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黃膽論

  • 癥因脈治
  • 朱丹溪
  • 2018字
  • 2015-12-26 18:03:23

秦子曰∶黃膽者,身目皆黃,色如橘皮,濕氣勝,則黃而晦,熱氣勝,則黃而明,故爪甲皮膚,悉見黃色,即是黃膽。若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名曰黃汗,身腫者,入腫癥門,身不腫者,入疸癥門,其間治法大同,而從腫從疸,則各異也。

外感黃膽

【黃汗之癥】眼白黃,面皮黃,汗出染衣,如黃柏汁,發(fā)熱而渴,狀如風水,身疼煩重,小便不利,此黃汗之癥也。

【黃汗之因】脾胃素熱,汗出逢風,或汗出入水,水漬汗孔,濕熱內(nèi)蒸,熱氣外現(xiàn),而【黃汗之脈】洪大者愈易,細澀者瘥難。

【黃汗之治】《金匱》于水腫門,則立黃 芍藥桂酒湯,以治身重發(fā)熱,兩脛自冷,癥,又立桂枝加黃 湯,以治身發(fā)熱,足脛熱,盜汗,汗出反發(fā)熱之癥,又于黃膽門,亦立桂枝加黃 湯,以治諸黃家脈浮當汗之癥,詳見水腫門黃汗中。

黃 芍藥桂酒湯 治身重發(fā)熱,汗出而渴,黃汗染衣,脈自沉。

黃 芍藥 桂枝桂枝加黃 湯桂枝 芍藥 甘草 生姜 黃 大棗

外感黃膽

【正黃膽之癥】食已即饑,遍身俱黃,小便或赤,或不利,憎寒壯熱,身體如腫,此黃疸之癥也。

【正黃膽之因】臟腑積熱,并于脾胃之間,外因風濕相搏,閉郁腠理,濕熱熏蒸, 而成黃,則諸黃膽之癥乃作。

【正黃膽之脈】寸脈浮緩,緩則傷風,趺陽緊數(shù),數(shù)則為熱,緊則傷脾,尺脈本沉,浮則腎傷,陽明脈遲,遲則忌下。

【正黃膽之治】假令脈浮,當以汗解,桂枝黃 湯。若寒熱,胸滿,煩嘔,小柴胡湯。

惡寒身痛,表不解者,麻黃醇酒湯。若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解里實熱,宜下,大黃硝石湯、茵陳湯。小便不利,加減五苓散。胸滿嘔吐,小半夏湯。黃結上焦者,權用瓜蒂散吐之,然不若吹鼻出黃水。

桂枝加黃 湯 治黃膽脈浮,宜汗者;若腹?jié)M,欲嘔吐懊 ,宜吐不宜汗。

桂枝 白芍 生姜 黃 甘草 大棗上水煮溫服,須臾飲熱稀粥以助藥力,取微汗。

小柴胡湯 見后酸軟。

麻黃醇酒湯用麻黃,冬月酒煮,春月水煮。

大黃硝石湯大黃 黃柏 硝石 梔子茵陳大黃湯茵陳 大黃 梔子小半夏湯半夏 廣皮 加姜煎。

茵陳五苓散 即五苓散加茵陳。

內(nèi)傷黃膽

【谷疸之癥】食谷頭眩,心中怫郁,胃中苦濁,小便不通,遍身俱黃,此谷疸之癥也。

【谷疸之因】脾胃有傷,不能運化水谷,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利,濕熱內(nèi)甚,則身體發(fā)黃,而谷疸成矣。

【谷疸之脈】趺陽緊數(shù),數(shù)則為熱,緊即為寒。陽明脈遲,食難用飽,滑大者易治,弦【谷疸之治】脈遲者不可下,茵陳湯治之。胃熱血燥者,用豬膏發(fā)煎。潤燥下利,能泄陽明之陰,以泄谷氣之實。今推展茵陳平胃散,泄陽明之陽,以泄谷氣之實。

