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注曰。世有再傳經(jīng)之說。本篇及傷寒論。原無此義。乃成無己注釋之謬也。陽表陰里。自太陽以至厥陰。猶入戶升堂以入室矣。厥陰復傳太陽。尚有數(shù)經(jīng)隔之。豈有遽出而傳之之理。本篇衰字最妙。謂初感之邪。尚未盡衰則可。斷非再出而傳太陽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干已而嚏。(嚏為陽氣和利。)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此言表里之大凡也。傷寒有循經(jīng)傳者。有越經(jīng)傳者。有表里傳者。有傳二三經(jīng)而止者。有始終止在一經(jīng)者。故有八九日而仍在表。有二三日即已傳里。又有不由表而直中里者。可汗可泄。當審癥察脈。不可執(zhí)泥。王注。雖日過多。但有表癥。而脈大浮數(shù)。猶宜發(fā)汗。日數(shù)雖少。
即有里癥。而脈沉細數(shù)。猶宜下之。)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遺邪。)何也。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余熱未盡。)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脾胃尚弱。不能消谷。)病熱少愈。食肉則復。(肉甚于谷。故病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wèi)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曰陽明者。十二經(jīng)脈之長也。其血氣盛。(陽明多血多氣。)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胃氣絕乃死。)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熱論)【素】夫 瘧皆生于風。(王注。 。猶老也。楊上善云。此經(jīng)或云 瘧。或但云瘧。不必以日發(fā)間日以定 也。)其畜作有時者何也。曰瘧之始發(fā)也。先起于毫毛伸欠。(毫毛屬表。伸欠為陰陽相引。)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nèi)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凍飲料。何氣使然。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陽虛生外寒。陰盛生內(nèi)寒。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nèi)熱。故有交爭更作相移之患。)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陽明胃脈。循頤出大迎。循頰車。)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太陽經(jīng)脈所過。按瘧邪居半表半里。屬少陽經(jīng)。本篇言陽明太陽。而不及少陽。下文又曰三陽俱虛。蓋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也。又說太陽寒水。行身后為表。陽明燥金。行身前為表之里。邪在于中。近后膀胱水則寒。近前陽明燥則熱也。)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陰主骨。寒主痛。)寒生于內(nèi)。故中外皆寒。(陽虛外寒。陰虛內(nèi)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nèi)熱。外內(nèi)皆熱。(陰寒既極。則復并出之陽。陽實陰虛。故外內(nèi)皆熱。)則喘而渴。(熱傷氣故喘。熱傷津故渴。)故欲冷凍飲料也。此皆得之夏傷于暑。(暑邪。)熱氣盛。藏于皮膚之內(nèi)。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表之內(nèi)。里之外。營氣之所居。熱傷營氣。遇衛(wèi)氣應乃作。)此(指暑氣。)令人汗空(孔。)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風邪。)及得之以浴。水氣(濕邪。)舍于皮膚之內(nèi)。與衛(wèi)氣并居。(邪傷于衛(wèi)。)衛(wèi)氣者晝?nèi)招杏陉枴#柦?jīng)。)夜行于陰。(六陰經(jīng)。)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nèi)薄。(外出故熱。內(nèi)薄故寒。)內(nèi)外相薄。(瘧邪居半表半里。故內(nèi)外相薄。)是以日作。
(一日一發(fā)。)其氣(邪氣。)之舍深。內(nèi)薄于陰。陽氣獨發(fā)。陰邪內(nèi)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人有 悍之氣。行于大經(jīng)之隧。為衛(wèi)氣。邪氣感人。藏于分肉。不與大經(jīng)之氣會遇。則不發(fā)。邪氣出于分肉。流于大經(jīng)。邪正相遇。不能兼容而交爭。則發(fā)矣。邪入于陽。則感淺而道近。故日作。邪入于陰。則感深而道遠。陰邪與衛(wèi)氣相爭。不能與衛(wèi)氣俱行。故間日作。)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脊兩旁為膂。挾脊而下行。
