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傳于所生。)傳為柔 。(氣骨皆熱。則髓不生。故骨強而為 。筋痿而為弛也。)腎移熱于脾。(薄其勝己。)傳為虛腸死。(水反制土。脾腎俱虛。下痢不禁。故死。)胞移熱于膀胱。(以下六腑相移。)則癃溺血。(膀胱者。胞之室。熱則癃閉。正理論曰。熱在下焦。則溺血。)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麋。(膀胱上口連于小腸。小腸脈循咽下膈。

熱結膈腸。故下不得便。逆上而為口瘡。)小腸移熱于大腸。為 (伏。)瘕為沉。(津血結而為瘕。沉深意。一云疝字之誤。)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雖食亦瘦。中消之類。)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膽移熱于腦。則辛 (山根為 。鼻 辛辣。)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解精微論。腦滲為涕。)傳為衄(鼻血。)蔑(汗血。)瞑目。(目昏。)故得之氣厥也。(皆為氣逆而然。)(氣厥論)【靈】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后取足少陽陽明。(此言刺法。

偏頭痛屬少陽病。以脈行頭側也。)厥心痛。與背相控。善 。( 。)如從后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腹脹胸滿。

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臥若徒居。

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清(冷也。一作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君不易受邪。)(厥病)【素】頸脈動。(結喉旁人迎脈。)喘疾咳曰水。(水溢于肺。故頸脈上鼓而喘咳。)目裹(眼胞屬脾。)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評熱病論。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目下必腫也。)溺黃赤。安臥者。

(嗜臥。)黃膽。已食如饑者。胃疸。(谷疸。)面腫曰風。(面為諸陽之會。風屬陽。上先受之。故腫。不專于水也。)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膽。(濕熱上蒸。)(平人氣象論)【素】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陰氣少而陽氣勝也。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是人多痹氣也。(氣不流通。)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孤陽不長。反能為病。)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風火相扇。能消爍肌肉。)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濃衣不能溫。然不凍栗。是為何病。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欲盛房勞。)太陽(膀胱。)氣衰。腎脂枯不長。

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

(肝木生火。心為君火。)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凍栗為外寒。此為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髓枯則筋縮。故攣節。)人之肉苛者。(麻木不仁。)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榮氣虛衛氣實也。(實為偏勝。過猶不及。)榮氣虛則不仁。(不知痛癢。)衛氣虛則不用。(手足不隨人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

曰死。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足三陽從頭走足。)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肺主氣。司呼吸。)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逆不能行于別經。)絡脈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而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

主津液。主臥與喘也。(肺主氣。腎納氣。腎脈入肺中。故主喘。夜臥則氣行于陰。然必自少陰始。故主臥。)(逆調論)【靈】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糟粕入大小腸為一隧。)故宗氣積于胸中。(膻中氣海。)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

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宗氣合榮氣行脈中。為一隧。應漏水百刻。)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

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衛行脈外為一隧。)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其行陰也。必自足少陰始。)間行于五臟六腑。今厥氣(邪逆。)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陽蹺之脈。)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大惑論。作陽氣滿則陽蹺盛。盛字是。又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陽氣虛故目閉也。)治之奈何。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以千里長流水揚萬遍。取五升。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煮為升半。飲一小杯。稍益。以知為度。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按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今人率以為燥而不敢用。誤矣。)(邪客)【素】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王注。陰陽之氣不分別。張注。

汗乃陰液。外出之陽。陽熱不從汗解。復入之陰。名陰陽交。又按五營運大論。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蓋言脈也。)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無所俾倚。)病而留者。

(留邪不退。)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靈樞熱病論。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邪盛正衰。)狂言者是失志。(腎藏志。精衰故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汗出復熱。脈躁疾。

狂言不能食。)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有病身熱汗出。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風邪未退。)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巨陽(太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里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太陽主表。故先受邪。陽邪傳入少陰之里。少陰經氣。隨太陽而逆上。)勞風法在肺下。(腎勞因風而得。故名勞風。

腎脈入肺。受風邪在肺下。)使人強上冥視。(頭項強。好閉目。)唾出若涕。(腎為唾。肺為涕。腎熱薰肺。故然。)惡風而振寒。(陽氣內伐。不能衛外。故內發熱。而外惡寒。)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蘊熱所結。)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有病腎風者。面 然。(頭面足 。 然而腫。)壅害于言。(腎脈循喉嚨。挾舌本。)可刺不。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后五日其氣必至。至必少氣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干苦渴。小便黃。

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少陰氣虛。太陽之熱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熱邪傳入膀胱之府。)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胃不和。則臥不安。)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腎中水氣。上迫于肺。水熱穴論。本在腎。

