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0章 祖方(3)

  • 張氏醫通
  • 佚名
  • 4982字
  • 2015-12-26 17:20:50

四逆湯去甘草。 四逆湯用姜、附之辛熱恢復其陽。即用甘草以緩其性。使之徐行以達四末。專為始病便見厥逆。脈沉不發熱者而設。即太陰自利腹痛。厥陰下利拘急。總不出此。以厥陰之邪。無不由少陰而入也。非但三陰俱可取用。并太陽之頭痛。發熱脈沉。亦須用此。先救其里。然后解表。方為合轍。而少陰病晝日煩躁。用干姜附子湯。即四逆湯中除去甘草。專用二味以迅掃陰霾。與白通立法無異。以意逆之。四逆一方。太陽尚所攸賴。白通二例。與厥陰獨無干預耶。雖厥陰經中。但有通脈。而無白通。詳二方止互更一味。通脈有甘草而無蔥白。白通有蔥白而無甘草。一取甘緩以徐復欲絕之脈。一去甘草以急追將脫之陽。皆用豬膽以除假熱。白通專用蔥白以通真陽。又恐蔥白性升引領姜、附上僭。故以人尿折而下之。其通脈本方。雖無蔥白。方后便有面赤加蔥之例。蔥白既可加用。人尿獨不可加用乎。況厥陰五內風木。得無面赤戴陽。可用蔥白之治乎。上法皆末流之挽。無問直中沉寒。傳經壞病。病氣至此轉逆。元氣至此殆盡。非始病便見脈沉發熱之比。縱兩感勢劇。尚有麻黃附子細辛湯。盡力可救。與前太陽例中先后救里解表之法。互相揮發。辨治之微。惟在頭之痛與不痛為確據也。精義至此。盡情剖露。后世略不加察。妄立兩感之方。總未達長沙萬一耳。

回陽返木湯 治陽虛躁渴。面赤戴陽。欲坐臥泥水中。脈來無力欲絕者。

四逆湯加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臘茶、陳皮。面赤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泥漿水澄清煎服。入白蜜五匙。冷服取汗。 此以白通合生脈。治陰極似陽。最為神妙。加用臘茶、漿水等味當矣。但陳皮一味。似屬不必。當知人參既合姜、附。其勢 張。奚藉陳皮發揚之力哉。

羌活附子散 治胃冷呃逆。

四逆湯去甘草。本方用附子半兩。干姜二錢。加羌活、茴香各半兩。木香一錢。為散。每服二錢。入鹽一字。水煎微溫服。

木香散 治虛寒滑泄不止。

四逆湯本方用甘草、干姜各二兩。附子一兩。加丁香、木香、肉豆蔻、廣藿香、訶子肉、赤石脂各一兩。為散。每服三錢。

陳米湯上。(世本。無炮姜。多當歸。)冷香飲子 治中暑內挾生冷凍飲料食。腹痛瀉利。

四逆湯去干姜。本方甘草、附子各一錢。加草果仁、橘紅各一錢。生姜五片。浸冷服之。

漿水散 治中暑泄瀉。多汗脈弱。

四逆湯本方三味各用五錢。加肉桂五錢。良姜、半夏各二錢五分。(二味俱醋炒) 漿水煎。去滓冷服。 按漿水乃秫米和曲釀成。如醋而淡。今人點牛乳作餅用之。或用真粉作。納綠豆者尤佳。

茵陳四逆湯 治陰黃脈沉細。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四逆湯本方用炮姜一錢五分。附子、甘草各一錢。加茵陳蒿一錢五分。

茵陳附子干姜湯 治陰黃脈沉細。

四逆湯去甘草。用熟附三錢。炮姜二錢。加白術二錢。豆蔻、枳實、半夏、茯苓、澤瀉、橘紅各八分。茵陳蒿一錢。生姜五片。

理中湯(玉函金匱名人參湯)

治胸痹心胸痞氣。霍亂吐瀉不渴。一切脾胃虛寒。嘔吐清水。飲食不入。完谷不化。

干姜(炮。半錢至一錢) 人參(一錢至三錢) 白術(炒焦。一錢至二錢) 甘草(炙。半錢至一錢)上四味。水煎。去滓。溫服。 腸胃虛脫。完谷不化者。煉白蜜丸彈子大。沸湯研。和滓。

