、不可以小疵而自恕也。無咎固善其能補過矣。然欲動其補過之心、必自悔中來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大卦辭易、謙復之類。小卦辭險、睽剝之類。所之、所向也。各字、兼吉兇悔吝無咎五者。讀謙復之辭如行坦途、如逢春陽。氣象和樂、其辭平易、示人以所之之得且吉也。讀睽剝之辭如涉風濤、如履雪霜。氣象凜慄、其辭艱險、示人以所之之失且兇也。本兇而悔所之則吉、本吉而吝所之則兇。無咎本有過而能補過、則所之之于得不之于失、之于吉不之于兇矣。合前二回論之。第一回論伏羲畫卦、望賢人之體易。第二回論文王周公所係辭、望君子之用易。此則專論彖爻辭之例、示眾人之用易也。
右第三回第四回言易道之大、圣人用之而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易與天地準、作易圣人亦與天地準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此節言易道之大也。易、指易之書而言。易書卦爻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準、故于天地之道能彌也。彌者、彌縫。合萬為一、使渾然而無欠。
又能綸之。綸者、絲綸。一中有萬、使燦然而有條。彌而不綸則空疎無物、綸而不彌則判然不屬。彌如大德之敦化、綸如小德之川流也。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逰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此窮理之事也。以者、圣人以易之書也。易者、陰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陰陽之變、天地之道也。天文地理、本義謂天文有晝夜上下、地理有南北高深。大全謂晝明夜幽、上明下幽、觀此見天文幽明之所以然。
南明北幽、高明深幽、察此見地理幽明之所以然。此亦不過粗舉大凡、亦不盡此也。天文顯而在上、觀之可見。地理隱而下、必察其詳。又天文遠而成象、難于細察。地理近而有形、又非觀之所可盡也。就天文地理分言之、似天文明而地理幽。而天文地理中又各有幽明、如日月雷風見于象者為明、其藏而不見處即為幽。山澤水火之隱藏未見者為幽、其有形可見即為明。以易之陰陽、知天文地理之有幽明。以易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知天文地理中之幽中有明明中有幽。陽極陰生則漸幽、陰極陽生則漸明。終古天地皆如此。知其所以然之理、所謂知幽明之故也。原者、推之于前。
反者、要之于后。天地之化、雖生生不窮。然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
以易中陰陽二氯之聚、推其所以始、則可以知生之說。說謂言其理也。耳目之聰明為精、口鼻之噓吸為氣。人之生也。精與氣合而有物、故為神。
精滅則魄墮于地、氣絕則魂逰于天。人之死也。魂與魄離而為變、故為鬼。
蓋在生謂之精氣、在死謂之魂魄。離合聚散、屈伸往來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然要不出于易之陰陽可知也。蓋精也魄也、皆陰之屬也。氣也魂也、皆陽之屬也。精氣為物、陰陽二氣聚而為神也。而神又陽之屬、則精氣者陽中之陰陽也、游魂為變、陰陽二氣散而為鬼。而鬼又陰之屬、則魂魄者陰中之陰陽也。人生謂之氣、死謂之魂。乃夢中不謂之氣而謂之魂者、蓋當其睡夢、生而有死之形。氣雖未絕而精不用事、故魂與魄離而有夢、此又陽中之陰也。人生謂之神、死謂之鬼。乃正人君子死不謂之鬼又謂之神者、蓋浩然之氣死而全生之理。精雖已滅而氣猶不散、故魂能舉魄而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