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知圣篇
  • 廖平
  • 3195字
  • 2015-12-26 17:21:24

盧、鄭之學,專以《周禮》為主,因《王制》與之相迕,故盧以為博士所造,鄭以為夏殷禮。學者不知為仇口之言,深信其說,入于骨髓。竊治經以求實用為歸,違經則雖古書不可用,合經則即近人新作亦可實貴。鄭君斥《王制》為古制,本為祖《周禮》以駁異己,乃其《周禮注》內外封國,本經缺略,反引《王制》以補其說。《左》、《國》、《孟》、《荀》,以周人言周制,莫不同于《王制》,與《周禮》迕。北宮鑄明問周制,孟子答與《王制》同,則何得以為夏、殷制?蓋因畿內封國,二書各舉一端,孟子所舉上中卿、上中大夫、上中士,《王制》則專指下卿、下大夫、下士。互文相起,其義乃全,[《王制圖表》中,立表已明。]使二書同文,反失其精妙。說者乃謂《王制》誤鈔《孟子》。此等瞽說,流傳已久,雖高明亦頗惑之。此經學所以不明也。且鄭因《王制》異《周禮》而惡排之,不知二書不同,亦如《孟子》之異《王制》。《周禮》、《王制》,分主“大小”二統,互文相起,妙義環生。亦如《孟子》、《王制》,妙在不同,彼此缺文,以互見相起。《周禮》非用《王制》大綱,且多缺略不能備。本骨肉至親,乃視等寇仇,此東漢以下所以無通才子。之所以不敢茍同昔賢者,正以見二書合通之妙。兄弟夫婦,形體相連,同室操戈,互斗何時了也!

王刻江陰《續經解》,選擇不精,由于曲徇情面與表章同鄉。前半所選,多阮刻不取之書,故精華甚少。后半道、咸諸書,頗稱精要。陳氏父子《詩、書遺說》,雖未經排纂,頗傷繁冗,然獨取“今文”,力追西漢,魏晉以來,無此識力。邵《禮經通論》以經本為全,石破天驚,理至平易,超前絕后,為二千年未有之奇書。考東漢以來,惟經殘秦火一說。為庠序洪水猛獸,遺害無窮。劉歆《移書》,但請立三事,廣異聞,未嘗倡言六經為秦火燒殘。“古文家”報復博士,乃徐造博士六經不全之說。[詳《古學考》。]妄補篇章,虛擬序目,種種流毒,原是而起。且自經殘一說盛行,學人平時追憾秦火,視諸經皆為斷簡殘篇,常有意外得觀全文之想。其視經已在可增可減、可存可亡之例,一遇疑難,不再細考求通,有秦火一說可以歸獄。故東漢以下,遂無專心致志,推究遺經之人。殘經在可解不可解之間,安知所疑所考者,不適在亡篇內?故經殘一說為儒門第一魔障!余因邵說,乃持諸經皆全,亦備為孔修。蓋授初學一經,首飭之曰:經皆全文,責無旁貸。先求經為全文之所以然,力反殘佚俗說,然后專心致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專一之余,鬼神相告。故學者必持經全,扎硬營,打死仗,心思一專,靈境忽辟,大義微言,乃可徐引。故予以邵書為超前絕后,為東漢下暗室明燈。[鄭以饗禮為亡,不知“饗”即本經之“鄉飲酒禮”。別有《饗禮補釋》一卷。]

初刊《今古學考》,說者謂為以經解經之專書。天下名流因本許、何,翕無異議。再撰《古學考》,外間不知心苦,以為詭激求名。嘗有人持書數千言,力詆改作之非,并要挾以改則削稿,否則入集。一似真有實見,堅不可破者。乃杯酒之間,頓釋前疑,改從新法,非《莊子》所謂是非無定,蓋馬、鄭以孤陋不通之說,獨行二千年,描聲繪影之徒,種種囈夢,如涂涂附。自揣所陳,至為明通。然我所據,彼方持以自助,何能頓化?彼既入迷已深,化虛成是,舉國皆狂,反以不狂為狂。然就予所見,海內通人,未嘗相迕。蓋其先飲迷藥,各人所中經絡不同,就彼所持,一為點化,皆反戈相向。歷考各人受病之方,投之解藥,無不立蘇。但其積年魔障,偶爾神光,何能竟絕根株?一曝十寒,群邪復聚,所持愈堅。又或如昌黎《原毀》,爭意見不論是非,聚蚊成雷,先入固閉,自樂其迷,愿以終老。當此,惟啜糟自裸,和光同塵。蓋彼無求化之心,不能與之莊語。萬物浮沈,各有品格,并育并行,何有定解哉!

