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7章 文侯之命(1)

  • 尚書正義
  • 孔安國
  • 2540字
  • 2015-12-26 17:21:53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以圭為杓柄謂之圭瓚。平王,馬無平字。錫,星歷反,馬本作賜。秬音巨,鬯,敕亮反。瓚,才但反。杓,上灼反。柄,彼病反。作《文侯之命》。所以名篇。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立而東遷洛邑,晉文侯迎送安定之,故錫命焉。

文侯之命平王命為侯伯。

[疏]“平王”至“之命”正義曰:幽王嬖褒姒,廢申后,逐太子宜臼。宜臼奔申。申侯與犬戎既殺幽王,晉文侯與鄭武公迎宜臼立之,是為平王,遷於東都。平王乃以文侯為方伯,賜其秬鬯之酒,以圭瓚副焉,作策書命之。史錄其策書,作《文侯之命》。傳“以圭”至“圭瓚”正義曰:祭之初,酌郁鬯之酒以灌尸。“圭瓚”者,酌郁鬯之杓,杓下有槃,“瓚”即槃之名也;是以圭為杓之柄,故謂之“圭瓚”。《周禮·典瑞》云:“祼圭有瓚,以肆先王,以祼賓客。”鄭司農云:“於圭頭為器,可以挹鬯祼祭謂之瓚。以肆先王,灌先王祭也。”鄭玄云:“肆,解牲體以祭,因以為名。”爵行曰“祼”。漢禮瓚槃大五升,口徑八寸,下有槃,口徑一尺。《詩》云:“瑟彼玉瓚,黃流在中。”《毛傳》云:“玉瓚,圭瓚也,黃金所以飾流鬯也。”鄭云:“黃流,秬鬯也。圭瓚之狀,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青金為外,朱中央。”是說圭瓚之形狀也。《禮》無明文,而知其然者,《祭統》云:“君執圭瓚祼尸,大宗執璋瓚亞祼。”鄭云:“圭瓚、璋瓚,祼器也。以圭璋為柄,酌郁鬯曰祼。”然則圭瓚、璋瓚惟柄以圭、璋為異,其瓚形則同。《考工記·玉人》云:“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厚寸,黃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鄭云:“鼻,勺流也,凡流皆為龍口也。三璋之勺,形如圭瓚。”是鄭以璋形如此,知圭瓚亦然。《毛傳》又云“九命然后錫以秬鬯圭瓚”,則晉文侯於時九命為東西大伯,故得受此賜也。“秬鬯”從經為傳,故此惟解“圭瓚”。傳“所以”至“命焉”正義曰:《周本紀》云,幽王嬖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廢申后,并去太子,用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申侯怒,乃與西夷犬戎共攻殺幽王。於是諸侯乃與申侯共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東徙於洛邑,避戎寇。隱六年《左傳》:“周桓公言於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鄭語云:“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是迎送安定之,故平王錫命焉。傳“平王命為侯伯”正義曰:“伯”,長也,諸侯之長謂之伯也。僖元年《左傳》云:“凡侯伯,救患、分災、討罪,禮也。”是與諸侯之長為“侯伯”。王肅云:“幽王既滅,平王東遷,晉文侯、鄭武公夾輔王室,晉為大國,功重,故平王命為侯伯。”

王若曰:“父義和,順其功而命之。文侯同姓,故稱曰父。義和,字也。稱父者非一人,故以字別之。義和,馬云:“能以義和諸侯。”義本作誼。別,彼列反。丕顯文武,克慎明德,大明乎!文王、武王之道,能詳慎顯用有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更述文王所以王也。言文王圣德明升于天,而布聞在下居。惟以是,故上天集成其王命,德流子孫。聞音問。王,于況反。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言君既圣明,亦惟先正官賢臣能,左右明事其君,所以然。辟,必亦反。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肆先祖懷在位。文王君圣臣良,於小大所謀道德,天下無不循從其化,故我后世先祖歸在王位。

