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己部 去家界為天民(9)

  • 大同書
  • (清)康有為
  • 4941字
  • 2015-12-26 18:10:28

一、此院有護侍人以事老者,不論男女,其職任一年為期。以仁慈及精細者充補,其賢否以老人所許可之證書為據,老人所惡者革除。凡革除者,削除名譽職業,終身不得選上職。一年卒事,皆稱其仁,公贈仁人寶星。凡男子必須在老、病兩院充過護侍人,始許升上秩,未充此職者不得為君、為師、為長,與女之曾在人本院、嬰幼院充保傅者同。蓋老者之安否,全賴護侍人之服事,故護侍人之不能服事,則老者不安。大同之世,老者無子女,即以護侍人代之;故護侍人之于老人,如孝子之于父母,先意承志,怡聲悅色,問所欲而敬進之,以得老人之歡為主。

一、六十者數人一護侍人,七十者每人一護侍人,八十者每人二護侍人,九十者每人三護侍人,百歲者每人四護侍人,過百歲者每人亦以每加十歲遞加一護侍人。惟世愈文明,則人愈壽考,人愈強健,不待多人之扶持,則隨時公議,或七十則兩人用一護侍人,八十乃用一人,以次遞改可也。

一、院中院宇、樓閣、林園、池沼,廣大莊嚴,備極華適;其裀褥、簾幙、床榻、幾案、玩器、樂具,無不窮極美備;其有新書器物,隨時增置。蓋人一生之勤動,至是休息,人道于是將終,不可不窮極其樂事也。

一、于大同之中仍有差等,蓋于養老院中,仍寓獎功之意以資勸戒,俾其壯者有所慕勵而不怠惰也。第一等曰元老,凡曾充全世界之大長官、大教主、總醫長及有殊功、大德、高名為人所公推為元老者為之。第二等曰大老,凡曾為各職長官、各業總長、各學大教習及有功德、大名、碩學者為人所公推為大老者為之。第三等曰群老;其第四等凡有仁人、智人寶星者皆為庶老,不待公推。第五等曰老人,其未嘗得有寶星者,則但曰老人而已。其曾犯刑罰、削名譽及不齒者,則曰老年,是為第六等。以此考功校德,別其享受,一以壯年所行為判,如斯則判頒在生前,其亦足觀感乎!一等與二等為上等,名號雖殊而受用略同;三等與四等為中等,五等與六等為下等,皆名號殊而受用略同。大同之世,專發同義,故于諸院皆無差別;至養老院獨差等者,蓋以尊賢、崇德、尚智、量功,以示眾人壯年之奮勉,俾知所向往,知所愧戒,其亦不得已者乎!

一、上等元老大老之享受,自宮室、飲食、起居、衣服、玩樂之具,窮極世界之珍美精異,其有游遨,皆用公費;其有所欲,皆告于長吏而供給之,其定制隨時公議;其車馬衣服皆示別異。蓋有大功于公眾,則公眾以殊異厚禮報之,乃義之至也。故大同世無別異,無章服,有之者其為議報之養老時乎!其每人宮室崇偉,特為大院,一切具備,膳亦特設,護侍人數惟所欲,隨時定議,仍以年限為等。

一、中等之群老、庶老,宮室、飲食、衣服、玩樂之具皆次一等,不供游費,不問所欲。其群老,六十則用一人,以次遞加。每人一室,室有內外,內為臥室,外為客室;附設臥室一所,書室一所,以容客或讀書,浴室一所,雜物房一所,以便一切。

一、下等之老人、老年,宮室、飲食、衣服,玩樂皆削減粗下矣。雖為人身,少受公家教養,壯年無補于眾,無勞無功,虛負公養,是實有罰,徒哀憐其老而恤之耳,無所報也,故宜一切減下。七十乃兩人用一護侍人,八十乃用一人,以次遞增。每人一室,室有內外,內為臥室,外為客室,湢浴備具。

