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0章 諸方(上)諸方門目(上)(8)

防己(一兩) 黃 (一兩二錢半) 白術(shù)(七錢半) 甘草(炙,半兩) 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棗一枚煎,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腫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腫脹

防己 黃 桂枝(各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腫脹

(即越婢湯加白術(shù)四兩。)

腫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fēng)寒。

腫脹

(一方去陳皮、桑白,入五加皮、地骨皮。腳腫加五加皮、木瓜、防己,名加味五皮飲。)陳皮 茯苓皮 姜皮 桑白皮(炒) 大腹皮(各等分) 水煎服。

腫脹

蕪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qiáng)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服半錢,得快利后,糜粥自養(yǎng)。

腫脹

大黃(煨) 牽牛(取頭末) 郁李仁(各一兩) 木香(三錢) 芒硝(三錢) 甘遂(半錢)

腫脹

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過,去面焙干) 大戟(醋浸煮,焙干用) 芫花(醋浸煮,各半兩) 黑牽牛(二兩) 大黃(一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溫水下。

腫脹

即神 丸加輕粉五分。

腫脹

黑牽牛(四兩) 茴香(炒,一兩) 或加木香(一兩) 上為末,姜汁調(diào)一二錢服。

腫脹

即三花神 丸加青皮(五錢) 陳皮(五錢) 木香(二錢半) 檳榔(二錢半)

腫脹

枳實(shí)(七枚) 白術(shù)(二兩) 上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dāng)散也。

腫脹

澤瀉 赤茯苓(各三兩) 桑皮(一兩) 木香(七錢半) 木瓜(一兩) 砂仁(七錢半) 陳皮(七錢半) 白術(shù)(三兩) 蘇葉(一兩) 大腹皮(七錢半) 麥冬(去心,三兩) 檳榔(一兩) 每服五錢,燈心水煎。

腫脹

人參 川烏 當(dāng)歸 青皮 黃連 澤瀉 干姜 柴胡 麻黃(留節(jié)) 生姜 蓽澄茄(各二分)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黃 吳茱萸 草豆蔻 濃樸 黃柏(各五分) 水煎服。

腫脹

姜黃 人參 白術(shù) 豬苓(去黑皮) 炙甘草(各一錢) 廣皮 澤瀉(各三錢) 知母(炒,四錢)黃連(炒) 半夏(制) 枳實(shí)(炒,各五錢) 濃樸(姜制,一兩) 黃芩(炒,夏用一兩二錢) 砂仁 干姜白茯苓(各二錢) 湯浸蒸餅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食遠(yuǎn)。

腫脹

紫蘇梗(二錢半) 青皮 芍藥 大腹皮 陳皮(各一錢) 木通 半夏(各八分) 官桂(六分)赤茯苓 桑皮(炒,各五分) 水二鐘,姜三片,燈心十莖;煎八分,食前服。

腫脹

真紫蘇子(炒,捶碎,一錢) 半夏(制) 大腹皮 草果仁 濃樸(制) 木香 陳皮(去白) 木通白術(shù) 枳實(shí)(麩炒,各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三分) 水一鐘,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腫脹

桑白皮(炒) 陳皮 茯苓 大腹皮 香附(炒,各一錢) 紫蘇(一錢半) 桔梗 枳殼(各八分)草果仁(七分) 五味子(十二粒)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入鹽少許,食前服。

腫脹

白術(shù)(一錢五分) 枳殼(麩炒) 濃樸(姜制) 陳皮 半夏 茯苓 山楂肉 神曲(炒)麥芽(炒) 蘿卜子(炒,各一錢)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服。

腫脹

三棱 蓬術(shù) 青皮 半夏曲 陳皮 藿香 桔梗 枳殼(炒) 香附(炒) 益智(各一錢半) 甘草(炙,半錢) 分作二帖,每帖用水二鐘,生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鐘,去渣,食遠(yuǎn)服。

腫脹

赤芍藥 生地黃 當(dāng)歸須(酒洗,各一錢半) 桃仁(去皮尖,炒) 紅花(酒洗) 香附(童便浸,各一錢) 川芎 牡丹皮 玄胡索 蓬術(shù)(各八分,炮) 三棱(炮) 青皮(各七分) 水二鐘,煎七分,空心服。

