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婦人產后泄瀉,兼嘔吐咽酸,面目浮腫,此脾氣虛寒,先用六君加炮姜為主,佐以越鞠丸而咽酸愈,又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康。
一產婦瀉痢年余,形體骨立,內熱晡熱,自汗盜汗,口舌糜爛,日吐痰三碗許,脈洪大,重按全無,此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而假熱,然痰者乃脾虛不能統攝歸源也,用八味丸補火以生土,用補中益氣湯兼補肺金而脾胃健。
一產婦腹痛后重,去痢無度,形體倦怠,飲食不進,與死為鄰,此脾腎俱虛,用四神丸、十全大補湯而愈。但飲食難化,肢體倦怠,用補益湯調理而康。
一婦人五月患痢,日夜無度,小腹墜痛,發熱惡寒,用六君子湯送香連丸,二服漸愈,仍以前湯送四神丸,四服痊愈。至七月終,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痛,口舌干燥,飲食無味,大便不實,小便頻數,灑淅惡寒,凄慘不樂,此肺之脾胃虛,而陽氣寒不伸也,用升陽益胃湯而痊。
附方并注
加味逍遙散 治血虛有熱,遍身搔癢,或口燥咽干,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小便澀滯等癥。
甘草(炙) 當歸(炒) 芍藥(酒炒) 茯苓 白術(炒) 柴胡(各一錢) 牡丹皮 山梔(炒。各五分)上水煎服。
逍遙散 即前方去丹皮、山梔。
歸脾湯 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怠惰嗜臥,飲食不思。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黃 (炒) 當歸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分)上姜棗水煎服。
加味歸脾湯 即前方加柴胡、山梔。
補中益氣湯 治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干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發熱,或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黃 (炙,一錢五分) 甘草(炙) 人參 當歸(酒拌) 白術(炒。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三分) 陳皮(一錢)上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 即異功散加半夏。
十全大補湯 治諸臟虧損,氣血俱虛,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便血吐血;或大便不實,飲食少思;或胸腹作痛,口舌生瘡;或耳目不明,牙齒不固。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黃 當歸 川芎 熟地黃(酒洗蒸焙) 白芍藥(炒。各一錢) 肉桂 甘上姜棗水煎服。
八珍湯 治脾胃虧損,氣血俱虛,乃內傷之癥。蓋人之生,以脾胃為主,脾胃一虛,諸臟失所,百病生焉。即前方大補湯,去黃 、肉桂。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當歸(三錢) 黃 (炙,一兩)上水煎服。
清胃散 治胃經濕熱,牙齒或牙根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熱。
當歸身(酒拌,一錢) 黃連 生地黃(酒拌) 升麻(各二錢) 牡丹皮(一錢五分)上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治脾胃有熱,口內生瘡,或齒作痛,或齦腐爛。即前方加犀角、連翹、甘草。
小柴胡湯 治肝膽經癥,寒熱往來,或晡熱潮熱,不欲飲食;或口苦耳聾,咳嗽發熱,或脅痛滿,轉側不便;或瀉痢咳嗽,嘔吐酸水。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上姜棗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婦女經行,感冒發熱,熱入血室,寒熱如瘧,晝則安靜,夜則發熱妄語;或素血虛,大勞大怒火動,熱入血室亦能致。此即前方加生地黃。
當歸六黃湯 治氣血虛,而發熱盜汗等癥。
當歸(二錢) 黃 (炒)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錢) 黃連(炒焦) 黃芩(炒焦) 黃柏(炒焦。各五分)上水煎服。
黃芩清肺飲 治肺熱而小便不利。
黃芩 山梔(各一錢)上水煎服。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六味丸(一名地黃丸,加肉桂一兩名加減八味丸) 治腎虛發熱,作渴唾痰,小便淋瀝,頭暈眼花,咽燥唇裂,齒不堅固,腰腿酸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水泛為痰之圣藥,血虛熟地黃(半斤,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上各另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滾湯下。地黃須自制。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或臍腹疼痛,或多漩溺。即前方加桂附各一兩。
加減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兩。
加減濟生腎氣丸 治脾腎虛,腰重腳腫,濕飲留積,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氣喘痰甚;或已成水癥,其效如神。