一、院中皆有戲場、樂場、舞場,聽老者游觀。其過老憊而難起者,皆有電話線入室中,聽其臥聽。

一、養老院以在溫帶之地為上,其冰寒盛暑,皆非老者所宜,故冷帶熱帶可不設。

一、養老院擇地,當于海濱、山麓、河畔、水邊、平原、高阜,園林茂盛、山水宜人者建之,令風景絕佳,俾老者悅樂。不可于墓地市場、作廠嘩囂之所,又不可在山谷崎嶇、不通風氣、無可游觀之所。

一、院中園林宜極大,池沼、花木、亭臺、魚鳥當極美備,俾老者扶杖足以自樂,修身養神,足以超曠。

一、院中書畫樂玩皆具,俾好學者得以補秉燭之心,游藝者足以有怡情之樂,其著述者亦得有所采取。

一、老者入院,以序授室,聽之管理院事人。惟其有交好,許其請于所司,遷于鄰近,以便交接情話,互相慰撫。其有隨時欲遷就山水林亭佳處,茍先無人,皆聽其遷。其有遠游,許隨在入其地養老院,以聽游樂。

一、老者非人不暖,院中許其男女同居。而其所交之男女或未及養老之年,則許其附居其室,不收其租,以示優老,惟不許占室。若衣服、飲食皆不得出公費,惟上等者許其附食,以示優異;中等雖許附食,當收回公眾租費。其有男子同居者亦同。惟下等者不許久居,以防私租之弊。

一、養老院有講堂,每日講道,談古今天下之名理,大率以養魂積德為主,聽老者悟受。院中所懸圖畫亦然。

一、老者每日有醫生二人診視,其有重病,皆移入醫院。

一、老者出有車馬以逸之,惟下等者七十始許得乘。上等者乘文軒,或猶用馬,則雙馬以示別異。惟下等者宜示限禁,每七日許乘車馬一次,中等者隔日一次,上等者常備。若廢馬車用電車,以精粗為等。

一、老者出游,下等者,本度百里內外,汽車之費皆公出之,在下等車;中等者,千里之內,公出中等位汽車費;其上等者,全地惟所之,皆公出游費,在上等位。

一、老者以養魂為主,許其招僧同居講道;院中特設寺庵,延高僧高尼住持,以備老者講習。

一、老者飲食衣服皆有醫者監護之,以便養生,以衛血氣。

一、老者若死院中,即由護侍人守侍,在醫院亦然。考終院人為理之,皆裹以帛,盛以棺,移于考終院,其儀物視等為差。皆通知其交好知識者相送;元老、大老則其地群官司盡到,警察兵盛陳以送之。群老、庶老亦有一官及數警察兵以送之。

考終院

一、凡人死,不論老少貴賤、有疾無疾、在私家在公家,報考終院,或裹以帛,或盛以棺,立移于此院。

一、凡尸移入院者,皆陳于堂,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長從至契、師保至恩者,可為喪主;男女至交、師弟至好皆許住院盡哀。院中人為陳喪儀、備喪具,院堂內外上下皆熏香。高位大名、殊功大德者,陳三日乃殮,中等者二日殮,下等者越日殮,以待交友至好之臨視盡哀。其高位大名、殊功大德,若全地統領,若大教主,若大醫士,若大黨魁,若大哲學者,停月乃化,中等者半月乃化,下等者七日而化,以待交友知識之臨視盡哀。中等者,曾為司職長吏、師長、各學各業長官及領有仁人智人寶星、多有功德名譽者也;下等者,未嘗充各職及無仁智寶星、無功德名譽者也。高位大名、殊功大德,若全地大長官者,其喪儀全地下旗,罷市、閉門,或半日,或一時,各地大長遣人赴吊,近者或親赴吊。喪次陳設視其平生,幙帷蓋盡易黑色,門堂皆派人護視,每日以午后開吊,至暮為止。吊者皆至尸前鞠躬行禮,撒花致敬,以金鼓為節。及化日,吊者咸集而送之,盛陳警察兵以嚴之,大陳幡幢、旗蓋、象駝、馬牛以張之。至化人廠所,陳柩堂中,吊客鞠躬撒花既畢,送入化人機器,則隨風立盡,喪主及吊客于是散歸。中等者,或本地下旗、罷市、閉門半日或一日、一時,遠近走吊,或遣人赴吊,余儀皆同;但警兵送客、簾幙、帷蓋、旗鼓、象駝、牛馬減等。下等者無他儀,但帷堂張帷,親交赴而哀之,焚香、燃燭、撒花為敬。有司至期,與其交好送之化人院,陳尸堂中,鞠躬撒花,致其哀敬,即入化人機而化之,喪主吊客乃散。

