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為丸。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臨臥溫水服。濕熱腰脅腫滿。加甘遂一兩。遍身走注疼痛。
加白芥子一兩。久毒熱腫腹痛。加芒硝一兩。關節(jié)不利。加羌活一兩。腸胃結滯。加郁李仁一兩。
腰腿沉重。加商陸一兩。本方去黃連、川芎、薄荷。名導水丸。戴人取伊芳尹三黃丸變?yōu)樯褴和琛C苛畈』贾烈瓜确儆嗔!@^以浚川散投之。五更當下。種種病出。投下少許。再以和膈藥服之。以利為度。有五日一下者。三日一下者。病輕者一二服止。重者五六度方愈。是擒縱緩舒之妙。臨病制宜。非可言諭。自非老年諳練有大負者。焉敢效諸行事耶。詳方后云。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
乃峻藥緩攻之成法。此言每令病患先服百余丸。急乘元氣未漓。為之迅掃各有至理。不可以此礙彼也。
浚川散 治水腫脹急。大便不通。大實大滿證。
三黃丸去芩、連。用大黃一兩。加牽牛頭末、郁李仁各一兩。芒硝、甘遂各半兩。木香三錢。
為散。每服二錢。入生姜自然汁。和如稀糊服。按此乃下水積之峻藥。火熱怫郁。水液不能宣通。
停滯而生濕熱。在陽不去。則化氣而為脹。在陰不去。則化積而成形。世俗不省內(nèi)經(jīng)留者攻之。
但執(zhí)補燥之劑。怫郁轉(zhuǎn)加而病愈甚也。戴人曰。養(yǎng)生與攻病。本自不同。今人以補藥治病。宜乎不效也。
十棗湯(玉函)
治懸飲內(nèi)痛。脅下有水氣。脈弦數(sh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泡去骨。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棗肥者十枚擘。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補天石。加生姜汁。傷寒五法。加肉桂。)神 丸 治陽水腫脹。大小便秘。
十棗湯本方各一兩。加大黃二兩。黑牽牛頭末四兩。輕粉一錢。煮紅棗肉為丸。初服五七丸。
日三服。漸加。快利為度。按此方守真本仲景十棗湯加牽牛、大黃、輕粉三味。較十棗倍峻。
然作丸緩進。則威而不猛。其法最良。其于神 丸中。加青皮、陳皮、木香、檳榔各半兩。名舟車神 。已屬蛇足。更于舟車丸中。加入乳香、沒藥。名除濕丹。風斯愈下。殊不足法。
控涎丹 治脅下痰積作病。
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等分為末。曲糊丸。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驚疾。加朱砂、全蝎。
酒痰。加雄黃、全蝎。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延胡索、蓬術。臂痛。加桂枝、姜黃。
痰嗽。加風化硝。寒痰。加丁香、肉桂、胡椒。甘遂直達涎結之處。大戟能攻胸脅之涎。白芥子能破支結之飲。此攻痰涎之峻劑也。凡形盛色蒼氣壯脈實人有上證。但服此藥數(shù)服。其病如失。
后以六君子調(diào)補。若氣虛皎白。大便不實。小便清利者誤服。不旋踵而告變矣。
五苓散(玉函)
治傷寒表里未解。渴而小便不利。
白術(生) 茯苓 豬苓(各二錢) 澤瀉(三錢) 桂(一錢)上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或生料煎服。溫覆取微似汗。按五苓散。本治太陽經(jīng)邪犯本。渴而小便不利。飲水即吐之水逆。故用二苓、澤、術。利水生津。又需桂以蒸動其津。
則渴者自不渴矣。后人不達此義。每用五苓治陰虛泉竭之證。重涸其水。發(fā)熱發(fā)渴。勢必轉(zhuǎn)加。
豈方之咎歟。況有去桂而用四苓者。曷知此方全賴桂之辛溫。則術不至壅滿。用方者當須識此。無愧圣賢一脈。
豬苓湯(玉函) 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及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五苓散去術、桂。加滑石、阿膠等分。水煎去滓溫服。日三。按此太陽少陰藥也。五苓散用術以導水滋干。即兼桂之辛溫以蒸動其津氣。此用滑石之清熱利水。即兼阿膠之甘潤以保護其血液。汗乃血之液。故汗出多而渴者禁用。