日三夜二服。名理中丸。

附子理中湯 治下焦虛寒。火不生土。泄瀉嘔逆。

理中湯加熟附子。 按方中用參三錢。僅可用附一錢。若峻用溫補。用參一兩。方可加附三錢。如尋常小劑。用參一錢。止可用附三分。設不審此。而附過于參。下咽之后。壯火食氣。反招竭澤之殃。制劑不可不講。

桂枝人參湯(玉函) 治挾熱利不止。心下痞硬。

理中湯加桂枝。

枳實理中湯 治胃虛挾食。及結胸本虛。不能受攻者。

理中湯加枳實、茯苓。千金加半夏、濃樸、附子。治胸中悶。亦可用陳米飲或蒸餅丸服。

治中湯 治冷食結滯。

理中湯加青皮、陳皮。

連理湯 治胃虛挾食。痞滿發熱。

理中湯加黃連、茯苓。

理苓湯 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理中湯合五苓散。

金匱干姜人參半夏丸 治妊娠胃寒。嘔吐不止。

理中湯去白術、甘草。本方干姜、人參各一兩。加半夏二兩。姜汁糊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甘草干姜湯(玉函) 治胃中陽虛。咽干煩躁吐逆。

理中湯去人參、白術。

金匱三物大建中湯 治胸中大寒。嘔吐不能食。及少腹冷積作痛。

理中湯去白術、甘草。本方干姜用四錢。人參用三錢。加蜀椒半合。(去閉口者。炒去汗)水煎。去滓。納膠飴半杯。微火再煎溫服。如炊頃。少飲稀粥一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甘姜苓術湯(金匱。一作腎著湯) 治腰以下重著而痛。

理中湯去人參加茯苓。 腎著者。腎受濕著而重痛。故以燥濕為務。非腎虛腰痛可渾用也。

滲濕湯(局方) 治濕滯經絡。腰下重著而痛。

理中湯去人參。加蒼術、茯苓、橘紅、丁香、姜、棗。

大順散(局方) 治暑熱引飲過多。霍亂吐瀉。

理中湯去人參、白術。本方甘草、干姜各半兩。加肉桂、杏仁(去皮尖。)各三錢。先將甘草同白砂炒。次入干姜。

卻下杏仁。炒過篩去砂。合桂為散。每服三錢。沸湯調服。

烏梅丸(玉函) 治蛔厥。

理中湯去白術、甘草。加烏梅、黃連、黃柏、附子、蜀椒、桂枝、細辛、當歸。以苦酒漬烏梅一宿。蒸之五升米下。

飯熟去核搗成泥。與蜜杵丸。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千金治久痢諸藥不瘥。本方去細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換桂心。

半夏瀉心湯(玉函)

治心下痞滿不痛。

半夏(五錢。泡) 干姜(炮)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三錢) 黃連(一錢) 大棗(四枚。擘)上七味。水煎。溫分三服。

生姜瀉心湯(玉函) 治心下痞硬。下利腹鳴。

半夏瀉心湯減干姜二錢。加生姜四兩。

甘草瀉心湯(玉函) 治胃虛痞滿。誤下利不止。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加用甘草一錢。

黃連湯(玉函) 治胃中寒熱不和。心下痞滿。

半夏瀉心湯去黃芩。減人參一錢。加桂枝三錢。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玉函) 治胃虛客熱痞滿。

