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1)

  • 醫(yī)方考
  • 吳昆
  • 4884字
  • 2015-12-26 18:09:06

敘曰∶痿、痹,二病也。今詳《內(nèi)經(jīng)》,亦有稱痹為痿者。故合而為一。考方八首,舉其略耳,盡其變化,則在醫(yī)之方寸焉。

肺熱湯

羚羊角 玄參 射干 薄荷 芍藥 升麻 柏皮(各三錢) 生地黃(一合) 梔子仁(四錢) 竹茹(二錢)肺鳴葉焦,令人色白毛敗,發(fā)為痿 ,脈來短數(shù)者,宜此方主之。

痿,猶萎也。痿 者,手足不用之義。肺鳴者,火來乘金,不得其平而自鳴,今之喘急是也。葉焦者,火盛金衰,故葉焦也。色白者,肺病而色自見也。毛敗者,肺主皮毛,病故折敗也。發(fā)為痿 者,肺主氣,氣者萬物之父,肺者五臟之天,所以出納天地沖和之氣,而百骸資始者也。肺病則百骸失其天,而無以資始矣,故令人手足痿 。脈來短者,肺之真臟脈也。脈來數(shù)者,火來乘金也。斯證也,持于冬,死于夏,十有九危。然而主是方者,冀其為十中之一爾。羚羊、玄參、射干,涼膈之品也。肺居膈上,故能清肺熱。薄荷、升麻者,辛涼之品也。金郁則泄之,故用其辛涼以解肺中郁熱。柏皮能益腎水,腎水益,則子可以救母。生地能涼心血,心君涼,則火不之乘金。梔子、竹茹,能泄肝腎中相火,相火熄,則肺金可清。芍藥味酸,和肝之品也,肝和則不至于侮肺。侮肺者,謂金本以制木,今肺金自病,肝

人尿

肺痿者,取人尿無時呷之,良于諸藥。蓋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人尿潤下咸寒,人身之天地一也,故可以交吾身之坎離,濟吾身之水火。或者因其穢而拒之。悲夫!未聞道者也。

三補丸

黃連 黃芩 黃柏(等分,為丸)心氣熱,下脈厥而上,色赤,絡(luò)脈滿溢,樞紐折挈,脛縱而不任地者,名曰脈痿,宜此方主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內(nèi)經(jīng)》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言君火正其名而無為,相火守其位以聽命。故心氣熱,下脈厥而上者,此相火聽命于君也。色赤者,心病而色自見也。絡(luò)脈滿溢者,孫絡(luò)充滿而溢于表,炎上作火之象也。樞紐折挈者,言肢節(jié)折挈而不便,乃陽光用事,邪居百節(jié)故耳。脛縱不任地者,脈溢于上則下脈空虛而痿弱,故脛縱而不任地也。脈空而痿,故曰脈痿。是方也,黃連瀉心火,黃柏瀉相火,黃芩瀉五臟之游火,火去則脈不厥逆,各循其經(jīng),而手足用矣。正考見火門。

龍膽瀉肝湯

柴胡(一錢) 人參 知母 麥門冬 天門冬 草龍膽 山梔子 生甘草 黃連(各五分) 黃芩(七分) 五味子(七粒)肝氣熱,色青爪枯口苦,筋膜干而攣急者,名曰筋痿,宜此方主之。

肝者,東方木也。色青者,肝病而色自見也。肝主筋,爪者筋之余,肝熱故令爪枯也。

口苦者,膽為肝之腑,咽為之使,膽熱則汁上溢于咽,故令口苦也。肝主筋膜,筋膜干則燥而攣,攣急則手足不用,故曰筋痿。是方也,黃芩、黃連、山梔、膽草,皆足以瀉肝火。君之以柴胡,則能條達乎肝膽矣。木盛而兼燥金之化,故令攣急。天麥門冬、知母、五味,味濃而潤者也,故足以養(yǎng)筋而潤燥。若生甘草、人參者,所以養(yǎng)乎陽氣也。經(jīng)曰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是故用之。互考見火門。

