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章 腫脹總論

  • 癥因脈治
  • 朱丹溪
  • 9706字
  • 2015-12-26 18:03:23

秦子曰∶腫癥在表者多,脹癥在表者少。腫癥腫于遍身,現于皮膚,在外不在內。脹癥脹于心腹,即《內經》所謂心腹滿,旦食不能暮食也。是以其癥當分,其治當別。然經絡同者,癥形治法,亦無不同。例如外感之腫,與外感之脹,二者固自各異,至內傷五臟之腫,與內傷五臟之脹,則形癥治法,大抵相似。今分列前后,以備互相參考。

外感腫癥

【風寒身腫之癥】惡寒身熱,身首皆腫,風勝多汗,寒勝無汗,此外感風寒,即《金匱》風水、皮水,從太陽經主治之癥也。

【風寒身腫之因】表氣素虛,肺氣素熱,表氣虛則外邪易入,肺氣熱則皮毛易開;寒襲于肌表,郁而不散,則發熱身腫之癥作矣。

【風寒身腫之脈】多見浮大,或見浮數,或見浮緊。浮緩為風,浮緊為寒,浮數為熱。

【風寒身腫之治】浮緩散風,浮緊散寒。仲景防己黃 湯,治風者也。甘草麻黃湯、杏子湯,肺經,兼喘咳,瀉白散加防風。寒入肺經,而發熱喘咳者,瀉白散加麻黃。

防己黃 湯防己 黃 甘草 白術上用七錢,加姜、棗煎服,以綿被圍腰,微汗為度,潔古用此湯調五苓散。

《金匱》甘草麻黃湯甘草 麻黃《金匱》杏子湯麻黃 杏子 甘草越婢湯麻黃 石膏 生姜 大棗 甘草桂枝芍藥湯桂枝 白芍藥 甘草大腹皮散青皮 桑皮 檳榔 川芎 羌活 大腹皮 防己木香丸木香(五錢) 檳榔(五錢)二味同研,水為丸。

朱砂(五分) 為衣。

瀉白散桑白散 地骨皮 甘草風加防風。寒加羌活、麻黃。

外感腫癥

【寒濕身腫之癥】身重身痛,足脛冷,胸滿悶,遍身腫,此寒濕腫之癥也。

【寒濕身腫之因】或時令陰雨,天氣寒冷;或居處陰濕,陰寒之氣,襲于肌表;或因汗出遇水,水寒所傷,則寒濕腫之癥成矣。

【寒濕身腫之脈】脈多沉小,或見沉遲,或見沉濡。

【寒濕身腫之治】惡寒身痛,先宜溫經散濕,冬月麻黃桂枝湯,余月羌獨敗毒散。濕氣壅滯者,勝濕湯。肺經傷濕,喘咳水腫,導水茯苓湯。

麻黃桂枝湯麻黃 桂枝 白芍藥 甘草羌獨敗毒散 見后濕熱痿。

羌活勝濕湯 見后濕熱腫。

導水茯苓湯 原文治遍身腫,喘滿倚息,不能轉身,飲食不下,小便溺出如割而麥冬 澤瀉 白術 紫蘇 陳皮 赤茯苓 柴胡 檳榔 木瓜 砂仁 木香 桑白皮

外感腫癥

【濕熱身腫之癥】身熱目黃,小便赤澀,胸腹脹悶,四肢黃腫,口渴心煩,此濕熱作腫【濕熱身腫之因】或濕熱行令,襲人肌表,或先傷于濕,濕氣久留,郁而成熱,則濕熱【濕熱身腫之脈】脈多洪數,或見沉滑,或見促結,或見實大,濕熱太甚,脈反沉伏。

,八正散。下部腫,二妙丸。濕熱在表者,羌活勝濕湯。

清肺飲骨皮 桔梗 甘草 黃芩 桑白皮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桂枝。

八正散 見后濕熱腹脹。

二妙丸 見后濕熱痿。

羌活勝濕湯 治濕熱在表宜汗之癥。

防風 羌活 柴胡 白芷 川芎 蒼術 黃芩

外感腫癥

【燥火身腫之癥】喘促氣急,兩脅刺痛,身面浮腫,煩躁不得臥,唇口干燥,小便赤澀,即河間燥傷肺氣,節齋先喘后腫之癥也。

【燥火身腫之因】時值燥令,燥火刑金,絕水之源,肺氣焦滿,清化不行,小水不利,氣道閉塞,而燥火腫癥作矣。

【燥火身腫之脈】或見浮數,燥傷于表;或見沉數,燥傷于里;或見躁疾,燥傷于血;【燥火身腫之治】若時令秋燥,竹葉白虎湯。燥傷于血,清涼飲子。有咳嗽,石膏瀉白散。

竹葉石膏湯竹葉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咳嗽加桑白皮、地骨皮。

清涼飲子黃芩 黃連 薄荷 玄參 當歸 芍藥 甘草 山梔 牡丹皮石膏瀉白散石膏 知母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

