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雅言
  • 連橫
  • 4903字
  • 2015-12-26 17:31:34

赤嵌樓內舊有鐵碑一方,為荷人所立,大約記載建筑之事。光緒間改建海神廟,不知委棄何所。設今而在,必有可觀。曩讀史書,常怪改朝易代之際,輒將從前建筑多方破壞;此雖除舊布新之意,而后之來者,寧不恨其不文。臺灣三百年間,民族盛衰,一起一落:荷蘭、鄭氏之物,清人毀之;清人之物,今又毀之。是豈因果循環之理?不然,何其如出一轍耶!

一五四

臺灣文學傳自中國,而美術亦受其熏陶。臺南之北極殿、彌陀寺,鄭氏之時之建筑也;而天后宮為寧靖王故宅、海會寺則北園別墅,結構之宏、制度之美,猶見當時氣象。近來各地寺院重修之際,至有改為歐式者。夫寺院而用歐式,已為變態;況不為歐式而為覓覓式,更為丑態。臺南竹溪寺,勝境也;清溪一曲、修竹萬竿,入其中者,翛然無慮。乃為野僧所處,東涂西抹,失其本真;而名剎變為俗窟矣,可痛可恨!

一五五

平泉花木、金谷笙歌,繁華靡麗,冠于一時;而事過境遷,鞠為茂草,唯供后人之憑吊而已。臺南有吳園者,為荷蘭甲螺何斌之故居;其水可達安平,港道猶存。嘉慶間,富紳吳尚新改建邸宅,旁拓花園,池水假山、回樓曲榭,高低上下布置得宜,談者以為臺灣第一。顧吳之子孫日就凌夷,至標賣償債,則今之臺南公館也。繼之者為新竹之潛園、臺北之板橋別墅,皆屬中國建筑,饒有美術之觀。潛園以筑路故,經遭拆毀,唯爽吟閣移于公園之內;而板橋別墅亦多傾圯。先人締造艱難,子孫視之若不甚惜,又豈僅一花一石也哉!

一五六

臺灣官署、廟宇大門之外,輒置石獸,雌雄對立,謂之抵牾,為抵災御患之意;而世人呼為石獅,語其形也。廟之大者,每用盤龍石柱,雕刻精美;大都成于泉人之手,兩柱須費數百金。臺南之天公壇、天后宮皆有此柱,而臺北重修之保安宮、龍山寺尤為莊麗,則美術之不可湮滅也。龍山寺之石刻尚有佳者,是壁間雕琢之物。

—五七

官署大門之外,建立照墻;上畫一獸,狀如麒麟,謂之饕餮,戒貪也。饕餮,惡獸名;借喻兇人。「左傳」:『天下之人,以比三兇,謂之饕餮』。注:『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一五八

廟宇大門之內兩旁壁上,分塑龍虎,謂之龍虎井,為神教一種之裝飾。臺南廟宇,如興濟宮、靈佑殿、溫陵祖廟均有此物。兵燹之后,每遭毀壞。今其存者,唯嘉義丹霞宮之龍,為名匠葉王所造;旁書「道光癸卯葭月吉旦和云葉王自手喜作斗謝」,是葉王少時之作也。葉王,嘉義縣治人,生于道光二年;曾從中國陶工學燒瓷之法,渲染五彩,色澤分明,如關壯繆、觀世音、文殊、普賢之像,高僅尺余,尤為精美,名曰「嘉義交趾」,以交趾亦有此造像也。壁間龍虎,則仿北京燒制琉璃瓦之法而成之,拏騰飛躍,神采奕然;此其所長也。葉王性敦厚,善雕刻。各地廟宇多請造像,乘輿而往,嘗竭數日夜之力以成一物;否則,雖懸重金而不就也。光緒元年卒,弟子數人雖習其藝而不能精。

一五九

祀典之廟與眾不同,有欞星門、有雷鼓、有螭陛;而文廟大成殿之上置有銅鳥,則鴟鸮也。按「詩」「魯頌」云:『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箋:『鸮,惡鳥也。泮林,泮宮之林也。以喻圣道之大、感化之宏,雖有惡人亦能仰止而遷善也』。