腫脹

人參 辣桂(去粗皮) 五靈脂(炒,各二錢五分) 烏藥 蓬術(shù) 木香 砂仁 炙甘草(各半兩)川芎 當(dāng)歸 半夏(湯泡,各七錢五分) 上 咀,每服一兩五錢,姜五片,紅棗二枚,紫蘇四葉煎,空心服。

腫脹

枳殼(麩炒) 辣桂 紫蘇莖、葉 陳皮 檳榔 桔梗 白術(shù) 五靈脂(炒) 木香(各二錢半) 半夏 茯苓 甘草(各五錢)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溫服。

腫脹

椒仁 甘遂 續(xù)隨子(去皮,研) 附子(炮) 郁李仁 黑丑(炒) 五靈脂(研) 當(dāng)歸 吳萸玄胡索(各五錢) 芫花(醋浸) 膽礬 信砒(各一錢) 石膏(二錢) 青 斑螫(各十個(gè),去頭足翅,俱用糯米炒至米黃,去米) 面糊丸,豌豆大,每服一丸,陳皮湯下。勿畏,常治虛弱人亦無害也。

腫脹

(蜜丸,名人參丸。)人參 當(dāng)歸 大黃(炒,各一錢) 桂心 瞿麥穗 赤芍 茯苓(各一錢) 草葶(二分)治經(jīng)脈不利,化水腫脹,皮肉赤紋。

腫脹

香附米(一錢半) 青皮 蓬術(shù) 三棱(俱醋炒) 枳殼(麩炒) 木香 砂仁(各一錢) 濃樸(姜制) 陳皮(各二錢二分) 甘草(炙,四分)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腫脹

人參 白茯苓 陳皮 半夏 縮砂仁 濃樸(姜制,各一錢) 白術(shù)(二錢) 炙甘草(三分)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服。加曲 、山楂肉尤佳。

腫脹

濃樸 檳榔 木香 枳殼 青皮 陳皮 甘遂 大戟

腫脹

黃連 吳萸(炒,各二錢) 蘇子 萊菔 澤瀉 草蔻(各一錢半) 沉香(六分) 黃 人參茯苓 蒼術(shù)(各二錢) 五加皮(二錢) 白術(shù)(六錢) 陳皮 半夏 香附 山楂 薏苡仁(各三錢) 白芍(二錢) 再用栝蔞挖一孔,入川椒三錢,堿二錢,外用紙糊,再用鹽泥封固曬干,炭火 通紅,去泥,取一錢,并入諸藥,共為末,荷葉、腹皮湯,打黃米糊丸,梧子大,每服數(shù)十丸,日三服。

腫脹

黃 (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dāng)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苦酒、即醋,斂汗不得出,故心煩。)

腫脹

橘皮 濃樸(姜制,各一錢半) 豬苓 澤瀉 白米(各一錢二分) 檳榔 赤茯苓 陳皮 半夏山楂肉 蒼術(shù) 藿香 白茯苓(各一錢) 木香(五分) 滑石(三錢)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腫脹

干姜(半錢) 干葛(一兩) 大黃(蒸,半兩) 熟枳殼(五分) 桔梗 熟蒼術(shù) 升麻(各一兩) 芍藥(七錢半) 陳皮 甘草(各一兩半) 當(dāng)歸 熟半夏 白芷 茯苓(各二錢) 每服四錢,水一鐘,姜三片,燈心十莖,煎七分,食前溫服。

腫脹

大黃(二兩) 黃芩(二兩) 滑石(四兩) 黑牽牛(四兩,另取頭末) 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滿,久病加甘遂一兩。去遍身走注疼痛,加白芥子一兩。退熱散腫毒,止痛,加樸硝一兩。散結(jié)滯,通關(guān)節(jié),潤(rùn)腸胃,行滯氣,通血脈,加郁李仁一兩。去腰腿沉重,加樟柳根一兩。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臥溫水下。