半夏瀉心湯去半夏、甘草、大棗。加川黃連二錢。

局方七氣湯

治七情郁結于中。心腹絞痛。服寬膈破氣藥轉劇者。投此即效。

人參(錢半至三錢) 甘草(炙。一錢) 肉桂(一錢至錢半) 半夏(一錢至錢半) 生姜(七片)上五味。水煎。空心腹。 千金。加吳茱萸名奔氣湯。

深師七氣湯 治七氣為患。氣寒而熱。嘔瀉痞滿。

七氣湯加干姜、吳茱萸、枳實、橘皮、桔梗、芍藥、干地黃、黃芩。

三因七氣湯 治七氣致病。嘔逆痞悶。腹脅脹痛。

七氣湯加濃樸、白芍、茯苓、橘皮、蘇葉、大棗。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沖作痛。

七氣湯去人參易觀桂。加香附、青皮、陳皮、桔梗、蓬術、藿香、益智仁、大棗。

大七氣湯 治積滯 瘕結聚。隨氣上下。心腹 痛。小腹脹滿。二便不利。

指迷七氣湯去半夏、姜、棗。加山棱。

橘皮干姜湯 治干嘔吐逆。吐涎沫而噦。

七氣湯去半夏加干姜、橘皮、通草。

蘇子降氣湯(局方 千金本名紫蘇子湯) 治腳弱上氣。凡痰涎壅盛。肺滿咳嗽。服之氣降即安。

七氣湯去人參。加蘇子三錢。橘紅一錢。當歸、前胡、濃樸各五分。大棗一枚。

溫肺湯 治肺胃虛寒。咳嗽嘔逆。大便不實。

七氣湯加橘紅、干姜、木香、鐘乳。 局方。去人參、木香、鐘乳。加細辛、杏仁、芍藥、五味子。

半夏溫肺湯 治寒痰咳嗽。心下汪洋。胃氣虛寒者。

七氣湯加橘紅、赤茯苓、細辛、桔梗、旋復花、白芍。

參蘇溫肺湯 治肺受寒而喘嗽。

七氣湯加橘紅、木香、桑白皮、紫蘇、茯苓、白術、五味子。冬月。更加不去節麻黃三分。

崔氏八味丸(金匱作湯。名生料八味丸)

治腎臟真陽不足。火不歸原。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肉 干山藥(微焙。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 白澤瀉(去毛。各三兩) 附子(童便浸煮。去皮臍。切) 肉桂(去粗皮。勿見火。各一兩)上八味。為末。煉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鹽湯。臨臥時溫酒下。以美膳壓之。

金匱腎氣丸八味丸肉桂易桂枝。

錢氏六味丸(一名六味地黃丸 作湯。名生料六味丸) 治腎水真陰不足。

八味丸去桂、附。方中熟地黃用縮砂蜜八錢制。 按金匱八味腎氣地黃本無縮砂之制。以中有附子之雄。肉桂之竄也。錢氏裁去二味。治小兒解顱等證。雖曰素稟腎虛。而純陽未動。地黃不制可也。后世借治真陰不足。乃用縮砂制地黃。不特無減食作瀉之虞。服后連噯數聲。氣轉食運。脾腎安和。其陽生陰長之妙。世都莫知。茲特表而出之。

加減六味丸 治陰虛咳嗽。吐血骨蒸。及童勞晡熱消瘦等證。

六味丸去山茱萸。加葳蕤四兩。亦可作膏。

河車六味丸 治稟質素虛。將欲成勞。

六味丸本方用紫河車熬膏丸服。

都氣丸 治腎水不固。咳嗽精滑。

八味丸去桂、附。加五味子一兩。

七味丸 治腎虛火不歸根。游散在上在外。

八味丸去附子。(一方。桂用二兩)加減八味丸 治腎虛火不歸源。哄熱咳嗽。

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兩。

濟生腎氣丸 治腎氣不化。小便澀數。

八味丸本方用茯苓三兩。熟地四兩。山藥、山萸、丹皮、澤瀉、肉桂各一兩。附子五錢。加牛膝、車前各一兩。 此本金匱腎氣方中諸藥。各減過半。惟桂、苓二味。仍照原方。為宣布五陽。開發陰邪之專藥。更加牛膝、車前。為太陽厥陰之向導。以肝為風木之臟。凡走是經之藥。性皆上升。獨牛膝通津利竅。下走至陰。車前雖行津液之府。而不傷犯正氣。故濟生方用之。詳金匱腎氣用桂枝而不用肉桂者。陰氣固結于內。勢必分解于外。則腎氣得以流布周身。而此既用牛膝引入至陰。又需桂、附蒸動三焦。不特決瀆有權。膀胱亦得以化。所以倍用肉桂。暗藏桂苓丸之妙用。愈于五苓十倍矣。但方中牛膝滑精。精氣不固者勿用。

清金壯水丸 治腎臟水虧火旺。蒸熱咳嗽。

八味丸去桂、附。加麥門冬三兩。(去心)五味子一兩。

納氣丸 治脾腎皆虛。蒸熱咳嗽。倦怠少食。

八味丸去桂、附。加沉香一兩。砂仁二兩。如泄瀉少食者。用干山藥末。調糊代蜜為丸。

香茸八味丸 治腎與督脈皆虛。頭旋眼黑。

八味丸去桂、附。加沉香一兩。鹿茸一具。

十補丸 治稟賦陽虛。下體無力。小兒解顱。脛軟膝蓋不生。

八味丸加鹿茸一具。五味子一兩。

金匱枳術湯

治水腫心下如盤。邊如旋盤。

枳實(十枚) 白術(二兩)上二味。水煎。溫分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枳術丸 治脾不健運。飲食不化。

