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 張載集摘
- 張載
- 4795字
- 2015-12-26 17:23:20
竊自去秋以來,稍罷無謂節(jié)名,閭閻俗具,一用拜朔之辰,移就新薦;然而四時正祀,尚未講修。禮謂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祭用四孟,薦用仲月,載于秩命,乃視天子;中士當(dāng)用四仲,擇日申薦成禮。故議自今春二月為始,決用四時分至之日舉行常儀。然尚懼采擇之未明,恬俗之易駭,或財用不足,或時不得為,不免雜用褻味燕器。參從近事,遽爾變創(chuàng),要之所安。
恭惟考妣恩明,尚賜矜享!間有未盡,仍幸稍益改修。方歲之初,不敢不告,惟賜鑒諒,幸甚!
張?zhí)祆髂怪俱?
哀哀吾弟,而今而后,戰(zhàn)兢免夫!
有宋太常博士張?zhí)祆鳎晕鯇幘拍耆卤剿繁┘膊坏摗T绞窃略丈牵揭钊杖缮辏瑲w衤付大振社先大夫之塋。其兄載,以報葬不得請銘他人,手疏哀詞十二,各使刊石置壙中,示后人知德者。
博士諱戩,世家東都,策名入仕,歷中外二十四年。立朝蒞官,才德美厚,未試百一,而天下聳聞樂從,莫不以公輔期許。率己仲尼,踐修莊篤,雖孔門高弟,有所后先。不幸壽稟不遐,生四十七年而暴終他館。志亨交戾,命也奈何!
治其喪者:外姻侯去感、蓋節(jié)賁及胥李上卿、郭之才,從母弟質(zhì)涼,甥宋京,攀號之不足,又屬辭為之志。
雜詩
〖鞠歌行〗
鞠歌胡然兮,邈余樂之不猶。宵耿耿其尚寐,日孜孜焉繼予乎厥修。井行惻兮王收。曰曷賈不售兮,阻德音其幽幽?述空文以繼志兮,庶感通乎來古。搴昔為之純美兮,又申申其以告。鼓弗躍兮麾弗前,千五百年,寥哉寂焉。謂天實(shí)為兮,則吾豈敢,惟審己兮干干。
〖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見幾天地先;開物象未形,弭災(zāi)憂患前。公旦立無方,不恤流言喧。將圣見亂人,天厭懲孤偏。竊攘豈予思,瓜李安足論!
〖送蘇修撰赴闕四首〗
秦弊于今未息肩,高蕭從此法相沿。生無定業(yè)田疆壞,赤子存亡任自然。
道大寧容小不同,顓愚何敢與機(jī)通!井疆師律三王事,請議成功器業(yè)中。
闔辟天機(jī)未始休,衤衣胝足兩何求。巍巍只為蒼生事,彼美何嘗與九州!
出異歸同禹與顏,未分黃閣與青山。事機(jī)爽忽秋毫上,聊驗天心語默間。
〖別館中諸公〗
九天宮殿郁堯,碧瓦參差逼絳霄。藜藿野心雖萬里,不無忠戀向清朝。
〖圣心〗
圣心難用淺心求,圣學(xué)須專禮法修。千五百年無孔子,盡因通變老優(yōu)游。
〖老大〗
老大心思久退消,倒巾終日面堯。六年無限詩書樂,一種難忘是本朝。
〖有喪〗
有喪不勉道終非,少為親嫌老為衰。舉世只知隆考妣,功緦不見我心悲。
〖土床〗
土床煙足纟由衾暖,瓦釜泉干豆粥新。萬事不思溫飽外,漫然清世一閑人。
〖芭蕉〗
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愿學(xué)新心養(yǎng)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
〖貝母〗
貝母階前蔓百尋,雙桐盤繞葉森森。剛強(qiáng)顧我磋跎甚,時欲低柔警寸心。
〖題解詩后〗
置心平易始通詩,逆志從容自解頤。文害可嗟高叟固,十年聊用勉經(jīng)師。
〖詩上堯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
先生高臥洛城中,洛邑簪纓幸所同。顧我七年清渭上,并游無侶又春風(fēng)。
病肺支離恰十春,病深樽俎久埃塵。人憐舊病新年減,不道新添別病深。
〖附邵雍和鳳翔橫渠張子厚學(xué)士亡后篇〗
秦甸山河半域中,精英孕育古今同。古來賢杰知多少,何代無人振素風(fēng)。
拾遺 性理拾遺
橫渠言:日月五星亦隨天轉(zhuǎn),如二十八宿隨天而定,皆有光芒,五星逆行而動,無光芒。
張子曰:天地變化至著至速者目為鬼神,所謂吉兇害福,誅殛窺伺,豈天所不能耶?必有耳目口鼻之象而后能之耶?