腫脹

即導(dǎo)水丸一料,內(nèi)加黃連、薄荷、川芎半兩,水丸,桐子大,水下。

黃膽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尚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黃膽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shí)(五枚) 豆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黃膽

硝石 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黃膽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二服。

黃膽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一錢五分) 黃 甘草(各一錢) 棗(二個(gè)) 熱服,須臾飲熱湯即汗,若不汗,更服。

黃膽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黃膽

針砂(一斤) 以醋炒為末,入糯米炒極黃,為末,亦用一斤,醋糊丸,如桐子大,每米飲下四五十丸。忌口。輕者服五兩,重者七兩愈。

黃膽

香附(一斤,童便浸) 甘草(二兩) 針砂(一斤,炒紅色,醋淬三次) 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 濃樸(姜炒黑,五兩) 白芍(五兩) 陳皮(三兩) 山楂(五兩) 蒼術(shù)(五兩) 青皮(六兩) 白術(shù)(三兩) 茯苓(三兩) 醋糊丸,米飲下,弱者白術(shù)湯下。忌一切生冷油膩,葷發(fā) 硬之物。服過七日,手心即涼,口唇內(nèi)有紅暈起,調(diào)理半月愈。虛人佐以四君子湯。

黃膽

皂礬(不拘多少,置砂鍋內(nèi)炒通赤,用米醋點(diǎn)之,燒用木炭) 上為末,棗肉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湯下。

黃膽

陳皮 蒼術(shù) 濃樸(制) 三棱 白術(shù) 青皮(各五錢) 香附(一斤) 甘草(二兩) 針砂(十兩,炒紅,醋淬) 上為末,醋糊丸,空心鹽湯下五十丸,晚食前酒下亦可。忌狗肉。

黃膽

地黃 仙靈脾 防風(fēng)(各二錢半) 荊芥穗(一兩) 何首烏(二錢半) 食后服,日三服,沸湯下一錢。

黃膽

茵陳葉(一錢) 茯苓(去皮,五分) 梔子仁 蒼術(shù)(去皮,炒) 白術(shù)(各三錢) 黃芩(生,六分) 黃連(去須) 枳殼(麩炒) 豬苓(去皮) 澤瀉 陳皮 漢防己(各二分) 青皮(去白,一分) 上用長(zhǎng)流水煎,食前溫服。

黃膽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牛膽(一枚,取汁) 上為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熱水或生姜,甘草煎湯送,兼紅丸子服亦可。(方見傷飲食。)

黃膽

干葛 枇杷葉(去毛) 桑白皮 霍香葉 陳皮 白茯苓 枳 子(各等分) 水煎,送酒煮黃連丸。(丸方見傷暑。)

黃膽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白芍 黃 扁豆(各二錢) 炙草(一錢) 姜、棗煎。

黃膽

滑石(一錢半) 枯礬(一錢) 為末,大麥湯下。

黃膽

升麻(二錢半) 蒼術(shù)(五分) 防風(fēng)(二分半) 獨(dú)活 白術(shù) 柴胡 羌活 干葛(各二分半) 茯苓豬苓 澤瀉(各一分半) 甘草(一分半) 黃柏(一分) 人參 神曲(各三分)又方四苓散合四物湯,去川芎,加茵陳、麥冬、滑石、甘草。

消渴

黃 (六錢,半生半炙) 甘草(一錢,半生半炙)為末,白湯點(diǎn)服二錢,亦可煎服。

消渴

菟絲子(酒浸通軟,乘濕研,焙干,別取末十兩) 五味子(酒浸,別為末七兩) 白茯苓 干蓮肉(各三兩) 上為末,別碾干山藥末六兩,將所浸酒余者,添酒煮糊,搜和所得,搗數(shù)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消渴

(制法詳《丹溪心法附余》)水銀(一斤) 硫黃(四兩) 上二味,用新銚內(nèi)炒成砂子,入水,火鼎 煉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棗湯、米飲、井花水、人參湯任下。量病輕重,增至五七丸。忌豬羊血、綠豆粉、冷滑之物。