外感腫癥

【黃汗身腫之癥】身熱胸滿,四肢黃腫而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如柏汁,久不愈癰膿。又有不惡風,小便利,若上焦寒,口多涎,身冷腫痛,狀如周痹,腦中窒,不能食。

又有兩脛不冷,反發熱,名歷節。食已汗出,常見盜汗,汗出不涼,反發熱,久久必甲錯,生惡瘡,身 胸中痛,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皆黃汗腫癥也。

【黃汗身腫之因】以汗出入水,水邪內侵,或汗出當風;汗與水皆寒濕之氣,內結郁久,則成熱成黃,而黃汗腫之癥作矣。

【黃汗身腫之脈】其脈自沉,或多沉遲,陽癥陰脈,故用桂枝。

【黃汗身腫之治】《金匱》以身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者,用黃 芍藥桂酒湯。

兩脛不冷,反發熱,名歷節。食已汗出,暮盜汗,汗出反發熱者,用桂枝加黃 湯。

黃 芍藥桂酒湯黃 桂枝 白芍藥上三味,以苦酒煮。如怕煩心,以美酒易苦酒。

桂枝加黃 湯桂枝 芍藥 生姜 黃 大棗 生甘草楨按∶《金匱》治黃汗癥,一曰身體痛,發熱汗出而渴,汗出色如柏汁,脈自沉者,黃芍已,胃火勞動而汗出,暮夜則營分有虛熱而盜汗,然既汗出,則宜身涼,今因水邪內結不散,故反發熱,熱久汗多,則皮膚之陰血,為熱所灼,為汗所耗,久久必甲錯,若再熱,營氣熱,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輒輕,旋又復重,則汗雖出,發熱不減,身重不除,久久內氣必虛,肌肉 而動。內虛中氣不得運,則胸中痛。元氣上下不貫,則腰上有汗,下,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膚中而不和順;劇者不能食,疼痛煩躁,小便不利,桂枝加黃。按前一癥,以汗出不固,水邪入營,郁而發熱,熱甚則發黃而渴,故以桂枝和營,以苦酒引入血分,散其水寒,則熱自退,脈不沉矣。但衛虛不宜多汗,故用黃 之力實衛耳。后一癥,即桂枝原方,加生姜、大棗、甘草,又飲熱粥以助胃得汗,其加黃 實表固衛者何故?蓋治脈浮發熱,汗多熱不退之癥,不得不用桂枝,以其多汗盜汗,又不得不用黃 ,此癥因水寒之邪,盤結不散,汗雖出而熱不減,正所云汗出而邪不出者,故仲景于桂枝散表方中,重加黃 ,佐以大棗、甘草、生姜,和其胃氣,同功衛外,使其邪出而汗不出也。仲景以黃汗列之水氣門,不入黃膽癥中;宇泰又以黃汗為黃膽之首,而水腫門略注一條,此亦互相發明之意。然又有分別,汗出染衣,遍身無腫,乃黃膽中之黃汗,即《準繩》所云黃汗也。黃汗染衣,發熱脛冷,即仲景黃 芍藥桂酒湯所治之黃汗也;黃汗染衣,若脛不冷,反發熱,即仲景桂枝加黃 湯所治之歷節也。二癥有腫不腫之分,故有水腫、黃膽之別。水寒之邪,內結脈沉,當同傷寒例。太陽發熱多汗之桂枝癥,用辛溫解肌,使其邪散身涼;不可同熱病門,熱邪伏內,汗出熱不退之癥,用清里退熱者比。

內傷腫癥

【肺虛身腫之癥】瀉利喘咳,面色慘白,或腫或退,小便清利,或氣化不及,小便時閉,大便時溏,即《金匱》脈沉自喘之正水,此肺虛腫癥也。

【肺虛身腫之因】勞役過度,肺氣久虛,清肅之令不行,下降之權失職,衛氣壅遏,營【肺虛身腫之脈】寸口細數,肺液干少;右關虛軟,土不生金;尺脈細數,腎水不足【肺虛身腫之治】肺燥者,生脈散。土不能生金者,四君子加杏仁、貝母。腎水不足,人參固本丸。肺氣不能收攝,都氣丸。

