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檨盛出時,食之過多,則胃起痙攣之癥,所謂「檨子痧」也;食破布子則愈。破布子者,樹子也;葉如榆而大,子細若鈕,色黃多漿。與黃檨同熟,互相調劑,誠造物者之巧也。鄉人釆其子入鍋,下鹽煮之,粘合如膠;可佐飯。又與豆腐合烹,濃淡得中,味尤甘美。臺南人雖多食黃檨而無發病者,則破布子之功也。
一八四
「菊花魚」為臺南佳饌,其制法與廣東之魚鍋略相似。唯以都督魚切成薄片,湯沸時與菊花同下;夾而食之,清芬甘脆。「菊花魚」之名頗雋永,視之「蒪羹」、「鱸膾」,風呼當不遜矣。
一八五
「跳墻佛」,佳饌也;名甚奇,味甚美。福州某寺有僧不守戒,以豬肉、蔬筍和醬、酒、糖、醋納甕中,封其蓋,文火熏之,數時可熟。一日為人所見,僧惶恐,跳墻而逃;因名之曰「跳墻佛」。臺灣亦有此饌,稻江楊仲佐氏尤善調飪。
一八六
臺南肴饌之奇者,尚有「半天筍」。「半天筍」者,檳榔也。干高二、三丈,葉如鳳尾,搖曳空中;遭風摧折,取其葉心,切片炒肉,較之春筍,味尤甘脆。臺南檳榔雖伙而多不忍食;植之數年,樹始及丈,開花結子,歲收其利。故非樹倒難扶,未易嘗此奇味也。
一八七
余家馬兵營,有宅十畝,環以美箭。夏、秋間,聞雷鳴,則竹下有蕈挺生,長約二、三寸。凌晨采之,冠初放,囗其上皮,色潔白;和肉調羹,風味絕美。俗稱竹菇,余名之曰「玉版蕈」。顧蕈類多毒,釆之必須辨別;有光者勿取、過午勿取。若誤食之,作嘔吐狀;急飲地漿則愈。
一八八
臺南點心之多,屈指難數;市上有所謂「擔面」者,全臺人士靡之知之。面與平常同,食時以熱湯芼之,下置鮮蔬,和以肉俎、蝦汁,糝以烏醋、胡椒,熱氣上騰,香聞鼻觀。初更后,始挑擔出賣;宿于街頭,各有定處,呼之不去,恐失信于顧客也。
一八九
餅餌之屬,有麥、有稻、有菽、有麻,五花十色,無美不備。臺南有「掽舍龜」者,以糯米為皮、豆沙為餡。相傳富人「吳掽舍」嗜此,鄰人得其法,因以為名;猶酒館之有「伊府面」也。
一九〇
里諺有言:『食蛇配虎血』。此言兇人之敢為惡事也。食蛇之風,廣州頗盛,且為珍饌;臺之客人亦有食者。以蛇與貓合煮,謂之龍虎斗;與雞合煮,謂之龍鳳會:誠食譜中之奇名也。虎肉不易得,其味如何,知者少。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有「食羊虎肉」詩,亦快舉也;為錄于下:『白額咆哮振山谷,老羝見之驚且伏;一朝強弱兩不存,此肉都歸野人腹。腹中惟恐相啖吞,急呼美酒為解紛;酒酣一醉更懷古,千歲英雄羝與虎』。嗚呼!虎,猛獸也;皆欲得羊而食,抑知更有猛者而食其肉!然則人與人之相食又如何?
