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風者善行數(shù)變。故走易不定者。為行痹。俗謂之流火。)寒氣勝者為痛痹。(陰寒為痛。)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著而不移。)其有五者何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腎主骨。此指風寒濕也。靈樞長刺節(jié)論。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名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肝主筋。長刺節(jié)論。筋攣骨痛。不可以行。名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心主脈。)以至陰(四季。)遇此者為肌痹。(脾主肌肉。長刺節(jié)論。肌膚盡痛。名曰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肺主皮。)內(nèi)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nèi)舍于其合也。(如肝合筋。心合脈等。凡病皆然。久而內(nèi)舍。則為臟腑之痹矣。)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腎。(經(jīng)邪入臟。下同。)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氣旺之月。)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肺痹者。煩滿(王海藏曰。煩出于肺。蓋心火旺。則金燥也。)喘而嘔。(肺主氣。故喘。脈循胃口。故嘔。)心痹者。脈不通。(心主脈。)煩則心下鼓。(火擾故煩。血不足。則心下鼓動。)暴上氣而喘。(心脈上肺。火盛克金。故上氣而喘。)嗌干。(心脈挾咽。)善噫。(心為噫。)厥氣上則恐。(腎志恐。腎水上逆而凌心。)肝痹者。夜臥則驚。

(肝主驚。寐則神藏于肝。)多飲。數(shù)小便。上為引如懷。(肝脈環(huán)陰器。抵小腹。故便數(shù)。痛引小腹。狀如懷妊。)腎痹者。善脹。(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尻。苦高切。臀也。腎脈起足下。足不能行。而以尻代之。腎脈貫脊。頭反下而脊高。皆蜷屈之狀也。)脾痹者。四肢解墮。(脾主四肢。)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塞。(脾脈絡胃。上膈挾咽。故嘔咳而上焦隔塞。)腸痹者。數(shù)飲而出不得。(腸中有熱。故多飲。而小便復難。)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邪正奔喘交爭。時或通利。則又為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nèi)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膀胱在少腹之內(nèi)。

胞在膀胱之內(nèi)。胞受風寒濕氣。郁而為熱。故然。)上為清涕。(精室與髓海相通。小便既澀。太陽經(jīng)氣不得下行。故上爍其腦。而為清涕。)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五臟皆屬陰而藏神。王注。此言五臟受邪而為痹也。)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王注。此言六腑受邪而為痹也。臟以躁動致傷。腑以飲食見損。)淫氣。(氣妄行而過者。)喘息。痹聚在肺。

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竭乏。(陰血枯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肌氣阻絕。不知痛癢。)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nèi)也。(即前內(nèi)合數(shù)條。)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風為陽邪。寒濕為陰邪。)其入臟者死。

(一臟痹則五臟不能流通。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痛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六腑亦各有俞。(俞穴。王注。謂膀胱經(jīng)六俞。內(nèi)通六腑。馬注。凡六腑之穴。皆可入邪。)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飲食失節(jié)。)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六腑痹。昂按。六腑前文只列腸痹胞痹。三焦有名無形。肌附于脾。胃為臟腑之海。故不復別言痹也。)痹或痛或不痛。

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何也。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陰寒凝聚而作痛。)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wèi)之行澀。(氣血不足。)經(jīng)絡時疏。(空疏。)故不痛。(素問作不通。疑誤。甲乙經(jīng)作不痛。今從之。不痛者重。)皮膚不營。(無血充養(yǎng)。)故為不仁。(頑痹麻木。)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本感寒濕。而陰氣復益之。)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風為陽邪。衛(wèi)氣又勝。陰不能勝陽。)其多汗而濡者。

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陰氣。濕氣。)故汗出而濡也。痹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故不痛也。(痛則血氣猶能周流。五者為氣血不足。皆重于痛。故不復作痛。諸解欠明。)凡痹之類。逢寒則急。(寒則筋急。急字素問作蟲。王注。如蟲行皮中。甲乙經(jīng)作急。今從之。)逢熱則縱。(熱則筋弛。故痿論專言熱。)營衛(wèi)之氣。亦令人痹乎。曰。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diào)于五臟。(六陰經(jīng)。)灑陳于六腑。(六陽經(jīng)。)乃能入于脈也。(正理論曰。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榮行脈中。)衛(wèi)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衛(wèi)行脈外。)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肉之腠理。)薰于肓膜。(膏肓。膈膜。)散于胸腹。(此衛(wèi)氣所行之處。靈樞本藏篇。衛(wèi)氣者。

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逆其氣則病。(二氣有所阻逆。)從(順也。)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

故不為痹。(痹論。)【素】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肺主皮毛。傳精布氣。肺熱葉焦。則不能輸精于皮毛。故虛弱急薄。皮膚燥著。而痿 不能行。猶木皮剝。則不能行津于枝干而枯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心熱盛則火獨光。

