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方中防風(fēng)、半夏、豆蔻、升麻。未免過于辛燥。曷不去此加入麥冬、五味以滋化源。佐白虎以化胃熱。
蘭香以除陳氣。與歸脾湯中用木香之意不殊?;蛴谥袢~石膏湯中。加知母、蘭香尤妥。
生津甘露飲 治上焦熱渴。
蘭香飲子去防風(fēng)、半夏。加當(dāng)歸、麥冬、山梔、黃連、黃柏、藿香、木香。
駐車丸(千金)
治陰虛下痢發(fā)熱。膿血稠粘。及休息痢。
阿膠(三兩) 黃連(炒黑) 當(dāng)歸(各兩半。) 干姜(炮。一兩)上四味。搗篩。醋煮阿膠為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晝夜三服。米飲下。三車運精氣神。
分治三焦。以調(diào)適陰陽。
此因陽熱過旺。陰精受傷。故用黃連以駐鹿車之驟。干姜以策牛車之疲。阿膠以 羊半車之陷。
當(dāng)歸以和精氣神之散亂也。
阿膠丸 治冷熱不調(diào)。傷犯三陰。腹痛下膿血。
駐車丸本方膠、連各二兩。歸、姜各一兩。加木香、黃芩、赤石脂(醋 。水飛。) 龍骨(醋 。水飛。)各一兩。濃樸(姜制。)半兩。米飲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晝二夜一服。米飲下。
歸連丸 治陰虛下痢五色。及孕婦噤口赤痢。
駐車丸去干姜。本方用阿膠二兩。歸、連各一兩。加黃芩、黃柏(炒黑。)各半兩。蘄艾兩半。
上除膠、艾為細(xì)末。以醋二升煮艾至一升。去滓入膠烊化為丸。綠豆大每服六七十丸。晝夜三服。
米飲下。
阿膠梅連丸 治陰虛下痢五色。至夜發(fā)熱。
駐車丸本方用膠、連各三兩。當(dāng)歸一兩五錢。炮姜一兩。加黃柏、(炒黑。)赤芍藥、赤茯苓、烏梅肉(炒枯。)各一兩五錢。醋煮阿膠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晝夜三服。米飲下。
千金黃連湯 治赤白痢。
駐車丸本方用阿膠三錢。黃連、當(dāng)歸各錢半。炮姜一錢。加黃柏、(炮黑。)甘草(炙。)各一錢。酸石榴皮錢半。上除阿膠。水煎去滓。納膠烊化。溫分三服。
佐金丸
治肝經(jīng)郁熱。吐酸綠青黃水。
川黃連(六兩。) 吳茱萸(揀去閉口者。取凈一兩。同黃連煎干。)為細(xì)末。米飲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白術(shù)陳皮湯或加味逍遙散作湯送下。
抑青丸 治肝火脅下急痛。
佐金丸二味等分。制法如前。制過揀去吳茱萸。取黃連焙燥。一味為末。滴水為丸。每服四五十丸。
空心沸湯臨臥陳酒送下。
酒煮黃連丸 治心火亢盛。外內(nèi)俱熱。及伏暑發(fā)熱嘔吐。
佐金丸去吳茱萸。用黃連一味。酒煮焙燥為末。滴水為丸。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沸湯下。
香連丸(局方) 治下痢赤白相兼。白多于赤者。
佐金丸如前制過。去吳茱萸加木香一兩。醋糊丸。每服五十丸、米湯、砂仁湯任下。
戌己丸(局方) 治濕熱泄痢。腹痛不止。
佐金丸加白芍六兩。神曲糊丸??招拿诇?、砂仁湯、蘄艾湯任下。
大補丸
治陰火亢極。足脛疼熱。不能久立。及婦人火郁發(fā)熱。
濃黃柏(鹽酒拌。陳米飯上蒸。每蒸必拌。炒黑亮如漆為度。)炒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醇酒下。如服之不應(yīng)。每斤加濃肉桂一兩。
潛行散 治濕熱足膝腫痛。
大補丸(用姜汁拌炒數(shù)次。)為末。每服錢半??招拇季葡隆?