蠲痹湯

羌活 赤芍藥(酒炒) 姜黃(酒炒) 甘草(各五分) 黃 當歸(酒炒) 防風(fēng)(各二錢五分)有漸于濕,以水為事,痹而不仁,發(fā)為肉痹者,此方主之。

濕氣著于肌肉,則營衛(wèi)之氣不榮,令人痹而不仁,即為肉痿。肉痿即肉痹也。是方也,防風(fēng)、羌活,風(fēng)藥也,用之所以勝濕。經(jīng)曰∶營血虛則不仁,故用當歸以養(yǎng)營。又曰∶衛(wèi)氣虛則不用,故用黃 以益衛(wèi)。用夫赤芍、姜黃者,活其濕傷之血也。用夫甘草者,益其濕傷之氣也。

六味地黃丸如黃柏知母方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去核) 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黃柏 知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宜此方主之。

腎者水臟,無水則火獨治,故令腎熱。腎主督脈,督脈者,行于脊里,腎壞則督脈虛,故令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者,枯涸之極也。腎主骨,故曰骨痿。是方也,熟地黃、山茱萸,味濃而能生陰。黃柏、知母,苦寒而能瀉火。澤瀉、丹皮,能去坎中之熱。茯苓、山藥,能制腎間之邪。王冰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方有之矣。正考見虛損勞瘵門。

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陽明虛,宗筋失養(yǎng),不能束骨而利機關(guān),令人手足痿弱者,此方主之。

陽明者,胃也。胃為土,土者萬物之母。《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若胃土一虛,則百骸失養(yǎng),而絕其生氣矣。故宗筋縱馳,不能束骨而利機關(guān),令人手足痿弱。是方也,人參、甘草,甘溫之品也,甘者土之味,溫者土之氣,故足以益陽明;白術(shù)、茯苓,燥滲之品也,燥之則土不濡,滲之則土不濕,故足以益脾胃。凡人大病之后,手足痿弱者,率是陽明虛也。能于胃而調(diào)養(yǎng)之,則繼東垣之武矣。

八味丸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去核) 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去木)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 附入房太甚,宗筋縱馳,發(fā)為陰痿者,此方主之。

腎,坎象也。一陽居于二陰為坎,故腎中有命門之火焉。凡人入房甚而陰事作強不已者,水衰而火獨治也。陰事柔痿不舉者,水衰而火亦敗也。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奈之何而可以無火乎?是方也,附子、肉桂,味濃而辛熱,味濃則能入陰,辛熱則能益火,故能入少陰而益命門之火。熟地黃、山茱萸,味濃而質(zhì)潤,味濃則能養(yǎng)陰,質(zhì)潤則能壯水,故能滋少陰而壯坎中之水。水欲實,則澤瀉、丹皮之咸酸,可以引而瀉之。水欲實,則山藥、茯苓之甘淡,可以滲而制之。水火得其養(yǎng),則腎官不弱,命門不敗,而作強之官得其職矣。

天雄附子川烏硫黃蜀椒蛇床子韭子小茴香八物考

痿證大都主熱,痹證大都主寒。然痿證亦有寒者,痹證亦有熱者,此不可泥也。《內(nèi)經(jīng)》曰∶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之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此五證者,非溫藥不足以療之也,宜于天雄、附子、川烏、硫黃、蜀椒、蛇床子、韭子、小茴香輩消息之。

敘曰∶六經(jīng)皆有厥證,率是火爾。今表雜證之厥數(shù)條,以示大者。若傷寒陰厥、陽厥,宜于傷寒方考求之。

六物附子湯

附子 肉桂 防己(各四錢) 炙甘草(二錢) 白術(shù) 茯苓(各三錢)陽氣衰于下,令人寒厥,從五趾至膝上寒者,此方主之。

進退消長者,陰陽之理也,故陽氣衰乏者,陰必湊之,令人五趾至膝上皆寒,名曰寒厥。

寒茯苓,甘溫燥滲之品也,可佐之以平陰翳。

大補丸

黃柏一物,炒褐色,為末作丸。

陰氣衰于下,令人足下熱,熱氣循陰股而上者,名曰熱厥,此方主之。

陽消則陰長,陰退則陽進,故陰氣衰于下,則陽往湊之,令人足下熱也。熱盛則循三陰經(jīng)而上逆,因謂之熱厥。黃柏味苦而濃,為陰中之陰,故能補陰氣之不足,瀉熱氣之有余。

王冰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方之謂也。

八味順氣散

白術(shù) 人參 白芷 白茯苓 臺烏藥 青皮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七氣拂郁,令人手足厥冷者,此方主之。

