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
- 汪琥辨
- 4874字
- 2015-12-26 17:36:57
脈要第四
【素】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靈樞脈度。五十營等篇。人身脈長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漏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
即一十六丈二尺。而積之也。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是五動亦以應五臟也。)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脈訣以為敗脈。難經以為離經脈。正氣衰也。)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躁動。脈訣為數脈。)尺熱曰病溫。
(尺為陰位。寸為陽位。陰陽俱熱。故為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滑為陽盛。澀為血少。)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一息八至。脈訣以為脫脈。難經以為奪精脈。四動以上。則九至矣。為死脈。)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為肺脈。為金克木。)毛甚曰今病。(即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氣也。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水克火。)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脈之氣也。長夏胃微 (音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動而中止曰代。) 弱有石曰冬病。(為水反侮土。次其勝克。當作弦脈。)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為木反侮金。吳注。雖曰我克者為微邪。然木氣泄。至春無以生榮。故病。次其勝克。當為鉤脈。)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營衛陰陽也。(肺為傅相。營衛陰陽。皆賴之以分布。)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為火反侮水。次其勝克。鉤當云 弱。)鉤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腎。腎藏骨髓之氣也。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 。(美玉。)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喘喘。則有不足之意。)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后居。(停滯。)如操帶鉤。曰心死。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王注。中堅旁虛。吳注。澀難。)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平肝脈來。 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長而 。)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長而不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張新弓弦。曰肝死。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踐地形。其輕緩。舉足形。其拳實。)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為石脈。堅亦石意也。鉤為心脈。堅中帶鉤。為水火陰陽相濟。)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平人氣象論)【素】春脈如弦。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 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有余為外感。不足為內傷。)太過則令人善忘。(當作善怒。氣交變大論。木太過則忽忽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眩。目轉也。冒。瞀悶也。厥陰與督脈會于巔。)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金匱曰。胸痛引背。陽虛而陰弦也。)下則兩脅 滿。(肝脈貫膈。布脅肋。)夏脈如鉤。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
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陽有余。故身熱。熱不得越。故膚痛。浸淫。蒸熱不已也。)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不足故內煩。)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心脈上肺。故咳唾。絡小腸。
故氣泄。)秋脈如浮。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肺系屬背。)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咳血。)下聞病音。(呻吟。)冬脈如營。(有營守乎中之象。)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
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數疾。)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 。(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脊脈痛。
(腎脈貫脊。)而少氣不欲言。(吳注。人之聲音。修長為出于腎。)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腎水不能濟心火。) 中清。
(挾脊兩旁空軟處名 。清。冷也。腎外當 。)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絡膀胱。)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不主四時。故云孤臟。脾位中央。故灌四臟。)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脾有功于四臟。善則四臟之善。脾病則四臟亦病矣。)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脾主四肢。
濕勝故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不能灌溉五臟。故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藏氣皆不和順。)真肝脈至。(即真藏脈。)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衛氣敗絕。)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
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見真藏曰死。何也。