凡喪主交好者至院,殮畢不得居住,化后不必哭泣。蓋死者已矣,不能復生,雖生人思慕無窮,而哭泣哀思,最為損魂而害體。故就一人之私情,宜盡哀以昭其厚;就公家之衛生,宜奪哀以保其身,義各有宜也。否則一人之死而累諸生者,或瘠羸,或滅性,于死者無益而醫事無窮。蓋大同之世,人者天生公眾之身,無復有私屬之人,故不許遂其哀也。

凡服制各有其情,不為定期,若全地大長官則為一日之服。然雖父母、子女、男女私交,親愛無盡,或保傅、師弟、主臣之恩,長者不許期年,短者只須一月;朋友無文,皆聽其情。蓋大同之制,私人之事皆聽自由,故服制亦不定限也,惟越喪次則皆解喪服。夫父母、子女恩義之深,何以不為定制?蓋大同之世,人皆教養于公家,父母無非常之恩義,或有不相識者,故各聽其情,若能相識知,則期已可矣;不同往者父母,生養教誨長大成人,當報以三年也。母恩亦止生產、撫育至斷乳為止,此后即不常見,愛愿報之,亦期年可矣。若夫慈保撫育之恩實與母等,而勞尚過之,在學師傅教育之勤,亦有與父母等者,故大同之世,知有父母者少而知有師保者多,蓋以師保易父母矣。大同之世,雖無君臣,而一業之中必有主有伙,故以主從名之;蓋有主從終身提攜相依,恩義極深者,故以與師保并稱焉。

凡喪服,或帕其首,或帶其腰,或繡其肩,或圍其臂,凡四等,視喪之輕重為差,皆以黑色寸布別異之。在服期,皆不可衣繡,彌月或二復、一復不聽樂。服何以黑色?蓋黑有幽憂之色,足以表哀思也。黑白本為三統,今從用黑禮。何以行鞠躬也?蓋伏地搶頭于人魂有損,而大同之世率皆平等,雖有父母師保之尊親而皆養自公家,恩義實減,非有往古之厚。且其時父母或展轉遠遷,亦多不相識,故改從鞠躬之制。若有父母相知識而恩義尤深者,其伏地搶頭,久喪三年,亦何嘗不可。但人為公家所養,故公家制義,皆屈私恩以伸公義,如古禮公子父在為妾母緦,豈非屈私恩以伸公義乎!

凡大學之童殤,即日殮,三日化,同學之師友臨焉;中學之童殤,即日殮,越日化,同學之師友臨焉;小學之童以下殤,即日殮化,保傅即司理人看護人臨焉;恤貧院之人死,即暮殮,三日化;獄囚死,即日殮,越日化。

