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3)

  • 醫方考
  • 吳昆
  • 4974字
  • 2015-12-26 18:09:06

身半以上,天之陽也。病則氣受之,氣受之則上病,故眉落、鼻壞而顱破也。高巔之上,惟定風草諸物者,氣味輕清,可以親上,可以驅風,可以勝濕。乃不灰木、石菖蒲、草烏、蒼術,則直可以療濕矣。若苦參、紫參、沙參、何首烏,皆用之以解毒。當歸、甘草、門冬、赤芍、胡麻,皆養血清氣于驅風燥濕之隊者也。地龍者,泥蟠之物,濕土所化也,故能引諸藥以就濕;白花、烏梢者,奔騰之類,風動之象也,故能君諸藥以驅風,此《易》所謂云從龍,風從虎也。

凌霄散

蟬殼 地龍(炒) 白僵蠶(炒) 全蝎(炒,各七個) 凌霄花(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熟酒調下無時。嘗坐于浴室湯中一時許,服藥神良。

癘風,此方常獲奇效。

癘風攻鑿氣血,木石不能獲效者,非其類也。故用血氣之屬,能主風者以治之。蟬蛻主風熱,地龍主風濕,僵蠶、全蝎主風毒,凌霄花主風壞之血。斯五物者,皆有微毒,用之以治癘風,所謂衰之以屬也。然必坐于浴室湯中服藥者,所以開泄腠理,使邪氣有所出爾。

補氣瀉榮湯

升麻 連翹(各六分) 生地黃 黃芩(各四分) 當歸 蘇木 全蝎 地龍 黃 黃連(各三分) 桔梗(五分) 甘草(一錢半) 人參(二分) 胡桐淚(一分) 桃仁(三枚) 麝香(少許) 虻蟲(一枚,去翅足,微炒) 水蛭(二枚,炒煙盡)此東垣治癘風之方也。

補氣瀉榮,治癘風之妙旨也。衛氣虛而邪襲,故用人參、黃 、甘草以補氣。營血壞而為癘,故用虻蟲、水蛭、桃仁、蘇木以消瘀。全蝎、地龍引諸藥至風濕結聚之處。乃麝香者,利關竅而無所不之。升麻、連翹、桔梗入氣而解其熱。黃連、黃芩入臟而清其氣。當歸、地黃入血而調其新。若胡桐淚者,用之以除大毒之熱,又足以殺癘風之蟲而除頑腫也。

蚺蛇

泉州有客盧元欽患大風,惟鼻根未倒。屬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膽欲進,或言肉可以治風,遂取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漸可,百日平復。蓋蛇之奔騰疾走,皆風象也,故為逐風之鱗,或嫌其毒而唾之,不知醫之所取者,妙在其毒也。《易》曰∶同氣相求。有此蛇毒,方能就彼癘毒,如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耳。《內經》曰∶衰之以屬。正是此意。

皂角刺

癘風眉發墮落者,取皂角刺九蒸九曬為末,每服酒下二錢。久服眉發再生,肌膚悅潤,眼目倍明。

敘曰∶喉者,氣之關隘也,通則利,塞則害,無問其標本而當急治焉者也。今考八方于后,皆古人已試之程規,觸類而通之,則活人之機 矣。

雄黃解毒丸

雄黃(一兩) 郁金(一錢) 巴豆(十四粒,去油皮)共末為丸。每服五分,津液下。

纏喉急閉者,此方主之。

纏喉急閉,軀命之所關也,急治則生,緩治則死。是方也,雄黃能破結氣,巴豆能下稠涎,郁金能散惡血。能此三者,閉其通矣。丹溪翁生平不用厲藥,而此方者,其不得已而用之乎!