消渴

黃連(去須) 粟米 栝蔞根 茯神(各四兩) 知母 麥冬(去心,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將大豬肚一個(gè)洗凈,入藥于內(nèi),以線縫口,置甑中炊極爛,取出藥別研。以豬肚為膏,再入煉蜜搜和前藥,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參湯下。(又方加人參、熟地、干葛。又方除知母、粟米,用小麥。)

消渴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之,勿犯鐵器,生者效速) 上以米曲酒于瓶?jī)?nèi)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干,入甘草少許,為末,即以所浸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飲任下。

消渴

人參 干山藥 蓮肉(去心)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各一斤半) 白術(shù)(于潛者,二斤) 桔梗(炒令黃色) 砂仁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 炙甘草(各一斤)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米湯調(diào)下,或加姜、棗煎服。或棗肉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湯送下。或煉蜜丸,如彈子大,湯化下。

消渴

(一方無栝蔞,有天冬、人參、烏梅。)黃 (蜜炙) 茯苓(去皮木)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五味子 炙甘草(各一錢半)水二鐘,煎一鐘,食遠(yuǎn)服。

消渴

人參 白術(shù) 黃 (蜜炙) 山藥 白茯苓 粟米(微炒)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姜、棗煎服。如故,不思飲食,加扁豆一兩,名八珍湯。

消渴

干葛(二兩) 枳實(shí)(去白,麩炒) 梔子仁 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每服四錢,水煎,不拘時(shí)溫服。

黃柏 知母(俱鹽、酒拌炒) 熟地黃 敗龜板(酥炙,各四兩) 白芍藥(煨) 陳皮 牛膝(酒浸,各二兩) 虎脛骨(酥炙) 瑣陽(酒浸,酥炙) 當(dāng)歸(酒洗,各一兩半) 冬月加干姜(五錢半) 上為末,酒煮羯羊肉為丸,鹽湯下。

羌活 柴胡(各五錢) 防風(fēng)(三錢) 川烏(一錢) 滑石(炒,半兩) 澤瀉(三錢) 防己(酒洗,一兩)苦參(酒洗,一錢) 肉桂 甘草(炙) 栝蔞根(酒制,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煎愈風(fēng)湯送下,空心。(愈風(fēng)湯見中風(fēng)。)

龜板(四兩,酒炙) 黃柏(炒) 知母(酒炒,各二兩) 枸杞子 五味子 瑣陽(各一兩) 干姜(炮,半兩) 末之,豬脊髓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或滴水丸。)

草烏(白大者,去皮臍) 木鱉(去殼) 白膠香 五靈脂(各三兩半) 蝥(五個(gè),去頭足翅,醋炙) 為末,用黑豆去皮生杵,取粉一升,醋糊共搜杵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溫酒磨下。

天麻(明凈者,酒浸) 白附子 牛膝 木鱉子(各半兩) 烏頭(一錢,炮) 川羌活(半兩) 地龍(去土,一分) 乳香 沒藥(各二錢) 朱砂(一錢) 上以生南星末一兩,無灰酒煮糊為丸,如雞頭大,朱砂為衣,薄荷湯磨一丸,食前服。

肺癰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葶藶(熬令黃色,搗一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nèi)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肺癰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 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補(bǔ)遺

當(dāng)歸 膽草 羌活 川芎 梔子 大黃(煨) 防風(fēng)(各等分) 為末,蜜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煎竹葉湯入砂糖化下。

補(bǔ)遺

酒黃芩(二錢) 白芷(一錢半) 羌活 防風(fēng) 柴胡(各一錢) 川芎(一錢二分) 荊芥(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食后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屯门区| 蕉岭县| 山丹县| 手机| 明水县| 沂源县| 婺源县| 台东县| 五河县| 太康县| 阿合奇县| 高碑店市| 鄂托克前旗| 平江县| 依兰县| 天津市| 德保县| 正安县| 东源县| 陕西省| 翼城县| 襄汾县| 屏东县| 马公市| 武川县| 奉新县| 宝丰县| 龙泉市| 澄迈县| 布拖县| 施秉县| 嵩明县| 磐安县| 杭锦旗| 浦县| 边坝县| 南丹县| 扬中市| 伊金霍洛旗|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