一九一
昆蟲之屬,大都可食。蔗龜、蜂芽、蠶蛹、土猴,余嘗食之。秋時雨后,土猴頗肥;棄頭及臟,以蒜瓣與鹽納入,用油炸之,比蔗龜尤美。臺無蔗龜,舊時自同安配來為下酒物,今已不見。
一九二
荷蘭據臺三十八年,教化土番,從事貿易,其語言當有傳者;而今已不可考。唯「甲萬」一語,尚存我輩口中,且有其物。甲萬形如柜而小,有木制、鐵制二種;極堅牢,為收藏珍寶、契卷之用。此語傳自歐州,閱今幾三百年,復由日本而入臺灣。
一九三
臺灣量地之名曰「甲」,荷蘭語也。鄭氏因之、清代沿之,至今未替。凡方一丈二尺五寸為一戈,二十五戈為一甲;約當中國十一畝三分一厘零,而得日本二千九百三十四坪零。
一九四
清代得臺后,慮民之勾番作亂也,沿山一帶,禁出入;筑土如牛,為界限。或砌以磚,長數丈,謂之紅線。其后乃設隘戍勇,保衛耕農,內山之利拓矣。今界址雖湮,而臺中之地尚有名「土牛」者,則其跡也。
一九五
「蟒甲」則獨木舟,番語也。臺北之「艋舺」,其語源實出于此。乾隆間,大佳臘漸次開拓,華人設肆河畔;擺接番每駕獨木舟至此交易,因呼其地為「蟒甲」。后書「艋舺」,尚文也;「艋舺書院」稱曰「文甲」。
一九六
東坡詩:『毛空暗春澤,針水聞好語』。自注:『蜀人以細雨為雨毛』;而臺人亦謂細雨為「雨毛」。余意「毛」字當為「雺」之轉音。「爾雅」:『天氣下地不應曰雺』。「詩」「東山」:『零雨其蒙』。蒙,即「雺」也,呼之較重則為「夢」。李商隱詩:『一春夢雨常飄瓦』。夢雨,即雨毛也。
一九七
引水溉田謂之「圳」,亦曰「埤圳」。臺人呼「圳」為「浚」、以「埤」為「陂」,實有誤。按「字匯補」:『「圳」音「酬」,江、楚間田畔水溝謂之「圳」』。「說文」:『埤,增也』。墻高曰「垣」、低曰「埤」;非蓄水之義。
一九八
福康安之平林爽文也,詔頒內府「大吉祥右旋螺」,以利航海;事后,命存福建藩庫;凡封中山及將軍、總督渡臺,佩以行。聞此螺為康熙時西藏班禪喇嘛晉獻,「圣武記」及「庸龕隨筆」均載之。辛亥革命之役,藩庫被掠,不知尚存也歟?
一九九
火炬曰「打馬」,廈門縛篾為之;而臺灣捻紙成條、織之如鞭,中夾一竹,長二、三尺,灌以油。未用時,可以鞭馬,故謂之「打馬」。
二〇〇
婦人妝插之物,若花若蝶,以銀絲承之,宛轉如螺旋,稍動則顫,謂之「勝股」。山海經:『西王母,虎齒戴勝』;則此物也。
二〇一
「淡色菰」為印第安人之語;科倫布發見美洲,始傳歐土。而臺灣土番謂之「篤馬個」,則由荷人傳入。臺人謂煙草曰「熏」。「說文」:『熏,香草也;從熏』。謂氣能熏人也。又稱鴉片曰「烏熏」。「明史」「暹羅傳」:『貢烏香』。「烏香」,即鴉片。是臺人之稱烏熏,或由暹羅語而變之歟?