稀涎散

獵牙皂角(四條,去黑皮) 白礬(一兩)共為末,每服三字。

喉閉數日不能食者,以此方吐之。涎盡病愈。

皂角之辛利,能破結氣。白礬之咸苦,能涌稠涎。數數涌之,涎去而病失矣。

甘桔防風湯

甘草(五錢) 桔梗 防風(各三錢)咽痛者,此方主之。

甘草之甘,能緩喉中之急。桔梗之苦,能下喉中之氣。防風之辛,能散喉中之壅。

火刺纏喉風法

用巴豆油涂紙上,捻成條子,以火點著,才煙起即吹滅之,令患人張口,帶火刺于喉間。

俄頃吐出紫血半合,實時氣寬能言,及啖粥飲。蓋火氣熱處,巴油皆到,火以散之,巴以瀉之,煙以葉之,乃一舉而三善之方也。

針急喉閉方

于患人手大指外邊指甲后一韭葉許,針之出血,男左女右取之,血出即效。如大段危急,兩手大指俱針之,其效甚捷。蓋喉嚨者肺之系,所針之處,乃少商也,為肺之井穴,故出血而愈。

喉中紅赤用針出血法

凡患人喉中紅赤,宜用針從旁針之,出血即愈。所以必欲旁針者,避夫啞門穴,犯之令人失音故耳。

筆針

《名醫錄》云∶李王公主患喉癰,數日痛腫,飲食不下。召到醫官,盡言須用刀針潰破。

公主聞用刀針,哭不肯治。痛迫,水谷不入,忽有一草澤醫曰∶某不用刀針,只用筆頭蘸藥癰上,霎時便潰。公主喜,令召之。方兩次上藥,遂潰出膿血一盞余,便寬,兩日瘡無事。

令供其方,醫云∶乃以針系筆心中,輕輕劃破而潰之爾,他無方也。

巧匠取喉鉤

宋·咸平中,職方魏公在潭州,有數子弟皆幼,因相戲,以一釣竿垂鉤,用棗作餌,登陸釣雞雛,一子學之而誤吞其鉤,至喉中,急引之,而鉤須已逆不能出。命諸醫,不敢措手,魏公大怖,遍問老婦,必能經歷。時有一老婦人年余九十歲,言亦未嘗見此,切料有識者可出之。時郡中莫都料性甚巧,令聞魏公。魏公呼老婦責之曰∶吾子誤吞鉤,莫都料何能出之?老婦曰∶聞醫者意也,莫都料曾在水中打碑塔,添仰瓦。魏公悅,親屬勉之曰∶試詢之。遂召莫都料至,沉思良久曰∶要得一蠶繭及念珠一串。公與之。都料遂將繭剪如錢,用物柔其四面,以油潤之,中通一小竅,貫之鉤經,次貫念珠三五枚,令兒正坐開口,漸加念珠,引之須臾而出,并無所損。魏公大喜,遂濃賂之。公曰∶心明者意必大巧,意明者心必善醫。

敘曰∶頭者,身之元首,一有疾苦,無問標本,宜先治之。失而不治,雖有股肱,弗能用矣。今考十方以治頭,所以尊元首而用股肱也。有醫責者,尚知務哉!

加味二陳湯

半夏 陳皮 茯苓 黃芩(酒炒) 甘草 川芎 細辛 黃連(酒炒) 薄荷 蒼耳 膽南星頭痛常發者,名曰頭風。偏于一邊而痛者,名曰偏頭風,宜此方主之。

丹溪云∶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是以頭風為病,多見于嗜酒之人也。偏于一邊而痛者,其說有二焉∶一則曰氣血有虛實,左屬血分,右屬氣分也。一則曰身半以上,天氣居之,天不足西北,故俱感于邪而右甚也。是方也,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治痰之二陳湯也。加南星之燥,皆所以治痰耳。而黃芩、黃連者,用其苦寒以治熱也。若川芎、細辛、薄荷、蒼耳,皆治風之品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是故用之。

辛夷散

辛夷 南星 蒼耳 酒芩 川芎頭風鼻塞者,此方主也。

鼻氣通乎天,清陽往來之竅也。風盛則氣壅,故令鼻塞。《內經》曰∶清陽出上竅;又曰∶氣薄則發泄。辛夷、川芎、蒼耳,皆清陽氣薄之品也,故可透氣竅。佐以南星者,醒其風痰。佐以酒芩者,清其風熱也。

三五七散

細辛(一兩半) 防風(四兩) 干姜(炮,二兩) 附子(三枚) 山茱萸(去核) 茯苓(各三兩)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食前調下。

大寒中于風府,令人頭痛,項筋緊急者,此方主之。

風府,腦后之穴,督脈之所主也。寒者,天地嚴凝之氣,故令項筋緊急。干姜、附子,辛熱之物也,可以散真寒。細辛、防風,氣薄之品也,可使至高巔。山萸養督脈之陰,茯苓和督脈之陽。河圖之義,奇者為陽,偶者為陰,此方名曰三五七者,以補陽為義也。