生肺散人參 揀麥冬 北五味氣逆加橘紅,有痰加貝母,嗽多喘滿加桑白皮,小便不利加杏仁。

四君子湯 治肺氣不足。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甘草氣逆加橘紅。

人參固本丸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人參痰加貝母。

都氣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

凡治虛證,當明陰陽,如陰虛當養陰,陽虛當養陽。如面色慘白,二便清利,氣怯神離,肺之真陽虛也,當用四君子湯。若喘咳骨蒸,痰火上逆,痰中帶血,此肺之真陰虛也,又當

內傷腫癥

【肺熱身腫之癥】喘咳煩滿,不得仰臥,喘息倚肩,身首皆腫,小便赤澀,此即《內經》諸氣 郁,肺熱成腫之癥也。

【肺熱身腫之因】肺熱葉焦,肺氣怫郁,升降之令不行;治節之官失職,則經絡壅閉,營衛不諧,而遍身頭面皆腫矣。

【肺熱身腫之脈】右寸洪數,肺熱之診。關脈實大,胃火刑金。尺脈數大,腎火上炎。

左關弦數,木火侮金。左寸洪數,心火克金。

【肺熱身腫之治】宜清肺者,家秘瀉白散。兼風者,加防風。燥者,二冬二母湯。心火克金,瀉心湯。肝火刑金,瀉青丸、龍膽瀉肝湯。腎火刑金,涼八味丸。陽明多火,肺受熏蒸,葛根石膏湯。水飲射肺,面浮喘逆,不得臥者,葶藶清肺飲。

家秘瀉白散川連 黃芩 石膏 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二冬二母湯天冬 麥冬 知母 貝母瀉心湯黃連 半夏 甘草瀉青丸當歸 川芎 梔子 龍膽草 川大黃 羌活 防風 甘草大便滑者去大黃,身無痛不發熱,去羌活、防風,有寒熱加柴胡,舌赤加黃連龍膽瀉肝湯膽草 柴胡 黃芩 甘草 山梔 知母 天冬 麥冬 黃連 人參涼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黃柏、知母。

干葛石膏湯干葛 石膏 知母葶藶清肺飲葶藶子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大腹皮 馬兜鈴

內傷腫癥

【脾虛身腫之癥】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黃,語言懶怯,常腫常退,此脾虛腫之【脾虛身腫之因】大病后,久瀉后,脾土之真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不能運化水谷,【脾虛身腫之脈】或見濡軟,或見弦數,或見浮大,或見細澀,土敗雙弦,乃為木賊。

【脾虛身腫之治】宜溫中健脾,用理中湯。實脾利水,用白術散。或脾腎虛寒,當溫補天真,《金匱》腎氣丸。脾虛痰凝者,六君子湯。脾陰虛損,脾火自旺,加味歸脾湯。

理中湯人參 炮姜 白術 炙甘草白術散白術 豬苓 澤瀉 山藥 蓮肉 白茯苓 人參金匱腎氣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桂、附、車前子。

六君子湯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廣皮 熟半夏加味歸脾湯 即歸脾湯加丹皮、山梔。

秦子曰∶脾虛亦有陰陽之分,脾陰虛者,脾血消耗,脾火內炎,脾雖虛而仍熱,服溫補,則火愈甚,陰愈消,必得滋補脾陰,則陽退而無偏勝矣。

內傷腫癥

【脾熱身腫之癥】面腫目黃,煩躁不臥,皮膚常熱,小便赤,大便時泄時結,常腫不退【脾熱身腫之因】膏粱濃味,日積月累,熱聚脾中,則脾熱腫之癥作矣。

【脾熱身腫之脈】右關弦數,熱積中州;左關弦數,肝熱乘脾;右關沉滑,痰飲在胸。

【脾熱身腫之治】加味瀉黃散、梔連枳殼湯。兼肝火者,龍膽瀉肝湯。胸前滿悶,梔連平胃二陳湯,或倍加川連、枳實以消痞,或加升麻、干葛以宣揚。二便閉,八正散,白芍藥同川連,大清脾經之火。家秘戊己湯,加川連,清脾熱,兼清肝火。