氣者,人身之陽也,一有拂郁,則陽氣不能回達,故令手足厥冷。是方也,白芷、臺烏、青可以調(diào)其不足。經(jīng)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故用夫補爾。

人參固本丸

人參(二兩) 天門冬 麥門冬 生地黃 熟地黃(各四兩)《內(nèi)經(jīng)》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宜此方主之。

諸動屬陽,故煩勞則擾乎陽,而陽氣張大。陽氣張大,則勞火亢矣。火炎則水干,故令精絕,是以遷延辟積,至于夏月,內(nèi)外皆熱,水益虧而火益亢,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是方也,生、熟地黃,能救腎水而益陰精;天、麥門冬,能扶肺金而清夏氣。人參能固真元而療煩勞。以之而治煎厥,誠曲當之方也。

蒲黃湯

蒲黃(一兩,炒褐色) 清酒十爵沃之溫服。

《內(nèi)經(jīng)》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宜此方主之。

肝藏血而主怒,怒則火起于肝,載血上行,故令血苑于上。苑,亂也。搏,雷風(fēng)相搏之搏。血氣亂于胸中,相搏而厥逆也。蒲黃能消瘀安血,清酒能暢氣和榮,故用之以主是證。

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

尸厥者,破陰絕陽,形靜如死。醫(yī)者不知針石,宜此二方主之。

尸厥者,五尸之氣,暴疰于人,亂人陰陽氣血,上有絕陽之絡(luò),下有破陰之紐,形氣相離,不相順接,故令暴蹶如死。所謂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霄壤判也。昔虢太子病此,扁鵲以針石熨烙治之而愈。今之醫(yī)者,多不識針石,茍臨是證,將視其死而不救歟?故用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主之,使其氣血流動,陽無絕絡(luò),陰無破紐,則亦五會之針、五分之熨、八減之劑爾。流氣飲見氣門,蘇合香丸見風(fēng)門、五疰門。

敘曰∶痙,風(fēng)勝之病也,而寒濕每兼之。然疏風(fēng)之物不可獨用,獨用則筋益燥而痙益堅,此

小續(xù)命湯

麻黃(去節(jié)) 人參 黃芩(酒炒) 芍藥(酒炒) 川芎(酒洗) 防己 杏仁(去皮尖,炒) 桂病強 者,此方主之。

,痙字之誤也。強痙者,堅強而勁直,頸項牽急而背反張也。此以風(fēng)寒濕三者客于太陽,傷其大筋,筋牽而急,故令痙也。然得之風(fēng)濕者,令人有汗不惡寒名曰柔痙,昔人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是也。得之寒者,令人無汗惡寒,名曰剛痙,昔人以葛根湯主之是也。是方也,有麻黃、杏仁,則可以發(fā)表散寒。有桂枝、芍藥,則可以解肌驅(qū)風(fēng)。有防風(fēng)、防己,則可以驅(qū)邪勝濕。有人參、甘草,則可以益氣柔筋。有川芎、黃芩,則可以和陰去熱。乃附子之熱,可以溫經(jīng),而亦可以去濕者也。正考見中風(fēng)門。

十全大補湯

人參 黃 (蜜炙) 茯苓 白芍藥(酒炒) 白術(shù)(炒) 當歸(酒洗) 甘草(炙)熟地黃 川發(fā)汗過多,因而致痙者,此方主之。瘡家雖身疼,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痙者,亦此方主之。

上件皆是過亡津液,無以養(yǎng)筋,筋牽而急,故令百節(jié)強痙耳。經(jīng)曰∶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故用人參、白術(shù)、茯苓、黃 、甘草之甘溫者以益陽氣。又曰∶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用當歸、川芎、芍藥、地黃、桂枝之味濃者以養(yǎng)陰血。

桂枝

《勾玄》云∶以桂熬成濃汁,著于諸木嫩苗之上,必致萎謝。故痙者,筋病也,肝木主筋,藥內(nèi)用桂,可以伐肝緩筋,所謂木得桂而柔也,以故痙病宜之。

敘曰∶癇,沉 也,一月數(shù)發(fā)者易治,周年一發(fā)者難治,此虛實之判也。實者即攻之,虛者先補可也。考方三首,識其大耳,臨證變化,豈曰拘之?

