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后或傷飲食,致令腹痛非輕。不宜轉(zhuǎn)下?lián)p脾經(jīng),消導(dǎo)方為對證。白術(shù)人參枳實,黃芩大麥青陳。山楂白茯與砂仁,積化痛疼俱定。
痘爛不齊收靨,正面灌痛流膿。急防兩目毒來攻,解毒清涼好用。酒炒芩連梔柏,連翹蟬蛻木通。升麻牛蒡苦參同,細(xì)研酒丸酒送。
大凡痘瘡一證,名為百歲圣瘡。如龍蛻骨換心腸,又似蟬蛻殼樣。出現(xiàn)光壯收靨,落痂顏色相當(dāng)。飲食寒暑順陰陽,自此精神長旺。
痘有順險逆并五善七惡之癥
順證∶氣血沖和,痘毒宣暢,精神素健,飲食如常,不必施治;險證∶氣血不舒,痘毒壅遏,或雜證攪擾,開落失期,速宜施治;逆證∶痘毒凝結(jié),氣血干枯,怪證叢生,病不對藥,治之無功;五善∶一、飲食如常,二、大小便調(diào),三、瘡色紅活,皮濃堅實,四、脈靜身涼,手足溫暖,五、聲音清亮,動止安和。五者不能盡得,得一二亦自清吉;七惡∶一、煩躁悶亂,譫妄恍惚,二、嘔吐瀉利,飲食不能,三、黑陷焦枯,癢塌破爛,四、頭面預(yù)腫,鼻煽肩抬,目張唇裂,五、喉舌潰爛,食入即嘔,飲水則嗆,六、寒顫切牙,聲啞色黯,七、腹脹喘促,四肢厥冷。七者不必皆有,有一二亦自難為。
七惡之外,又有渾身血泡,心腹刺痛,伏陷不起,便溺皆血,尋衣撮空,是又卒死而不救者。
痘疹總略歌
(凡一十一首,共一十五方)痘雖火毒肇胚胎,不遇天行不見災(zāi)。郡邑若逢疵癘日,預(yù)施靈藥解將來。
凡痘疹之證,皆由父母胎毒蓄于命門之中。命門者,下極丹田也,為人身生化之源。或遇冬溫,陽氣暴泄,人則感之,觸動相火,至春夏生長之時即發(fā),傳染相似,是謂天行疫癘也。未出痘疹者,但覺冬溫,宜先服解毒之藥,如辰砂散、三豆湯、代天宣化丸之類,使毒瓦斯無傾伏留連之患;如脾胃素弱者,更宜調(diào)其胃氣,間以四君子湯加陳皮、木香之屬與之,使胃氣和暢,榮衛(wèi)流通,使痘易出易靨也。
予按∶代天宣化,即韓氏之五瘟丹也。苦寒克削,損胃敗脾,縱能解疫癘之毒,未必能預(yù)解先天之毒,即使能之,亦只可行于藜藿稟實之兒。倘膏粱稟怯,不察妄投,吾恐毒未解而胃先損,痘未至而中已寒,預(yù)伐無辜,暗傷真氣,及出痘時,反不能救,夭枉相仍,咎將誰諉!蓋藜藿稟實而毒輕,無俟于解;膏粱稟薄而毒重,勢不能解。豈有先天之毒,深藏潛伏于命門之中,毫未發(fā)覺,而敢用此沉陰冱寒之品,預(yù)伐其生機(jī),誠為危道,必不可行,即欲解之,又不若三豆湯之為得也。
欲知痘疹吉兇機(jī),察色觀形在細(xì)微。年壽山根猶緊要,鮮明可喜黯青非。
痘疹未出之先,欲知吉兇輕重,但于面部推之,其色紅黃明潤者吉,青黑昏暗者兇。相書以山根管命宮,年壽管疾厄,所以二處猶為緊要也。
汗下雖然謂不宜,刻舟求劍豈通醫(yī)?能分虛實知權(quán)變,可越乾坤造化維。
首尾不可汗下,誠痘科固執(zhí)之言,然亦自其平證語之耳。若遇風(fēng)寒外襲,應(yīng)出不出,則汗劑仍不可少;如大便連日不通,煩悶狂躁,不與下之,寧不夭人生命,是下劑之在所必用。但能消息虛實,與時權(quán)變,斯可謂之通醫(yī)。
始終便溺自調(diào)嘉,便若艱難事可嗟。腹脹喘呼多壅遏,急行疏導(dǎo)免留邪。
此言可利則利者也。大抵豆瘡始終小便清利,而大便滋潤者為順。若小便或秘,急宜利其小便,宜八正散;若大便秘結(jié),速用通幽湯滋潤之。
痘家脈證喜中和,徐疾由來不可過。弦急浮洪為實候,微遲短澀屬虛多。
夫人以胃氣為主,脈亦當(dāng)以胃氣為主。脈有胃氣,則氣象中和,所謂弦不弦,石不石者是也。太過為實,不及為虛,最宜消息。