加味瀉黃散藿香 山梔 石膏 甘草 防風 大黃 白芍藥梔連枳殼湯枳殼 濃樸 廣皮 甘草 山梔 川黃連龍膽瀉肝湯 見前肺熱腫門。

梔連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梔子、連翹。

梔連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川連、山梔。

八正散 見濕熱腫門。

戊己湯 家秘清肝脾血分之火。

白芍藥 甘草 川黃連

內傷腫癥

【肝腎虛腫之癥】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腫,腰間痛,漸至腫及遍身,面色黑黃,此肝腎經真陽虛,即《內經》石水癥也。若水虧火旺,喘咳腹脹,內熱便澀,此肝腎真陰虛腫,即《內經》腎水癥也。

【肝腎虛腫之因】肝主施泄,腎主閉藏,肝腎之真陽不足,不能司其開闔,則小水不利。若陰精素虛,色欲太過,肝腎之真陰不足,虛火灼金,小水亦不利,《內經》所云關門不利,聚【肝腎虛腫之脈】左脈遲弦,肝腎真陽不足。左脈細數,肝腎真陰不足。左脈沉緊,緊則為寒,沉則為水。左脈沉數,沉則為里,數則陰竭。

【肝腎虛腫之治】腎陽不足,《金匱》腎氣丸、河車丸。腎陰不足,人參固本丸,家秘《金匱》腎氣丸 見前脾虛腫。

河車丸 治先天不足,氣血兩虧。

人胞一具(煎爛),入白茯苓、山藥,打為丸。

人參固本丸 見前肺虛腫。

家秘肝腎丸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

知母(二兩) 黃柏(二兩) 當歸(三兩) 白芍藥(三兩)上為細末,另以天冬、地黃各六兩,熬膏為丸。

楨按∶肝腎不足,宜分陰虛陽虛。例如治虛火,要分氣分、血分。氣分虛火,用補中益,加黃柏、知母。血分虛火,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故治肝腎陰虛火旺者,用家秘肝腎丸,以養真陰。陽虛火衰者,用八味丸,以養真陽。

外感腹脹

【傷寒腹脹之癥】惡寒發熱,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此熱結膀胱腹脹之癥。

若里熱不惡寒,自汗不大便,煩滿燥實,此陽明胃實腹脹之癥。若腹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或黑,此蓄血腹脹之癥也。

【傷寒腹脹之因】表邪不解,內傳太陽之本,則熱結膀胱,小便不利而腹脹。若表已解,腸胃有實熱,大便閉結,則腹亦脹。若血蓄下焦,結硬小腹,則腹亦脹。凡此皆傷寒門腹脹也。

【傷寒腹脹之脈】左尺沉數,膀胱結熱。右脈沉實,腸胃實熱。兩尺沉牢,乃是蓄血。

【傷寒腹脹之治】熱邪入里,腹脹滿,脈沉數,大便結,承氣湯選用,腹脹宜下。若寒熱者,大柴胡湯。若熱結膀胱,腹脹,小便不利者,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湯,調六一散。若腹脹小便利,大便黑,桃仁承氣湯。

承氣湯大柴胡湯 上二方,見傷寒。

羌活木通湯 見后不得臥。

五苓散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桃仁承氣湯 見后血鼓脹。

外感腹脹

【風濕腹脹之癥】發熱身重,不能轉側,一身盡痛,心腹脹滿,外連頭面,此風濕腹脹之癥也。

【風濕腹脹之因】或居處卑濕,或冒濕沖風,脾胃受傷,中州痞塞,而腹脹之癥作矣。

【風濕腹脹之脈】脈多浮濡,或見浮緩,或見弦長,或見浮澀。

【風濕腹脹之治】胸前飽悶,防風平胃散。身熱惡風,羌獨敗毒散、荊芥湯。下體重滯,五苓散。內外皆熱,用防風木通湯,此上下分消法也。

防風平胃散蒼術 濃樸 廣皮 甘草加防風。下部脹加防己。

羌活敗毒散 見后濕痿。

荊芥湯 見后濕熱腹脹。

五苓散 即四苓散加桂。身發熱,加防風。

防風木通湯 治風濕神效。

防風 木通

外感腹脹

【濕熱腹脹之癥】面目黃腫,小便赤澀,大便或結,或泄黃糜,或日晡潮熱,煩渴口苦,口甘口淡,腹脹脅痛,此濕熱腹脹之癥也。

【濕熱腹脹之因】濕熱之邪,感入腸胃,不得外泄,濕淫太過,痞塞不通,則腹脹之癥【濕熱腹脹之脈】脈浮而濡,趺陽反數,或見浮大,或見沉滑,或見促結,甚則反伏。

【濕熱腹脹之治】面黃目黃,脅痛口苦,肝膽有火,龍膽瀉肝湯。小便赤澀,木通六一散。二口苦清膽火,口甘清脾火,口淡清胃火,口齒清腎火。身熱脈浮,應汗者,宜辛涼龍膽瀉肝湯 見前脾熱腫。

