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 張文襄公選集
- 張之洞
- 4845字
- 2015-12-26 17:21:39
諭福守兩月,俄即出援。今兩月有余,南中幸無恙;今仍未見,俄欺公乎?福不負命。今餉械俱絕,民兵將亂,何以戰守?福死奚惜,恐屏藩一棄,各國狡然生心。天下仰我公一人,乞為大局計。痛哭流血,乞速設法救援。守、走、死、生,望公一言為定;為守、為走,總祈代設善法,俾軍民相安無事。如不能接濟以及設法救福,亦請以一言為斷。事急矣!乞即確切示覆,以決行止。福。
致泉州泉州府張守(光緒二十一年七月初三日戌刻)
電悉。濟臺餉械已兩奉旨嚴禁,無法可設;已于前月初八日電請邊制軍轉電黎守。此事敝處實無能為力,斷無外援。祈再電黎守,自酌行止可也。江。
劉鎮來電(七月初二日申刻到)
臺府黎景嵩囑電稟:前奉憲諭支持兩月,自有外援;今餉械甚乏,望救甚急。泉州府張僖稟。
致廈門錢倅宗漢(光緒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巳刻)
轉劉鎮臺淵亭:初四電悉。朝廷不得已割臺,曾有旨召各官內渡;閣下自在其內,豈能專降一旨?閣下毅然以守臺自任,壯志孤忠,豈鄙人所得勸勉;今餉乏械缺,未竟大功,而保臺數月,亦足千古,實深敬佩。奈派輪解餉,恐為敵人借口,貽累大局;必須與倭商明,方能辦理。惟臺向不歸江南管轄,未便越俎。如閩、粵能為奏明辦理,則內渡后江南可酌協遣餉若干;若須先行解臺,倘有倭人借口啟釁,鄙人豈能任此重咎耶!務祈原諒為禱。歌。
劉鎮來電(七月初五日寅刻到)
俄助,系五月間賴鶴年云奉公命,寄蔡瑴嘉轉臺。無論何如,乞為天下后世計!若難接濟,亦乞寄餉遣散五、六十營弁勇。福奉命來臺,未奉命而往;民又苦留,進退維谷。乞公始終成全設法,并賞輪船,俾福安然內渡;則生銜環、死結草,斷不忘公前后大德。派員立候賜覆。再,閩督將軍尚肯月月接濟不輟,惟無多耳;望公垂憐!福叩稟。
——以上見「全集」卷一百四十七「電牘二十六」。
致臺南劉鎮臺淵亭(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初八日未刻譯交鄒委員寄)
守臺之舉,出自閣下義勇;鄙人并未置詞。至「守臺兩月,俄即來援」之說,系訛傳。俄國在北,如何能顧及臺灣?鄙人并未發此電。今或去、或留,仍請閣下自酌,鄙人不敢與聞。至協濟餉械,迭奉諭旨嚴禁,萬不敢違。愧歉萬分,務祈原諒。陽。
致廈門易道臺順鼎(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亥刻)
元電悉。臺事奉旨不準過問,濟臺餉械更迭奉嚴旨查禁。此時臺斷難救,且事必不能密;萬一漏泄,徒礙大局,朝廷必然震怒。且東洋必更加詰責要求,豈不所損更多?是欲為國家,而反累及國家也。此事關系重大,務望權其輕重,速離廈門,免生枝節為要。愿。
致濟南李撫臺(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丑刻)
魚電悉。義舉宏大,欽佩萬分。惟時局已變,惜哉!請作罷論可也。語。
李撫臺來電(八月二十九日戌刻到)
據赴臺偵探委員稟稱:『臺南共有六、七十營,苦無軍餉。劉軍與倭力戰,孤忠可憫。憲臺如能設法籌濟,衡當悉索敝賦,并約閩、粵兩省共襄兵事。惟何策可以運往?尚乞藎籌酌度賜復!當即祗遵。舊屬秉衡謹肅。艷(同莘按:魚電稿缺)。
邊制臺來電(九月初六日戌刻到)
頃聞臺南不守,劉內渡抵廈。泉。麻。