一六〇

林爽文之役,大將軍福康安率帥克平,詔建生祠。立碑紀事,下承赑囗〈廠外赑內〉,俗曰「石龜」。按張衡「西京賦」:『巨靈赑囗〈廠外赑內〉』。注:『赑囗〈廠外赑內〉,作力之貌』。「類篇」:『赑囗〈廠外赑內〉,鰲也』。「本草」:『赑囗〈廠外赑內〉,大龜之屬,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象其形。

一六一

臺南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之像,用以壓勝者也。按「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造五兵,威震天下,誅殺無遺。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天遣玄女授帝兵符,伏之。天下復擾亂,帝乃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是黃帝之所畫者用以壓人,今則用以壓鬼。然非鬼之害尤酷于鬼,安得無數蚩尤而盡伏之哉!

一六二

隘巷之口,有石旁立,上刻「石敢當」三字;亦用以壓勝者。按陳繼儒「群粹錄」云:『五代劉智遠有勇士曰「石敢當」』。故談者以為五代時人。然其用以刻石,則早于五代。宋王象之「輿地碑日記」:『興化軍有石敢當』。注:『慶歷中,張緯宰莆田,再新縣治,得一石,銘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歷五年,縣令鄭押字記」』。據此,則「石敢當」之刻石,始于唐代;故顏師古注「急就章」云:『石氏敢當,所向無敵』。是則古之勇士,而為秦、漢時人。臺與漳、泉同俗,漳、泉又近興化,故刻石見于閩南。而臺有書「泰山石敢當」者,或以泰山為其里居;蓋以「三國志」管輅「有泰山治鬼」之言,因而附會耳。

一六三

朱景英「海東札記」謂:『臺地多用宋錢,如太平、元佑、天興、至道等年號。錢質小薄,千文貫之,長不盈尺。相傳初辟時,土中掘出古錢千百貫,或云來自粵東海舶。余往北路,家僮于笨港海泥中,得古錢數百;肉好深翠,古色奇玩。乃知從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間,畢竟邈與世絕矣』。按笨港則北港,在今嘉義西北;宋代互市則至于此。「讀史方輿紀略」曰:『澎湖為漳、泉門戶,而北港則澎瑚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則漳、泉亦可憂。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臺灣』。「臺灣縣志」曰:『荷蘭入北港,筑城以居,因稱臺灣』。是明人固以北港為臺灣矣。北港一名魍港,「福建通志」謂『萬歷三年冬,廣東海寇林鳳犯福建,總兵胡守仁擊走之。時寇盜略盡,惟鳳遁錢澳求撫,廣督云翼不許;遂自澎湖奔東番魍港,為守仁所敗。追至淡水洋,沈其舟;鳳復入潮州』。是北港則前之臺灣。惜朱氏所言古錢不載年號,漢歟、唐歟,將近代歟?其詳不得而知也。

一六四

安平赤嵌城,為荷人所筑;歲久荒廢。數十年來,里人掘地,輒得瓷甕,色微白,高不及尺,上奢而下狹,俗稱宋囗〈瓦同〉;或言荷人貯藏火藥之器。

一六五

東都肇造之時,中土士大夫奉冠裳而渡鹿耳者蓋七百余人。及明亡后,始用清制。清之章服,紅纓、馬蹄、朝珠、補褂,狀頗詭異。薙發之令,不從而死者數十萬人,所謂「頭可斷而志不可奪」也。朱一貴、林爽文等之起事,皆以光復為號召;漢官威儀,一時重見。今清社已屋,而長衫、馬褂尚流行于漢族之間,且遠被外國;固知衣服之適宜,不以華夷而判也。

一六六

故老有言:清人入關時,明之遺臣與約三事:則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官降吏不降也。臺為延平肇造,又多忠義之后,故抱左衽之痛。我家居此二百數十年矣,自我始祖興位公以至我祖、我父,皆遺命以明服殮。堂中畫像,方巾寬衣,威儀穆棣;故國之思,悠然遠矣。

