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曰∶消者,消化失常之謂也。其癥隨飲而隨渴,隨食而隨饑,隨溺而隨便。渴而數飲者,為上消。食過即饑者,為中消。時便膏瀝者,為下消。今列外感二條,內傷二條。
外感三消
【燥火三消之癥】即風消也。多飲渴不止,唇口干裂,煩躁不寧,此燥火傷于肺,即上消癥也于小腸、膀胱,即下消之癥也。
【燥火三消之因】或赫義羲年,燥氣從令,或干旱之歲,燥火行權,或秋令之月,燥燥火傷人,上則煩渴引飲,中則消谷易饑,下則小便頻數,燥萬物者,莫燥乎火,而三消之【燥火三消之脈】寸脈浮數,燥傷于上,關脈洪數,燥傷于中,尺脈沉數,燥傷于下。
燥傷于氣,脈見大數;燥傷于血,脈見細數。
【燥火三消之治】清燥為先,煩渴引飲,家秘用知母石膏湯,加干葛。多食易饑,人參白虎湯。小便頻數,淋瀝如膏,益元散、導赤各半湯。
知母石膏湯知母 石膏 葛根 甘草人參白虎湯 即前方加人參。
益元散滑石 甘草共為細末,人參湯下。
導赤各半湯 見后濕熱消。
外感三消
【濕火三消之癥】煩渴引飲,咳嗽面腫,此濕熱傷肺,即上消癥也。面黃身腫,消谷易饑,此、膀胱,即下消癥也。
【濕火三消之因】酒濕水飲之熱,積于其內,時行濕熱之氣,蒸于其外,內外合受,郁久成熱,濕熱轉燥,則三消乃作矣。
【濕火三消之脈】多見數大,寸大上消,關大中消,尺大下消,三部皆大,三消之脈也。
【濕火三消之治】宜流濕潤燥,清肺飲,治上消也,加味清胃湯,治中消也,導赤各半湯、益元散,治下消也。
清肺飲 即甘露飲子。
石膏 桔梗 山梔 知母 連翹 川黃連 甘草 麥冬 杏仁加枇杷葉。
加味清胃湯川連 升麻 丹皮 山梔 甘草 干葛導赤各半湯木通 生地 甘草 川黃連 麥門冬
內傷三消
【積熱三消之癥】煩渴引飲,口臭消渴,上消癥也。煩熱多食,食下即饑,中消癥也。
小便頻數,如膏如油,足心下部常熱,下消癥也。
【積熱三消之因】膏粱濃味,時積于中,積濕成熱,熏于肺則成上消,傷于胃則成中消,流于下則成下消。
【積熱三消之脈】胃脈上朝于寸口,肺消也。氣口滑大,胃消也。尺脈洪大,下消也。
右脈數大,腸胃積熱,左脈數大,肝膽積熱。
【積熱三消之治】煩渴引飲,清肺飲。口臭易饑,清胃湯,加干葛。如肺胃積熱,下流膀胱,八正散。若肝膽之熱下流,龍膽瀉肝丸。若腎之相火下流,而成下消,涼八味丸、文蛤散。
清肺飲清胃湯 上二方,見前條。
八正散 見前腹脹門。
龍膽瀉肝湯 見前肝火脹。
涼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黃柏、知母。
文蛤散文蛤杵細,滾湯調服。
內傷三消
【精虛三消之癥】口干消渴,飲水不多,氣怯喘咳,上消癥也。時食時饑,饑不欲食,中消癥也。小便頻數,牽引作痛,如瀝如膏,下消癥也。
【精虛三消之因】或悲哀傷肺,煎熬真陰,或思慮傷脾,脾陰傷損,或房勞傷腎,精日耗而虧損,此精虛三消之因也。
【精虛三消之脈】右寸細數,肺燥液干,右關細數,脾經陰損,兩尺細數,腎肝失精。
【精虛三消之治】生脈散、人參固本丸,治上消也。地黃膏、瓊玉膏,治中消也。三才封髓丹,治下消也。先見小便過多,隨乃多渴,此真陽失守,下泄無度,上不能蒸動生津,《金匱》八生脈散人參 揀冬 北五味人參固本丸人參 懷生地 懷熟地 天門冬 麥門冬地黃膏生地 當歸 丹皮 白芍藥 甘枸杞 知母 人參 甘草 地骨皮瓊玉膏人參 白蜜 生地黃 白茯苓三才封髓丹 見后腎痹。
八味丸 見前臟寒脹。
《內經》有風消之句,消必兼風言之也。厥陰傳變二陽,則成三消,然消癥多饑,仲景云∶饑不欲食,則知消癥。亦有不欲食者。故能食而渴,全重二陽,飲一溲一,全重少陰,饑不食,氣上沖心,則主厥陰矣。河間云∶消渴之癥,陰精極衰,燥熱太過,治宜補腎水,瀉心火,潤腸胃之燥熱,濟身中津液,使道路不結,津液不枯,氣血不澀,則病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