痘疹傷寒證一般,上工臨證貴詳端。休將汗下輕相試,解表和中病自安。
痘疹發(fā)熱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只見一經(jīng)形證,若痘疹則五臟之證皆見。如呵欠頓悶,肝證也;乍冷乍熱,手足梢冷,好睡,脾證也;面燥腮赤,咳嗽噴嚏,肺證也;驚悸不寧,心證也;尻涼耳涼,腎之平證也。若尻耳俱熱,則邪伏腎經(jīng)也。
痘疹雖然本屬陽,往來微熱始相當(dāng)。倘逢晝夜身如火,解毒須教小便長。
凡痘疹屬陽,非熱不成,故治痘不可盡除其熱;如熱太甚,毒未發(fā)盡,只宜解毒兼利小便,宜連翹升麻葛根湯。
食飲能多胃氣充,自然榮衛(wèi)兩豐隆。休言食少無他慮,但恐脾虛毒內(nèi)攻。
痘疹始終能食者,其人脾胃素強(qiáng),自然氣血充實,易壯易靨。若一旦食減,即宜詢問。或咽喉腫痛,宜甘桔湯;傷食者橘皮湯;若非以上二證,因脾胃氣弱,不能消食者,宜參苓白術(shù)散運用之。
最宜安靜號和平,表里無邪心自清。忽爾躁煩宜審諦,更防神爽欠分明。
痘瘡以安靜為貴,此表里無邪,不必服藥。但有煩躁,必毒瓦斯壅并,表里不寧,宜審諦之。如搔爬不寧,瘡癢也;心神不寧,里熱也;呻吟不止,瘡?fù)匆病7钦垭胖郑茏R其病情。以上治療見后。
四時分治證須真,暑濕風(fēng)寒各有因。異氣莫教經(jīng)觸犯,災(zāi)危反復(fù)立纏身。
大凡治病之道,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故春病治在肝,夏病治在心,秋病治在肺,冬病治在腎,不可逆也。
治痘之人,切須識此。如天有烈風(fēng)豪雨,酷暑嚴(yán)寒,常要謹(jǐn)其帷 ,適其寒溫,寒則蓋覆欲濃,熱則居處欲清。
茍傷熱則血氣淖澤,瘡易腐爛;偏寒則血氣凝滯,瘡難起發(fā)。若有觸犯,輕則變重,卒生異證,是謂災(zāi)怪。如暴風(fēng)連日,病見傷風(fēng)之證,治以桂枝葛根湯;如寒威凜烈,病見傷寒之證,治以正氣散;若酷暑熏蒸,病見熱證,治以人參白虎湯;倘值久雨浸淫,有受濕之證,泄瀉身重,治以胃苓湯。
治痘皆言在補脾,補中有害少人知。虛虛實實休輕放,審證施方貴合宜。
凡痘瘡始終以脾胃為本,若飲食如常,六腑充實,不須服藥,若補其脾,反增煩躁,為害非輕;倘不能食,常多泄瀉,此氣虛也。宜四君子湯助之可也。
痘疹總略歌
辰砂散 預(yù)解時行痘毒。
鏡面砂(一錢,研末,水飛) 干絲瓜(近蒂三寸,連皮,帶子,燒灰存性)上研末,蜜水調(diào),分三次服。
三豆湯 預(yù)解痘毒,不損元氣。
紅飯豆(一升) 黑大豆(一升) 鮮綠豆(一升) 生甘草(三兩)上以三豆淘凈,甘草切碎,入雪水八升,若無雪水以長流水代之,同煮豆熟為度,去甘草,將豆曬干,又入原湯內(nèi),再浸再曬,汁盡為度。逐日取豆與兒食之,最解痘毒。
代天宣化丸 即五瘟丹。預(yù)解時行疫癘,傳染相似,并治痘毒。
人中黃(屬土,甲己之年為君) 片黃芩(屬金,乙庚之年為君) 川黃柏(屬水,丙辛之年為君) 黑梔仁(屬木,丁壬之年為君) 雅黃連(屬火,戊癸之年為君) 鮮苦參(佐) 荊芥穗(佐) 北防風(fēng)(佐)凈連翹(佐) 山豆根(佐) 牛蒡子(佐) 家蘇葉(佐)前五味,視年之所屬者以為君,其余四味以為臣。為君者分兩倍之,為臣者半之,為佐者如臣四分之三。冬至之日修合為末,取雪水煮升麻湯,加竹瀝在內(nèi),煮神曲糊為丸,龍眼核大,用辰砂、明雄為衣。每服一丸,竹葉湯下。制人中黃法∶取大甘草不拘多少,納于新竹筒中,緊塞其口,放在糞缸中,浸七七日,取起,曬干聽用。
八正散 治痘疹小便秘澀,宜清心火,利膀胱。
