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肉 山藥(各四兩) 白茯苓 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 肉桂(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也??识聪?,謂其人多渴,喜得茶飲,不若消渴之求飲無厭也。此為心腎不交,水不足以濟火,故令亡液口干。乃是陰無陽而不升,陽無陰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濟耳。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熱壯其少火,用六味地黃丸益其真陰。
真陰益則陽可降。少火壯則陰自生。故灶底加薪,枯籠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昔漢武帝病渴,張仲景為處此方,至圣玄關,今猶可想。
朽木湯
取朽木方寸者三十枚,煎湯飲之。得水土中者良。
此消渴之良方也。
經曰∶熱中、消中富貴人。蓋以消渴之病,責之肥甘炮炙、嗜酒耽辛之所致也,非富貴人何以得之?朽木年深而質腐,腐者水之氣,水足以制火,故腐足以勝焦。熱中、消中皆焦證也,故此物主之。
葛花葛根
傷酒消渴,宜主葛花,以其善解酒毒故耳?;蛴酶鸶?,其功不相上下也。
淡豆豉
喜食肥甘焦炙,令人消渴者,此物宜用。蓋以豆豉由于 造,味苦而氣腐,苦能勝熱,腐能勝焦故耳。
烏梅
前有梅林,聞者生液,故胃干暴渴者宜用之,所謂酸能致液也!
香薷
夏月消渴者,多是暑邪入于心包絡,宜以香薷君之。
北梨甘蔗
富貴之人,飲酒必多置酢醬、海味,酒能灼人真陰,咸能喪人真液,故每每病致消渴。
然酒以釀而濃,以水而淡,咸以燥而堅,以濕而化。故食北梨、甘蔗可以解酒,亦可以解咸。
冬
人參
凡汗、吐、下后渴者,皆胃液不足,宜以人參補之,蓋氣能蒸溽故耳!
敘曰∶水由地中行,順道也。懷山襄陵,逆道也。治之者行其所無事,則智大矣。故治水腫者,亦因其勢而利導之,宜汗、宜下、宜滲、宜清、宜燥,而藥惟宜焉,則醫之大智也。
考
九味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蒼術 細辛 川芎 白芷 生 黃芩 甘草水病,腰以上腫者,此方微汗之,即愈。
腰以上皆腫,謂頭面俱病也。《內經》曰∶上盛為風,下盛為濕。故腰以上皆腫,必兼風治。蓋無風則濕不能自上于高巔清陽之分也。是方也,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皆辛甘之品,可以疏風,亦可以除熱,所謂辛藥能疏風,風藥能勝濕也。風濕相搏,必有內熱,故用生 。黃芩之涼。而甘草者,所以調和營衛,使其相協而無相爭也。
加味五皮飲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姜黃 木瓜水病腰以下腫者,此方主之。
腰以下腫者,水性就下之象也。藥之為道,辛者、輕者可使走表??菡?、淡者可使滲利。苦者、寒者可使去熱。味質濃重者可使走下,是方七味,或各一其性,或兼而有之,故可以滲利皮膚中之水,而調其氣血也。
疏鑿飲子
羌活 秦艽 商陸 檳榔 澤瀉 木通 大腹皮 茯苓皮 赤小豆 椒目(等分)遍身水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遍身水腫,則外而肌膚,無一而不病矣;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不利,則內而三焦,無一而不病矣。是方也,羌活、秦艽,疏表之藥也。水邪之在表者,得之由汗而泄。澤瀉、木通、腹皮、苓皮,滲利之藥也,水邪之在里者,得之由溺而泄。商陸、檳榔,攻水之藥也,水邪之壅塞者,得之由后而泄。赤小豆。椒目,燥濕之品也,水氣之蒸溽者,得之以 而竭。
隨在而分其勢,病其不衰去乎?
大橘皮湯
陳皮(一錢半) 木香(二分半) 滑石(六錢) 檳榔(三分) 豬苓(去皮) 白術(炒) 澤瀉肉桂(炒,各五分) 茯苓(一錢去皮) 甘草(二分)濕熱內攻,腹脹,小便不利,大便滑泄,此方主之。
濕熱內攻,故令腹脹;小便不利,故令大便滑泄。陳皮、木香、檳榔,行氣藥也,氣行則濕行?;?、甘草,暑門之六一散也,用之所以治濕熱。茯苓、豬苓、澤瀉、白術、肉桂,傷
嚴氏實脾散
濃樸(姜汁炒) 白術 附子 大腹子 白茯苓 草果仁 木香 木瓜 干姜(炮,各一兩) 炙甘草(半兩)水氣肢體浮腫,口不渴,大便不秘,小便不澀者,陰水也,此方主之。
脾胃虛寒,不能制水,則水妄行,故肢體浮腫。以無郁熱,故口不渴而大小皆利。是方也,用白術、茯苓、甘草之甘溫者補其虛,用干姜、附子之辛熱者溫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溫者行其滯,用濃樸、腹子之下氣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溫者抑其所不勝。名曰實脾散者,實土以防水也。雖其藥味不皆實土,然能去其邪,乃所以使脾氣之
舟車丸
牽牛(四兩,炒) 大黃(二兩,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煨) 芫花(炒)青皮(炒) 陳皮(去白,各一兩) 木香(五錢)水腫證,病氣、形氣皆實者,此方主之。
通可以去塞,牽牛、大黃、甘遂、芫花、大戟,皆通劑之厲者也。辛可以行滯,陳皮、青皮、木香,皆行滯之要藥也。此方能下十二經之水,下咽之后,上下左右無所不至,故曰舟車。
《千金》苦瓠圓
取苦瓠白穣實,捻如大豆,以面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至午當出水一升,如此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內慎口味??囵毢?,無厭翳細理者。不爾,有毒,不堪用。
大水,頭面遍身腫脹者,此方主之。石水者,亦主之。
經曰∶苦能涌泄,故用之在上,則令人涌,用之在下,則令人泄。今以熟面裹之,空腹而吞,蓋用之于下也,宜乎水自泄矣。石水者,四肢皆瘦,惟有少腹堅硬如石,腫脹而便不利也!