致福州邊制臺(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丑刻)
「飛捷」所載臺勇在吳淞候輪肆鬧毆人,現飭上海道派員飭輪妥為押送。聞后來者尚多,以后臺勇請飭廈門道分批遣送,務先期將勇數及籍貫分晰電達,以便早為備船部署一切,免滋事端為幸。哿。
——以上見「全集」一百四十八「電牘二十七」。
截回臺餉并收回軍火輪船折(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竊臣于本年四月十七日承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電開:『奉旨:「本日唐景崧請飭部撥餉銀;現在戶部無可指撥,著張之洞先行籌撥銀五十萬兩,陸續解往應用。欽此」』。當經欽遵飭撥。惟瑞記借款一時尚未收齊。江南支應南北征防各軍需餉尤急;祗能陸續勻濟。當經電飭署江海關道劉麒祥先撥銀三十萬兩,交臺灣駐滬轉運局分省補用道賴鶴年收領,設法運匯赴臺。旋聞臺事不支,署撫臣唐景崧內渡,臣查前項臺餉三十萬兩交匯不及一月,在臺未必交清;飛飭迅速截回,以杜中飽。隨據道員賴鶴年稟稱:已匯臺十萬兩,尚余二十萬兩已向廈門、香港等處原匯洋行查明,陸續收回交存上海道庫。
嗣據唐景崧派員開送清單,并將該署撫由臺帶回之臺灣另款銀四萬九千八百兩——系德記利士洋行銀票一紙一并繳還到臣。并稱有已付定銀及數成價值尚未運到之軍火,共計泰來洋行哈乞開士三十三磅快炮四尊帶彈二千顆,又哈乞開士五管炮六尊帶彈五千顆,又公泰畢第蘭洋行炮彈模子二十四個、新式快槍二千枝帶彈一百萬顆,頭批格拉司槍四千枝、二批格拉司槍五千枝,又泰來、元豐順兩洋行毛瑟槍彈四百萬顆、格林炮彈二十萬顆,又泰來洋行水旱雷線、濕電、樹膠、膠管膠瓶、測遠鏡、銅皮、銅絲、化銅鍋、印度片等件十八箱,計購價運保共銀四十五萬余兩。又「駕時」、「斯美」輪船兩艘,系前臺灣撫臣劉銘傳所購原價三十六萬兩;「新福建」輪船一艘,系前臺灣撫臣邵友濂所購,原價九萬兩。所有軍火,均已酌付購價或付定銀。至輪船本系官物,因辦防以來,作為售與德國洋行換旗行駛;應請由南洋將軍火尾價找給各件,即歸南洋驗收,并將洋行換旗及墊欠薪費各款補還,即仍將三輪收回,以免虛擲等情。臣查此項槍炮輪船所值不下八、九十萬兩;即輪船折舊估值,三輪亦約值二十萬兩。今找付還欠,為數無多,自以江南找欠留用為正辦。當經飭由署江海關道劉麒祥分別查明合同,驗明槍炮子彈均系精利適用;共應找給槍炮等價銀十一萬三千五百六十九兩一錢、找給輪船洋行換旗雜費欠發薪糧等項銀四萬四千三百四十余兩,即在截回臺餉銀二十萬兩及唐景崧繳回銀單四萬九千八百兩兩款內開支,以清轇轕。并分飭江海關道及上海制造局將所收軍火雷線妥為點收,陸續運解金陵應用。所收輪船酌給薪工、煤油雜費,暫在南洋供差;仍俟隨宜酌量租售變價,另案奏明辦理,余款仍收入江南借款項下充餉。
朱批:『戶部知道。欽此』。
——見「全集」卷四十「奏議四十」。
附錄
墓志銘
張之洞列傳
張文襄公傳
墓志銘陳寶琛
景廟西狩回蹕之六年,庶政整新。顧朝臣無足與圖深、規遠者,乃詔召體仁閣大學士、湖廣總督南皮張公入贊樞機,兼筦學部;尋充經筵講官。逾年,上疾大漸,孝欽皇太后仍棄群臣,醇親王監國攝政。公以顧命重臣,鎮綏內外。海內望新治,而公積憂勞成疾。十閱月,遽薨于位。朝野震驚,如傾梁棟。蓋公抱體國之忠、救時之略,膺疆寄垂三十年。英流碩彥,群冀公持鈞軸、奠區夏者殆十年、二十年;而需迫歸遲,重奪之速,天之不吊何如也!
