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 張載集摘
  • 張載
  • 4949字
  • 2015-12-26 17:23:20

張子立言,精深浩渺,豈余不佞所能窺測!請序其略。如曰“孫其志于仁則得仁,孫其志于義則得義”;“志大則才大事業大,志久則氣久德性久一,“發意便要至圣人猶不得,況便自謂不能,人若志趣不遠,雖學無成”,欲學者之立志也。曰“天下之富貴,在外者皆有窮已,惟道義則無爵而貴,取之無窮”;“學者舍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為,與下民一致”;“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蓋人人有利欲之心,與學正相背馳,故學者要寡欲”;“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今日萬鐘,明日棄之,今日富貴,明日饑餓亦不恤,惟義所在”,欲學者之寡欲也。曰“學者中道而立,則有位以弘之,無中道而弘,則窮大而失其居,失其居則無地以崇其德”;“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其通”,“博文以集義,集義以正經,正經然后一以貫天下之道”,欲學者之立本也。曰“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太和所謂道”,“至當之謂德”,“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氣有無形、客形,性有無感、客感;欲學者之識道體也。曰“德不勝氣,性命于氣,德勝其氣,性命于德”;“天本參和不偏,養其氣,反之本而不偏,則性盡”;“氣與志,天與人,有交勝之理,必學至于如天則成性,成性則氣無由勝”,欲學者之變氣質也。曰“仁體事無不在,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禮之原在心,禮所以持性,凡未成性,須禮以持之,能守禮已不畔道矣,禮即天地之德,圣人之成法,進人之速,無如禮學”,欲學者之崇禮也。曰“敬斯有立,有立斯有為,不誠不莊,不可謂之盡性窮理”;“靜者善之本,虛者靜之本,學者靜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是靜”,欲學者之主敬而主靜也。曰“和樂道之端,和則可大,樂則可久”;“有無一,內外合,此人心之所自來也”;“精義入神,事豫吾內以利吾外,利用安身,素利吾外以養吾內”;“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欲學者之密涵養也。曰“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聞見之狹,圣人盡性,不以見聞牿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心茍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則終身由之只是俗事,學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浸熟,有一日脫然如大寐之得醒”;欲學者之默體認也。曰“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所立,惡講治之不精”;“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纖惡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惡未盡,雖善必粗矣”;欲學者之常省察也。曰“人私意以求是未必是,虛心以求是方為是,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人之恥于就問,便謂我勝于人,只是病在不知求是為心。故學者當無我”,“無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欲學者之克己也。

其極功在于窮神化,一天人,盡性以至命。其說曰:“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故以乾坤稱父母,民物為胞與,“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后已。其尤所者,在于窮理率性,辨諸子之淺妄,辟釋氏之讠皮淫以衛道。故其說曰:“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諸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釋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滅天地”,比之凝冰;謂儒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自釋氏之說熾傳中國,使英才間氣,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長則師世儒宗尚之言,冥然被驅,因謂圣人可不而至,大道可不學而知,故未識圣人心,巳謂不必求其跡,未見君子志,已謂不必事其文,此人倫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亂”;以不知窮理蔽浮鄙之失,以聞知便了為學者深戒。此其大略也。

今學者大患,患其志之不立。志立矣而功或不繼,功勤矣乃復淪胥空寂,變于夷而不自覺,悠悠,斯道何賴焉!倘讀是書者,爽然悟,慨然有立志,進進不已,而不為異學所惑,非茍知之,亦允蹈之,發張子之蘊以發孔孟之蘊,而衍斯道之傳于不墜,斯固張子立言之旨,沈公表章之意乎!

萬歷戊午九月朔,岐陽后學袁應泰序。

喻三畏順治癸巳本張子全書序

予髫年于蕓窗之下披閱圖史,每值橫渠先生撰著,初讀一過,取目爽心豁,及再四吟詠,不覺意曠神怡,徘徊擊節,不能去懷,知先生之羽翼道統,宗盟斯文,系匪淺鮮也,但以不獲先生全集之為歉耳。后得筮仕關中,叨佐岐陽,知關中為先生故里,豈意先生竟鳳之塢人也,大快予數年來景仰之至意矣。甫下車,即展拜祠下,先生儀像儼然,令人起敬起肅,恍如受先生耳提面命焉。

遂求先生全集于文獻之家,而鄉先達果進予而言曰:“先生著作,雖傳今古,遍天下,惟吾郡實為大備。前都門芳揚沈太公祖尊先生教,搜索殆偏,壽之木以廣其傳,至今家弦戶誦,衍先生澤使之靈長者,沈公力也。惜兵火頻仍,災及棗梨,致殘其半矣。”予聆之,惻然心惕,隨命取舊刻而序次之,果落遺者不僅數十葉也。予嘆曰:“予幼而學先生學,佩服先生有年矣,至今日而忍令先生之文章道德淪為斷簡殘編耶!”敬捐薄俸,爰命梓人補為完璧,敢曰媲前賢沈大人之有功文教乎?特快予夙心云爾,并亦使后起者繼先生為有據也。敬序。