凡有殊功異德者死后,若時得有異術如埃及以藥水保全尸者,則可保其尸而葬之;墓上刻石如其像,若阿剌伯之制,以昭敬異。

按中國及歐、美皆有土葬樹墳而吊慕之,若合符節,蓋愛其生則不忍棄其死也。印度、日本多以火葬,其諸蠻有鳥犬之葬者。以孔子之義觀之,喪欲速朽,則非欲其永存。蓋人之死也,骨肉歸土,不葬于水則葬于蟻,與火幾無異,但有遲速之分耳。腐胔敗骨,臭穢變形,尚不如生前之爪發矢溺也,今于爪發矢溺未有寶而存之者;若有病,則割肉,刮骨,去腐,流膿,無所愛焉,以人之生氣在其魂知,不在其血體也。夫在其魂知也,故季札曰“魂氣無不之”,孔子曰“知氣在上”,不在體魄骨肉中明矣。故腐胔朽骨,存之可也,焚之亦可也,總之與魂知無與,不過矢溺膿腐之比耳。古者格物未精,而人子不忍之心不忍遷棄,故欺其心目而掩埋之。若推死者速朽之心,則火葬為最矣;然火葬烈烈,觀者慘傷,親者愛者實有不忍焉。千數百年行大同之時,機器日精,電化更奇,必有電化新機器,鼓動風轉,頃刻足以化形骸骨肉于無有者,上復歸于虛無,下散入于山谷。人之生也自無之有者,亦自有之無,是全歸于天也;無使掘地者有拾骸踐骨之慘,無使居人者有葬地不潔之近,豈不善哉!于欲速朽之義至為迅速,大同之世莫若行此乎!若有大功德者,有異藥保其尸,以風示天下,道兼存之,豈不美哉!大同之道,以求人生之喜樂為主,故于人情之崇喜樂而去悲哀,夫古今數萬年,竭圣哲之心思,麋才武之身命,不過為眾人求安樂耳,有可以得眾人之安樂者,既無害于仁義,何為而不為哉!故去人人之至親相結,既掃其哀悲之原,復減其服制哭泣之文,亦損其哀悲之節。于是時也,人道幾有喜樂而無悲哀,豈非佛所謂極樂之世界耶?佛欲強逃煩惱世界,別覓極樂世界而不可得,今為演出極樂世界于全世界中,后此世界無復煩惱世界矣。

凡有殊功異德于大地及有功德于一地之中及一職、一學、一院之內,其功德事跡,由眾公議,歸議院核定,告之考終院,為立金石之像。刻其行事于石表,以著功德而昭不忘,則本院任之。

凡人仁智并備者曰賢,大仁大智并備者曰圣。凡有功德于人者,皆曰仁人,若建一學堂、立一醫院、起一養老、慈幼、育嬰、人本院、或捐舍多金、多地、多器皆是;大之則若開一大河,鑿一火山,或造有益生民之業利物前民者皆是也;小之若為師保、看護人亦是也。凡能創一新理、新器為前古所無、后世大利者,號曰智人;生前有此,皆錫以寶星,有大小多少之差。及其鑄像立表,則仁人之石表以方,智人之石表以圓,其仁智并備者則石表方圓并備;以其仁智寶星之多寡為方圓層級之多寡。若其多無可算者,則為六角、八角,刻鏤其方圓以表之。其下層之石級,亦視其仁智以為方圓之形,視其仁智多寡以為石級多寡,皆考終院制之,像成揭幕,則視其名位功德之大小,以為號召遠近人數之多寡,大者動全地之眾,小者集一界之民,備樂設器,供奉香花,公舉有位望者主祭而揭幕,萬人鞠躬瞻禮,撒花致敬,以垂不朽,于是生人之事終焉。

一、凡人死皆累其行事及其產業器物,悉由考終院記之于冊。其人產業器物,除依其遺囑所贈,皆以半歸公,會同遺產官理之。其行事則詳載于冊以備查,其有功德者上于史館以傳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远县| 新宾| 烟台市| 尉犁县| 揭西县| 广德县| 文化| 遂川县| 水富县| 若尔盖县| 康平县| 邢台市| 响水县| 淮滨县| 宣武区| 蓝田县| 泌阳县| 新安县| 奈曼旗| 瓦房店市| 讷河市| 嘉荫县| 泸州市| 玉溪市| 历史| 章丘市| 宁城县| 耒阳市| 定边县| 陵水| 岳池县| 牙克石市| 辽阳市| 绥宁县| 建阳市| 休宁县| 康定县| 高清| 图片| 宜州市|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