公諱之洞,字孝達,一字香濤;舉咸豐壬子順天鄉試第一。同治癸亥,廷對,用直言時政,擢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歷官國子監司業、詹事府左中允,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講侍讀、詹事府右庶子左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擢內閣學士,出為山西巡撫,擢兩廣總督,移湖廣,再權兩江。平日論學言政,以法圣崇王為體,以進夷予霸、致國富強為用。
官翰、詹時,使俄大臣崇厚定俄約不詳,失伊犁地數百里;疏爭數十,卒改前約,還伊犁。他所指陳,皆關至計。
山西舊有土鐵出洋之禁,民間歲輸官鐵潞紬,又苦充驛。公至,一蠲除之。經略邊外七廳蒙地,為興屯練兵計。繼者踵其法,事遂辦。
法、越之役,朝議和戰不決,法乘隙擾臺灣及閩。公至粵,則建攻越、救臺之議;大舉洋債,以強半助滇、桂、越、臺諸軍。而特遣馮子材、王孝祺兩軍援桂,遂克諒山,法以就款。
初,鐵路議興,言者或疑其非便;李文忠公小試之于京、津。公謂宜大興盧漢,以經南北之脊,則粵漢、川漢、寧滬、蘇杭次第可舉。在粵奏上之,于是朝廷移公督楚。
公之督粵也,注邊海之防。越事定后,汲汲奏移廣西提督駐龍州,建欽廉鎮南關炮臺;設守瓊州,經營榆林港;于粵、閩廠造兵船十數,設水陸師學堂以練將。清關稅、鹽課,鑄銀幣。榷煙膏以裕餉,嚴治盜以清奸。
及移楚,則一以路政、工業為務。大冶產鐵、江西萍鄉產煤,公設煉鐵廠漢陽;既奏開之資路用,兼造炮械。以荊宜桑棉麻枲而饒皮革也,因設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制革諸局,佐之以堤工、通之以幣政,用盡地利抵洋貨。
而中東事起,上下議變法,新學科武備始。公典試,提學浙江、湖北、四川。迄任疆帥,所至創立書院,以通經學古,提倡士風。謂求才必由學。于鄂、于蜀,有經心、尊經;于晉,有令德堂;于粵,有廣雅。比督楚,復創兩湖書院。
其權江督也,巡閱江防炮臺,察南北營政;于陳臺、窳炮、驕將、惰兵,悉與更易,募德弁練江南自強軍。至是,乃首采東西規制,廣立文武、農工商、鐵路、方言、軍醫諸學堂,遣游學,設將校講習所,籌款造船。又以邪說誣民,著「勸學篇」辟之。雖叢忌毀,不顧也。
洎夫拳亂召戎,大局危岌,而公計益紆、忠益明,心乃益苦矣。于時中外沸騰,公迭請剿匪護使館,不報;則急電各國外部及來華水師將領暨各領事,立約保護東南。測聯軍必入京,督、撫中有聯名阻乘輿西幸者,公聞大驚,急電撤銜疏論之。俄乘拳亂占東三省,脅將軍增祺定新約,關東權利盡失;聯軍和約成,迫全權畫押有日矣,公力爭得寢。既日、俄爭東權構兵,或邀公出勸止,拒之;兩國定約兵解,東三省以全。其振大綱、斷大計類此。