腎脈下行者。隨火厥逆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心主脈。)樞折挈。(樞紐之間。如折如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膽為肝之府。熱則膽汁溢。)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fā)為筋痿。(肝主筋。)脾氣熱。則胃干而渴。(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肌肉不仁。(不知痛癢。)發(fā)為肉痿。(脾主肉。)腎氣熱。則腰脊不舉。(腰為腎府。腎脈貫脊。)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腎主骨。)何以得之。曰。肺者。藏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fā)肺鳴。(心志不遂。火上炎而爍肺。金受火克。故喘息有音也。)鳴則肺熱葉焦。故五臟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 也。(肺者。

相傅之官。為氣之主。治節(jié)出焉。人身之運動。皆由于肺。肺熱葉焦。則氣無所主。而失其治節(jié)。故痿 而手足不隨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絕則陽氣內(nèi)動。(胞絡屬心。而絡于胞中。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胞絡阻絕。衛(wèi)氣不得外出而內(nèi)動。)發(fā)則心下崩數(shù)溲(溺。)血也。故大經(jīng)空虛。(亡血故虛。)發(fā)為肌痹。傳為脈痿。(先為肌肉頑痹。次為脈痿。脛不任地。)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妄想。)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白物淫溢而下。濁帶之類。)生于肝。(肝主筋。)使內(nèi)也。(房勞。)有漸于濕。(漸漬水濕。)以水為事。(好飲酒漿。)若有所留。(水濕留著。)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fā)為肉痿。得之濕地也。(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

渴則陽氣內(nèi)伐。內(nèi)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fā)為骨痿。生于大熱也。(腎惡燥。)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爪者筋之余。)脾熱者。色黃而內(nèi)蠕(音軟。)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齒者骨之余。)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胃為水谷之海。)主閏(潤同。)宗筋。(陰毛橫骨上下之豎筋。絡胸腹經(jīng)腹背。上頭項。下 臀。)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jīng)脈之海也。(受十二經(jīng)之血。為血海。)主滲灌溪谷。(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與陽明合于宗筋。(沖脈循腹挾臍旁五分而上。陽明脈亦挾臍旁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脈于中。)陰陽(三陰。三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陰毛兩旁動脈處。)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帶脈起于季脅。周回一身。如束帶然。陽明與帶脈相屬。而復絡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不為人用。)(痿論)【素】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下不足。則厥逆而上。)熱厥之為熱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陽氣起于足五指之表。(足三陽脈。)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足三陰脈。)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陰不足。)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陰氣起于五指之里。(足三陰脈。)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

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nèi)也。(陰盛生內(nèi)寒。不由外感。)寒厥何失而然也。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脾胃之脈。皆輔近宗筋。甲乙經(jīng)作厥陰者。眾筋之所聚。亦自一說。)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zhì)壯。以秋冬奪于所用。(多欲奪陰。)下氣上爭不能復。(不能歸經(jīng)。)精氣溢下。(陰精下泄。)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于中。(寒從內(nèi)發(fā)。即前不從外之意。張注。言人之氣。由中焦水谷所生。亦通。)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jīng)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熱厥何如而然也。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jīng)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主衛(wèi)外。陰虛則陽內(nèi)伐。所謂陰不足則陽湊之也。)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不能生精生氣。)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亦獨取陽明之義。)此人必數(shù)醉若飽以入房。氣聚于脾中不得散。

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nèi)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 悍。腎氣日衰。(爍其陰精。)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厥或腹?jié)M。或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陰氣盛于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寒盛則脹。)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熱盛則不知人。)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

足不能行。(脈上巔。下 貫 。)發(fā)為 仆。(上重下輕。)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jié)M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昂按。陽明多血多氣。詳本癥。病皆有余。與虛而厥者不同。)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 (足骨。)不可以運。(皆經(jīng)脈所過。)太陰之厥。則腹?jié)M 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皆脾病兼胃。)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腎熱。)腹?jié)M心痛。(脈絡心。注胸中。)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脈抵小腹。)腹脹。(肝主脹。為木盛克土。)涇溲不利。(肝火。)好臥屈膝。(筋衰。)陰縮腫。 內(nèi)熱。(脈絡陰器。上 內(nèi)廉。)(厥論)【靈】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

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其時有反者。何也。是不應四時之氣。藏獨主其病者。(一臟獨主其病。故不能應一日分四時之氣。)是必以藏氣之所不勝時者甚。(如脾病不能勝旦之木。肺病不能勝晝之火。肝病不能勝夕之金。心病不能勝夜之水。故至其時反加甚也。)以其所勝時者起也。(如肺氣能勝旦之木。腎氣能勝晝之火。心氣能勝夕之金。脾氣能勝夜之水。至其所勝之時。則慧且安。不能拘于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之說也。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县| 达日县| 南平市| 洞口县| 德化县| 内丘县| 鄂州市| 临城县| 新余市| 博乐市| 淄博市| 沧源| 沭阳县| 清远市| 岚皋县| 长垣县| 桑日县| 东明县| 合阳县| 若羌县| 枞阳县| 沂源县| 碌曲县| 磐石市| 永泰县| 邵阳县| 新密市| 县级市| 子长县| 冕宁县| 梅州市| 柘城县| 北宁市| 温宿县| 从江县| 宜都市| 松阳县| 海晏县| 布拖县| 连城县| 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