麥門冬飲
麥門冬(五十枚,去心,姜炒) 糧米(五十粒)水出高源者,此方主之。
肺非無為也,主降下之令焉。凡人飲入于胃之時,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肺熱失其降下之令,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漬于高源,淫于皮膚,則作水腫。諸醫罕明乎此,實土導水,皆不能愈。故用麥門冬清肺,以開其降下之源。糧米益脾,而培乎金之母氣。此治病必求其本也。或問∶此證何以辨之?余曰∶肢體皆腫,少腹不急,初病便有喘滿,此其候也。
敘曰∶鼓脹是虛中之實,宜分氣、血、蟲、食而治之,以朝寬暮急,能食不能食而辨之。實者可攻,虛者漸磨可也。例之相道焉,國內空虛,則宜惠養元氣,惡能黷武?今考名方七首,示大法耳?;蜉^形氣、病氣而攻補兼施,此在人之妙用,初不必泥也。
大安丸
山楂肉(二兩,炒) 白術(炒) 神曲(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一兩) 陳皮(去白) 連翹蘿卜子(生用各五錢)飲食傷脾,成鼓脹者,此方主之。
鼓脹者,腹皮虛大,鼓之堅急而有聲也。經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故飲食過其分量,則傷脾,脾傷則不能運化,積其谷氣,虛大而鼓脹矣。然五味之變,酸性甘,腐勝焦,苦勝熱,香勝腐,燥勝濕,淡勝飲,利勝滯,氣勝味。故用山楂之酸以消肥甘,用神曲之腐以化焦炙,用連翹之苦以磨積熱,用陳皮之香以開腐穢,用半夏之燥以勝土濕,用茯苓之淡以利水飲,用蘿卜子之利以行食滯,用白術之氣以勝五味。五味能勝,則脾不傷,脾不傷,則中氣營運而無鼓脹矣。此大安之旨也!
導氣丸
青皮(水蛭炒) 莪術(虻蟲炒) 三棱(干漆炒) 檳榔(斑蝥炒) 吳茱萸(牽牛炒) 干姜(砂炒) 胡椒(茴香炒) 附子(鹽炒) 赤芍藥(川椒炒) 石菖蒲(桃仁炒)上件同炒藥熟,去水蛭等不用,研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蘇湯下。
諸腹脹大,痞塞不通,大便虛秘,此方主之。
青皮、莪術、三棱、菖蒲,氣積藥也,炒以水蛭、虻蟲、干漆、桃仁,則逐敗血矣!干姜、附子、胡椒、茱萸,溫中藥也,炒以 砂、食鹽、茴香、牽牛,則軟堅而疏利矣。檳榔炒以斑蝥,下氣者得破氣者而益悍。赤芍藥炒以川椒,瀉肝者得疏肝者而益利。制度之工如此,以之而治氣實有余之證,斯其選矣。
大黃蟲丸
大黃(十兩,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干漆(炒) 桃仁(各一兩) 芍藥(四兩)杏仁(去皮尖) 虻蟲(去翅足,炒) 蠐螬(炒,各一升) 蟲(半升,炒) 水蛭(百枚,炙黃) 干地黃(半兩)共為末,蜜丸小豆大。日三服,每五丸。
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黃色,面黃肌錯者,血證諦也,此丸與之。
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移者,氣與火也,今痛不移,則屬有形矣。然食與血皆有形,食而腹脹則惡食,今不惡食,則知其為血矣。小便自利者,血病而氣不病也。大便黑色者,病屬于陰也。面黃肌錯者,血病則不能榮養其容,濡澤其膚,故令萎黃甲錯耳。大黃,攻下之品也,引以干漆、虻蟲、蠐螬、水蛭、 蟲、桃仁之輩,則入血而攻血。芍藥、地黃,生新血于去瘀之際。杏仁、甘草,致新氣于逐敗之余。而黃芩之苦,又所以濃腸堅胃,而不為攻下所傷耳。
雞矢醴散
大黃(酒潤) 桃仁(去皮尖) 雞屎(白者,酒炒,等分)共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
此方治血蠱良。
大黃苦寒,利于攻下。佐以桃仁,逐敗血也。佐以雞屎,殺蠱蟲也。
《腹中論》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王冰注曰∶雞屎利小便,微寒。
此注還未妥。
香棗丸
苦丁香一物為末,熟棗肉作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棗湯下。
諸鼓脹內熱者,此方主之。
苦丁香,即苦瓜蒂也。散用之則吐,丸用之則瀉,凡有形之邪無不出之。亦良方也!