二〇二
海通以來,外貨輸入,每冠以「番仔」二字,如「番仔衫」、「番仔餅」、「番仔火」之屬;所以別內外也。而臺中且呼肥皂為「番仔茶粳」;唯臺南稱曰「雪文」,譯其音且譯其義。雪,灑也;「莊子」:『澡雪而精神』。文,文理也,又為文彩。是一譯名,音義俱備,可謂達而雅矣。
二〇三
萄葡、苜蓿之名,譯自西域,傳于「漢書」。而臺灣之「檨」字,番語也,不見「字典」;故「舊志」亦作番蒜,終不如「檨」字之佳。檨為珍果,樹高二、三丈;當從木,如柑、桔、桃、李之類,望文知義。若夫林投之樹、藍茇之果,亦番語也;故名從主人。
二〇四
臺南地居熱帶,佳果繁多;而南無、菩提、釋迦、波羅密,皆名出「佛典」。是數物者,傳自天竺;語從梵書,固其宜也。
二〇五
貝多羅、優缽曇,為天竺名花。臺南多有,前人亦有詠者。「臺海釆風圖」曰:『貝多羅花,木本。種自西域,葉似枇杷,梵僧用以寫經。枝皆三叉,花辮六出,香似梔子。臺人但稱為番花,不知為貝多羅也。范浣浦侍御有詩云:「已兼蝶粉與蜂黃,更裹依微紫絳囊。葉似款冬棱較健,花開盛夏氣微香。一叢蓓蕾盈枝發,半卷婀娜小辮長。可是貝多真色相,閑書梵字午風涼」』!又曰:『曇花,則優缽曇,草本。種出西域。有紫、白二種。青葉叢生,或一年數花、或數年不花。懸莖包裹,狀若荷蕊,中攢十八朵;每一日開一朵。梵剎多植之,取十八羅漢之義也。范浣浦侍御有詩云:「一莖數蕊盡叢生,粉暈檀心畫不成。靜態雪花堪比潔,幽香蓮葉與同情。已捐秾艷消塵卻,應散諸香入梵聲。傳是西方來小種,凈因我亦未忘情」』。
二〇六
「隋書」「流求傳」:『流求多斗鏤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發之下垂』。按流求即今臺灣。斗鏤樹為熔樹,臺地多有;今其存者,猶有數百年前物。
二〇七
「洛陽伽藍記」謂『昭儀寺有酒樹面木』。按酒樹、即椰樹,漿可為酒,亦可生飲;而面木即桄榔,以其皮中有屑如面,可造餅食。唐段公路「北戶錄」謂『桄榔心為炙,滋腴極美』。桄榔,臺南多有,未有食者;唯椰酒則嘗飲耳。
二〇八
「香祖筆記」謂『鳳山縣有三保姜,相傳明初三保太監所植,可療百病』。「臺灣志略」亦曰:『明太監王三保植姜岡山上,至今尚有產者;有意求覓,終不可得。樵夫偶見,結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故得者可治百病』。又曰:『太監王三保舟至臺,投藥水中,令土番染病者于水中洗浴則愈』。按明初中官入臺,諸書所載,或為鄭和、或為王三保,皆永樂時奉使西洋者。岡山在鳳山縣轄,距郡東三十里;是其來臺且至內地,非僅「取水赤嵌」也。
二〇九
晚春之時,姜始發芽,幼嫩可食;臺人謂之「水姜」。及讀司馬相如「子虛賦」,有「茈姜蘘荷」之句。「索隱」引張楫云:『茈姜,子姜也』。茈音紫,乃知「水」字之誤。
二一〇
臺北產茶伙,近村農家多植山梔,為熏茶之用;稱曰「蟬薄」。余以為花瓣之薄如蟬耳;既而思之,論為「薝卜」之誤。「群芳譜」:『薝卜,花名;色白香濃。陸龜蒙詩:「薝卜冠諸香」。陶貞白云:「梔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傳即西域之瞻卜花」:則知其可熏茶矣。又臺北花戶稱素馨為「四英」,茶商亦然。臺灣花卉多用古名,其標異者則中土所無也。村夫俗儒不知其字,簡筆誤書,猶曰「不識」;而所謂縉紳者,亦從而效之,可嘆!