茵陳湯茵陳蒿 梔子 大黃上三味去滓,溫作三服,小便利如皂角汁,色黃從小便出也。

豬膏發(fā)煎 泄陽明之陰。

豬膏 亂發(fā)(雞子大,三塊)上二味,煎至發(fā)消藥成膏,病從小便出,以上《金匱》治法。

茵陳平胃散 泄陽明之陽。

熟蒼術 濃樸 廣皮 山梔 茵陳 淡豆豉

內(nèi)傷黃膽

【酒疸之癥】身目俱黃,心熱足熱,懊 時時欲吐,小便赤,腹?jié)M,鼻燥,胸中熱痛,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狀,大便黑,皮膚不仁,此皆酒疸之癥。

【酒疸之因】其人以酒為事,或饑時浩飲,大醉當風、入水,兼以膏粱積熱,互相蒸釀,則酒疸之癥成矣。

【酒疸之脈】其脈浮弱,或見洪大,或見浮數(shù),或見沉數(shù)。

【酒疸之治】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或無熱,神清腹?jié)M,欲吐,先吐之。脈沉者,酒疸,心懊 ,或熱痛,《金匱》梔子大黃湯。今推展身發(fā)熱口渴者,葛根湯治之。作嘔,合平胃散。小便澀,加減五苓散。

《金匱》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心中懊 ,發(fā)熱。

梔子 大黃 枳實 豆豉推展干葛湯干葛 山梔 豆豉 枳實 甘草平胃散 見前。

加減五苓散豬苓 澤瀉 白茯苓 白術 茵陳

內(nèi)傷黃膽

【女勞疸之癥】發(fā)熱惡寒,膀胱急,小腹?jié)M,身黃額黑,足心熱,大便或黑或溏,腹脹【女勞疸之因】其人必數(shù)醉入房,熱氣聚于脾中,不得散,腎氣日衰,夫醉飽入內(nèi),脾腎交傷,陰精耗而陽火亢,則女勞疸之癥作矣。

【女勞疸之脈】尺脈沉澀,陰精內(nèi)竭,右關弦數(shù),熱聚脾中,尺弱關實,脾腎交傷。

【女勞疸之治】腹脹如水狀,大便黑,血不行也,仲景硝礬散主之,愈后,以菟絲子丸調(diào)理。

硝礬散硝石(即芒硝) 礬石二味等分為散。

小菟絲子丸菟絲子(煮打為丸) 石蓮肉 白茯苓 山藥

內(nèi)傷黃膽

【陰黃之癥】身無熱,手足冷,大便滑,小便清白,黃不鮮明,飲食不進,口不煩渴,【陰黃之因】或熱病后,過用寒涼,或真陽素虛,太陰陰寒凝結,脾腎交傷,則陰黃之【陰黃之脈】多見沉遲,或見沉細,或見微弱,或見空大。

【陰黃之治】茵陳四逆湯、茵陳橘皮湯、八味丸,余推展理中湯,治大便滑,飲食不茵陳四逆湯茵陳 炮姜 附子 甘草茵陳橘皮湯 治身黃脈沉細,身熱手足寒。

茵陳 橘皮 生姜 白術 半夏 茯苓八味丸 見前臟寒脹。

理中湯 見前脾虛腫。

家秘保和散半夏 熟蒼術 濃樸 香附 神曲 麥芽 干葛 白豆蔻 廣皮 連翹 萊菔子加茵陳、山梔,名茵陳保和散。

按∶陰黃,陰癥也,以其色黃而混名之。若疸癥,皆生于熱,膽火居多,是以清膽火為正治散消導,則有忽之者,家秘有加減保和散,以治積滯之谷疸;又立茵陳保和丸,以治積熱之谷疸。夫疸癥要分熱而無滯,熱而有滯;無滯者,止須清熱;有滯者,必要消散停滯,則熱自解。此法不獨治疸,凡治積熱停滯之真訣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州市| 龙陵县| 瑞金市| 万盛区| 晋州市| 仁布县| 庄河市| 瓦房店市| 贡嘎县| 蒙山县| 濮阳市| 乌拉特中旗| 黄石市| 观塘区| 花垣县| 新蔡县| 融水| 大石桥市| 拉萨市| 浮山县| 南澳县| 西和县| 博兴县| 诸城市| 镶黄旗| 莱芜市| 杭锦旗| 泸定县| 沅江市| 宁化县| 桂东县| 南昌县| 南涧| 龙门县| 南乐县| 嫩江县| 朝阳市| 普洱| 长汀县| 遂平县|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