一六七

臺灣無冠、笄之禮,男女成婚日始并行之。先期擇良辰,備白布一疋,延福命婦人為之裁制,名曰「上頭衫褲」。成婚后,襲而藏之,為將來收殮之用;所謂有始有終也。男子成婚,皆用清代章服;女子則鳳冠、蟒襖、紅裙、繡靴,儼然明代官裝:則「男降女不降」也。今禮制已亡,各服其服,有新式者、有舊式者、有折衷者,真是無色不有。

一六八

「隋書」「流求傳」:『大業元年,煬帝命羽騎尉朱寬入海訪異俗,因至流求。言語不通,掠一人而反。明年,復命寬慰撫之,不從;寬取其甲布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耶久國人所用」』。按流求則今之臺灣,夷耶久在西表島近附。甲布為土番之樹皮布,質柔而韌,能斂汗;宦游之士多用為袒衣,與大甲席同馳名。大甲席者,大甲番婦之所織也;地多藺草,采而編成,折之不襞、舒之則平。臺灣婦女從之織,其用遂廣,每床值數金或數十金。

一六九

臺灣無蠶桑之利,綢、緞、綾、羅之類皆來自江、浙。咸、同間,臺南上橫街有蔡某者設「云錦號」,始有機織;所出之貨,不遜中土。蓋其捻絲染色,花樣翻新,別出心裁,非他人所得而比也。聞蔡浙江人,為江寧織造局名手;洪、楊之役,避亂來臺,故馳名京邑。光緒大婚,內廷曾命臺灣布政使采辦黃錦。時蔡已死,其家人猶能織造;今已亡矣。

一七〇

舊時婦女出門,無論晴雨,必持一傘自遮,曰「含蕊傘」;猶漳州「文公兜」之遺意也。今時式女子亦多持傘而意不同,一以守禮、一以助嬌,是亦風俗之遷移也。

一七一

唐張鷟「朝野僉載」:『隋帝令朱寬征留仇國還,得金荊癭數十片,木色如真金,密致而文采盤錯有如美錦,甚香,極細;可以為枕及案面,雖沉、檀不可及』。按此即花樟。臺灣產樟多,有歷千數百年者,根干生癭,鋸而為片,自成文理;且有山水、花木、鳥獸之形,色黃而澤,性極香:制器熬腦,為用甚廣。隋人不察,誤為金荊,亦足見其寶貴也。

一七二

臺灣之山多佳木,而山杉、梢楠、茄苳、石柳尤良。取以制器,質堅色美,固他處所無也。臺灣富家之廳事,素喜裝飾,幾案、椅棹之屬,多以山杉、梢楠造之;或以茄苳嵌石柳花卉、人物,極其精細。臺南有所謂七巧棹者,高低寬斜,上下不一,合之成方,用以陳設古玩;每副值數百金。

一七三

麻豆、蕭壟各社多植檳榔,籜可為扇,勝于蒲葵。或取其細膩者,以線香炷之,山水、人物濃淡得宜,所謂火畫者也;乃得接以角柄、緗以美錦,每把售錢數百或一、二金。西洋人見而悅之,購以饋贈。今市上雖有檳榔扇而無火畫,遂使一種美術亦與輿圖俱失,惜哉!

一七四

葉王之時,彰化有王靈者,亦善燒瓷,為兒童玩具;唯雅片煙斗極精美,每具值數金,嗜煙者莫不珍之。煙斗之上,繪以泥金山水、花卉,筆細而工,歷久不褪;至今猶有藏者。乃知一藝之微,亦足傳世,固不須讀書萬卷而后成名也。

一七五

臺灣為產米之地,一日三餐,大都一粥二飯。瀕海貧瘠之區,多食番薯;而澎湖島中且食干薯簽,以其不堪播榖也。「澎湖紀略」謂澎人以紅薯合米煮粥,謂之「桃花粥」;而「海音詩」注亦謂澎人以海藻、魚蝦雜薯米為糜,曰「胡涂粥」:亦可見粒食之維艱矣。膏粱子弟不知稼穡,一食萬錢猶嫌未飽;若律以「不勞者不得其食」,則此輩當餓死矣。

