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己部 去家界為天民(4)
- 大同書
- (清)康有為
- 4123字
- 2015-12-26 18:10:28
論有家則有私以害性害種:且一家相收,既親愛之極至,則必思所以富其家而傳其后;夫家人之多寡至無定,欲富之心亦至無極矣。多人之用無盡而所入之資有限,既欲富而不得,則詭謀交至,欺詐并生,甚且不顧廉恥而盜竊,不顧行誼而賄賂矣;又甚且殺人奪貨,作奸犯科,憫不畏死,以為常業矣。夫貪詭、欺詐、盜竊、作奸、殺奪,惡之大者也,而其原因皆由欲富其家為之。既種貪詭、欺詐、盜竊、作奸、殺奪之根,種種相傳,世世交纏,雜沓變化,不可思議,故貪詭、欺詐、盜竊、作奸、殺奪之性愈布愈大,愈結愈深,人性愈惡,人道愈壞,相熏相習,無有窮已。且人既有家,即無不欲富;既至親相愛,責任所在,亦必思所以收養之。夫以一夫之力養一夫,其事易,以一夫之力養眾人,其事難;又或境遇阻之,疾病阻之,才智不如,筋力不及,而妻若子女諸孫之饑餓待哺、疾病待醫、隆寒待衣者環集也。子女林立,嫁取逼人,連環迭代,追踵相因;娶媳生孫,膝下成群,人口日眾,室屋當增,家人嗷嗷,待于一人。同此俸入,昔羨今貧,何以應之?仰屋而顰,鬻田賣宅,負債累累,煩惱盈前,憂能傷人。況復天災無時,死亡相因,多哀多思,懷我六親,喪葬祭祀,耗費無端,力作既窮,夙逋迫人。既餒其氣,實傷其魂,困窮交迫,雖有志士,詐謀亦生,或毀廉而喪節,或負詬而忍心,于是茍賤無恥之事,貪污欺誕之行,亦不得已而強為之矣。既一為之后,不得已復再三試之,習之既熟,與性俱移,則為河間婦矣。吾見鄉人家富巨萬,有子十人,子婦亦十,子女孫二十余人,曾孫數人,然皆紈褲,仰食一老;少為教學,長為嫁娶,月添孫子,日聞醫病,年置屋舍,歲哀死喪;田宅盡鬻,垂老侘傺,稍營奸邪,卒無少濟,七十窮死,幾無稿葬。自鄉閭所見,如是者不可勝數,皆人羨其多男多壽而彼實為窮憂極苦者也。大率子女愈多者,家累愈重,憂病愈甚,郁苦愈深,改行營邪愈不得已;子女稍少者,家累稍輕,憂病稍少,郁苦稍淺,改行營邪亦可已則已。然都中國之人,四十以后不憂家累,不改行義者,蓋亦寡義;雖有志節之士,激昂于少年,無不易節于晚暮者。孔子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豈其所好哉?蓋有家之故,不得已也。夫以憂郁煩苦之傷魂,則神明斫喪,貪奸欺詐之喪行,則風俗敗壞,神明沮則術業不精,風俗敗則人心日惡,將欲求太平性善之效,豈不遠哉!若業種相纏,世世無已,俗惡業纏,陷溺日甚,從無始來浸漬已深,乃欲于其長大少施美言以教之,欲去無始甚深之性,惡俗濁世之風,是猶杯水而救燎原之火也,必無濟矣。且以有家之故,有子安得不養之,有妻安得不收之,不養不仁,不收不義。然以一人而養眾人,即竭力以供奉,必不能給者矣。雖有富者,多子則教學不精,飲食不美,醫藥不周;若貧者則并不能教學,糟糠不足,肌膚不掩,疾病不治,十而八九也。以故體皆羸瘠,面為菜色,身多殘疾,耳目不聰明,血氣不和平,目不知文字,手不知技藝;雖充人數,有類馬牛,驅之奔走,寡有慮謀;甚且鬻為奴婢,鞭笞榜毆,終身苦役,得食無憂。以此傳種,愚癡弱柔,若汰種而改良,幾無可留,推其原因,皆由以一人養眾之供養不周也。