六一散 木通湯沖服。

八正散瞿麥 蓄 滑石 甘草 山梔 車前子 木通 大黃家秘瀉黃散蒼術 濃樸 廣皮 甘草 枳殼 川黃連酒客加干葛,腹痛加大黃,小水赤加木通、滑石,陽明熱加干葛,寒熱加柴胡,虛加大柴胡湯即小柴胡去人參加大黃。

干葛石膏湯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腹皮熱加地骨皮、川黃連。

荊芥湯 治表有濕熱,腹脹身大。

荊芥 防風 薄荷 地膚子

外感腹脹

【寒濕腹脹之癥】身重不溫,手足厥冷,腹脹無汗,此寒濕腹脹之癥也。

【寒濕腹脹之因】春時應溫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涼,兼之天冷陰雨,或坐臥卑濕,寒濕襲于腠理,壅閉脈絡,而腹為之脹矣。

【寒濕腹脹之脈】寸脈沉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若見弦緊,弦則善脹,緊則惡寒。

【寒濕腹脹之治】身重身冷無汗,甘草麻桂湯、麻桂術甘湯。下體重多汗,防己茯苓湯。寒濕內伏,術附湯。中氣弱,理中湯,溫中氣而散寒濕。

甘草麻桂湯甘草 麻黃 桂枝麻桂術甘湯麻黃 桂枝 白術 甘草家秘白術易蒼術。

防己茯苓湯 治里水,腰下重。

防己 黃 桂枝 茯苓 甘草術附湯 溫經散濕,此方獨勝。

白術 熟附子理中湯 見前脾虛腫。

內傷腹脹

【氣結腹脹之癥】胸腹凝結作脹,脹而不休,或胸前飽悶,或小腹脹急,此氣結作脹之【氣結腹脹之因】或因惱怒傷肝,肝氣怫郁,或因思慮傷脾,脾氣郁結,郁怒思慮,則【氣結腹脹之脈】多見沉澀,或見沉弦,或見沉伏,《脈經》云,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氣結腹脹之治】攻沖刺痛,四七湯。寒凝結脹,濃樸湯。胸前飽悶,枳桔平胃散。小腹脹急,青皮散。小便澀滯,木通飲。

四七湯 治七情氣結。

半夏 蘇葉 濃樸 白茯苓加生姜、紅棗。

濃樸湯濃樸 陳皮 甘草 干姜 白茯苓枳桔平胃散枳殼 桔梗 蒼術 廣皮 甘草 濃樸青皮散青皮 大腹皮二味同煎。

木通飲 治脅肋刺痛臌脹。

木通 陳皮 蘇梗 甘草加生姜、紅棗。

內傷腹脹

【氣散腹脹之癥】時脹時退,氣怯,言微,目慢神清,靜則稍減,動作脹急,此氣散腹【氣散腹脹之因】或勞動太過,中氣受傷,或久病纏綿,元氣受損,肺不能通調,脾不能轉輸,腎不能閉藏,則真氣散,而腹脹之癥作矣。

【氣散腹脹之脈】六脈無力,虛大無根,浮緩散慢,神離反疾。

【氣散腹脹之治】氣怯言微,生脈散。動作脹急,靜則稍減,戊己湯,加斂氣之藥。氣不歸原,都氣丸、納氣丸。氣虛極,以四君子湯、參橘煎送下。

生脈散 生津液,充血脈,助元斂神。

人參 麥冬 北五味戊己湯 伐肝扶脾,調斂中州,故名戊己。

白芍藥 甘草都氣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北五味。

納氣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益智仁。

四君子湯 見后脾虛脹。

參橘煎 見喘癥條。

內傷腹脹

【肺虛腹脹之癥】面色慘白,氣弱不振,時脹時退,二便清利,此肺經陽虛之癥。

若肌肉消瘦,咳嗽面紅,多汗骨蒸,此肺經陰虛之癥。二者皆名肺虛腹脹癥也。

【肺虛腹脹之因】肺陽不足,治節無權,肺陰虧損,清肅不行,肺為相傳,主宰一身,肺氣若虛,諸經皆結,而腹脹之癥作矣。

【肺虛腹脹之脈】寸口脈微,或見濡軟,或見沉細,或見沉澀,甚則沉結。

【肺虛腹脹之治】肺陽不足,脈緩濡軟,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肺陰不足,脈虛細數,人參固本丸、生脈散。肺虛氣壅,難用補劑,人參平肺散。