枳術湯用枳實一兩。白術二兩。荷葉裹米燒飯為丸。米湯下七八十丸。

海藏曰。東垣枳術丸。本仲景枳術湯。至晚年道進。用荷葉燒飯為丸。取留滓于胃也。太無曰。金匱治水腫心下如盤。故用湯以蕩滌之。東垣治脾不健運。故用丸以緩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香砂枳術丸 治氣滯宿食不消。

枳術丸加木香、砂仁各半兩。

橘半枳術丸 治痰食兼并不化。

枳術丸加橘皮、半夏各半兩。

深師消飲丸 治停飲胸滿嘔逆。腹中水聲。不思飲食。

枳術丸加茯苓一兩。炮姜半兩。姜汁調。神曲煮浮糊丸梧子大。淡姜湯或沸湯米湯任下三四十丸。

按此即腎著湯去甘草之緩中。易枳實以導滯也。

平胃散(局方)

治胃中宿食不化。藜藿人宜之。

蒼術(泔浸去皮。麻油拌炒黃。四兩) 濃樸(去皮。姜汁炒) 陳皮(泡。去浮白) 甘草(炙。各三兩)上四味。為散。每服四五錢。加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香連平胃散 治食積發熱。腹痛作瀉。

平胃散加姜汁炒川連二兩。木香一兩。

不換金正氣散(局方) 治時氣不正。感冒夾食。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時氣。加香豉。

藿香正氣散(局方) 治水土不服。感冒時氣夾食。

平胃散換白術。加藿香、紫蘇、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姜、棗。(古本。無大腹皮。有蒼術)人參養胃湯(局方) 治食滯痞滿。寒熱痞瘧。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人參、茯苓、草果、姜、棗、烏梅。

參苓平胃散 治脾虛飲食不化。大便不實。

平胃散加人參、茯苓。

白鳳膏 治少年稟氣不足。因飲食饑飽所傷。致成虛損。形體羸弱。日晡潮熱。腹脹氣急。脈來弦數者。

平胃散四兩。加參、苓各一兩。京棗四兩。去核。逐一填入前藥。入烏嘴白鴨腹內。男雌女雄。制法如烏骨雞丸。

此葛可久方。丸以蒸餅。取緩留胃脘而和中氣之傷也。蓋參、苓平胃。原非補益腎水之藥。予嘗借此以治飲食內傷。中氣不和。發熱羸瘦之證。往往獲效。詳方名白鳳者。以鳧字下幾字。加于鳥字以上也。且丸以膏名。取脂膏之義。藏機法也。

濃樸湯 治脾胃虛寒。作脹。腹中時痛時止。

平胃散去蒼術加茯苓、干姜。潔古。加半夏、枳實、姜、棗。

除濕湯 治濕熱痞滿不食。

平胃散加半夏、茯苓、白術、藿香、生姜、大棗。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不能飲食。腹鳴泄瀉。

平胃散去濃樸加羌活、防風、升麻、柴胡、豬苓、澤瀉、麥芽、神曲。

五積散(局方) 治感冒內挾冷食。脾陰受傷。表里俱病。

平胃散加麻黃、桂枝、炮姜、半夏、茯苓、枳殼、桔梗、白芍、當歸、川芎、白芷。每服四五錢。生姜三片。蔥白三莖。水煎。去滓熱服。溫覆取微汗。

調中湯 治食積類傷寒。及手足四肢發陰斑。

平胃散加枳實、白術、干姜、黃連、山楂、神曲、草果。水煎。去滓。磨木香調服。

胃苓湯 治飲食停積。浮腫泄瀉。脈證俱實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梦县| 民权县| 浠水县| 三穗县| 托里县| 关岭| 德令哈市| 武山县| 甘肃省| 防城港市| 乌兰察布市| 天门市| 江口县| 永川市| 和田市| 井研县| 左权县| 遵化市| 泾源县| 沂水县| 卓资县| 华蓥市| 锡林浩特市| 隆德县| 德惠市| 广汉市| 岳阳市| 唐海县| 武冈市| 阿合奇县| 怀柔区| 竹溪县| 宝兴县| 南投县| 福鼎市| 石渠县| 专栏| 武川县| 穆棱市| 长汀县|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