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知圣篇
  • 廖平
  • 4006字
  • 2015-12-26 17:21:24

《論語》“子張問十世”章,三統之法,專主“益損”,即《易》二卦名。今按以《上經》言,則《乾》夏、《坤》殷,《泰》《否》為損益;以《下經》言,則《咸》東、《恒》西,《損》《益》為損益。夏殷為《魯》《商》,即文質二家。《損》《益》本兼四方,包《坎》《離》《未》《既》而言。詳東西青素,而略南北赤黑,故但言二代以成三統之制。猶“學而時習之”章,“時習”為《坤》、為殷;“朋來”為《乾》、為夏;“君子”,居中皇帝,時以損益為文質以成為“彬彬君子”之義。《月令》“鷹乃學習”;《坤》之二曰:“不習無不利。”故“學而時習之”為《坤卦》之說。考《坤卦》二五爻變為《坎》,象二鳥子母雙飛之形。《乾》《坤》:《乾》主東北,《坤》主西南。《時則訓》:春則鷹化為鳩;到秋則鳩化為鷹。因時變化,故曰時。《坎》之《彖》曰“習坎”。《坤》主西,二五變《坎》,為子母雙飛,如鷹之學習。“悅”從“兌”。《兌》西方,《坤·彖》曰“東北喪朋”,到《乾》,“東北得朋”,《乾》居東。二五變而為《離》,二五變則上下皆從之,為“朋來”之象。陽變陰,《乾》之五曰“飛龍在天”,由《坤》化“朋”。“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即《詩》之“黃鳥于飛,其鳴喈喈”。《坤》變為“時習”、為“學習”;《乾》變為“朋來不亦樂乎”。東方主樂,“樂”為文,“悅”為質,“文質彬彬”,合二代為君子。《詩》曰:“憂心悄悄,慍于群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慍于群小”則分崩不合,因為憂心。不知不慍,則化一為同。皆取二代以成彬彬之君子。孔子之“學”,以皇帝為歸宿。《論語》首章即言三皇,《詩》之三《頌》,非為儒生言訓蒙束脩之事也。

言政有新舊黨,言學有新舊派。《大學》“新民”,《詩》之“污”、“浣”,《盤銘》曰“新”,皆取“維新”之義。由開辟以至今日,由今日以至千秋萬歲,初蠻夷而繼文明,日新不已,臻于美善。今之文明遠過古人,后來又必遠過今日,一定之例也。孔子之教,創始于春秋,推行于唐宋。今當百世之運,施及蠻貊,方始推行海外。數千百年后,合全球而道一風同。“凡有血氣,莫不尊親”,乃將來之事,非古所有,而世俗之說,則與此相反,皆謂古勝于今。《中庸》言“大統”,有“生今反古,災及其身”,亦初蠻野、漸進文明之義。乃俗解道家亦貴古賤今,如上古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圣人不死,大盜不止”諸說,不知此乃道家之反言。貴大同,賤小康,道家定說也,今乃賤今貴古,必系有為而言。蓋典章文物,后人勝于前人;至于醇樸之風,則實古勝于今。諸家言皇帝、王伯升降,皆以為古風淳厚,后世澆薄,故皇帝功用,典章文物,則欲其日新月異,而性情風俗,則欲其反樸還純,至新之中有至舊之義。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新則至新,舊則至舊。由小康以臻大同,是由春秋以返古之皇帝,疆域最大,風俗最純。宰我所問之五帝德。《詩》《易》所謂“不識、不知”“無聲、無臭”;西人所著之百年一覺。文明則極其文明,純樸則極其純樸,不用兵爭,恥于自私,相忘于善,不知所謂惡,二者并行不悖。惟其未能文明,所以不能純樸,文明為純樸之根,文明之至,即純樸之至。開辟之初,狉狉獉獉,乃未至文明之純樸,非君子所貴。文明之至,反于純樸,乃為帝王盛業。比如孺子執筆書寫,天然古趣,有善書者所不到,然此乃蠻野之文明。必考古法,就準繩,精誠之至,神明于法度,老而合于赤子,文明與純樸,皆盡其長,乃為盡美盡善。經傳古說兼存二義,相反相成,各有妙理。學者不通其義,偏持一解,以為凡事皆今不如古。不知即純樸一事,古來猶雜蠻野,必后世之皇帝一統大同,文明與純樸交盡,乃真所謂純樸,則亦未嘗不后人勝于前人。