續(xù)命湯加紫蘇陳皮方

竹瀝(一升二合) 生姜汁(五合) 生 汁(一升) 龍齒(末) 防風(fēng) 麻黃(各四兩) 防己 附子(炮) 石膏 桂枝(各二兩) 陳皮(去白) 紫蘇(各半兩)癇疾者,發(fā)則仆地,悶亂無知,嚼舌吐沫,背反張,目上視,手足搐搦,或作六畜聲者是也。宜此方主之。

癇疾者,風(fēng)痰之故也。風(fēng),陽氣也,《內(nèi)經(jīng)》曰∶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fēng)名之,故其發(fā)也暴。然所以令人仆地者,厥氣并于上,上實下虛,清濁倒置。清濁倒置,故令人仆。悶亂無知者,濁邪干乎天君,而神明壅閉也。舌者心之苗,而脾之經(jīng)絡(luò)連于舌本,陽明之經(jīng)絡(luò)入上下齒縫中,故風(fēng)邪實于心脾,則舌自挺;風(fēng)邪實于陽明,則口自噤。一挺一噤,故令嚼舌。

吐起于睛明,挾脊而下。風(fēng)邪干之,則實而勁急,故目上視而背反張也。手足搐搦者,風(fēng)屬肝木,肝木主筋,風(fēng)熱盛于肝,則一身之筋牽挈,故令手足搐搦也。搐者,四肢屈曲之名。搦者,十指開握之義也。或作六畜聲者,風(fēng)痰鼓其氣竅,而聲自變也,譬之弄笛焉,六孔閉塞不同,而宮商別異是也。是方也,有麻黃、桂枝、防風(fēng)、紫蘇,則可以泄在經(jīng)之邪。有竹瀝、姜汁、陳皮,則可以行痰涎之滯。有 汁、石膏,則可以清心肺之熱。有龍齒可以安魂。

有防己可以通塞。其夫沉痼之痰,非附子不足以行其滯,而其大熱之性,又足以益火之源而消陰翳,譬之太陽中天,幽谷之翳障無不消滅。此古人用附子之意也。

利驚丸

青黛 輕粉(各一錢) 牽牛末(五錢) 天竺黃(二錢)上件為末,蜜丸黍米大,每服一錢。得利止后服。

驚癇氣實者,此丸與之。

癇疾之原,得之于驚。或在母腹之時,或在有生之后,必以驚恐而致疾,故曰驚癇。蓋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恐氣歸腎,驚氣歸心,并于心腎,則肝脾獨虛,肝虛則生風(fēng),脾虛則生痰,畜極而通,其法也暴,故令風(fēng)痰上涌,而癇作矣。經(jīng)曰∶實者瀉之,故用竺黃、青黛以瀉肝,牽牛、輕粉以瀉脾。瀉肝所以驅(qū)風(fēng),瀉脾所以驅(qū)涎。

茶子吐法

癇證宜下、宜吐。茶子苦而善涌,能吐頑痰,用者宜取一升,搗爛煎湯五倍之。令患人先一夕勿食夜膳,次早以帛束其少腹,于無風(fēng)處飲而行之,得大吐便止,不必盡劑。

敘曰∶癲狂,皆失心也。經(jīng)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故視聽言動,皆失其職。初病者宜瀉其實。久病者宜安其神。茲考名方八首,而古人之治法見矣。

大黃一物湯

大黃(四兩)酒浸一宿,水三升煎之,分三服,不已再作。

癲狂病者,此方主之。

多怒為癲,多喜為狂。癲者,精神不守,言語錯亂,妄見妄言,登高罵詈是也。狂之始發(fā),少臥少饑,自賢自貴,妄笑妄動,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是也。癲病者,責(zé)邪之并于肝。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刚察县| 青田县| 淮南市| 竹溪县| 治县。| 神木县| 白玉县| 长沙县| 武威市| 金门县| 平果县| 兴化市| 濮阳市| 金湖县| 芒康县| 滦平县| 疏勒县| 闽侯县| 柞水县| 新巴尔虎右旗| 峨边| 平山县| 宁化县| 东港市| 武宁县| 吉林省| 和硕县| 镇康县| 类乌齐县| 德令哈市| 疏附县| 紫金县| 宣汉县| 建阳市| 韩城市| 金门县| 根河市| 徐水县| 黑水县|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