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肺。)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脈必先會于手太陰。而后能行于諸經。)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弦鉤毛石等。因時各為其狀。而至于手太陰寸部。所謂肺朝百脈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玉機真藏論。)【素】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王注。深知則備議其變易。)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陽。陽和之脈也。五臟心肝脾肺腎。形為弦鉤 毛石五脈。當旺之時。各形本脈。一脈之中。又各兼五脈。無過不及者。皆為陽脈也。)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真藏。即前真肝脈至之類。藏者。藏也。藏真。見而不藏。全失陽和之氣。為陰脈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有胃氣。則脈和緩。為陽脈。無胃氣。則為陰脈。王注。解作人迎胃脈。
在結喉旁動脈應手處。左小常以候藏。右大常以候府。于經文似覺欠貫。)別于陽者。(脈雖病而有胃氣者。)知病處也。
(某脈不和。則知病在某處。)別于陰者。(真藏陰脈。)知死生之期。(陰陽生克。推而知之。)(陰陽別論)【素】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左人迎為陽。春夏洪大為順。沉細為逆。右氣口為陰。秋冬沉細為順。洪大為逆。男子左大為順。女子右大為順。凡外感癥。陽病見陽脈為順。陽病見陰脈為逆。陰病見陽脈亦為順。內傷癥陽病見陽脈為順。陽病見陰脈為逆。陰病見陰脈為順。陰病見陽脈亦為逆也。)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如春弦夏鉤等是也。)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為反四時。間藏。如肝病乘土。當傳脾。乃不傳脾而傳心。則間其所勝之藏。而傳于所生之藏矣。難經所謂間藏者生是也。)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當旺之時。本臟之脈未至。)春夏而脈瘦。(玉機真藏論作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傷風熱者。脈宜浮大。)泄而脫血。脈實。(脈宜沉細。而反實大。)病在中。脈虛。(內傷病而脈無力。)病在外。脈澀堅者。(外感病。脈宜浮滑。
而反澀堅。)皆難治。(按玉機真藏論。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與此相反。新校正云。此得而彼誤。)命曰反四時也。(與反四時者相類。)(平人氣象論)【素】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皆五行相克。)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新校正。陰出之陽。病善怒。疑錯簡。吳注云。謂真藏陰脈。出于陽和脈之上。再加善怒。則東方生生之本亡矣。)(宣明五氣論)【素】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吳注。言脈雖待時而至。亦不可絕類而至。若春至而全無冬脈。夏至而全無春脈。已雖專旺。而早絕其母氣。是五臟不相貫通也。)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吳注。一部而參見諸部。此乘侮交至也。既見于本部。復見于他部。此淫氣太過也。未去而去。為本氣不足。來氣有余。去而不去。為本氣有余。來氣不足。王注。復見謂再見。已衰。已死之氣也。)(至真要大論)【靈】經脈為里。(如手太陰肺經。自中府至少商。乃直行于經隧之里者也。)支而橫者為絡。(如肺經之列缺穴。橫行于手陽明大腸經者。為絡脈也。)絡之別者為孫。(絡之歧者。猶子又生孫也。)(脈度)【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十二經脈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必診氣口寸脈。然后知其虛實。故診脈者。必以氣口為主也。)脈之見者。皆絡脈也。(絡脈如肺列缺。大腸偏歷之類。其脈常動。不必于氣口知之。)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手大指下。肉高起者為魚。)胃中有熱。
魚際絡赤。(魚際亦肺經穴。)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經脈)【素】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氣口即寸脈。亦曰脈口??梢院驓庵⑺?。故名氣口。若分言之。今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言脈雖見于氣口。而實本之于脾胃。)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
氣口亦太陰也。(脾為足太陰。為胃行其津液。以傳于肺。而肺氣口。亦手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
變見于氣口。(氣味由胃傳肺。肺為轉輸于諸經。故諸經之脈。皆變見于此。)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入于府。
五氣入鼻入于藏。惟心肺居膈上。故先受之。)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五臟別論)【素】食氣入胃。(此段專言食。)散精于肝。淫氣于筋。(肝主筋。其精淫溢入肝以養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
淫精于脈。(谷肉皆粗濁之物。其氣上歸于心。其精微者。則淫入于脈。心主脈即血。)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脈氣流行于十二經。十二經之氣。皆歸于肺。肺居高而受百脈之朝會。乃轉輸精氣。布散于皮毛。如木之行津。必由于皮也。)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王注作膻中。謂宗氣之所聚也。張注作六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臟。(六腑之精氣神明。上輸于肺。以養心肝脾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肺主治節。分布氣化。使四臟安定。
三焦均平。上下中外。各得其所也。)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此脈之所由來也。氣口亦名寸口。百脈之大要會也。馬注。
與魚際相去一寸。故名成寸。張注。分尺為寸也。按脈前為寸。后為尺。中為關。此云成寸。蓋兼關尺而言之也。醫者由此察脈。知病以決人之死生也。)飲入于胃。(此段專言飲。與上文食入相對。故此下有通調水道。水精四布之文。東垣丹溪改作飲食入胃。后人宗之。失經旨矣。)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所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行下降之令。轉輸而入膀胱。所謂下焦如瀆也。)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脈道之行。因時而呈其狀。)五臟陰陽。(禮記飲以養陽。食以養陰。此合飲食而言之也。)揆度以為常也。(病能論。揆者。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醫者因此揆而度之。以知病情。為常法也。)(經脈別論)【素】夫脈者。血之府也。(榮行脈中。刺志論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長則氣治。(長為氣足。)短則氣病。(短為不足。)數則煩心。(數疾為熱。)大為病進。(大為邪盛。)上盛(寸口。)則氣高。下盛(尺中。馬注謂寸下。即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