舊解《國風》,其分配近于百變矣。今以《易》勘合,于三終外,再詳五九例。首五國為一天子、四上公,配《上經》六首;以下十《風》配《下經》,為八伯二小國;所謂“其下維旬”。考《王會圖》,王立于中,[如《邶風》。]二伯周、召二公居左右,《公羊》所謂“天子三公稱公”,則《二南》是也。王后夏殷二公居堂下之左,《公羊》所謂“王者之后稱公”,《春秋》之杞、宋。《鄘》《衛》二《風》配之。五方五帝,《邶風》首五篇,《綠衣》為邶;《柏舟》《燕燕》為周、召;《日月》《終風》為《鄘》《衛》。《上經》之《乾》《坤》《坎》《離》居四方,以《泰》《否》居中臨馭四方。一皇四帝,此為《羔羊》之中“五紽”,左右合為十千;《王》《鄭》《齊》《唐》《曹》為“五緎”;《豳》《秦》《魏》《陳》《檜》為“五總”;如《春秋》之八伯二卒正。以上五《風》為王公,以下十《風》為侯與小國,《下經》之“十日為旬”也。合計全風為一天子、二王后二、二伯、八侯牧、二卒正。以前五與后十相比,《邶》中居同《檜》《曹》,《周》《召》比《陳》《唐》,《王》《齊》《鄭》比《鄘》《豳》,《秦》《魏》比《衛》。五王公分司五極,十牧庶邦亦分五極,于“大統”,為一皇、二皇后、二帝后、八王牧、二伯公。以配《邶·擊鼓》以下十篇,則當合《式微》于《旄邱》,東北方三篇、西南方二篇。以配三《頌》,則《邶》《周》,《魯》《鄘》,《商》《衛》。配《大雅》,則《文王》十篇分三皇,《生民》《公劉》八篇以配《周》《召》,《卷阿》以上十八篇配首五《風》,《民勞》《嵩高》大小五方以配侯牧之十風。《小雅》則三十輻,為五際、五極,配首五篇。《鹿鳴》以下十二篇配侯牧,再分三統,《瞻洛》三,《衛》前四,《豳》《秦》《陳》;《魚藻》三,《鄘》前四,《王》《鄭》《齊》;《菀柳》三,《邶》后八,《唐》《陳》。總計之,則十五國風,合為三皇:《邶》《鄘》《衛》。五帝:《周》《召》《唐》《陳》合《邶》。三王:《王》《豳》《周》。五伯:《鄭》《齊》《秦》《魏》合《周》。

西人重公,公理、公法,皆不主一偏,原本于經。《詩》以九州比井田,京為公,八州為私。所謂“薄污我私”,“駿發爾私”,皆謂八伯之私地;所云“退食自公”、“夙夜在公”,皆以“公”為京邑。四隅顛倒,皆折中于公。公者不偏不倚,皇極居中。一貫之道,忠恕之訓,即《詩》中心。“恕”即“絜矩”,所謂上下、左右、前后,所惡忽施;“忠”不與詐偽對,而與偏倚對,即西人公理之說。《尸子》言“孔子貴公”,[“孔”當為字誤。]然“一貫”即中即公。《詩》所謂“進退維谷”;《論語》所謂“中行”、“狂狷”;《列》《莊》之言“公”者,尤不一而足。

天主之說,不維諸教同,經教亦然。即其專尊天而薄諸神,經傳亦同其義。余以為孔子未出,中國實亦如此。考《喪服傳》多主天,《禮三本》所言君親師三本,皆直刺專主天之非;《春秋》主天,《穀梁傳》明云“為天下主者天也”云云;《詩經》有駁專于主天之文,如“天命之辟”,“多辟”即不專主一天;董子《順命》篇尤為精詳,所謂“臣以君為天,子以父為天,婦以夫為天”者,蓋人人習聞專主一天之說,惟知尊天,故以三綱托之于天。因其所知而化一為三,以為之本,實即《詩》“多辟”之義。

