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血結而膿未成,當亟以瀉肺之法奪之。亦必其人表證盡入于里,因勢利導,乃可為功。所附之方項下,純是表證,何其甘悖仲景而不辭,然亦具有高識遠意,必因其里證不能少待,不得不用之耳。其云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情可識矣。論其常,則當升散開提者,且未可下奪。論其急,則當下奪者,徒牽制于其外,反昧膿成則死之大戒,安得以彼易此哉!論《金匱》越婢加半夏湯 小青龍加石膏湯 法云∶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又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前一方,麻黃湯中以杏仁易石膏,而加姜棗,則發散之力微而且緩。后一方中,以證兼煩躁,宜發其汗,麻桂藥中加入石膏,其力轉猛,然監以芍藥、五味子、干姜,其勢下趨水道,亦不至過汗也。越婢方中有石膏無半夏,小青龍方中有半夏無石膏,觀二方所加之意,全重石膏、半夏二物協力建功。石膏清熱,借辛溫亦能豁痰。半夏豁痰,籍辛涼亦能清熱。不然,石膏可無慮,半夏在所禁矣。前麥門冬方中,下氣止逆,全借半夏入生津藥中。此二方,又借半夏入清熱藥中,仲景加減成方,無非生心化裁,后學所當神往矣。再論肺痿、肺癰之病,皆燥病也。肺稟清肅之令,乃金寒水冷之臟。火熱熏灼,久久失其清肅,而變為燥。肺中生癰,其津液全裹其癰,不溢于口,故口中辟辟然干燥。肺熱成痿,則津液之上供者,悉從燥熱化為涎沫濁唾,證多不渴。較胃中津液盡傷,母病累子之痿,又大不同。只是津液之上輸者,變為唾沫,肺不沾其惠澤耳。若夫痿因津液不能滅火,反從火化,累年積歲,肺葉之間,釀成一大火聚。以清涼投之, 格不入矣。然雖 格,固無害也。設以燥熱投之,以火濟火,其人有不坐斃者乎?半夏燥藥也,投入肺中,轉增其患,自不待言。但清涼既不能入,惟燥與燥相得,乃能入之,故用半夏之燥,入清涼生津藥中,則不但不燥,轉足開燥,其濁沫隨逆氣下趨。久久津液之上輸者,不結為涎沫,而肺得沾其漬潤,痿斯起矣。人但知半夏能燥津液,孰知善用之,即能驅所燥之津液乎?此精蘊也。
附方 六方,系孫奇輩采附《金匱》者,論具本方之下。
《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千金》甘草湯。
《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外臺》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為肺癰。
【律四條】凡肺痿病,多不渴。以其不渴,漫然不用生津之藥,任其肺日枯燥,醫之罪也。以其不渴,恣膽用燥熱之藥,勢必不救,罪加等也。
凡治肺痿病,淹淹不振,如魯哀朝,雖孔圣不討三家 竊,但扶天常,植人紀,嘿維宗社耳。故行峻法,大驅涎沫,圖速效,反速斃,醫之罪也。
凡治肺癰病,須與肺痿分頭異治。肺癰為實,肺痿為虛;肺癰為陽實,肺痿為陰虛;陽實始宜散邪,次宜下氣。陰虛宜補胃津,兼潤肺燥。若不分辨而誤治,醫殺之也。
凡治肺癰病,以清肺熱,救肺氣,俾其肺葉不致焦腐,其金乃生。故清一分肺熱,即存一分肺氣。而清熱必須滌其壅塞,分殺其勢于大腸,令濁穢膿血,日漸下移為妙。若但清解其上,不引之下出,醫之罪也。甚有惡其下利奔迫,而急止之,罪加等也。
肺癰肺痿門
肺癰肺痿門方
《金匱》甘草干姜湯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金匱》射干麻黃湯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兩) 麻黃(四兩) 生姜(四兩) 細辛(三兩) 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金匱》皂莢丸 皂角(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金匱》濃樸麻黃湯 濃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金匱》澤漆湯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 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服盡。
《金匱》麥門冬湯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匱》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熬令黃色,糊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金匱》桔梗湯 桔梗(二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金匱》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干姜(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外臺》炙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甘草(三兩炙) 桂枝 生姜(各三兩) 麥門冬(半斤) 麻仁(半升) 人參 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盡,溫取一升,日三服。 按∶炙甘草湯,仲景傷寒門內治邪少虛多,脈結代之圣方也。
一名復脈湯,《千金翼》用之以治虛勞,即名為《千金翼》炙甘草湯。《外臺》用之以治肺痿,即名為《外臺》炙甘草湯。
蓋以傷寒方中,無治虛勞無治肺痿之條,而二書有之耳。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于二病哉?昌每用仲景諸方,即為生心之化裁,亦若是而已矣。《外臺》所取在于益肺氣之虛,潤肺金之燥,無出是方。至于桂枝辛熱,似有不宜,而不知桂枝能通榮衛,致津液。榮衛通,津液致,則肺氣轉輸,濁沫以漸而下,尤為要藥,所以云治心中溫溫液液者。
《千金》甘草湯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按∶本方用甘草一味,乃從長桑君以后相傳之神方也。歷代內府御院,莫不珍之,蓋和其偏,緩其急,化其毒,卓然奉之為先務。然后以他藥匡輔其不逮,可得收功敏捷耳。今之用是方,徒見諸家方中競夸神功,及服之不過少殺其勢于三四日之間,究不收其實效,遂以為未必然耳。因并傳其次第,以為學人用方時重加細繹耳。
《千金》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涎沫不止,咽燥而悶。 生姜(五兩) 人參(三兩)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五枚 )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按∶此方即從前甘草一味方中,而廣其法,以治肺痿,胃中津液上竭,肺燥已極,胸咽之間,干槁無耐之證。以生姜之辛潤上行為君,合之人參、大棗、甘草,入胃而大生其津液,于以回枯澤槁,潤咽快膈,真神方也。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二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皂莢(二枚去皮子炙黑)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按∶此方即桂枝湯本方去芍藥加皂莢也,芍藥收陰酸斂,非此證所宜,故去之。皂莢入藥,胸中如棘針四射,不令涎沫壅遏,故加之。此大治其榮衛之上著也,榮衛通行,則肺氣不壅矣。
《外臺》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按∶咳而胸滿七證,乃肺癰之明征,用此方深入其阻,開通其壅遏,或上或下,因勢利導,誠先著也。雖有葶藶大棗瀉肺湯一方,但在氣分,不能深入,故用此方。于其將成膿未成膿之時,早為置力,庶不致膿成則死之遲誤,豈不超乎!《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二升) 薏苡仁(半斤) 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按∶此方不用巴豆,其力差緩,然以桃仁亟行其血,不令成膿,其意甚善。合之葦莖、薏苡仁、瓜瓣,清熱排膿,行濁消瘀,潤燥開痰,收功于必勝。亦堂堂正正。有制之師也。
總按∶肺為嬌藏,肺氣素為形寒飲冷而受傷久久,出汗過多而不瘥,氣餒不振,即為肺痿。其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熱相搏,氣血稽留,遂為肺癰。肺痿多涎沫,乃至便下濁沫。肺癰多膿血,乃至便下膿積。凡胃強能食而下傳者,皆不死也。夫血熱則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是以《金匱》以通行榮衛為第一義。欲治其子,先建其母,胃中津液,尤貴足以上供,而無絕乏。后世諸方,錯出不一,不明大意,今一概不錄,只此《金匱》十五方,而已用之不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