白茯苓(三兩) 附子(半兩) 川牛膝 桂心 澤瀉 車前子 山茱萸 山藥 牡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掏碎,酒拌杵膏)上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發熱,或口舌生瘡,或晝安夜熱。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胡黃連 宣黃連(各一錢)上作一劑,水煎服。
白虎湯 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
知母(一錢五分) 石膏(四錢) 粳米(一合)上作一劑,水煎服。
錢氏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水反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炙) 丁香(二錢)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煎服。
二神丸 治脾腎虛弱,侵晨五更作瀉,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實,神效。
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用)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姜四兩,切碎同棗用水煮熟,去姜取棗肉,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人參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飲食少思,肚腹膨脹。
人參 白術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錢)上姜棗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手足俱冷,飲食不入,或腸鳴切痛,嘔逆吐瀉。即前方加附子一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損,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肢體消瘦,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停食而患瘧痢,或瘧痢因脾胃虛而不能愈。
人參 白術 茯苓(各二錢) 甘草(各一錢)上姜棗水煎服。
若因肝木克脾土而致,宜加柴胡、芍藥。若命門火衰而患,宜兼八味丸。
異功散 即前湯加陳皮,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咳嗽,或腹滿不食,面浮氣逆等癥。
人參橘皮湯 治脾胃虛弱,氣滯惡阻,嘔吐痰水。
甘草(三分) 濃樸(制) 白茯苓(去皮。各五分) 人參 陳皮 白術 麥門(去心。各一錢)上用淡竹茹一塊姜水煎溫服。
若因中脘停痰,宜用二陳、枳殼。若因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子加枳殼。若因脾胃虛,宜用異功竹葉湯 治妊娠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
白茯苓 麥門 黃芩(各三兩)上每服四錢,竹葉五片,水煎服。
若因血虛煩熱,宜兼用四物。若因中氣虛弱,宜兼四君。
紫蘇飲 治妊娠失調,胎氣不安,上 作痛,名子懸。
大腹皮 川芎 白芍 陳皮 蘇葉 當歸(各一兩) 人參 甘草(各半兩)上姜蔥水煎服。
若肝脾氣血虛而有火不安,宜兼逍遙散。若脾氣虛弱而不安,宜用四君、芎、歸。
膠艾湯 治妊娠頓仆,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或去血腹痛。
膠(一兩,炙) 艾葉(數莖)上二味,以水服一錢,取二升,分三服。
阿膠散 或頓仆,或因毒藥,胎動不安,或脅痛腹痛,上搶短氣。
熟地黃 艾葉 白芍 川芎 黃 阿膠 當歸 甘草(炙。各一兩)上每服四錢,姜棗水煎。
枳殼湯 治胎漏下血,或因事下血。
枳殼(炒) 黃芩(炙,半兩) 白術(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二黃散 治胎漏下血,或內熱晡熱,或頭痛頭暈,或煩躁作渴,或脅肋脹痛等癥。
生地黃 熟地黃上為末,每服三錢,煎白術、枳殼湯下。
前四癥若因脾胃虛弱,宜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若因脾胃虛陷,宜用前湯倍用升麻、柴胡。
若因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知母丸 治妊娠頓仆胎動不安,或欲墮產。用知母一味,炒為末,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或嚼咽之。
地黃當歸湯 治血虛胎動。
當歸(一兩) 熟地黃(二兩)上每服五錢,水煎。
若因脾胃弱而血虛者,宜用四君、芎、歸。氣血俱虛者,宜用八珍湯。
金生白術散 治妊娠,面目虛浮,四肢腫如水氣,名曰胎腫。
白術(一兩) 生姜皮 大腹皮 陳皮 白茯苓(各半兩)上各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
若未應,佐以四君子湯。
天仙藤散 治妊娠自三月之后,足指發腫,漸至腿膝,飲食不甘,狀似水氣,或腳指間出黃水,名曰子氣。
天仙藤(洗略炒) 香附(炒) 陳皮 甘草 烏藥(各等分)上每服三五錢,生姜 木瓜各三片,紫蘇三葉,水煎食前日進三服。
若因脾胃虛弱,宜兼六君子。中氣下陷,須用補中益氣湯。
安榮散 治妊娠,小便澀少,遂成淋瀝,名曰子淋。
麥門冬(去心) 通草 滑石(各二錢) 當歸 燈心 甘草(各五錢) 人參 細辛(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煎麥門湯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