漢高祖初定天下,遷豪杰于關中,以消亂也。唐、宋、元、明,初得天下,開文館,招致隱逸名宿于其中,此師漢高遷豪杰之故智,而變其局者也。國朝崇尚黃教,蒙古、藏衛熬茶入貢,所以馭天驕、消外患,明效大驗,可計數者也。老子與孔子善,孔子留駐中國,老子自任出關。一居一行,一精一粗,互相為用。孔子為老子之統帥,佛教為圣門之前鋒。中國沿邊所有夷狄,今悉化歸孔教,皆由佛教開其先,而后徐引之,以進于圣人之道。蓋四夷風尚喜爭好殺,強悍出于性生,若驟語以倫常尊親之道,勢必捍格不入。必先以守貞,使其生育不至繁衍,以慈悲戒殺消其狂悍之氣,然后可以徐徐羈縻之。此一定之勢。考列子著書,昔人稱為中國之佛,是釋出于道既有明征。凡各教之盛行,皆由與其地性情風俗相宜,然后能推行不絕。盛衰存亡皆視乎此。故教通行數百年,少有窒礙。必有豪杰為之因時變通以順人情,始能歷久不絕。由道生釋,由釋生天方,由天方生羅馬,由羅馬生天主,由天主生耶穌。近今之釋、道、天方、天主、耶穌,與前百年或數百年,莫不各有變通。始則立教以繩人,后乃因人情而改教,明效大驗,又一定之勢也。凡各島地開創,其民情風俗不甚相遠。中國當開辟之初,與今西國同。孔子未生以前,中國所尚之教,與海外亦無大異。天不生孔子于中國開辟之初,而必生于春秋之世者,開辟之始,狉狉獉獉,以能興利除害、治器利生為要務,不暇及于倫常。語曰:“衣食足,禮義興。”《孟子》曰:“飽食暖衣而無教,圣人有憂之。”中國必待帝王捍災御難,人民繁庶,天乃生孔子,進以倫常之道。海外必先之以天方、耶穌、天主開其先,而后徐引之以進于孔子,此又一定之勢也。海外開辟在后,以今日形勢觀之,大約如中國春秋時之風尚。孔子曰:“百世可知;”《中庸》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孔子去今二千五六百年,正當百世之時。釋家自云佛滅之期,亦近在一二百年內。《荀子》“禮三本”發明圣人君親師三本,而斥異端一本尊天之非,一本即西人尊天主而不用君親師,是孔教已行之后,中國尚有祆教一本,故荀子攻之。孔子與老子分道揚鑣,六藝所言,實中國之新教;化胡所用,乃帝王之舊教。開辟之初,《舊約》為宜;新教已立,舊無所用,故移中國之舊教以化西方初開之國。孔子為生民未有之圣,世界中一人已足。神州先開,不能不特生于中國,百世以下,天心作合,海外航海以求教于中國,即如各國各生一孔子。釋教與孔子所定,法滅大通,期會皆在此時。曦陽一出,星月無光,佛法絕滅之期,即圣教洋溢海外之日。“凡有血氣,莫不尊親”,此世界中,盡用孔子之教以歸大同。老釋舊教,無所用之,不得不煙消火滅。天方、耶穌、天主為釋教之支流,佛教之滅,統此數教而言,非如今之外教攻擊佛教,耶穌、天主盛行,而釋教獨滅也。《中庸》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六合以外,道一風同。老子雖有開創之功,陳涉、吳廣不過為真主驅除,然謂陳、吳無功于漢高,則非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虞城县| 昭苏县| 东乌珠穆沁旗| 涞水县| 黎川县| 田林县| 慈溪市| 疏附县| 乌苏市| 景德镇市| 启东市| 都兰县| 阳城县| 衡阳县| 临汾市| 兴业县| 固始县| 通渭县| 裕民县| 项城市| 门源| 土默特右旗| 文水县| 惠东县| 宁强县| 丰镇市| 潮安县| 柳江县| 鹤岗市| 军事| 岢岚县| 定陶县| 彝良县| 滨海县| 灵丘县| 分宜县| 湟源县| 诸暨市| 石首市|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