張子曰:范巽之嘗言神奸物怪,某以言難之,謂“天地之雷霆草木至怪也,以其有定形故不怪,人之陶冶舟車亦至怪也,以其有定理故不怪。今言鬼者不可見其形,或云有見者且不定,一難信;又以無形而移變有形之物,此不可以理推,二難信。又嘗推天地之雷霆草木,人莫能為之,人之陶冶舟車,天地亦莫能為之。今之言鬼神,以其無形則如天地,言其動作則不異于人,豈謂人死之鬼反能兼天人之能乎?今更就世俗之言評之:如人死皆有知,則慈母有深愛其子者,一旦化去,獨(dú)不日日憑人言語托人夢寐存恤之耶?言能福善禍淫,則或小惡反遭重罰而大憝反享厚福,不可勝數(shù)。又謂“人之精明者能為厲一,秦皇獨(dú)不罪趙高,唐太宗獨(dú)不罰武后耶?又謂“眾人所傳不可全非”,自古圣人獨(dú)不傳一言耶?圣人或容不言,自孔孟而下,荀況、揚(yáng)雄、王仲淹、韓愈,學(xué)亦未能及圣人,亦不見略言者。以為有,數(shù)子又或偶不言,今世之稍信實(shí)亦未嘗有言親見者。
張子曰:所謂山川門ニ之神,與郊社天地陰陽之神,有以異乎?易謂“天且弗違,而況于鬼神乎”!仲尼以何道而異其稱耶?又謂“游魂為變”,魂果何物?其游也情狀何如?試求之使無疑,然后可以拒怪神之說,知亡者之歸。此外學(xué)素所援據(jù)以質(zhì)成其論者,不可不察以自祛其疑耳。
張子曰:天下凡謂之性者,如言金性剛,火性熱,牛之性,馬之性也,莫非固有。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開塞,所以有人物之別,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別。塞者牢不可開,厚者可以開而開之也難,薄者開之也易,開則達(dá)于天道,與圣人一。
張子曰:富貴貧賤者皆命也。今有人均為勤苦,有富貴者,有終身窮餓者,其富貴者即是幸會也。求而有不得,則是求無益于得也;道義則不可言命,是求在我者也。
問:“智愚之識殊,疑于有性;善惡之報差,疑于有命。”曰:“性通極于無,氣其一物爾;命稟同于性,遇乃適然爾。”張子曰:心統(tǒng)性情者也。有形則有體,有性則有情。發(fā)于性則見于情,發(fā)于情則見于色,以類而應(yīng)也。
張子曰:道所以可久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雜也;與天地不相似,其違道也遠(yuǎn)矣。
事無大小,皆有道在其間,能安分則謂之道,不能安分謂之非道。顯諸仁,天地生萬物之功,則人可得而見也;所以造萬物,則人不可得而見,是藏諸用也。
接物處皆是小德,統(tǒng)會處便是大德。
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圣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或謂:“圣人無知,則當(dāng)不問之時,其猶木石乎?”曰:“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故曰圣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也。圣人無私無我,故功高天下而無一介累于其心,蓋有一介存焉,未免乎私己也。”張子曰:孟子于圣人,猶是粗者。
為學(xué)所急,在于正心求益,若求之不已,無有不獲,惟勉勉不忘為要耳。
人若志趣不遠(yuǎn),心不在焉,雖學(xué)無成。人惰于進(jìn)道,無自得達(dá)。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從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終學(xué)不成也。
明善為本,固執(zhí)之乃立,擴(kuò)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利,利于民則可謂利,利于身利于國皆非利也。利之言利,猶言美之為美。利誠難言,不可一概而言。教之而不受,則雖強(qiáng)告之無益,莊子謂“內(nèi)無受者不入,外無正者不行”。
張子曰:“近臣守和”,和,平也,和其心以備顧對,不可徇其喜怒好惡。
井田而不封建,猶能養(yǎng)而不能教;封建而不井田,猶能教而不能養(yǎng);封建井田而不肉刑,猶能教養(yǎng)而不能使。然此未可遽行之。
禮但去其不可者,其他取力能為之者。
拾遺 近思錄拾遺
橫渠先生謂范巽之曰:“吾輩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巽之請問。先生曰:“此非難悟。設(shè)此語者,蓋欲學(xué)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浸熟”有一日脫然如大寐之得醒耳。”文集。
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所立,惡講治之不精。講治之思莫非術(shù)內(nèi),雖勤而何厭!所以急于可欲者,求立吾心于不疑之地,然后若決江河以利吾往。遜此志,務(wù)時敏,厥修乃來,故雖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今持不逮之資而欲徐徐以聽其自適,非所聞也。文集。
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為心,日自求于問學(xué)有所背否,于德性有所懈否。此義亦是博文約禮,下學(xué)上達(dá),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長!每日須求多少為益,知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性上之益。讀書求義理,編書須理會有所歸著,勿徒寫過,又多識前言往行,此學(xué)問上益也,勿使有俄頃閑度,逐日似此,三年庶幾有進(jìn)。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
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故終身不知。又為人以道義先覺處之,不可復(fù)謂有所不知,故亦不肯下問。從不肯問遂生百端欺妄人。我寧終身不知。論語說。