一七六

番薯一名地瓜,產自呂宋;明萬歷間,始傳漳州,由漳入臺。荒坡瘠壤,均可種植,為利甚溥。臺之番薯,以林圯埔為最佳,大如鵝卵,色丹味腴;次則桃園之檜溪,亦肥美。臺南有所謂斗六種者,大約林圯埔傳來;余嗜食之,每飯不忘。薯之滋養當不遜于稻麥,而齊民受惠,誠可謂饋貧之糧也。

一七七

年節祭祀之時,每制紅龜,以饋戚友;臺語呼「龜」如「居」,謂可居財也。紅龜有二:曰「米龜」,雕木為龜形,以糯米之囗〈米祭〉印之,裹糖及豆沙、麻仁之類。曰「面龜」,以麥粉作之,其餡同;祝壽用紅桃、喪用饅頭,吉兇之禮固有異也。

一七八

新正之「年糕」、上元之「元宵」、清明之「薄餅」、端午之「肉粽」、七夕之「糖粿」、中秋之「月餅」、重陽之「麻粢」、冬至之「菜包」,皆年節供祭之物也。而六月十五各家屑米為丸,煮湯食之,謂之「半年圓」;「圓」、「丸」音同,以取團圓之意。按宋周必大「太平園續稿」:『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成四韻。后人因元宵煮圓子,因呼圓子為「元宵」』。

一七九

三月十九日,相傳太陽誕辰;實則明思宗殉國之日也。聞之故老,謂明亡之后,遺民不忍死其君,又慮清人猜忌,乃藉言太陽。太陽,日也;日,君象也。故曰「太陽一出滿天紅」,以寓復明之志。是日以面制九豬、十六羊,供為犧牲;則少牢之禮也。今中華再建,日月重光,亦可以慰「景山之靈」矣。

一八〇

臺俗生子,三朝或滿月,以糯米蒸飯,拌以麻油、豚肉、蝦米、蔥珠,謂之「油飰」;則東坡「仇池筆記」所謂「盤游飯」者也。按「北戶錄」云:『嶺俗,家富者婦產三日或足月洗兒,作團油飯,以煎魚蝦、雞鵝、豬羊、灌腸、蕉子、姜桂、鹽豉為之』。東坡所記「盤游飯」二字語相近,必傳者之誤。臺灣為閩、粵人聚居之地,故沿其俗;不論貧富,必以此分饋戚友。

一八一

「泔轉」為烹魚之辭,臺南婦女皆知之。「集韻」:『「泔」音「甘」』;臺呼「庵」。「荀子」「大略篇」:『曾子食魚有余,曰泔之』。楊勍注:『泔者,烹和之名』。臺南泔魚之法,先以豬油入鼎,次以蔥珠囗〈火畐〉焦;乃下魚,以醬油而煮之,味甚美。余曾以此辭詢之臺中、北人士,無有知者。不圖二千年前之語,且為魯人烹和之名,尚存于臺南一隅,寧不可貴!

一八二

「臺海釆風圖」謂:『番檨,皮綠肉黃、氣辛味甘,入肝補脾;切片腌久更美,名曰蓬萊醬』。「蓬萊醬」三字甚雅。臺南人以腌檨煮魚,風味極佳,湯可醒酒。蓋臺南烹調之法,多就地取材;故「赤嵌筆談」謂『臺人以婆羅蜜煨肉、黃梨煮肺,亦海外奇制』。

一八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城县| 含山县| 彭山县| 山阴县| 上思县| 瑞昌市| 宁国市| 正宁县| 古田县| 全州县| 萨迦县| 永安市| 同江市| 福清市| 靖州| 和顺县| 永嘉县| 宁武县| 温泉县| 灵川县| 崇明县| 沙湾县| 无为县| 西平县| 仙游县| 许昌市| 城固县| 罗定市| 辽宁省| 永善县| 嘉荫县| 福泉市| 赞皇县| 富锦市| 乌兰察布市| 贵德县| 枝江市| 鄄城县| 日照市| 怀安县| 旺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