[疏]“王若”至“在位”正義曰:平王順文侯之功,親之,敬而呼其字曰:“父義和。”既呼其字,乃告以上世之事:“大明乎!文王、武王之道,能詳順顯用有德之人以為大臣。文王之為王也,圣德明升於天。”言其道至天也。“又布聞於在下”。言其德被民也。“惟以是,故上天成其大命於文王,使之身為天子,澤流后世。文武圣明如此,亦惟先世長官之臣,能左右明事其君,君圣臣賢之故。於小大所謀道德,天下無有不循從其化,故我之先祖文武之后諸王,皆得歸在王位”。言先世圣王得賢臣之力,將說己無賢臣,故言此也。傳“順其”至“別之”正義曰:《覲禮》說天子呼諸侯之義曰:“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國則曰叔父,其異姓則曰叔舅。”鄭玄《禮》注云:“稱之以父與舅,親親之辭。”晉文侯唐叔之后,與王同姓,故稱曰“父”。《曲禮》天子謂二伯為伯父伯舅。計文侯為侯伯,天子當呼為“伯父”,此不云“伯”而直稱“父”者,尢親之也。《左傳》以文侯名仇,今呼曰“義和”,知是字也。天子於同姓諸侯皆呼為“父”,稱“父”者非一人,若不稱其字,無以知是文侯,故以字別之。鄭玄讀“義”為“儀”,儀、仇皆訓匹也,故名仇,字儀。古人名字不可皆令相配,不必然也。傳“文王”至“王位”正義曰:“后世先祖”謂文武之后,在今王之先祖,成康以至宣幽皆是也。“懷”,歸也。“歸在王位”者,王位是其所有也,若歸向家然,故稱“歸”也。

嗚呼!閔予小子嗣,造天丕愆。嘆而自痛傷也。言我小子而遭天大罪過,父死國敗,祖業隤隕。予如字,又音與。愆,去虔反。隤,杜回反。隕,于敏反。殄資澤于下民,侵戎我國家純。言周邦喪亂,絕其資用惠澤於下民,侵兵傷我國及卿大夫之家,禍甚大。殄,大見反。即我御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克。所以遇禍,即我治事之臣,無有耆宿壽考俊德在其服位,我則材劣無能之致。

[疏]“嗚呼!”至“罔克”正義曰:王又嘆而自傷:“嗚呼!疲病者,是我小子繼嗣先王之位,遭天大罪過於我周家,父死國敗,傾覆祖業,致使周邦喪亂,絕其資用惠澤於下民。”言下民資用盡,致使而王澤竭也。“西夷犬戎,侵兵傷我國及卿大夫之家,其禍亦甚大也。所以遇此禍者,即我治事之臣,無有耆宿壽考俊德之人在其服位,我則材弱無能之致”。自恨已弱不能致得賢臣,恐又不能自立也。傳“言周”至“甚大”正義曰:此經所言,追敘幽王滅事。民不自治,立君以養之。民之資用,是王者佑助以得之。言周邦喪亂,不能撫佑下民,絕其資用惠澤於下民也。幽王之滅,由夷狄交侵,兵傷我國及卿大夫之家,其禍甚大。諸言“國家”者,皆謂國為“國家”,傳意欲見君臣俱被其害,故以“家”為卿大夫之家。王肅云:“遭天之大愆,謂幽王為犬戎所殺,殄絕其先祖之澤於下民。侵犯兵寇,傷我國家甚大,謂犬戎也。”傳“所以”至“之致”正義曰:此經亦是追敘往事,言幽王所以遇禍者,即我周家治事之臣,無有耆宿壽考俊德之人在其服位,致使有犬戎之禍,亦是我材劣無能之致。幽王之時,平王被逐在外,國之興亡,非平王所知,言我無能之致者,引過歸己,自懼將來復然,故下句思得賢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玉田县| 张掖市| 和田县| 三亚市| 米泉市| 沙河市| 龙岩市| 安化县| 井冈山市| 潼南县| 昭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永顺县| 裕民县| 巴东县| 静宁县| 宣城市| 天柱县| 康乐县| 龙游县| 会东县| 古浪县| 永城市| 台前县| 石嘴山市| 三江| 唐山市| 宝清县| 西乡县| 阿克苏市| 山东省| 新兴县| 太康县| 洪洞县| 吉木萨尔县| 防城港市| 乐平市| 南丹县| 宕昌县|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