四君子湯 保肺益氣,補土生金。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補中益氣湯 見前。

人參固本丸 見前肺虛腫門。

生脈散 見前氣散腹脹。

人參平肺散 見后肺痹。

內傷腹脹

【肺熱腹脹之癥】喘息倚肩,不得仰臥,煩悶咳逆,腹脹胸痛,常脹不退,此肺熱腹【肺熱腹脹之因】或肺素有熱,又因膏粱濃味,酒濕辛辣之積熱,上蒸清道,肺熱焦滿,而腹脹之癥作矣。

【肺熱腹脹之脈】右寸洪大,肺經有熱。右關上溢,胃火熏蒸。左寸洪數,心火刑金。

【肺熱腹脹之治】喘息倚肩,不得仰臥,煩悶咳逆,葶藶瀉肺湯,合瀉白散。胃火熏蒸腹脹作痛,大便結者;枳桔大黃湯。心火刑金,瀉心各半湯。木中火發,瀉青各半湯。以上葶藶瀉肺湯葶藶子 大棗瀉白散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枳桔大黃湯 家秘治腸熱腸結,諸腹脹大。

枳實 桔梗 大黃 大腹皮 桑白皮 廣皮 甘草瀉心各半湯 家秘治心火刑金。

川黃連 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瀉青各半湯 家秘治肝火刑金膽草 黃芩 青黛 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

內傷腹脹

【脾虛腹脹之癥】食少身倦,脾虛不運,二便清利,言語輕微,心腹時脹時退,朝寬暮急,此脾虛腹脹之癥也。

【脾虛腹脹之因】脾氣素虛,飲食難化,強食過飽,凝積腸胃,榮衛稽留,則脾虛腹脹【脾虛腹脹之脈】或見虛軟,或見空大,或見細微,或見弦急。兩手雙弦,木乘土位。

【脾虛腹脹之治】脾氣不實者,參苓白術散。言語輕微者,四君子湯。心腹時脹,飲食參苓白術散人參 白術 廣皮 白茯苓 白扁豆 甘草 澤瀉 蓮肉四君子湯人參 白術 茯苓 炙甘草加減枳術湯白術 枳實 人參 廣皮 甘草 熟砂仁 白茯苓

內傷腹脹

【脾實腹脹之癥】眼目黃腫,夜不得臥,肚腹時熱,小便赤色,大便或結或瀉,或時作痛,瀉下黃沫,肛門熱痛,此脾實腹脹之癥也。

【脾實腹脹之因】膏粱積熱,濕熱之氣,聚于脾中而不散;濕熱傷脾,不得轉輸,傳道之令不行,中州之官失職,諸經凝窒,而脾實腹脹之癥成矣。

【脾實腹脹之脈】右脈滑大,或見洪數,或見沉實,或見洪長,或見沉急。

【脾實腹脹之治】眼目黃腫,龍膽瀉肝湯。肚腹時熱,川連戊己湯、川連枳殼湯。小便赤色,導赤各半湯。瀉下黃沫,家秘瀉黃散。肛門熱,川連枳殼湯加黃柏、槐米。胸前滿悶,梔連二陳湯、梔連平胃散,加枳實以消痞滿。

龍膽瀉肝湯 見前肺熱腫。

川連戊己湯白芍藥 甘草 川黃連川連枳殼湯川連 枳殼 木通 甘草 大腹皮 地骨皮導赤各半湯黃芩 黃連 甘草 犀角 麥冬 滑石 梔子 茯神 知母 人參家秘瀉黃散川連 枳殼 蒼術 濃樸 廣皮 甘草梔連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山梔、黃連。

梔連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山梔、黃連。

內傷腹脹

【肝火腹脹之癥】目睛黃,兩脅痛,小腹脹急,或攻刺作痛,或左邊脹甚,小便赤,夜不得寐,此肝火腹脹之癥也。

【肝火腹脹之因】或惱怒傷肝,肝氣怫郁,或浩飲酒傷,熱聚于膽,木火乘脾,則膈塞不利,而腹脹之癥作矣。

【肝火腹脹之脈】左關弦數,或見沉弦,或見沉數,或見促止,或見模糊,沉細弦數,肝家之火,浮大弦數,膽經之熱。

【肝火腹脹之治】輕者清肝飲,未應,瀉肝湯,或左金丸。

清肝飲柴胡 黃芩 山梔 連翹 桔梗 川芎 甘草龍膽瀉肝湯膽草 柴胡 黃芩 山梔 連翹 知母 麥冬 川連 人參 甘草左金丸川黃連 吳茱萸二味同浸炒,去吳茱萸,用川連丸服。