至尾 骨。)衛(wèi)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督脈穴。在項后。入發(fā)際一寸。項骨有三椎。其下乃是大椎。又名百勞。大椎以下至尾 。有二十一節(jié)。共二十四節(jié)。云應二十四氣。瘧一日。行一節(jié)。)其明日。日下一節(jié)。故其作也晏。(陽邪傳入陰分。則作日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開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晏也。(日下一節(jié)。則上會風府也。益遲。)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jié)。二十五日下至 骨。(脊骨盡處。)二十六日入于脊內(nèi)。(復行上脊。)注于伏膂之脈。(王注。謂膂筋之間。腎脈之伏行者也。甲乙經(jīng)作太沖之脈。巢元方作伏沖。謂沖脈之上行者也。按沖脈入腎之絡。亦與腎脈并行。張注作伏沖膂筋二脈。)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足陽明穴。肩下橫骨陷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陰分傳出陽分。則作日早。病易愈矣。)其間日發(fā)者。由邪氣內(nèi)薄于五臟。(瘧有經(jīng)瘧臟瘧。邪深者則入臟。)橫連募原也。(膈膜之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wèi)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衛(wèi)氣日下一節(jié)。其氣之發(fā)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曰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于背者。氣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wèi)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wèi)氣之所發(fā)。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夫風(風癥。)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jīng)絡。沉以內(nèi)薄。故衛(wèi)氣應乃作。(昂按。衛(wèi)為陽主表。
瘧疾雖有陷入陰經(jīng)者。然必待衛(wèi)氣應乃作。是為陰中有陽。故雖甚而不至于殺人也。靈樞歲露論。與此篇略同。)瘧先寒而后熱者何也。夏傷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fā)。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甲乙太素并作小寒。)藏于腠理皮膚之中。
秋傷于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陰邪。)風者。陽氣也。(陽邪。)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也。
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先熱而后寒者何也。此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fā)。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氣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fā)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
(經(jīng))其氣先從內(nèi)出之于外也。(昂按。此即春溫之癥。寒氣積久。自內(nèi)達外。非猶傷寒之由表傳里也。王安道曰。每見治溫熱病。誤攻其里。亦無大害。誤發(fā)其表。變不可言。此足明其熱之自內(nèi)達外矣。)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后寒。名曰溫瘧。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于皮膚之內(nèi)。分肉之間而發(fā)。發(fā)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邪氣。)不及于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nèi)藏于心。(昂按。此病當是肺癉心癉之類。與前脾癉膽癉同。癉。熱也。)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一作肌。)肉。故命曰癉瘧。(李士材曰。溫瘧舍于腎。癉瘧舍于肺與心。溫瘧即傷寒也。故傷寒論有溫瘧一癥。癉瘧則火盛乘金。陰虛陽亢。二者皆非真瘧也。)夫瘧之始發(fā)也。陽氣并于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栗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并于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王注。陰盛則胃寒。故戰(zhàn)栗。陽盛則胃熱。故欲飲。)夫瘧氣者。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
病極則復。(發(fā)已則復如平人。如后文極則陰陽俱衰也。)至病之發(fā)也。(至字有連上句讀者。言寒熱復至。今從王氏。)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jīng)言曰。方其盛時必毀。(方盛而瀉之。必毀傷真氣。)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fā)也。陰未并陽。陽未并陰。因而調(diào)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fā)。為其氣逆也。(瘧正發(fā)時。