公為政,經畫恢宏而綜理微密;千條萬端,一心默識。用財繁浩,大率取之中飽私規,不竭民膏、不侵庫款。其對外如拒赫德之議,設沿海巡航;加農賦、免稅厘。英提督貝思福之代練華兵,美員精琦之圖攬幣政,聯軍各國之請浚吳淞口,日、德商船之逾越漢口馬頭,收回美、比合興公司之承辦粵漢鐵路,皆據理抗爭,務以保全國權為主,抗懷千載。所在祠其名賢先哲;若晉杜成侯、陶桓公,唐裴、李,宋韓、范、司馬,無日不流連心口間。為學兼師漢、宋,去短取長。惡說經襲公羊、文字橅六朝;謂為權詭亂俗。癸卯入覲,怵然于中學式微,道法將墜;手訂學堂章程,于經、文兩科尤注意焉。比還朝,益亟亟于普建存古學堂、圖書館。嗚呼!公之忠規密謨,關系斯文之興壞,匪獨天下安危而已。
薨于宣統元年八月丁酉,春秋七十有三。公以諒山之捷,賞戴花翎;論保全東南疆土功,賞加太子少保。今上御極,晉太子太保,賜紫韁。遺疏聞,贈太保,謚「文襄」。曾祖諱怡熊,浙江山陰知縣;祖諱廷琛,福建古田知縣;考諱囗〈金英〉,署貴州貴東道,贈太仆寺卿:皆追贈如公官。曾祖妣氏傅,祖妣氏王、氏蘇,妣氏劉、氏蔣、氏朱,皆一品太夫人。配石夫人,繼配唐夫人、王夫人,前公卒。子六:權,戊戌進士,禮部郎中,賞四品京堂;颋,附生,前卒;仁侃,郵傳部員外郎,賞郎中;仁涑,一品蔭生;仁實,主事;仁蠡。女三;長適卞綍昌。孫五:厚琨,早卒;厚璟,拔貢,賞主事;厚琬、厚瑊、厚瑜。孫女二。曾孫三:遵驥、遵騄、遵騏。
初,寶琛與公接膝京師,謬引同志;里居,一訪公廣州。前后契闊,幾三十年。前歲入都,見公道孤志勵、氣郁慮煎,私用愾嘆;孰圖會邅而訣遽哉!公子權等將以宣統二年十二月乙酉葬公縣西南原新阡,乞文納壙。思公誰嗣,乃最其政跡志事如右,而系以銘。銘曰:宋庸樂喜,鄰國寢兵;陶桓淹廣,晉業不宏。相才俾鎮,如棟作楹;老毗匪晚,愿大寧盈。昔居禁中,盤盤公望;卅載封圻,忠勤無上。忠實勤止,遇特艱哉;淺迂公詫,憸忮公猜。帝曰相予,及公未耄;公發已皤,公精未耗。國有大恤,賴公而綏;移山逐日,期月曷為。公存郁紆,公沒誰繼?獨其宏心,天蟠地際。埋辭幽宮,永貞百世!
張之洞列傳(清史稿)
張之洞,字香濤;直隸南皮人。少有大略,務博覽,為詞章,記誦絕人。年十六,舉鄉試第一。同治二年,成進士。廷對,策不循常式,用一甲三名;授編修。六年,充浙江鄉試副考官。旋督湖北學政。十二年,典試四川,就授學政。所取士,多雋才;游其門者,皆私自喜得為學途徑。
光緒初,擢司業,再遷洗馬。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為大言。俄人議歸伊犁,與使俄大臣崇厚訂新約十八條。之洞論奏其失,請斬崇厚、毀俄約。疏上,乃褫崇厚職治罪;以侍郎曾紀澤為使俄大臣,議改約。六年,授侍講,再遷庶子。復論紀澤定約執成見,但論界務、不爭商務,并附陳設防練兵之策;疏凡七、八上。往者詞臣率雍容養望,自之洞喜言事,同時寶廷、陳寶琛、張佩綸輩蜂起糾彈時政,號為清流。
七年,由侍講學士擢閣學,俄授山西巡撫。當大祲后,首劾布政使葆亨、冀寧道王定安等黷貨,舉廉明吏五人,條上治晉要務。未及行,移督兩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