順治癸巳之吉,三韓后學喻三畏序。

李月桂康熙壬寅本張子全書序

粵考雍州之域,土厚風樸,故其間多淳龐博雅,或以理學鳴,或以詞翰顯,論列非不爛然盈帙,裒然為一代文章宗匠,至究其實,則支離衍蔓,無裨世教,君子奚取乎!今觀于橫渠先生所著而有感焉。

先生性嗜誦習,初上書謁見范文正公,因勸讀中庸,先生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之旨,知無所得,反而求之經學。故乃靜座一室,右左簡編,仰而讀,俯而思,將以順性命之理,合陰與陽而立天之道,合柔與剛而立地之道,合仁與義而立人之道。不尚釋氏,不崇虛無,上接羲文之奧義,下承周孔之薪傳;表章絕學,闡發微言,深得河洛之密旨,渾然太極之純粹。千秋百代之后,讀先生書,想見先生之為人,俎豆尸祝,直更仆難數,其與程朱諸賢共為宗盟道統,非淺鮮也。

余弱冠時,披誦歷代名籍,夙聞先生載籍,學有本源,景仰遐芳,有求未獲,每一念及,徘徊太息。余今分藩關西,親炙里居,得全集而置之案頭,政事暇而講求吟詠,纟由繹領略,心曠神怡,嚴如師保在前,不啻耳提面命。先生之有功數圣,有補世教,殆非飾章繪句炫人觀美者所可擬也。先生序中有確論矣,奚俟余言!余得受讀撫卷,窺著作之奧而不揚先生之休,有弗忍也,謹漫為序,亦以少慰仰企之心云耳。

時康熙壬寅仲秋,欽差分守關西道兼管糧餉驛傳陜西布政司右參政后學李月桂謹撰。

張伯行康熙四十七年本張橫渠集序

道以居正為大,學以盡心為要,此古今不易之理也。然不極于知性知天,則心無由盡,正大之情無從可見,而道于是乎晦矣。

溯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道相承,為萬世立極,而子思孟子從而發明之,斯道始大著。孟子沒而微言絕,歷千余載,濂、洛、關、閩諸君子又起而修明之,今其書俱在,可考而知也。

橫渠張先生著西銘、正蒙、經學諸書,呂與叔撰行狀,以為“窮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異學,自孟子以來未之有也”;明道亦言”西銘道理,孟子以后無人及此”,是豈虛稱也哉!其學當時盛傳于關中,雖自成一家之言,然與二程昆弟首推氣質之說,以明性善之本然,而漢唐以下諸儒紛議之惑泯焉。其有功性教,夫豈淺小哉!

閑嘗竊讀先生之書,其高極乎干父坤母之大,而實不離乎吾體吾性之常;其詣必造于窮神知化之妙,而實不外乎存心養性以為功;其旨歸在乎有無合一以為常,而動靜虛實之機灼然不爽;其致用務為化裁推行以盡利,而隱微幽獨之際防亦不懈。大中至正之道畢具乎此,而巨細精粗亦莫不貫,其正且大為何如哉!

夫大亦吾心所自有,何待他求?但不能窮理好學,則無以知夫吾性之所固有而自盡其心,或牿于見聞之狹,或驚為高遠之論,其于道也何有!

余竊懼焉,故編輯是集,以破庸淺之見,以祛習俗之陋,俾學者有所操持存養以趨向于本原之地,而因以自盡其心焉。雖然,其未易言也。

張子之于道,蓋自謂“俯讀仰思,求之六經而后得”者也。今學者于六經、孔、孟之言不日浸灌于胸中,而驟而語之,未有不河漢其言而逡巡退卻也;且無張子晝為宵得、息養瞬存功夫,亦無以識其用意之所存,而能反覆究研,庶幾有得也。噫!學者于此不一盡其心,而徒汲汲于華靡之詞以博世資,吾知其渺乎小矣,是何足以語道也哉!