不可服藥。若服藥則寒藥助寒。熱藥助熱。反增其病。)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
極則陰陽俱衰。衛(wèi)氣相離。故病得休。衛(wèi)氣集。則復病也。時有間二日或至數(shù)日發(fā)。或渴或不渴何也。其間日者。邪氣與衛(wèi)氣客于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shù)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陽盛則渴。
陰盛則不渴。)瘧之且發(fā)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手足十指。為三陰三陽經(jīng)脈所從起。故后刺瘧篇曰。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出必已。)其以秋病者寒甚。(秋氣栗烈。)以冬病者寒不甚。(陽氣內(nèi)藏。)以春病者惡風。
(陽方升而腠理開。)以夏病者多汗。(氣熱而津液外泄。〔瘧論〕)【素】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經(jīng)脈所過。)先寒后熱。 (音謁。)然。(熱貌。)熱止汗出難已。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即解 也。)惡見人。(膽木盛。則克胃土。胃熱盛。則惡人。)見人心惕惕然。(膽虛。)熱多汗出甚。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陽虛生外寒。)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陽明多血多氣。熱盛則惡人與火。今反喜之者。胃虛故也。)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
(脾不運而氣不舒。)不嗜食。多寒熱。(脾虛惡寒。胃虛惡熱。故瘧疾又謂之脾寒。)汗出。病至則善嘔。(脾脈絡胃。
挾咽。)嘔已乃衰。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腎脈貫鬲入肺。循喉嚨。)多寒熱。熱多寒少。(水衰火旺。)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陽明胃脈病。欲獨閉戶牖而處。今胃病見腎中。為土刑于水。故難已。)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jié)M。小便不利。如癃狀。(癃閉。厥陰脈環(huán)陰器。抵小腹。)非癃也。數(shù)便。意恐懼。氣不足。(肝氣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腹中悒悒。(木氣不舒。昂按。傷寒言足經(jīng)而不及手經(jīng)。本篇論瘧。亦言足而不及手經(jīng)。豈瘧邪亦傳足不傳手乎。抑足經(jīng)可以該手經(jīng)也。篇后言府瘧。僅胃府而不及他府。又豈以胃為六府之長乎。)肺瘧者。令人心寒。(肺為心蓋。脈入心中。
邪反乘其勝已。)寒甚熱。(肺主皮毛。主表。亦能作寒作熱。)熱間善驚。(肝主驚而金克木。)如有所見者。(心氣不足。
肺邪有余。)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寒多不甚熱而嗜水。未詳。按太素云。欲得清水。反寒多。寒不甚。熱甚也。)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木氣不舒。)其狀若死者。(生氣不榮。)脾瘧者。令人寒。(脾虛惡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火氣沖擊。)鳴已汗出。(熱蒸為汗。)腎瘧者。令人灑灑然。(寒意。)腰脊痛。(腰為腎府。膀胱與腎相表里。脈貫腰脊。)宛轉(zhuǎn)大便難。(腎主二便。)目 然。(水虧。)手足寒。(陽虛。)胃瘧者。令人且(將。)病也。善饑而不能食。胃熱故善饑。脾虛故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脈循腹里。)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出必已。(刺井穴。脈始出處。〔刺瘧篇〕)【素】肺之令人咳何也。(肺屬金而主氣。其變動為咳。)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張注。五臟六腑之邪。
皆能上歸于肺而為咳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皮毛受寒為外傷寒。
餐寒飲冷為內(nèi)傷寒。今人惟知外傷寒而不知有內(nèi)傷寒。訛為陰癥者是也。不讀內(nèi)經(jīng)。烏能知此。)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
(肺惡寒。)肺寒則外內(nèi)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時。旺月也。非其時。
則各傳與肺而作咳。昂按。心小腸肝膽三焦之火。脾腎膀胱之濕。冒大腸之燥。傳入于肺。皆能作咳。不獨風寒也。馬注作肺傳邪于五臟而咳。李士材宗之。謬。觀篇首肺之令人咳。篇后關于肺二語。則咳之必由于肺明矣。)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凡傷風寒嗽者為輕。)甚者為瀉為痛。(寒邪入里。則為泄為痛。不傳于肺。而不作咳矣。)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四季。)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張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