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6章

  • 周易述
  • 惠棟
  • 3139字
  • 2015-12-26 18:10:47

淮南繆稱曰。易曰。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積薄為厚。積卑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輝。小人日快快以至辱。其消息也。離朱弗能見也。消息微。故離朱弗能見。

徐干中論修本曰。先民有言。明出乎幽。著生于微。故宋井之霜以基升正之寒。黃蘆之萌以兆大中之暑。事亦如之。故君子修德始乎笄丱。終乎鮐背。創乎夷原。成乎喬岳。易曰。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積小致大之謂也。

韓非子喻老曰。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爭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從事焉。

漢書仲舒對策曰。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臣聞眾少成多積小至巨。故圣人莫不以晻。暗。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于己。舜察邇言。不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揜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易卦氣起中孚始著為一。初九是也。初九體震。與姤旁通。震為言為行。震雷動地。巽風動天。故動天地。干為積善。初尚微小。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業日致其孝。積善而名顯。得彰而身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又云。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故桀紂雖亡道。然猶享國十余年。此寖微寖滅之道也。

漢書枚乘書曰。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納猶藏也。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囗斷干。孟康曰。西方人名屋梁為極。單。一也。一梁謂井鹿盧也。言鹿盧為梗索久鍥斷井干也。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靡。盡也。我有好爵。我與爾糜之。與此靡同。夫十圍之木始生如蘗。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拔。據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礱底厲。不見其損。有時而盡。底。柔石也。厲。皁石也。種樹畜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此當有成文傳自圣人之徒。

法言修身曰。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憞之有。注云。微。纖也。悔吝。小疵也。元憞。大惡也。

賈誼新書審微曰。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非以善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為一足以亂國家也。當夫輕始而傲微。其流而令于大亂。是故子民者謹焉。夫事有逐奸。勢有召禍。老耼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管仲曰。備患于未形。上也。語曰。囗囗囗囗弗滅。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

老子道德經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大略曰。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德至者色澤洽。德潤身。行盡而聲聞遠。小人不誠于內而求之于外。

文子曰。積道德者。天與之。地助之。文選注廿九。

張衡東京賦曰。堅冰作于履霜。尋木起于蘗栽。薛綜注云。言事皆從微至著。不可不慎之于初。所以尋木起于牙蘗。洪波出于涓泉。

呂東萊曰。干之初九曰。干龍勿用。坤之初六曰。履霜堅冰至。陽者善之類也。坤者惡之類也。善端初發。且要涵養。惡念初生。便須翦除。

天地尚積

京房易傳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不貳。一也。荀子曰。并一而不貳。所以成積也。并一而不貳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案。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通于神明。則其生物不測。詳下文。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覆出以起下文。今夫天以下言積。斯昭昭之多。鄭注。昭昭猶耿耿。小明也。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在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鄭注云。此言天之高明本生昭昭。地之博厚本由撮土。山之廣大本起卷石。水之不測本從一勺。皆合少成多。自小致大。為至誠者亦如此乎。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鄭注云。天所以為天。文王所以為文。皆由行之不已。為之不止。如天地山川之云也。易曰。君子以慎德積小以成高大是與。正義曰。此一節明至誠不已則能從微至著。從小至大。

圣學尚積

詩敬之曰。日就月將有緝熙于光明。鄭箋云。日就月行。言當習之以積漸也。

學記曰。古之教者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注云。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蟲耳。時術蚍蜉之所為。其功乃復成大垤。

又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鄭注云。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始出一勺。卒成不測。正義曰。猶學。初為積漸后成圣賢也。

大戴勸學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干初為善。干三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循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同。

荀子儒效曰。人無師法則隆情矣。有師法則隆性矣。而師法者。所得乎積。原本作情。注云當作積。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乎。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貳所以成積也。與中庸其為物不貳義同。習俗移質。并一而不貳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通于神明。故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旦暮積謂之歲。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宇中六指謂之極。六指。上下四方。盡六指之遠則為六極。言積近以成遠。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性惡曰。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尸子曰。水積則生吞舟之魚。土積則生豫章之木。學積亦有生焉。

王者尚積

詩皇矣序曰。皇矣美周也。天監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

家語好生曰。周自后稷積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劉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父敦以德讓。其樹根置本。備豫遠矣。漢書婁敬傳。敬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余世。

荀子強國曰。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愚謂此言積微自日而月。自月而時。自時而歲。不從微始非積也。故曰不勝。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于小事者矣。以小至大。故月不勝日。原本作熟。先子從宋本改。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為積也大。楊注。博謂所縣系時日多也。大謂積小以成大。若蟻蛭然也。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愚按。此所謂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也。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善日謂敦化。比于小事者也。月不勝日。故善日者王。善時謂興務于大事者也。時不勝月。故善時者霸。補漏者危。楊注。不能累功累業至于幣漏然后補之也。大荒者亡。楊注。都荒廢不治者。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一日二日萬機。王者敬日也。聲色化民。霸者敬時也。敬日者在隱微幽獨。敬時者在政教號令。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志也。善積成名。故功名不可勝日志也。財務貨寳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如毛。毛猶微也。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楊注引之以明積微至著之功也。

以易言之。微即干之初九也。干元用九而天下治。故德輶如毛。民鮮克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开原市| 托克逊县| 万载县| 遵化市| 当雄县| 潍坊市| 宁乡县| 通辽市| 青海省| 晋中市| 辽宁省| 贡觉县| 宝坻区| 远安县| 焉耆| 淮安市| 新化县| 体育| 固始县| 荔波县| 深泽县| 大余县| 安平县| 屯昌县| 塘沽区| 根河市| 景泰县| 偏关县| 文成县| 汪清县| 安西县| 类乌齐县| 清徐县| 彰化市| 舟山市| 江华| 垫江县| 瓦房店市| 高邑县|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