半夏白術天麻湯

半夏(姜炒) 陳皮(去白) 麥芽(各七分半) 人參 白參(炒) 黃 (炙) 蒼術(米泔浸七日) 天麻 白茯苓 神曲(炒) 澤瀉(各五分) 黃柏(一分半) 干姜(二分)痰厥頭痛,目眩者,此方主之。

痰厥者,濕痰厥逆而上也,痰氣逆則上實,故令頭痛。目眩者,目前如見黑色也。東垣曰∶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非半夏不能除。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療。人參、黃 之甘溫,可以瀉火,亦可以補中。蒼術、白術之苦甘,可以去濕,亦可以健脾。澤瀉、茯苓,能利濕淫之邪。神曲、麥芽,能消水谷之滯。橘皮、干姜,所以開胃調中。而黃柏者,取其苦辛,能療少火在泉發燥也。

丹溪治頭眩方

南星 半夏 枳殼 桔梗 陳皮 甘草 茯苓 黃芩痰火頭眩者,此方主之。

痰之生也,原于濕,故用半夏、南星以燥濕,茯苓以滲濕,甘草健脾以制濕。痰之滯也,原于氣,故用陳皮以利氣,桔梗以下氣,枳殼以破氣。氣滯則積而有余,氣有余便是火,故用黃芩以瀉火。

香橘飲

木香 白術 橘皮 半夏曲 茯苓 砂仁 丁香 炙甘草氣滯不能運痰,而作頭眩者,此方主之。

木香、丁香、砂仁、橘皮,所以行氣。白術、半夏、甘草、茯苓,所以健脾。脾運則痰運,氣行則痰行。

清空膏

羌活 防風(各一兩) 黃連(一兩,酒炒) 黃芩(三兩,酒制)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炙甘草(一兩五錢)上件共為末。每服二錢,茶湯調如膏,搽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

風熱頭痛者,此方主之。

風者,天之陽氣也。人身六陽之氣,皆聚于頭,復感于風,是重陽而實矣,故令熱痛。

辛甘發散為陽,故用羌活、陳風、川芎、柴胡、甘草。乃黃芩、黃連者,苦寒之品也,以羌活之屬君之,則能去熱于高巔之上矣。

八珍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血虛頭痛、眩暈,此方主之。

氣血,人身之陰陽也,兩相得則治,一有失則病。故陰血虛損,則陽氣獨治,陽氣親上,故令頭痛、眩暈。是方也,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味濃養血之品也。復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以養氣者,何哉?太極之妙,陰生于陽,故兼用此輩以益氣耳。或問∶頭痛而用人參,陽邪不益亢乎?余曰∶虛火可補,人參、黃 之類,此之謂也。

瓜蒂散搐鼻法

苦瓜蒂 赤小豆(等分)濕熱淫于巔頂之上,頭目偏痛者,令病患噙水一口,以此藥一字,吹入痛邊鼻中,泄出黃水即減。

苦能涌泄,故用瓜蒂。燥能勝濕,故用赤豆。實者瀉之,故行搐法,乃直搗巢穴之兵也。

出血法

唐高宗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疾甚,召秦鳴鶴、張文中診之。鳴鶴曰∶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即愈矣。天后自簾中怒曰∶此可斬也。天子頭上,豈是試出血處耶!上曰∶醫之議病,理不加罪,且吾頭重悶,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命刺之。鳴鶴刺百會及腦戶出血。上曰∶吾目明矣。言未畢,后自簾中頂禮拜謝之曰∶此天賜我師也。躬負繒寶,以遺鳴鶴。昆謂諸痛為實,理宜瀉之,《內經》言出血者屢矣,必以血變而止。今南人惡于針石,每畏出血,北人猶然行之。經曰∶惡于針石者,不足與言至巧。故醫之巧者,必兼針石。嗚呼!丹溪之賢,不知針石,今世人群然以醫之大成稱之,此子禽之賢子貢也。使翁作于九原,則