余固非知道者也,然不敢謂無志于盡心之學,略附管見于正蒙,余俟同志君子其為討論焉。銖銖而較之,寸寸而度之,深造而有得焉,是亦張子而已矣。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孟秋月,儀封后學張伯行書于榕城之正誼堂。

朱軾康熙五十八年本張子全書序

歲己丑,余奉命巡學陜右,蒞扶風,率諸生謁橫渠張子廟,雖車服禮器鮮有存者,然登其堂,不覺斂容屏息,肅然起敬焉。

既而博士繩武示余橫渠全集,且曰:“是書多錯簡,欲重刻未逮也。”余自幼讀西銘正蒙,雖未窺見奧蘊,然每一展卷,取胸臆爽豁,既得讀全書,益有鼓舞不盡之致焉。大抵言性言命,使人心玩之而如其所欲言者,必身體之而適得其力之能至者也。

集中經學理窟諸篇,于禮樂、詩書、井田、學校、宗法、喪祭,討論精確,實有可見之施行。薛思曰:“張子以禮為教。”不言理而言禮,理虛而禮實也。儒道宗旨,就世間綱紀倫物上著腳,故由禮入最為切要,即約禮復禮的傳也。西銘言仁,大而非夸,蓋太極明此性之全體,西銘狀此性之大用,體虛而微,用弘而實焉。正蒙論天地太和,風雨霜雪,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即器即道,皆前人之所未發,朱子所謂“親切嚴密”是也。

史稱橫渠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與諸生言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為圣人而后已。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此學者大蔽也”;又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卓哉張子,其諸光輝而近于化者歟!若其所從入,則循循下學,正蒙所謂“言有教,動有法,息有養,瞬有存”,數語盡之矣。

是故學張子之學而實踐其事者,斯不愧讀張子之書而洞晰其理。余也不敏,何足以言學!然竊喜讀張子書而有鼓舞不盡之致,用校正而梓之,以成博士志焉。

時康熙五十八年冬至月,高安后學朱軾序。

葉世倬嘉慶丙寅本張子全書序

張橫渠先生后裔,世居縣之槐芽鎮,有全集木刻藏于貢生景留家。嘉慶三年二月十八日,白蓮賊焚掠鎮上,家人驚避,痙版地下,賊掘視之,且詈且擲,凡碎四十余片,景留家赤貧,無力補刻,自是集非完書,流傳益鮮。今年三月四日,余代守岐陽,郡城東街舊有先生祠,下車次日往謁,詢得其情,隨檢所缺,亟付剞劂補之。工竣,爰識顛末于后,以授景留,俾知版之厄于賊,而猶幸未毀于火也,世世子孫其善藏之!

時嘉慶十一年,歲次丙寅六月下浣,知鳳翔府事西安清軍同知上元葉世倬謹識。

武澄道光壬寅本張子全書序

太守豫星階先生自丙申來典郡,尊儒重道,廣立義學以端風化之原。一日,過橫渠祠,見其廢圮,慨焉傷之,乃延鄭冶亭士范、李靜算正諸名士建議重修,且又捐廉以為紳士倡,至庚子功竣,蓋欲以鄉之前賢勉來學也。

越壬寅春,澄假館祠內,賢裔張君連科謂澄曰:“祠宇者,所以妥橫渠之神;全書者,所以載橫渠之道也。今將殺青重刊,子盍為我校之。”澄譬猶撼樹蚍蜉,不自量力,因竭數月之功,與李靜{艸}同年讎校商訂,訖九月告成,時冶亭遠仕貴陽,以不獲就正為憾。

吁!全書成矣,讀全書者,空讀其書無益也。橫渠生于千載之上,人也;吾儕生于千載之下,亦人也。然橫渠之心,能視天地萬物為吾父母同胞,而吾儕肝膽間,顧格格焉判若楚越,此何故哉?

道光二十二年,歲在壬寅,秋九月谷旦,岐山后學武澄謹序。

李慎同治九年本張子全書序

孔子之道,墜緒就湮,微言中絕者屢矣。何以至有宋濂、洛、關、閩諸賢出而圣人之道大明,既明而遂不復晦?豈非由于諸賢之扶正教,辟邪說,同時奮起,百折不回,而又各有著述,其擇也精,其語也詳,足以抉奧闡微,羽翼斯道于千載也哉!

余束發受書,溺于俗學,以記誦詞章為務,于道毫無所窺。繼與友人崇文山游,見其持論行事一軌于正,因盡棄所學而學焉,始解讀小學、近思錄與諸先儒之書以發明經旨。因文山而獲見倭艮峰先生,得讀所著為學大旨,始知圣人之道如日用飲食之不可一日或離,而從事之久,則趣益深,理益明,又不容以一蹴而至也。無如力學不勇,悠忽終無所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阳市| 鸡东县| 盐亭县| 台州市| 石首市| 通化县| 连州市| 永善县| 英超| 宣威市| 芦溪县| 焦作市| 遵义县| 桂林市| 三都| 徐汇区| 全州县| 双江| 茶陵县| 会泽县| 龙山县| 望谟县| 双牌县| 溆浦县| 师宗县| 彭州市| 兴业县| 噶尔县| 北碚区| 田东县| 常州市| 鹿泉市| 莱阳市| 陕西省| 吉安县| 绥棱县| 米泉市| 西昌市| 池州市| 墨竹工卡县| 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