大補陰丸 治陰虛火旺。煩熱易饑。足膝疼熱。
大補丸四兩加知母四兩。熟地黃、龜版各六兩。豬脊髓和蜜丸。梧子大。空心姜鹽湯下五十丸。
滋腎丸 治陰虛大渴。小便澀痛熱起足心。
大補丸十分。加知母七分。肉桂一分。滴水為丸。食前沸湯下七八十丸。凡熱在足心。直沖股內(nèi)而入腹者謂之陰火。起于涌泉之下。雖熱而不發(fā)渴。為熱在膀胱。此方主之。
虎潛丸 治下體痿弱。
大補丸三兩加龜版、熟地各三兩。知母、牛膝各二兩。白芍藥、鎖陽、虎脛骨、當(dāng)歸身各一兩五錢。
炮姜半兩。醇酒為丸。侵晨淡鹽湯下三錢。痿而厥冷。加熟附子半枚。虎體陰性。剛而好動。故欲其潛。
使補陰藥咸隨其性。潛伏不動。得以振剛勁之力。則下體受蔭矣。其膝脛乃筋骨結(jié)聚。功力最優(yōu)。
若用掌骨各隨患之前后左右取用。不必拘于左前為善也。
加味虎潛丸 治痿濡而厥。
虎潛丸去知母加人參、黃 、山藥、枸杞各二兩。五味子一兩。
二妙散 治身半以下。濕熱疼重而腫。
大補丸(改用姜汁制數(shù)次。凈。)加茅山蒼術(shù)(去皮。切。麻油拌炒。凈。)等分為散。姜汁調(diào)。每日空心溫酒送二錢。本方加肉桂名三妙散。
金液丹(局方)
治陰極發(fā)躁。厥冷脈伏。爪甲唇青。水腫脈伏。小便不通。陰結(jié)畏寒。大便秘。
明凈硫黃五兩。研細(xì)水飛入煬成罐內(nèi)。水調(diào)赤石脂末封口。鹽泥通身固濟(jì)候干。三足釘釘于地。
將罐放釘上。慢火燒養(yǎng)七晝夜。再加頂火。用炭十斤為度。候冷取出研細(xì)。每末一兩用蒸餅一兩。
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白湯送下。陰極冷甚者服百丸。
靈砂丹(局方) 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最能鎮(zhèn)墜虛火。升降陰陽。和五臟。助真元。
水銀(四兩。) 硫黃(一兩)上二味新銚內(nèi)炒成砂子。入水火鼎 煉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棗湯、米湯、井花水、人參湯任下。量病輕重。可增至五七丸。忌豬羊血綠豆粉冷滑之物。又法。入煬成內(nèi)。赤石脂封口。鹽泥固濟(jì)。三足釘釘打火。盞內(nèi)置水勿令干。候三炷香足為度。
二氣丹 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結(jié)?;驗a或吐。
硝石 硫黃(等分。)右為細(xì)末。銀石器內(nèi)炒黃色。再研細(xì)。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新汲井花水下。
不應(yīng)更服。
玉真丸 治腎厥頭痛四肢逆冷。
硝石 硫黃(二味同制如二氣丹。) 石膏(生。) 半夏(湯泡七次。等分。)為末姜汁和神曲丸。食后姜湯下二三十丸。虛寒甚者。加鐘乳粉。
半硫丸(局方) 治高年冷秘虛秘。及 癖冷氣。
硫黃(醋 。柳木槌碎。研) 半夏(湯泡。曬干為末。)上二味等分。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蒸餅糊。杵數(shù)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空心。無灰酒或生姜湯任下。婦人。醋湯下。
養(yǎng)正丹(局方) 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元陽虧損。氣短身羸。及中風(fēng)痰盛涎潮不省人事。
傷寒陰盛自汗唇青。婦人血海久冷。
水銀 黑錫(與水銀結(jié)成砂子。) 硫黃(研。) 朱砂(水飛。各一兩。凈)用鐵銚熔化黑錫入水銀。將柳木槌攪次下朱砂。攪令不見星子。下少時。方入硫黃末。急攪成汁。
和勻。如有焰以醋灑之。候冷取出研細(xì)。煮糯米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鹽湯或棗湯、人參湯任下。或丸如芡實。囫圇服一丸。得睡勿驚覺。
來復(fù)丹(局方) 治上盛下虛。里寒外熱。及伏暑泄瀉如水。
硝石 硫黃(同硝石為末。銀石器內(nèi)慢火炒。柳木槌攪之。不可猛火以傷藥力。) 太陰元精石(水飛。) 青皮(去穣。) 陳皮(去白。各一兩) 五靈脂(酒飛。去砂石。澄定曬干。二兩。)為末。古法以醋和丸。米飲下。因醋易霉壞。今改用米飲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招拇诇?。
黑錫丹(局方) 治真元虧憊。陽氣不固。陰氣逆沖。三焦不和。冷氣刺痛。腰背沉重。
男子精冷滑泄。婦人白帶清冷及陰證陰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吞百丸。即使回陽。大能升降陰陽。
墜痰定喘。
沉香 附子(炮) 胡蘆巴(酒浸。炒) 陽起石( 。飛。) 補骨脂 舶上茴香 肉豆蔻(煨)金鈴子(酒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兩。) 肉桂(半兩。) 黑錫(熔。去渣。) 硫黃(各二兩。)上用黑錫入鐵銚內(nèi)熔化。入硫黃如常法制。結(jié)成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xì)。余藥并細(xì)末和勻。
自朝至暮。研至黑光色為度。酒曲糊丸。如梧子大。陰干。藏鉛罐內(nèi)。每服四五十丸??招柠}湯或棗湯、姜湯任下。婦人艾湯下。急證可投百丸。
三和丹 治一切陰寒。諸藥不效者。
養(yǎng)正丹十丸。來復(fù)丹二十丸。黑錫丹三十丸。鹽湯、棗湯、姜湯、人參湯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