大戟棗子
大戟(連根葉一握) 大棗(一斗)二物同煮一時,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棗無時,服盡決效。
此攻水證鼓脹之方也。
大戟氣大寒而味苦甘,有小毒,能下十二經之水。大棗味甘,取其大補脾胃,而不為攻下所傷耳。服此方大忌甘草,以其與大戟相反故也。
六君子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半夏(姜煮) 陳皮 甘草脾虛鼓脹,手足倦怠,短氣溏泄者,此方主之。
經曰∶脾主行氣于三陰。三陰者,太陰脾、厥陰肝、少陰腎也。其脈皆行于腹里,脾病則三陰之氣不行,故令鼓脹。手足倦怠者,四肢受氣于脾,脾病則無以受氣,故倦怠。短氣者,脾病而中氣弱也。溏泄者,土弱不能制濕也。是方也,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甘溫益脾之物也。半夏、陳皮,快脾利氣之物也。然溫者益氣,甘者守中,下咽之后,必增脹滿,此勿疑之。經曰∶塞因塞用,故用補劑以治脹滿,初服則脹,久服則通。此惟精達經旨者知之,庸醫未足道也。
敘曰∶溲溺不通,匪細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嘔,名曰關格,又日不通而死矣。一見嘔證,便不可救。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此之謂也。故考五方以通溲溺。
倒換散
大黃(一兩) 荊芥(二兩)每服末二錢。
內熱小便不通者,此方主之。
內熱而小便不通者,郁其少火,而氣不化也?!秲冉洝吩弧冒螂渍?,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然化氣之道,莫妙于升降。天地以升而降化萬物,奈何而昧于人乎?故用荊芥之輕清者以升其陽。用大黃之重濁者以降其陰。清陽既出上竅,則濁陰自歸下竅,而小便隨泄矣。方名倒換者,小便不通,倍用荊芥。大便不通,倍用大黃。顛倒而用,故曰倒換。
八正散加木香湯
車前子 瞿麥 蓄 滑石 山梔子(炒黑) 甘草梢 木通 大黃 木香濕熱下注,少腹急,小便不通者,此方主之。
濕熱下注,令人少腹急,則小便有可行之勢矣。而卒不通者,熱秘之也。陶隱君曰∶通可以去滯,瀉可以去秘,滑可以去著。故用木通、瞿麥、 蓄通其滯,用大黃、山梔瀉其秘。
用車前、滑石滑其著。用甘草梢者,取其堅實,能瀉熱于下。加木香者,取其辛香,能化氣于中。
鐵服丸
大皂角一物,炒焦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白湯下。
少腹急,小便不通,氣不化者,此方亦良!皂角之氣,能通關開竅。皂角之味,能去垢滌污,故能化下焦之氣,通膀胱之滯。
熨臍法
用炒鹽熱熨臍腹,冷復易之。
咸可以軟堅,熱可以行滯,此炒鹽之意也。然必熨其臍者,臍為吾身之樞,有生之系也,故能進氣以化滯。
探吐法
燒鹽(二兩),溫水(二升)服之探吐。
經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不升則不降,而道器滅矣。是以觀于注水之瓶,上竅通,則下竅自利。此用吐之意也!
大螺著少腹法
宋季饒醫熊彥誠,年五十五歲,病前后便溺不通五日,腹脹如鼓;同輩環視,皆不能措力。與西湖妙果僧慧月相善,遣信邀至訣別。月驚馳而往,于釣橋逢一異客楫之曰∶方外高人,何孑孑走趨若是?月曰∶一善友久患秘結病危,急欲往問。客曰∶易事耳,待奉施一藥。
即脫靴入水探一大螺而出曰∶事濟矣!抵家以鹽半匙,和殼生搗,置病者臍下一寸三分,用寬帛緊系之,仍辦溺器以須其通。月未以為然,姑巽謝之。至熊家,彥誠昏不知人,妻子聚泣。諸醫知無他策,慢使試之,曾未安席而暴下,諸醫愧嘆而散。月歸訪異人,無所見矣。
熊后十六年乃終。昆謂便溺不通者,熱秘之也。大螺性寒而善厘清,故濁水之中,一著大螺,便能澄澈。劑之以鹽,取其善潤而已。
敘曰∶溲溺惟宜,形氣治也。溲溺不禁,形氣病也。輕者脬中有痹氣,重者大氣虛而且絕爾。辯此者以他證合之。姑考四方以志大法。
縮泉丸
烏藥 益智仁(等分)共為末,山藥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脬氣虛寒,小便頻數,遺尿不止者,此方主之。
脬氣者,太陽膀胱之氣也。膀胱之氣,貴于沖和,邪氣熱之則便澀,邪氣實之則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