多聞不足以盡天下之故,茍以多聞而待天下之變,則道足以酬其所嘗知,若去刂之不測,則遂窮矣。孟子說。
竊嘗病孔孟既沒,諸儒囂然,不知反約窮源,勇于茍作,持不逮之資而急知后世,明者一覽如見肺肝然,多見其不知量也。方且創(chuàng)艾其弊,默養(yǎng)吾誠,顧所患日力不足,而未果他為也。
博學(xué)于文者,只要得習(xí)坎心亨,蓋人經(jīng)歷險阻艱難,然后其心亨通。
凡致思到說不得處始復(fù)審思明辨,乃為善學(xué)也。若告子則到說不得處遂已,更不復(fù)求。孟子說。
春秋之書,在古無有,乃仲尼所自作,惟孟子能知之,非理明義精,殆未可學(xué)。先儒未及此而治之,故其說多鑿。
橫渠先生曰:始學(xué)之要,當(dāng)知“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內(nèi)外賓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過此幾非在我者。文集。
人又要得剛,太柔則入于不立。亦有人生無喜怒者則又要得剛,剛則守得定不回,進(jìn)道勇敢。載則比他人自是勇處多。語錄。
敦篤虛靜者仁之本,不輕妄則是敦厚也,無所系閡昏塞則是虛靜也。此難以頓悟茍知之,須久于道實(shí)體之,方知其味。“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孟子說。
有潛心于道,忽忽為他慮引去者,此氣也。舊習(xí)纏繞,未能脫灑,畢竟無益,但樂于舊習(xí)耳。古人欲得朋友與琴瑟簡編,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為多,故樂得朋友之來。論語說。
舜之事親有不悅者,為父頑母へ不近人情。若中人之性,其愛惡略無害理,姑必順之。親之故舊,所喜者當(dāng)極力招致以悅其親,凡于父母賓客之奉,必極力營辦,亦不計家之有無。然為養(yǎng)又須使不知其勉強(qiáng)勞苦,茍使見其為而不易,則亦不安矣。記說。
斯干詩言“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言兄弟宜相好,不要廝學(xué)。猶,似也。人情大抵患在施之不見報則輟,故恩不能終,不要相學(xué),已施之而已。詩說。下同。
人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常深思此言誠是,不從此行,甚隔著事,向前推不去。蓋至親至近莫甚于此,故須從此始。
橫渠先生曰:兵謀師律,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其術(shù)見三王方策,歷代簡書。惟志士仁人為能識其遠(yuǎn)者大者,素求預(yù)備而不敢忽忘。文集。
肉辟于今世死刑中取之,亦足寬民之死,過此當(dāng)念其散之之久。
橫渠先生曰;古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異宮而同財,此禮亦可行。古人慮遠(yuǎn),目下雖似相疏,其實(shí)如此乃能久相親,蓋數(shù)十百口之家,自是飲食衣服難為得一。又異宮乃容子得伸其私,所以避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則不成為子。古之人曲盡人情,必也同宮,有叔父伯父,則為子者何以獨(dú)厚于其父?為父者又烏得而當(dāng)之?父子異宮,為命士以上,愈貴則愈嚴(yán),故異宮猶今世有逐位,非如異居也。樂說。
鄭衛(wèi)之音悲哀,令人意思留連,又生怠惰之意,從而致驕淫之心,雖珍玩奇貨,其始感人也亦不如是切,從而生無限嗜好,故孔子曰必放之。亦是圣人經(jīng)歷過,但圣人能不為物所移耳。禮樂說。
孟子言反經(jīng)特于鄉(xiāng)原之后者,以鄉(xiāng)原大者不先立,心中初無作,惟是左右看,順人情不欲違,一生如此。孟子說。
附錄
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
先生諱載,字子厚,世大梁人。曾祖某,生唐末,歷五代不仕,以子貴贈禮部侍郎。祖復(fù),仕真宗朝,為給事中、集賢院學(xué)士,贈司空。父迪,仕仁宗朝,終于殿中丞、知涪州事,贈尚書都官郎中。涪州卒于西官,諸孤皆幼,不克歸,僑寓于鳳翔晉阝縣橫渠鎮(zhèn)之南大振谷口,因徙而家焉。
先生嘉二年登進(jìn)士第,始仕祁州司法參軍,遷丹州云嚴(yán)縣令,又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公事。熙寧二年冬被召入對,除崇文院校書。明年移疾。十年春復(fù)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是年冬謁告西歸。十有二月乙亥,行次臨潼,卒于館舍,享年五十有八。是月以其喪歸殯于家,卜以元豐元年八月癸酉葬于涪州墓南之兆。先生娶南陽郭氏,有子曰因,尚幼。
先生始就外傅,志氣不群,知虔奉父命,守不可奪,涪州器之。少孤自立,無所不學(xué)。與人焦寅游,寅喜談兵,先生說其言。當(dāng)康定用兵時,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上書謁范文正公。公一見知其遠(yuǎn)器,欲成就之,乃責(zé)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勸讀中庸。先生讀其書,雖愛之,猶未以為足也,于是又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jīng)。嘉佑初,見洛陽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師,共語道學(xué)之要,先生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盡棄異學(xué),淳如也。間起從仕,日益久,學(xué)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