末在肺。示從容論。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于目下也。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背為陽。腹為陰。)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干。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他脈亦有行足者。然胃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今氣上逼肺。(氣。即火也。)心氣不得下通。(心主血。)故月事不來也。(評熱病論)【素】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鼓脹。(虛脹如鼓。亦名蠱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藥病相知。)二劑已。(其方用羯雞矢。干者八合。炒香。以無灰酒三碗。煎至一半。濾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黑水二三次。

次日覺足面漸有皺紋。又飲一次。漸皺至膝上。則愈矣。吳鶴皋曰。朝寬暮急。病在營血。雞矢穢物。從陰化。可入營血。又氣悍能殺蟲。又說。羽蟲無肺。故無前陰。其矢中之白者。精也。又云。醴乃熟谷之精。能補中土而行營衛。)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肝氣臊。肺氣腥。臭。氣也。)出清液。(鼻流清涕。肺虛。)先唾血。(肝腎虛。)四肢清。(冷也。脾虛。)目眩。(肝血不足。)時時前后血。(二便便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

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腎主閉藏。肝司疏泄。酒色無節。故男為精血衰少。女為月事不來也。)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此藏之陰氣。諸注皆云。與心積伏梁不同。昂按。脈要精微論。以少腹有形。為心疝。亦與此不同。)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沖帶二脈部分。)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則因陰。(前后二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生當作出。)俠(太素作使。)胃脘內癰。(以本有大膿血。在腸胃之外也。)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勿動亟奪。(臍下去心稍遠。猶可漸攻。)人有身體髀股 皆腫。環臍而痛。

病名伏梁。(王注。謂亦沖脈為病。沖脈并少陰之經。挾臍上行。髀股 皆其經脈所過。)此風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腔中空掖處名肓。肓之原出于脖 。一名氣海。一名下肓。故曰臍下。)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動之。以毒藥攻之也。當漸施升散之法。此段與奇病論同。)(腹中論)【素】人有重身。(懷妊。)九月而喑。(啞也。九月足少陰脈養胎。)此胞之絡脈絕也。(為胎所礙。而脈阻絕。)胞絡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無治也。當十月復。(十月分娩。則阻者通。)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為髓海。)腦逆(寒氣上逆。)故令頭痛。齒亦痛。(齒為骨余。)病名曰厥逆。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五味之氣。)名曰脾癉。(熱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脾在味為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久則成消渴病。)治之以蘭。(蘭草。)除陳氣也。(陳郁之氣。)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膽熱。)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膽脈挾咽。肝脈循喉。)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虛故不決。)氣上溢(膽熱上逆。)而口為之苦。(吳鶴皋改膽虛作膽噓。欠通。氣上溢。即噓字之義。)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頭膺如格。人迎躁盛。(經曰。人迎者。胃脈也。)喘息氣逆。此有余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病在太陰。(右手氣口。太陰肺脈反微細。病有余而脈不足。是脈與病相反也。)其盛在胃。(左寸口人迎躁盛。熱如炭。頸膺格。所謂三盛。病在陽明也。)頗在肺。(喘息氣逆。偏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余。(身如炭。頸膺格。人迎盛。喘息。氣逆。)二不足也。(溲數。脈微。)外得五有余。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欲瀉則里虛。欲補則表盛。)人生而有病巔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

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王注作頭首之疾。昂按。病由驚起。巔當作癲。若云巔頂。不知是何病也。)(奇病論)【素】人病胃脘癰者。當候胃脈。沉細者氣逆。(右關陽明。多血多氣。不當沉細。)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右關胃本脈沉細。而左寸人迎反盛。所謂三盛。病在陽明也。)人迎者。胃脈也。(王注。結喉旁人迎穴動脈屬胃經。今作左寸口脈。)逆而盛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肺者臟之蓋也。(靈樞九針篇。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肺火盛則喘促奔迫。)有病怒狂者。生于陽也。

治之奈何。奪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即已。(病能論)【靈】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人之欠者。(俗名呵欠。)何氣使然。衛氣晝日行于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安市| 榕江县| 兴海县| 崇左市| 信宜市| 沛县| 南充市| 荥阳市| 石楼县| 普宁市| 龙里县| 顺平县| 怀化市| 南宁市| 和田县| 北川| 蒲江县| 喀喇| 博野县| 郧西县| 六盘水市| 平湖市| 桑植县| 扎囊县| 从化市| 兴城市| 彰化市| 娱乐| 峨山| 赞皇县| 句容市| 祁阳县| 九江县| 上高县| 扎赉特旗| 郎溪县| 灵丘县| 南投县| 通渭县| 平武县|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