大約都中國之人,讬生士家,父母知方,長不饑寒,飲食得宜,衣裳適當,神明暢朗,身體健強,齠齔誦數,童幼入學,得聞圣賢之訓,得知古今之事,得聞人道之宜,得操事業之技,此亦據亂世之人格哉,殆萬人無一也,則以家之貧富貴賤不同故也。然則想望太平性善之世,豈不遠哉!蓋天下為公者乃能成其私,私者未有能成其私者也。
歐美今大發獨人自立之說,然求至太平世之人格,實未能也,何也?以其有家也。有家則人各私其子;吾子則養之,他人之子則不養也,吾子則教之,他人之子則不教也。雖孤貧者有育嬰慈幼之院以收之,雖人必入學,孤貧者公家教之,然所教養皆最粗者,又不數年而聽就工矣。諸專門學之學費甚重,且非至大都會之大學就學亦不能成高才,貧家多望慕而不得,入小中學而就工矣。疾病雖有醫院治之,然粗穢甚矣。倫敦、蘇格蘭、阿爾蘭尚多乞丐徒跣者,意、班、葡貧人尤甚,則其不能盡教成材,盡養無憾,亦可見矣。婦女但依夫為食,日讀小說,游戲清談為事,則其不具人格、徒供玩具可見矣。老貧而寡獨者,子女不養之,況無子女乎?歐人少年縱欲,四十已衰,作工則筋力不逮,無人用之,嫁娶則面目老丑,無人許之,窮困凄涼,無人過問,形影相吊,疾病無倚,衣食無讬,送死無人,則魂氣衰微矣。
既已有家,則不能不為妻子之計;既無公養,則不能不為送老之計。且歐美之風,尤為賤貧而尚富,不幸而貧,則故人猶覿面不識,絕無車笠之誼;若其富也,則國主前席,握手為歡。夫欲富既為人之情,況風俗迫人之去貧而思富如此,則人之所以求富者無所不至矣。既無所不至,則凡詐欺、狡詭、誕偽、爭奪、攻擊、盜殺亦無所不為矣。英人之業磁商者請吾聽戲,既至戲場,則反須吾請之;以美國政體之美,而以風俗尚富之故,乃至多為納賄殺人之事,其每“博洛”中之屋,眾無賴居之,以日行剽劫棍騙為生,其它詐欺相殺之事不可勝數;意國尤甚,歐美多相若也。以此相傳,人種之未善可知矣。夫富貴無常,人人可致,婚姻之結,展轉相交。夫以貧下惡賤之種,加以詐欺、狡詭、誕偽、爭奪、攻擊、盜殺之性,惡種相傳,遞代無已,欲求大同之公,性善之德,其去亦絕遠矣。
論有家之害大礙于太平:今將有家之害列左:
一、風俗不齊,教化不一,家自為俗,則傳種多惡而人性不能善。
一、養生不一,疾病者多,則傳種多弱而人體不健。
一、生人養人不能皆得良地,則氣質偏狹而不得同進于廣大高明。
一、自生至長不能有學校二十年齊同之教學,則人格不齊,人格不具。
一、人之終身非月月有良醫診視一次,則身體懷疾。
一、人人自生至長不皆驅之于學校,則為無化半教之民。蓋人者雜質,須加熔鑄冶斫,自始生而熔鑄冶斫則易,長后而熔鑄冶斫則難。故無家而全歸學校以育人,太平之世也;有學有家以育人者,升平之世也;全由其家以育人者,據亂之世也。
一、入學而不舍家全入,則有雜化而不齊同。蓋人自為教,家自為學,則雜隘已甚,未有能廣大高明純全者也。
一、因有家之故,必私其妻子而不能天下為公。
一、因有家之故,養累既多,心術必私,見識必狹,奸詐、盜偽、貪污之事必生。
一、有私狹、奸詐、盜偽、貪污之性相扇相傳,人種必惡而性無由善。
一、人各私其家,則不能多得公費以多養醫生,以求人之健康,而疾病者多,人種不善。
一、人各私其家,則無從以私產歸公產,無從公養全世界之人,而多貧窮困苦之人。
一、人各私其家,則不能多抽公費而辦公益,以舉行育嬰、慈幼、養老、恤貧諸事。
一、人各私其家,則不能多得公費而治道路、橋梁、山川、宮室,以求人生居處之樂。
故家者,據亂世人道相扶必需之具,而太平世最阻礙相隔之大害也。[按:“己部”原稿本至此終,不分章。以下據中華書局本補。]