內傷腹脹

【肝腎虛脹之癥】腰軟作痛,痛連季脅,小便常澀,氣怯消瘦,小腹脹冷,《內經》所云石水,此肝腎經虛脹之癥也。

【肝腎虛脹之因】真元不足,斷削太過,若腎之真陽虛,則開闔之關不利;腎之真陰虛,則封閉之司失權。若肝經虛損,則施泄之令不行,是以二便不得分曉,而腹脹之癥作矣。

【肝腎虛脹之脈】左關細小,肝經不足。左尺細小,腎經不足。若見沉遲,真陽不足。

若見細數,真陰不足。

【肝腎虛脹之治】腰軟常痛,大造丸主之,溶化龜鹿二仙膠為丸。小便常澀,小腹脹冷,《金匱》腎氣丸主之。若真陰虛,脈數內熱者,家秘肝腎丸。

大造丸懷熟地 甘枸杞 菟絲子 濃杜仲 山藥 白茯苓 紫河車《金匱》腎氣丸 即熱八味丸加車前子、川牛膝。

家秘肝腎丸 見前肝腎虛腫。

內傷腹脹

【食積腹脹之癥】肚腹脹急,按之實痛,或一條扛起,或見累累小塊,或痛而欲利,利后稍減,此食積腹脹之癥也。

【食積腹脹之因】嗜食不謹,胃強能納,脾弱不消,停滯脾胃之間,則食積腹脹之癥作【食積腹脹之脈】右關多滑,或見沉實,或見滑動,或見弦急。

【食積腹脹之治】肚腹脹急,按之實痛,枳實散。一條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減者,枳實散陳枳實 萊菔子 麥芽 山楂肉枳樸大黃湯陳枳實 濃樸 廣皮 甘草 大黃

內傷腹脹

【蟲積腹脹之癥】肚大青筋,腹皮脹急,反能飲食,或面見白 黑點,或喜食一物,或腹起塊扛,大便偶見長蟲,此蟲積腹脹之癥也。

【蟲積腹脹之因】脾氣不足,強食傷脾,不能磨化,停積于中,濕熱生蟲,而腹脹之癥【蟲積腹脹之脈】乍大乍小,乍數乍遲,或見沉滑,或見沉實,或見弦急,或見沉弦。

【蟲積腹脹之治】追蟲丸、萬應丸、使君子丸。

有塊扛起,下蟲積而愈。

追蟲丸黑丑 檳榔 雷丸 南木香萬應丸黑丑 大黃 檳榔 雷丸 南木香 沉香使君子丸使君子 蕪荑 鶴虱 檳榔 百部 苦楝根皮

內傷腹脹

【痰飲腹脹之癥】胸腹滿悶,怔忡喘急,短息倚肩,嘔惡痰涎,或腹中漉漉有聲,此【痰飲腹脹之因】胃強脾弱,多食難化,停滯為痰,轉輸失職,則腹脹之癥作矣。

【痰飲腹脹之脈】脈多見弦,或見沉滑,或見沉弦,或見沉伏,或見偏弦。

【痰飲腹脹之治】胸悶怔忡,痰飲也,小半夏湯、二陳湯。喘息倚肩,支飲也,葶藶瀉肺湯。嘔惡痰涎,平胃二陳湯。腹中漉漉有聲,導痰湯下之。

小半夏湯熟半夏 生姜二陳湯熟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葶藶瀉肺湯甜葶藶 大棗肉平胃二陳湯蒼術 濃樸 廣皮 甘草 半夏 白茯苓導痰湯 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