淮木通 白滑石 小甘草 凈連翹 綠升麻 結(jié)豬苓 赤茯苓 陳瞿麥 淡竹葉(以上各一錢)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通幽湯 治痘疹大便秘結(jié),宜潤腸涼血降火。
紫草茸 當(dāng)歸尾 懷生地 火麻仁 陳枳殼 酒大黃 尖檳榔 鮮紅花 桃仁泥(俱等分)生姜一片為引,水煎,熱服。
連翹升麻葛根湯 治痘毒不能盡發(fā),宜升托之。
凈連翹 綠升麻 粉干葛 京赤芍 芽桔梗 酒黃芩 黑梔仁 淮木通 麥門冬 牛蒡子 白滑石 炙甘草淡竹葉七片,燈芯十莖為引,水煎,熱服。
加味甘桔湯 治痘疹不能飲食,由咽喉作痛。
大甘草 芽桔梗(君) 牛蒡子 鮮射干綠升麻 荊芥穗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橘皮湯 治痘疹不能飲食,由傷食所致。
廣陳皮 杭青皮 陳枳殼 南木香 生甘草 山楂肉 白云苓麥芽一撮為引,水煎,空心服。
參苓白術(shù)散 治痘疹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官揀參 漂白術(shù) 白云苓 粉甘草 京楂肉 真廣皮 芽桔梗 南木香砂仁三粒為引,水煎,半饑服。
桂枝葛根湯 治痘疹初起,傷風(fēng)咳嗽自汗。
嫩桂尖 京赤芍 粉干葛 北防風(fēng) 炙甘草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略暖蓋覆。
正氣散 治痘疹初起,因傷于寒,作熱無汗,頭身痛,肢強(qiáng)。
漂蒼術(shù) 廣陳皮 川濃樸 南木香 凈麻黃 柳楊桂 炙甘草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人參白虎湯 治痘疹初起,夏月傷暑,大熱煩躁作渴。
官揀參 凈知母 熟石膏 陳香薷 大麥冬 藿香葉 白扁豆 淡竹葉 炙甘草粳米一撮為引,水煎,熱服。
胃苓湯 治痘疹初起,傷濕泄瀉身重。
漂蒼術(shù) 廣陳皮 紫濃樸 漂白術(shù) 白云苓 結(jié)豬苓 宣澤瀉 嫩桂枝 炙甘草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四君子湯 治痘疹脾虛食少,更多泄瀉。
官揀參 漂白術(shù) 白云苓 炙甘草生姜三片,大棗三枚引,水煎服。
四物湯 治痘疹能食,大便秘,瘡紅腫。
白當(dāng)歸 正川芎 杭白芍 懷生地生姜一片引,水煎,熱服。
發(fā)熱證治歌
(凡一十五首,共二十五方)痘瘡初起身先熱,輕重吉兇何以別?熱輕毒淺吉堪云,熱重毒深兇可說。
凡發(fā)熱乍進(jìn)乍退與微熱者,其痘必稀而輕,毒亦淺,不必服藥;若蒸蒸作熱,煩躁昏眩,其痘必密而重,毒亦深,宜發(fā)表解毒托里,加味葛根湯。
初逢熱渴邪藏里,切忌冰瓜與冷水。生津止渴是良圖,小渴任之而已矣。
凡發(fā)熱作渴,因痘毒內(nèi)蒸,銷其津液,故令口干而渴。微者頻以炒米湯與之,切不可以冷水、凍柿、柑梨、西瓜、菱角之類,食之反傷胃氣,亦不可以椒姜湯飲之,恐生瘡毒而有他變。渴甚不止,宜解毒葛根湯。
如痘已出齊,或起發(fā),或收靨而渴不止者,宜人參麥冬散。
如泄瀉不止而作渴者,此脾胃虛弱,津液枯也,宜七味白術(shù)散。
腹痛剛逢發(fā)熱時,毒攻于里報君知。大腸秘結(jié)須攻下,莫待臨危悔已遲。
書云∶發(fā)熱腹中痛,痘瘡毒內(nèi)攻,發(fā)多生不久,發(fā)少更防癰。可見痘疹腹痛,即是毒瓦斯內(nèi)攻,盒飯托里化毒為上,不可逡巡以生他變。若飲食如常而腹痛者,宜化毒湯。如大便秘結(jié),煩躁作渴而腹痛者,宜三黃解毒湯;若泄瀉而腹痛者,宜建中托里湯。
