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生周歲曰「度晬」:「度」,「過」也;「晬」呼「濟」,「周年」也。俗以筆墨書算及錢銀、紅龜、香蕉之物凡十二,置兒前(女子則易以脂粉、刀尺),任兒擇取,以驗意向,謂之「試周」。是日親朋饋物致賀,設宴酬之,謂之「晬盤」按「顏氏家訓」:『江南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及珍寶玩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謂之「試兒」』。是六朝已有此俗。
二五四
臺俗喪事之時,輒延僧道禮懺,以資冥福;非是,幾不足以事父母。故里諺曰:『有孝后生來弄鐃,有孝查某囝來弄猴』?!负笊拐撸凶幼右?;查某囝者,女子子也。和尚誦經之余,擇一廣場,以弄鐃缽,或以兩僧競之。而道士則扮演十出,如「目連救母」;因其鄙野,故謂之「猴」。鄉曲土豪,至召四平班演秦檜夫妻地獄受刑之事:燈燭輝煌,鑼鼓喧鬧,吊者大悅。夫父母之喪,為人子悲痛之時;乃信僧道邪說,糊紙厝、燒庫錢、打獄門、放赦馬,損財費事,夸耀里閭!或告其非,則曰:『瞞生人目,答死人恩』。夫生人之目雖可瞞,而死人之恩豈得答?安得二、三君子出而矯正,以復于喪祭之禮也哉!
二五五
好客之風,臺灣為盛。蓋我先人皆來自中土,辟田廬、長子孫,以建立基業;故中土人之來者,多禮待之。臺人謂漳、泉曰「唐山」,稱初至者曰「唐山客」?!柑粕娇汀怪畞恚蛞蜞l黨、或由親朋,互相援引,咸有投宿之處。其無事而寄食者謂之「攏幫」;「攏幫」,馬來語也。
二五六
鄉村之間,待客尤殷。建醮迎神,每多盛設;遠地之來者,無論知與不知,咸喜款待,以多為榮:此美俗也。從前交通未便,行旅之過其地者,日暮途遠可以借宿,待之如家人。番社亦然。
二五七
「大田」之詩曰:『彼有遺棄,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此言周代農村之美風也。而臺灣亦有此俗。貧家婦孺遇收冬時,拾遺取滯,日得數升;其在平時,擺土豆、卻番藷、剝菜甲,亦可果腹。故臺灣雖極貧之人,未聞有餓死者。不幸而為鰥寡、孤獨、廢疾之身,鄉黨中亦多救恤;公家又有養濟、恤嫠、育英諸善政,貯款生息,月給米錢,由紳辦之。今皆已籍沒,而經濟壓迫之苦,遂有失業而自戕者,是亦文明之惠也歟?
二五八
痲瘋之病,俗稱囗〈疒臺〉痾;其疾難治,所謂天刑者也。公歷十八世紀間,英國始建醫院醫之。而臺灣之設,早于英國者六十年;世界醫學史多稱譽,而臺人弗知也?!概_灣府志」載:『彰化養濟院,在縣治八卦山下。乾隆元年,知縣秦士望建;收養痲瘋廢疾之人而醫治之,約四十人』。此則文明之設施也。臺灣僻處海上,開辟較后;三百年中之建設,其裨益人群者當亦不少。而今之學子震于西洋物質之文明,遂以陋自慊,是亦不知歷史之失也。
二五九
「拔繳」(按臺灣語謂賭博曰「拔繳」)之害,盡人知之;而行險者每徼囗〈彳幸〉。故俗諺曰:『一更窮,二更富,三更起大厝,四更斥無赴』。言其成敗之易也。今之為股票、期米之買賣者,當作如是觀。
二六〇
男女相昵,以情乎?以財乎?抑以勢乎?「水滸傳」王花婆之說風情,已覺淋漓盡致。臺南里中謂:男子之對女子須有十要。何謂十要?一錢,二緣,三水,四少年,五好腳,六好嘴,七牽,八迷,九強,十敢死。而女子之對男子則未聞。余在廈門,廈人謂妓女之遇嫖客凡五等:一、親夫若婿,謂視之如夫婿也。二、心內愛,謂意中人也。三、提錢來買菜,謂但索其財也。四、半暝鎮鋪蓋,謂拒之不去也。五、囗〈忄麥〉死護人刉,謂怨之而詈也。此與金山寺僧之待檀越有坐、請坐、請上坐之分,其冷暖厚薄豈有異哉?