豬苓散(金匱) 治嘔吐思水。
五苓散去澤瀉、桂。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澤瀉湯(金匱) 治支飲眩冒。
五苓散去豬苓、茯苓、桂。
茯苓澤瀉湯(金匱) 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
五苓散去豬苓。加甘草、生姜。(家秘。加蘆根。)茯苓戎鹽湯(金匱) 治胞中精枯。血滯小便不利。
五苓散去豬苓、澤瀉、桂。加戎鹽。(即青鹽)桂苓丸 治腎氣上逆。水泛為痰。逆沖膈上。及冒暑煩渴。飲水過多。腹脹小便不利。
五苓散去豬苓、澤瀉、白術。用桂一兩。茯苓二兩。蜜丸。沸湯下二錢。日三服(作湯名桂苓飲。)桂苓甘露飲 治溫熱病。小便不通。煩渴引飲。
五苓散加真寒水石、石膏、滑石。
四苓散 治小便赤澀脹痛。及溫熱時行煩渴。
五苓散去桂。
茵陳五苓散(金匱) 治黃癉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茵陳蒿。
春澤湯 治氣虛傷濕。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人參。
葶藶木香散 治陽水腹脹。大小便秘。
五苓散加葶藶、木香、木通、滑石、甘草。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治暑月小便不利。
滑石(水飛。六兩) 甘草(炙。六錢。生。四錢。)為散。清水調(diào)服二三錢。發(fā)散溫病熱病。加蔥白五七莖。香豉四合。水煎溫服。老人虛人。及病后傷津。小便不利禁用。此方加蔥、豉煎服。則兼散表邪。加吳茱萸則治白痢。加紅曲則治血痢。
加炮姜則兼消飲食。加神砂則兼退心火。加青黛則散肝火。加薄荷則清肺熱。加石膏則除胃熱。其入通圣雙解、解毒等方。隨證配合。未遑枚舉。
辰砂六一散 治暑月驚悸多汗。小便澀痛。
益元散一料。加辰砂一錢。(飛。)蒲灰散(金匱) 治皮水小便不利而渴。
益元散去甘草。用滑石三分。加蒲灰七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金匱) 治消渴小便不利。小腹脹痛有瘀血。
益元散去甘草。加亂發(fā)、(燒)白魚(炙。)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白虎湯(玉函)
治熱病壯熱煩渴。及中 煩熱而渴。
石膏(八錢。生用。碎。)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炙) 粳米(半合。)水煎溫分三服。一日盡飲之。
人參白虎湯(玉函。即白虎加人參湯。) 治熱病舌干。大渴發(fā)熱背寒。
白虎湯加人參。
桂枝白虎湯 治溫病感冒客邪而渴。及溫瘧先熱后寒。
白虎湯加桂枝。
蒼術白虎湯 治濕溫身熱足冷。
白虎湯加蒼術。
竹葉石膏湯(玉函) 治大病后煩熱作渴。
白虎湯去知母。加竹葉、人參、半夏、麥門冬。
既濟湯 治上熱下寒。
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子三五分。
清熱解毒湯 治時疫大熱。
白虎湯去粳米。加人參、羌活、升麻、葛根、白芍、黃芩、黃連、生地黃、生姜栝蔞葛根湯 治風溫無大熱而渴。
白虎湯去知母、粳米。加人參、栝蔞根、葛根、防風。按此湯治風溫無大熱而渴。夫既無大熱。
則不當渴矣。既渴必非無大熱也。緣風溫之熱邪內(nèi)蘊。故借白虎加人參湯。裁去知母、粳米。加栝蔞根以清熱解渴。葛根以布胃行津。防風以開表散邪。人參、甘草佐石膏、栝蔞以化熱。性雖甘溫。
當無助長伏邪之虞。
大青湯 治斑子熱毒。
白虎湯去粳米。加大青、黑參、木通、生地黃、荊芥、竹藥。
玉露散 治小兒傷熱。吐瀉色黃。
白虎湯去知母、粳米。加寒水石。(如無真者。滑石代之。)為散。每服半錢匕至一錢匕。沸湯調(diào)。
日三服。薛立齋云。若飲食如常。作瀉飲冷。宜用此藥。若食少體倦。喜飲熱湯。此脾氣虛陷。
宜六君子湯加升、柴。此方切禁。
蘭香飲子 治消中能食而瘦。大渴便秘。
白虎湯去粳米。加人參、生甘草、蘭香、(俗名香草。)防風、升麻、桔梗、連翹、半夏、白豆蔻。按消中為脾胃積熱。故東垣本人參白虎而立蘭香飲子。內(nèi)經(jīng)所謂治之以蘭。除陳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