二一一
臺南有「皇帝豆」,謂嗣王經嗜此,因以為名。按鄭氏居臺,保持正朔,未嘗帝制自為;或因肇造東都,便宜封拜,為其代行天子之事而附會歟?或曰:豆本名「黃筴」,呼音訛為「皇帝」;猶「承天府」之為「神仙府」也。豆筴長三、四寸,仁偏而大,皮有紅紋;作饌極美。冬、春盛出,他處未見。
二一二
「火秧」,即「金剛纂」。叢生成樹,三棱有刺,花小而黃,高及丈。植為籬落,牛羊不敢越;臺人名曰「火巷」,謂可制火(「巷」、「秧」音近)。朱竹垞「靜志居詩話」引廣州諺云:『爾有垣墻,我有火秧』。注:『廣人以作籬落』。是與臺灣同矣。
二一三
「愛玉凍」,為臺南特產。夏時用之,可抵飲冰;而府、縣各志尚未收入。聞諸故老謂: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府治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辨土宜。一日過后大埔,天熱渴甚,赴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啜之,冷沁心脾。自念此閑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槳;以為此物化之也。拾而歸家,子細如黍,以水絞之,頃刻成凍,和糖可食;或和孩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十五;長日無事,出凍以賣,人遂呼為「愛玉凍」。余曾以此題征詠,作者頗多,而林南強兩首均佳;今錄其一,以補志乘之不及。詩曰;『驅車六月羅山曲,一飲瓊漿濯炎酷;食瓜征事問當年,物以人傳名「愛玉」。愛玉盈盈信可人,終朝釆綠不嫌貧;事姑未試羹湯手,奉母居然菽水身。無端拾得仙方巧,擬煉金膏滌煩惱;辛勤玉杵搗玄霜,未免青裙踏芳草。青裙玉杵不辭難,酒榭茶棚宛轉傳;先挹秀膚姑射雪,更分涼味月宮寒。月宮偶許游人至,皓腕親擎水晶器;初疑換得冰雪腸,不食人間煙火氣。寒暑新陳近百秋,冰旗滿目掛林楸;誰將天女清涼散,一化吳娘琥珀甌』!
二一四
筆筒木,即婆羅樹。「臺海使槎錄」謂:『婆羅樹中空,四圍折迭成圓形,花紋糾結盤屈如古木狀。用貯管城,固其材也』。
二一五
綠珊瑚,一名綠玉樹。囗〈木義〉枒多枝,葉小無花;植之海澨,尤易暢茂。張鷺洲詩云:『一種可憐籬落下,家家齊插綠珊瑚』。誠足以表臺南之美化。三十年來,翦伐殆盡,且將無有知者;是綠珊瑚之名,亦僅存于詩中而已。
二一六
臺灣竹類甚多,有綠竹、黃竹、白竹、墨竹、刺竹、箭竹等凡十數種。而臺南海會寺有七弦竹,高不及丈;每節有銀紋七條,美而秀。寺為鄭氏之北園別墅,聞董夫人自湖南黃岡移植。閱今二百七十年,新篁舊箭相繼而生,亦可寶也。
二一七
麻豆之柚、西螺之柑,產自海隅,馳名京邑。而臺南之西瓜,舊亦供貢內廷,以其非時之物也。「臺灣志略」曰:『臺、鳳兩邑每年分貢西瓜。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氣候之異,真不可以常理測也』。孫武水「赤嵌竹枝詞」云:『除卻風風雨雨天,分裝急喚渡頭船;深秋播種清冬熟,揀得西瓜貢十員』。臺南貢瓜之田在小東門外近附,今已荒廢;現以苗栗白沙坑所產者為最。
二一八
「臺灣府志」所載花卉之名,多與中土相同;其標異者,若三友花、七里香、午時梅、倒垂蓮、金絲蝴蝶等。或為中土所無、或為臺灣特有,故宦游之士多喜詠之;其詩俱在「府志」,茲不錄。
二一九
惠安莊怡華氏久寓臺北,亦曾來南;酒后茶余,聞余說臺灣故事,因作「東寧雜詠」。其一聯云:『奇果鳳凰卵,名花蝴蝶蘭』。可為臺南增色矣。「鳳凰卵」即「冰弸」,或云即「漢書」之「賓婆」。武帝初開西域,移植上林。而臺灣當自東印度傳入;然府、縣舊志皆不載,唯光緒初王補帆中丞之「臺灣雜詠」始稱引之。樹高二、三丈,葉大于掌,蔭極廣。春時開小黃花,累累成穗;秋初果熟,自剖其房,外青而內紅,鮮艷可愛。子大如栗,囗〈火畐〉火可食;或以冰糖煮之,味尤甘美。
二二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