二六一
語云:『入鄉問俗,入國問禁』。此旅游者之所要也。夫同處一地同操其語而用意不同,則尤不可不知。臺南商家謂所用之人曰「伙計」,猶言火伴也;而臺北以此為野合之男女。蓋臺北開發較緩,建省之后商務勃興,來者多無家室,臨時妍合復慮人知,遂藉言「伙計」;而稱所用者為「辛勞」,猶言勞工也。又臺南傭者謂所主曰「帶」,「帶」猶附也;而臺北女子之為人外婦亦曰「帶」,自諱之辭耳。夫同一名也,美惡既殊,何論是否!故楚人謂玉未琢者曰「璞」,而宋人謂死鼠亦曰「璞」。
二六二
「非孝之論」,近時頗盛,且多出于縉紳之家。臺中某氏,巨族也;比年,子之訟父以爭財產而泥首公廷者,已有五起。諺曰:『一錢二父子』;信然!
二六三
「食」,賭語也?!笐饑摺梗骸簩O臣謂燕惠王曰:「主獨不見夫博者之用梟乎?欲食則食,欲握則握」』。今臺灣豪賭之人猶曰「食一注」,其語久矣。鄉曲小兒以石子五粒為賭,或握一而放四、或握二而放三,照數呼之,上下其手,謂之「食頭一」;「一」呼如「疾」。而臺中謂之「食一」、臺北謂之「食孤」。
二六四
臺人有言:『像天各樣月』。謂同一事物,而所見各殊也。以今觀之,實有其理。蓋同在一地而陰陽歷之月不同,或言三月、或言四月,孰是孰非,各持其說。故里諺曰:『五百人同軍,五百人同賊』。
二六五
「落溜」即「落漈」,以喻人之落入圈套也。「瀛涯攬勝」謂:『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肝釋W編」:『澎湖島海水漸低,謂之落漈。舟行誤入者,百無一反』。「臺灣志略」載:『康熙二十三年,福建陸路提督萬正色有海舟將之日本,行至雞籠山后,為東流所牽,抵一山漸息。迨后水轉西流,其舟仍回至廈門。此則所謂萬水朝東者也』。
二六六
臺南豪賭之人,旁觀者輒曰:『拔番仔樓倒』。蓋謂輸嬴之款,須待「番仔樓」倒而后償也?!阜袠且徽?,赤嵌樓也;為荷人所建,壯麗堅牢,俯瞰大海。歸清后,久閉不用。光緒紀元,沈文肅公視師臺南,改建海神廟,而番仔樓倒矣。臺人之諺曰:『針鼻有看見,大西門無看見』。謂其見小失大也。大西門為通??椎?,商廛櫛比、樓櫓宏壯,為臺南第一。今市區改正,環城拆毀,而大西門亦不見矣。詩曰:『高山為谷,深谷為陵』。世事之變遷,豈僅一樓一門也哉!
二六七
古人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夫以宇宙之大、庶匯之眾,吾人側立其間,藐然微小,何能盡知!唯吾生長之地,山川人物、禮俗民謠,則不可不知其大概;知之而介紹人可也,知之而介紹于世界尤可也。今之談鄉土文學者,胡不各就其地之山川人物、禮俗、民謠編成鄉土志,以保存一方之文化?舍此不為,僅談文學,是猶南轅而北轍也;可乎哉?
二六八
「優勝劣敗」之說,倡自達爾文;然世上之萬事萬物,優者未必勝、劣者未必敗。何以知之?臺人之言曰:『一枝草,一點露;隱龜兮雙點露』(按臺灣語謂「僂背」曰「隱龜」)。古來英偉之士,每多不遇,抑郁以死;而支離擁腫者,反得勢乘時,博取富貴,以耀里閭。豈天演之破例歟?不然,何其陂耶?
二六九
臺灣有一里諺,雖非讖語而與讖語略同。其言曰:『食無油菜湯,困無腳眠床;參有衫無褲兮作伙行』。此為何等人?旁觀一思,便知其概。
二七〇
癸亥之冬,余在稻江;適林小眉歸自鷺門,歲闌多暇,乃邀莊癭民、蘇菱槎、王怡軒、林季丞、魏潤庵諸子為詩鐘之會。計得數百十聯,各格俱備。因屬小眉揀其佳者,分載「臺灣詩薈」,所謂「東海鐘聲」者也。今小眉在廈、菱槎在泉、怡軒在閩,癭民且逝;而余亦遄歸故里,閉戶讀書,不復與北人士相聞問?;厥浊皦m,曷勝惆悵!