通經致用,為儒林之標準。漢儒引《春秋》折獄,立明堂,議辟雍,各舉本經以對。博士明達政體,其官多至宰輔。余既立《王制》,以掃一切支離破碎無用之說、不急之辨。以《王制》為經,以《典》、《考》諸書為之傳說。習《王制》者,先考《通典》,《通典》既通,然后再為推廣,提綱挈領,期年即可畢功。《通典》先經后史,源委分明,經史精華,皆在于是。《典》、《考》之學,尤以《輿地》一門為先務。所有職官、封建、井田、學校、選舉、兵制、食貨,治法大端,輿地在先,而后諸政因輿地而起。古今解經,必先疆域一門,而后諸事隨之而立。說《春秋》、《尚書》者,必先考《禹貢圖》;說《詩》、《易》者,必先考《車輻圖》。今于上卷附《禹貢圖》,下卷末附《車輻圖》以示學人入門之捷徑。《春秋》、《尚書》,皆所以明五千里內之政事;《詩》、《易》,皆所以明方三萬里之政事。《典》、《考》既通,如有余力,各隨所近,推之別門。不能旁及,但明《典》、《考》,亦不失為通儒。

古人讀書,有闕疑、存疑兩條,所以愛惜精力,使得專心要理。諸葛武侯讀書,但觀大意,政事文章,超前絕后,蓋以此也。近賢不務大綱,喜矜小巧,如孔子生卒考,舊有兩說,參差不同,茍通其意,數言可了。孔氏著為專書,海內矜為秘本,轉相傳刻,學者閱讀已畢,詢其所以然之故,諸說紛紜,迄不能明,是有書如無書也。近人《長江圖說》,以文字說古地名,輾轉附會。茍用其法,雖以《禹貢》全域說在蜀亦可,俗謔所謂“山水遷居”者也。

壽陽祁相國約諸名士,以其先人“祁奚字黃羊”命題,使各撰一篇。諸名士以聲音通假說之,將三字互相改變,至數十說,迄無定解。茍用其法,無論諸人各衍一說,使一人操筆,衍為數十百說,亦數日可成。此真所謂畫鬼神為兒戲。在壽陽幾于玩弄其先人。乃互相傳刻,以為美譚。經傳草木鳥獸,既今古變種異名,又南北方輿同異,專好矜奇炫博,漫衍魚龍,即如九谷養生之原,人所易知。《九谷考》演為圖說,集成卷帖,說者竟茫然不能指實。邵氏《爾雅》有闕疑不說之條,郝氏乃舉其闕略者,悉為衍說。當時以郝氏晚出,后勝于前,積久考其所補諸條,實恍惚無實用,故近人轉謂邵勝于郝。“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使綱舉目張,未為不可。乃諸家謙讓未遑,以識小自居,謬種流傳,遂以小加大,若天地至要至急之物無過于此。不知《典》、《考》之學,綱領最為詳明,茍得要領,事半功倍。諸賢所望而生畏者,乃實簡要;所擇居之下流,乃實萬難。此等不急之辯,無用之學,《莊子》比之棘猴楮葉。余于《周禮凡例》,標《闕疑》一門,凡一切古有今無,及古法失傳之事,皆存而不論。削除荊棘,自顯康莊,不再似前人之說夢鈴癡也。

漢人“今”、“古”二派,“今”作,“古”述。竊以述為主《左》、《國》,作為主《列》、《莊》。考《公》、《穀》說經,直稱“傳說”,以經主孔子,以傳主先師。稱心而譚,自我作古,此博士專主孔子制作六經之本旨也。其弊也悍肆游移,《左》、《國》立說以矯之,務以各經歸之古人。《易·文言》之“四德”,《春秋》之“義例”,《論語》之“克己復禮”之類。有孔子明文者,皆歸之春秋時人,如穆姜、申須、子產、叔向之類,班氏所謂“不以空言說經”者也。“古學”專主此派,舉六藝一概歸之古人。至于《列》、《莊》,則以六經為芻狗,諸書為糟粕。托辭詆譏,其實所詆,非實孔子,蓋謂《左》、《國》所言之孔子。如《左》、《國》以孔子為傳述家,雜取皇帝、王伯舊事陳言,收藏傳述,如昭明之《文選》、呂東萊之《文鑒》,拾人牙慧,不得與于作者之林。六藝分崩瓦解,殘脫割制。如近人經說,于刪《詩》、修《春秋》、序《書》,皆攻其說而不信,以六經皆原文,于孔子毫無相干,然其弊也庸昧顢頇。二說辟分兩門,互有利弊。《莊》、《列》之說為微言,《左》、《國》之學為大義。“古文家”孤行于余年,其害于學術政事與八股等。經始萌芽,行之既久,不能無弊。經說有文質相救之法,文敝繼以質,質敝繼以文。當其文質初改之日,弊已深,不能不改,亦不敢謂所改者之無弊。陰陽寒暑,循環反復,相反相成。蓋《左》、《國》大義近于文,《莊》、《列》微言近于質。中國文法二千余年而易以質,“古文”之說亦二千余年而易以“今”。事實相因,宗旨亦相同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溪县| 泾川县| 三门县| 太湖县| 河东区| 双峰县| 互助| 奉节县| 高碑店市| 余庆县| 秦皇岛市| 德昌县| 津南区| 宁都县| 新丰县| 留坝县| 壶关县| 霍州市| 鄂托克前旗| 靖安县| 都兰县| 沽源县| 保定市| 华坪县| 拉萨市| 哈密市| 宜良县| 德庆县| 灌阳县| 梨树县| 蛟河市| 宝清县| 宁晋县| 思南县| 夏津县| 扶余县| 策勒县| 平舆县| 平顺县| 东莞市|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