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 素問經注節解
- 姚止庵
- 4193字
- 2015-12-26 17:36:44
又其支別者,從 內別下貫胂,循髀外后廉而下,合于 中。兩脈如繩之解股,故名解脈也。)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 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膝后兩旁大筋雙上股之后,兩筋之間,橫文之處,努肉高起,則 中之分也。古中誥以 中為太陽之 。當取 外廉有血絡橫見,迢然紫黑而盛滿者,乃刺之,當見黑血,必候其血色變赤乃止,血不變赤,極而瀉之,必行血色變赤乃止,此太陽中經之為腰痛也。)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足太陽之別脈,自肩而別下循背脊,至腰而橫入髀外后廉,而下合 中,故若引帶如折腰之狀。按∶新校正云∶“甲乙經如引帶作如裂,善恐作善怒也。”)刺解脈在 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中則委中穴,足太陽合也,即膝后屈處, 中央約文中動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此經刺法也。今則取其結絡大如黍米者,當黑血箭射而出,見血變赤,然可止也。按∶新校正云∶“全元起云∶有兩解脈,病源各異,恐誤,未詳。”)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
足少陽之別絡也,并足少陽經上行,去足外踝上五寸,乃別走厥陰,并經下絡足跗,故曰同陰脈也。怫,怒也,言腫如嗔怒也。(按∶新校正云∶“太素小錘作小針。”)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 。(絕骨之端如前三分,陽輔穴也,足少陽脈所行。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陽維起于陽,則太陽之所生,奇經八脈,此其一也。)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 下間,去地一尺所。(太陽所生,與正經并行而上,至 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 下去地一尺,是則承光穴,在銳 腸下肉分間,陷者中。刺七分,灸五壯。以其取 腸下肉分間,故云合 下間。按∶新校正云∶“穴之所在,乃承山,非承光也。山字誤為光。”)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衡∶橫也,謂太陽之外絡自腰中橫入髀外后廉而下與中經合于 中者。今舉重傷腰,則橫絡絕,中經獨盛,故腰痛不可以俯仰矣。一經作沖絕之脈,傳寫魚魯之誤也。若是沖脈,中誥不應取太陽脈委陽、殷門之穴也。)刺之在 陽、筋之間、上數寸衡居,為二 ,出血。(橫居二穴,謂委陽、殷門,平視橫相當也。 陽謂浮 穴上側委陽穴也。筋之間謂膝后 中兩筋之間,殷門穴也。二穴各去臀下橫文六寸,故曰上 數寸也。委陽刺七分,留五呼,灸三壯。殷門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故曰衡居為二 。按∶新校正云∶“詳王氏云浮 穴上側委陽穴也,按甲乙經委陽在浮 穴下一寸,不得言上側也。”)會陰之脈令人腰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飲,飲已欲走。
(足太陽之中經也。其脈循腰,下會于后陰,故曰會陰之脈。其經自腰下行至足,今陽氣大盛故痛,上漯漯然汗出。汗液既出,則腎燥陰虛,故汗干令人欲飲水以救腎也。水入腹已,腎氣復生,陰氣流行,太陽又盛,故飲水已又欲走也。按∶漯,他合切,汗出貌。)刺直陽之脈上三 ,在蹺上 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直陽之脈,則太陽之脈,挾脊下行貫臀,下至 中,下循 ,過外踝之后,條直而行者,故曰直陽之脈也。蹺為陽蹺所生申脈穴,在外踝下也。 下則 下也。言此刺處在 下五寸,上承 中之穴,下當申脈之位,是謂承筋穴,即 中央如外陷者中也,太陽脈氣所發。禁不可刺,灸三壯。今云刺者,謂刺其血絡之盛滿者也。兩 皆有太陽經氣下行,當視兩 中央有血絡盛滿者乃刺出之,故曰視其盛者出血。按∶新校正云∶“詳上云會陰之脈令人腰痛,此云刺直陽之脈者,詳此直陽之脈即會陰之脈也,文變而事不殊。又承筋穴注云 中央如外,甲乙經及骨空論注無如外字。”)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是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 分中,并少陰經而上也。少陰之脈前,則陰維脈所行也。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甚則悲以恐也。恐者生于腎,悲者生于心。
按∶悲為肺志,注謂生于心,誤矣。)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按∶甲乙經作二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內踝后上五寸,復溜穴,少陰脈所行,刺三分。內踝之后,筑賓穴,陰維之 ,刺三分,灸五壯。
少陰之前,陰維之會,以三脈會在此穴位分也。刺三分,灸五壯。今中誥經文正同此法。按∶甲乙經足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揚,在外踝上七寸。又云筑賓陰維之 ,在內踝上 分中。復溜穴在內踝上二寸。今此經注都與甲乙經不合者,疑經注中五寸字當作二寸,則素問與甲乙相應矣。)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 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陰蹺脈也。陰蹺者,足少陰之別也,起于然骨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而循腹上入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內廉,屬目內 ,會于太陽陽蹺而上行,故腰痛之狀如此。)刺內筋為二 ,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后,上踝二寸所。(內筋謂大筋之前分肉也。太陰后,大筋前,即陰蹺之 ,交信穴也。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后,筋骨之間,陷者之中。