二七一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此古諺也;人人知之而人人昧之。嘗見富室之人孜孜為利,節衣減食,以遺子孫;而子孫每多放蕩,至借「麻燈債」以供揮霍,似恨其祖若父之不早死也。「麻燈債」者,利或一倍、或數倍,必待其尊長之沒,門懸麻燈而后索還。故有身死未久,財產俱盡;鄰里之間,且多物議。然則為富人者亦何苦而造此冤孽錢哉!
二七二
放重利者曰「五虎利一,亦曰一管甫利」?!肝寤⒗拐?,借錢一百,每日納息五文;至還母之日為止。操此業者,多屬「管甫」。清代戍臺之兵,調自福建各營,分汛各地以管治安,故稱「管甫」。臺南有張某者,亦讀書人,素放重利,人呼「張管甫一;擁資雖厚,而子孫多夭折,已不能保有矣。
二七三
「虎須黨」者,謂設計害人也。市上有「捻虎須」者,手握三簽,藏頭露尾;一頭系紅繩,垂于外,若可辨、若不可辨。猜者掛錢其梢,以得紅繩者為勝,償三倍。然隨手抽換,鮮能中,輒罄其資;鄉愚多被所紿,貪其利也。故里諺曰:『「貪」字「貧」字殼』。今之虎須黨,手段較高,騙款尤巨;而人竟墜其術中而不悟,亦貪之患也。
二七四
里諺有言:『烏貓白肚,值錢二千五』。此數十年來之語也。今時臺北「烏貓」值錢若干,或曰「三八」、或曰「二百五」、或曰「六百零六」,唯在愛者之厚薄耳。臺北嫁女多索厚聘,平常須四、五百金;若畢業「公學」者則千金、職業學校者二千金,高等女校者三千金,為教員者倍之。余居北時,聞大龍峒一教員索聘萬金;蓋非是不足以表女之美麗、增女之聲價。故父母愛之,女亦喜之。夫婚姻論財,夷狄之道。獨怪為女子者,既受教育、又為人師,乃甘以身賣人,豈親命不可違乎!臺北多讀書明理之士,胡不出而禁之?
二七五
因果之說,庸愚信之,而頗有其理。臺北之人見有貧病災厄者,則咨嗟而言曰:『無舍施』!蓋佛教以布施為福田,謂此生所為,來世當受;而此貧病災厄者則不然,故受苦報也。夫惻隱之心,人所同有。博施濟眾,雖不必求未來之福,但當盡力所能為者而為之,亦可無憾。
二七六
釋、道二教,各有真理。末流所趨,唯利是視;污蔑本尊,受人唾棄,亦可鄙也。夫「焰口」為釋教施食之法,而道士行之;「拜斗」為道教求福之禮,而和尚效之。故臺諺曰:『和尚偷學道士兮拜斗,道士偷挓和尚兮焰口』。是其互相剽竊,獵取金錢;而愚夫愚婦甘受欺罔,何其昧也!世之沉溺于報應禍福之說者,胡不反求諸己?而乃愿為宗教之奴隸,尤可憐憫!
二七七
臺灣產金,其來已久。故老相傳,必有大故。按陳小崖「臺灣外記」謂:『康熙壬戌,鄭氏遣官陳輝往淡水雞籠釆金。一老番云:「唐人必有大故」。眾詢之;曰:「昔日本居臺釆金,紅毛奪之;紅毛來采,鄭氏奪之。今又來取,恐有易姓之事」!明年癸亥,我師入臺』。
二七八
嘉義為臺南右臂,而舊時戰守之地也。故老相傳一馬、一犬之事,余聞而嘆曰:『犬馬,畜也,而為人所尚若此;則人之不及犬馬者又何如』!先是,朱一貴之役,北路營參將羅萬倉嬰城守。及戰,陣沒;乘馬逃歸,濺血被體。妾蔣氏見而哭曰:『吾夫其死矣』!遂自縊。馬亦悲鳴而死:人以為烈。林爽文之變,有兵二十有二人防堵拔仔林莊;夜半被襲,皆殪,無有知者。一犬走入營,大嗥;守兵怪之,從之行。至,則二十二人之尸在;乃葬之,犬亦跳踉死。事后,嘉人士建祠于西門內,并祀犬,稱為「二十三將軍」。
二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