敘曰∶腹中者,中氣之所居也。一有疾痛,則壞中氣,百骸十二官胡然受氣而榮養乎?故考名方十一首,以治腹痛。

二姜丸

干姜(炮) 良姜(等分)腹痛脈遲者,此方主之。

腹痛之由有數種,今曰脈遲,則知寒矣,故用干姜、良姜之辛熱者以主之。辛可以破滯,熱

丁香止痛散

丁香 小茴香 良姜 炒甘草此亦治寒氣腹痛之方也。

寒氣入經,澀而稽遲,故令腹痛。經曰∶得炅則痛立止。炅,熱也,故用丁香、茴香、良姜之辛熱者以主之。而復佐以甘草者,和中氣于痛損之余也。

鹽湯探吐法

燒鹽(半升) 溫湯(五大升)和服探吐。

諸腹痛,連于脅膈,手足冷,脈來伏匿者,此方主之。

凡腹痛連于脅膈,多是飲食、痰飲填塞至陰,抑遏肝膽之氣。肝者將軍之官,膽者少陽上升之令,抑之不得敷暢,兩實相搏,令人自痛。所以痛連脅膈者,少陽之經行于兩脅,厥陰肝脈貫于膈也。手足冷者,少陽之氣不敷也。脈來伏者為痛甚,陽氣閉藏之象也。經曰∶木郁則達之,故用吐法。咸能軟堅,故用燒鹽。

扶陽助胃湯

附子(二錢,炮) 人參 草豆蔻 干姜 白芍藥 炙甘草 官桂(各一錢五分) 吳茱萸 陳客寒犯胃,胃脘當心而痛,脈來沉遲者,此方主之。

客寒犯胃,多是飲食寒冷,或因食后呼吸冷氣所致。脈來沉者為里,遲者為寒。是方也,附子、干姜、官桂、吳茱萸、草豆蔻、益智仁,辛熱之品也,用之所以扶陽。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白術、甘草甘溫之品以助胃。用芍藥者,取其味酸,能瀉土中之木,用陳皮者,取其辛香,能利腹中之氣。

《三因》七氣湯

半夏(姜汁制,五錢) 茯苓(四錢) 濃樸(三錢,姜汁炒) 紫蘇(二錢)七氣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攻沖作痛者,此方主之。

三因者,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也。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也。以三因而郁,七氣升降有妨,則攻沖而痛。是方也,紫蘇之辛芳,可使散七氣。濃樸之苦溫,可使下七氣。半夏之辛溫,茯苓之淡滲,可使平水谷相干之七氣。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洗凈,炒) 甘草 生姜(各三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大黃(一兩)腹中寒熱不調而大痛者,此方主之。

寒熱不調而大痛者,先食熱物,后食寒物,二者不調,而令大痛之類也。是方也,桂枝能散真寒,大黃能瀉實熱,芍藥能健脾而和肝,甘草能調中而益氣,生姜可使益胃,大棗可使和脾。

玄胡酒

玄胡索(一兩,為末,炒香) 清酒(一升,淬入,溫服)婦人氣血攻刺疼痛,連于脅膈者,此方主之。

玄胡索,味苦辛,苦能降氣,辛能散血,淬之以酒,則能達乎經脈矣。

韭汁酒

韭菜汁 清酒(等分,和服)脅膈常時疼痛,得熱則減,得寒則增者,此方主之。

上件證,死血也,故用韭汁消瘀,清酒行滯。

小胃丹

芫花(好醋拌勻,炒黑不令焦)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洗凈曬干) 甘遂(洗凈曬,各半兩) 黃柏(三兩,焙干) 大黃(酒潤蒸熟,曬干,一兩五錢)上件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津液吞下,或白湯一口送下,取其膈上之濕痰,以意消息之,欲利則空心服。

痰涎蓄積胃脘,胸腹作痛者,此方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南区| 洛扎县| 横峰县| 广元市| 巴东县| 登封市| 富川| 深泽县| 晴隆县| 杭锦后旗| 凤台县| 龙门县| 婺源县| 雷波县| 滕州市| 荔波县| 油尖旺区| 微山县| 云安县| 无棣县| 资源县| 磴口县| 中阳县| 炉霍县| 安塞县| 日土县| 荔浦县| 龙泉市| 平果县| 周至县| 大石桥市| 五家渠市| 永和县| 平顶山市| 布拖县| 汶上县| 顺平县| 浪卡子县| 广饶县| 留坝县|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