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壯。)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散脈,足太陰之別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脈循股內,入腹中,與少陰少陽結于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則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乃遺溲也。)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 。(謂膝前內側也。骨肉分謂膝內輔骨之下,下廉 肉之兩間也。絡外廉則太陰之絡,色青而見者也。輔骨之下,后有大筋擷束膝 之骨,令其連屬,取此筋骨系束之處脈以去其病,是曰地機,三刺而已,故曰束脈為之三 也。)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束急。(肉里之脈,少陽所生,則陽維之脈氣所發也。里,里也。)刺肉里之脈為二 ,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分肉主之。一經云少陽絕骨之前,傳寫誤也。絕骨之前,足少陽脈所行,絕骨之后,陽維脈所過,故指曰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也。分肉穴,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如后二分,筋肉分間,陽維脈氣所發。刺五分,留十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分肉之穴,甲乙經不見,與氣穴注兩出而分寸不同。
氣穴注二分作三分,五分作三分,十呼作七呼。”)腰痛挾脊而痛至頭, 然,目 然欲僵仆,刺足太陰 中出血。( 中,委中。按∶新校正云∶“太素作頭沉沉然。” 音殊,鳥短羽也。)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 中出血。(此法玄妙,中誥不同,莫可窺測,當用知其應不爾,皆應先去血絡乃調之也。)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寒,陰市主之。陰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不可顧,三里主之。三里在膝下三寸, 外廉,兩筋肉分間,足陽明脈之所入也。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壯。)上熱,刺足太陰;(地機主之。地機在膝下五寸,足太陰之 也。刺三分,灸三壯。)中熱而喘,刺足少陰。(涌泉、大鐘悉主之。涌泉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脈之所出。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大鐘在足跟后沖中動脈,足少陰之絡。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刺瘧注大鐘在內踝后沖中,水穴論注在內踝后,此注在跟后沖中動脈,三注不同。甲乙經亦云跟后沖中,當從甲乙經為正。”)大便難,刺足少陰。(涌泉主之。)少腹滿,刺足厥陰。(太沖主之。在足大趾本節后內間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足厥陰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昆侖悉主之。不可舉,申脈、仆參悉主之。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后,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昆侖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刺五分,留十呼,灸三壯。申脈在外踝下五分,容爪甲,陽蹺之所生也。刺六分,留十呼,灸三壯。仆參在跟骨下陷者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陽蹺二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甲乙經申脈在外踝下陷者中,無五分字,刺入六分作三分,留十呼作六呼,氣穴注作七呼。仆參留七呼,甲乙經作六呼。”)引脊內廉,刺足少陰。(復溜主之。取同飛陽。注從腰痛上寒不可顧至此件,經語,除注,并合朱書。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無,乃王氏所添也。今注云從腰痛上寒至并合朱書十九字,疑非王氏語,蓋后人之所加也。”)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作不可以俯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 數,發針立已。此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也。控,通引也。 謂季脅下之空軟處也。腰尻交者,謂踝下尻骨兩旁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為八 骨也。此腰痛取腰踝下第四 ,即下 穴也。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于中,故曰腰尻交也。兩踝胂,謂兩髁下堅起肉也。胂上,非胂之上巔,正當刺胂肉矣,直刺胂上,即胂上也。何者?胂之上巔,別有中膂內俞、白環俞,雖并主腰痛,考其形證,經不相應矣。踝骨,即腰脊兩旁起骨也。挾脊兩旁腰髁之下,各有胂隴起而斜趣于髁骨之后,內承其髁,故曰兩髁胂也。下承髁胂肉,左右兩胂,各有四骨空,故曰上 、次 、中 、下 。上當髁骨下陷者中,余三 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四空悉主腰痛,惟下 所主,文與經同,即太陰厥陰少陽所結者也。刺二寸,留十呼,灸三壯。以月生死為 數者,月初向圓為月生,月半向空為月死;死月刺少,生月刺多。繆刺論曰∶“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其 數多少,如此即知也。左取右,右取左。(痛在左,針取右;痛在右,針取左。所以然者,以其脈左右交結于尻骨之中故也。按∶新校正云∶“詳此腰痛引少腹一節,與繆刺論重。”)
長刺節論
針刺之義,遠遜刺要、刺禁、八正神明等篇,存之以備篇目而已。其云長者,通篇專言刺法。節者,言刺法之節略也。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按∶針家以穴俞為準則,以員熟為巧妙,神而明之,變化無窮,固不恃乎區區診脈為也。蓋善于診脈而不善于用針,為未盡善,故經言不診,非不必診,以所重不專在診也。乃后之從事于針者,借口不診之語,穴俞刺法,大略草草,絕不知病屬何經,經應何穴,效與不效,聽之而已,似皆不診一語誤之也。是故針法之妙,誠不在脈,而要之真善針者,未有不知脈者也。)在頭,頭疾痛,為針之。(王本為藏針之。全元起本無藏字,今改從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肉及皮。皮者,道也。皮者針之道,故刺骨無傷骨肉及皮也。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云∶陽刺者,正內一,旁內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