論欲至太平大同必在去家:夫欲人性皆善,人格皆齊,人體得養,人格皆具,人體皆健,人質皆和平廣大,風俗道化皆美,所謂太平也;然欲致其道,舍去家無由。故家者,據亂世、升平世之要,而太平世最妨害之物也。以有家而欲至太平,是泛絕流斷港而欲至于通津也。不寧唯是,欲至太平而有家,是猶負土而浚川、添薪以救火也,愈行而愈阻矣。故欲至太平獨立性善之美,惟有去國而已,去家而已。
論出家為背恩滅類不可:婆羅門欲至太平獨立性善之美,驅人出家,以離世緣而圖清凈。然當據亂世之始,人之有身,本之父母生育教養而來,又人之傳后,必待男女交合而得。夫貸人財物,猶當償之,況恩莫大于生育教養乎!受罔極之恩而未嘗有分毫之報,忽乃逃而去之,以自謀清凈,此與負萬億重債而分毫不償,乃挾人財逃之他方以夸豪富,其所以為享用富樂,則計誠得矣,試問可乎,國法能容之乎?吾于佛義之微妙廣大,誠服而異之,而于其背父母而逃,不償夙負而自圖受用,則終以為未可也。且夫大地文明,實賴人類自張之;若人類稍少,則聰明同縮,復為野蠻,況于禁男女之交以絕人類之種!若如其道,則舉大地十五萬萬人類之繁,不過五十年而人類盡絕;百年后則大地內繁盛之都會,壯美之宮室,交通之鐵路電線,精奇之器用,皆廢圮敗壞,荒蕪榛莽,而全地惟有灌木叢林,鳥獸昆蟲,縱橫旁午而已,是不獨不可行之事,亦必無之理矣。夫以文明之世界,何必讓之與鳥獸草木哉!雖有無遞嬗,成壞相乘,他日大地亦必至此境,而今日文明之世胄,何事速速驅之入此破壞空虛之境哉!是預憂嬰兒長成之煩惱而先坑之,預憂胎生出世之煩惱而先落之也。以此為仁,是或一道也,非天下大眾公共所許也。
論去家有天下為公之良法:夫既欲去家而至太平,而又不忍絕父母夫妻以存人道,然則何道以至之?康有為曰:赴之有道,致之有漸,曲折以將之,次第以成之,可令人無出家之忍而有去家之樂也。
康有為曰:人非人能為,人皆天所生也,故人人皆直隸于天。而公立政府者,人人所共設也;公立政府當公養人而公教之,公恤之。
公養之如何:一曰人本院,凡婦女懷妊之后皆入焉,以端生人之本;胎教之院,吾欲名之曰人本院也,不必其夫贍養。
二曰公立育嬰院,凡婦女生育之后,嬰兒即撥入育嬰院以育之,不必其母撫育。
三曰公立懷幼院,凡嬰兒三歲之后,移入此院以鞠之,不必其父母懷抱。
公教之如何:四曰公立蒙學院,凡兒童六歲之后,入此院以教之。
五曰公立小學院,凡兒童十歲至十四歲,入此院以教之。
六曰公立中學院,凡人十五歲至十七歲,入此院以教之。
七曰公立大學院,凡人十八歲至二十歲,入此院以教之。
公恤之如何:八曰公立醫疾院,凡人之有疾者入焉。
九曰公立養老院,凡人六十以后不能自養者入焉。
十曰公立恤貧院,凡人之貧而無依者入焉。
十一曰公立養病院,凡人之廢疾者入焉。
十二曰公立化人院,凡人之死者入焉。
夫人道不外生育、教養、老病、苦死,其事皆歸于公,蓋自養生送死皆政府治之,而于一人之父母子女無預焉。父母之與子女,無鞠養顧復之劬,無教養糜費之事。且子女之與父母隔絕不多見,其遷徙遠方也并且展轉不相識,是不待出家而自然出家,未嘗施恩受恩,自不為背恩,其行之甚順,其得之甚安。
或曰:父母于子天性也,舍去非天理也。然今法、美、澳洲私生子多矣,日本歲亦八十萬。孔融所謂“父母于子,為情欲來耳”;男女自由后,則私生子必多。即合天下計之,亦貧賤不能教養子者多,富貴能教養子者少,從多數決之,蓋必愿明歸公養者多,故必天下為公而后可至于太平大同也。
人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