熟半夏 枳實 橘紅 南星 茯苓 甘草

內傷腹脹

【血臌腹脹之癥】腹脹不減,肚大紫筋,腿足或見血縷,小便反利,大便或黑,血在上則漱水多忘,血在下則小腹悶痛,此血臌腹脹之癥也。

【血臌腹脹之因】或因驚恐跌撲,或因惱怒悲哀,或因過食辛辣,血熱妄行,不歸故道,停積于中,則血臌腹脹之癥作矣。

【血臌腹脹之脈】脈多見芤,或時見澀,或見沉數,或見細微,或見沉伏,或見牢實。

【血臌腹脹之治】腹脹不減,紫筋血縷,在上者紅花桃仁湯,在下者桃仁承氣湯,小腹紅花桃仁湯 治上焦蓄血。

紅花 桃仁 當歸 紅曲 楂肉 丹皮 赤芍藥 澤蘭胸痛,加郁金,甚加韭汁。脅痛,加青皮,甚加枳殼。

桃仁承氣湯 治下焦蓄血。

桃仁 桂枝 芒硝 甘草 大黃

內傷腹脹

【臟寒腹脹之癥】四肢常冷,小腹脹急,冷硬如冰,小便清利,大便時瀉,不思飲食,唇口色白,言語輕微,《內經》所云正水,即臟寒生滿病之癥也。

【臟寒腹脹之因】真陽素虛,臟氣不足,又因口食冷物,身得寒氣,則身中之天地不交,陰寒痞塞,而臟寒腹脹之癥作矣。

【臟寒腹脹之脈】六脈沉遲,微細無力。左脈沉遲,肝腎虛寒;右脈沉遲,脾肺虛寒。

【臟寒腹脹之治】肝腎虛寒,腹冷如冰,大便不實,八味丸;小便不利,金匱腎氣丸。

脾肺虛,不思飲食,言語輕微,理中湯;手足厥冷,四逆湯。

八味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

《金匱》腎氣丸 即熱八味地黃丸加車前子、牛膝。

理中湯 見前脾虛腫。

四逆湯干姜 甘草 附子

內傷腹脹

【六腑腹脹之癥】胸前脹滿,妨于飲食,胃脹也。腸鳴而痛,濯濯有聲,大腸脹也。小,小腹脹滿,小腸脹也。氣癃溺澀,少腹脹急,膀胱脹也。氣滿膚中,空空然響,三焦脹也。脅肋作痛,口苦太息,膽脹也。此六腑腹脹之癥也。

【六腑腹脹之因】飲食不節,失饑傷飽,每成胃脹;中州停滯,成痰成積,肺氣不清,下遺大腸,則腹乃脹。心胃有熱,下遺小腸,則腹亦脹。肺氣怫郁,不能下輸膀胱,則小腹脹。三焦主人身之氣,大氣周流,則無障礙;三焦壅滯,腹脹乃作。肝膽主木,最喜條達,不得疏通,膽脹乃成。此六腑腹脹之因也。

【六腑腹脹之治】胃脹者,平胃散加減治之。大腸脹者,枳殼化滯湯、導痰湯。小腸脹者,木通飲。膀胱脹者,五苓散。三焦脹者,枳殼青皮飲,膽脹者,柴胡清肝飲。

平胃散蒼術 濃樸 廣皮 甘草胃熱者加中梔、連。胃寒者加姜、桂。

枳殼化滯湯枳殼 濃樸 神曲 廣皮 萊菔子 麥芽 砂仁熱者加川連。便硬加大黃。

導痰湯南星 半夏 枳殼 橘紅 甘草木通飲木通 陳皮 蘇梗 甘草加生姜、紅棗。熱者加川連。

五苓散豬苓 澤瀉 白術 白茯苓 肉桂熱結膀胱,車前木通湯調下。氣化不及州都,參橘煎調下。

枳殼青皮飲枳殼 青皮 大腹皮三味等分。上焦脹,加桔梗;中焦脹,加蘇梗;下焦脹,加木通。

柴胡清肝飲柴胡 山梔 丹皮 青皮 蘇梗 白芍藥 鉤藤肝膽熱,加龍膽草、青黛。

家秘消脹散 治腸胃停滯,諸腹脹大。

半夏 濃樸 枳實 香附 麥芽 楂肉 蒼術 檳榔 廣皮 干葛 神曲 萊菔子共為細末,木通、大腹皮各三錢,煎湯調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泉市| 丁青县| 罗平县| 安塞县| 锦州市| 天门市| 安平县| 铁岭县| 兰溪市| 那坡县| 静宁县| 汉寿县| 昂仁县| 天峨县| 常德市| 永胜县| 丽江市| 南昌县| 台前县| 阿巴嘎旗| 西贡区| 五指山市| 三门峡市| 盘山县| 天长市| 牙克石市| 商丘市| 上思县| 兴安盟| 扶余县| 昌图县| 南靖县| 吴旗县| 西吉县| 德令哈市| 长顺县| 孟村| 泰州市| 中西区| 宜宾县|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