發(fā)熱腰疼毒伏留,幾人逢此得優(yōu)游。人參敗毒真奇絕,痛減瘡稀病可瘳。
凡痘疹發(fā)熱腰痛,其證最惡,速用人參敗毒散托之。服藥痛止者吉,不止者兇。
初時發(fā)熱多風(fēng)搐,要識病源屬肝木。木能勝土又歸心,風(fēng)火相爭脾不足。
凡痘瘡發(fā)熱有作搐者,因木邪盛而侮土,以導(dǎo)赤散加辰砂服之即止。此痘甚好,以搐搦發(fā)散于四肢故也。
如痘應(yīng)出不出,而搐搦不止,宜瀉青導(dǎo)赤散解之;服藥后搐止,但心煩啼叫,用麥冬導(dǎo)赤散清之。
若痘已收靨,余熱不退而作搐,此大虛之候,多不可救。但父母不忍坐視,強(qiáng)而治之,當(dāng)以寧神湯合抱龍丸,倍加人參服之。輕者可愈。
熱時吐瀉相兼作,上下毒伸無郁遏。三焦火盛熱中求,日久須防脾胃弱。
凡痘瘡發(fā)熱,有嘔吐者,有泄瀉者,有吐瀉兼作者,不可驟止,令毒上下得出。但痘瘡現(xiàn)形,吐瀉即止者,吉兆也。如久不止,先以理中湯和之;如仍不止,以豆蔻丸止之。服藥后吐瀉既止,更服調(diào)中湯,使脾氣實,其痘易壯易靨也。
狂言躁擾疑逢鬼,神識昏迷熱在里。鎮(zhèn)心解毒以平期,譫妄不休應(yīng)不起。
凡痘瘡發(fā)熱,妄有所見而譫語者,或昏昏好睡,夢中囈語喃喃,或狂走,尋衣摸床,皆毒瓦斯內(nèi)攻,神識不清所致也。急用鎮(zhèn)心解毒之藥,以辰砂導(dǎo)赤散主之,服藥神情復(fù)舊者吉,不止則兇,不可治也。
渾身發(fā)熱四肢寒,脾胃虛衰陰冷干。益氣補中應(yīng)令暖,仍前瘡盛急尋棺。
凡痘瘡渾身宜熱,獨耳尻二處宜涼,所以痘疹之證,頭宜涼,手足宜溫。若反冷者,此脾胃虛弱也。四肢脾胃所司,宜補中益氣,扶其中氣斯可矣。
發(fā)熱熏蒸血妄行,不知何道血如傾?但從鼻出方無忌,別道來時禍立萌。
人身之血不可妄動。痘疹之火,熏爍于內(nèi),迫血妄行,隨火而動。或從口出,或從大小便出,皆死證也。
但從鼻出者,或有可救之機(jī),宜玄參解毒湯清之。若煩躁悶亂,出血不止,此陽痘出血之證,多不可治。
晨昏發(fā)熱渾無歇,口舌生瘡唇破裂。咽喉塞痛食難嘗,方用黃連及甘桔。
凡痘未出而熱不止,晝夜煩躁,口舌生瘡,唇裂咽痛,此毒火熏蒸,其熱甚急,治不宜緩,急以黃連解毒湯合甘桔湯治之。服藥不效者,不治。
微微熱汗吉之機(jī),腠理疏通毒發(fā)稀。但恐汗多陽氣弱,調(diào)元固胃效無違。
凡痘疹發(fā)熱自汗,此不必治。蓋腠理疏通,毒瓦斯發(fā)越,無郁遏也。所以古人喻如庖人蒸籠之法,但欲其松耳。如恐汗出太多,衛(wèi)氣反弱,痘瘡不能成就,用調(diào)元湯以止之。
惡熱憎寒且戰(zhàn)兢,表虛邪正兩相凌。但將柴葛加官桂,升散余邪吉可稱。
痘疹所忌者寒戰(zhàn)。如發(fā)熱之時,憎寒振振戰(zhàn)動者,其人表氣素虛,痘疹欲出不出,留連于肌腠之間,邪正交爭。振戰(zhàn),火之象也,宜柴葛桂枝湯升散之。
發(fā)熱綿綿不現(xiàn)形,其間兇吉費調(diào)停。解肌托里須斟酌,施治詳明內(nèi)外寧。
凡痘發(fā)熱三日便出者,常期也。如過四五日猶不出,熱勢綿綿無休歇者,吉兇之兆未可卜也,急與解肌托里,分內(nèi)外治之。疏者吉,密者兇。
如勞苦之人,皮膚粗濃,腠理閉塞,及風(fēng)寒外感,瘡為外邪所遏,不易出者,此外因也。宜麻黃解毒湯。
如因虛吐瀉,毒瓦斯內(nèi)陷而不出,及傷飲食,陳物菀 腸胃之間,與毒合并,郁而不出者,此內(nèi)因也。體虛者,以托里十補湯托之,體實者,以枳實導(dǎo)滯湯微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