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消渴門(4)
- 醫門法律
- 喻昌
- 4915字
- 2015-12-26 17:19:31
論薯蕷丸方 本文云∶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按∶虛勞不足之病,最易生風生氣,倘風氣不除,外證日見有余,中藏日見虛耗,神頭鬼臉,不可方物,有速斃而已。故用此方除去其風氣,兼培補其空虛也。
論酸棗仁湯方 本文云∶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按∶《素問》云∶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積于夏,使人煎厥。已詳論卷首答問條矣。可見虛勞虛煩,為心腎不交之病,腎水不上交心火,心火無制,故煩而不得眠,不獨夏月為然矣。方用酸棗仁為君,而兼知母之滋腎為佐,茯苓、甘草調和其間,芎 入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煩也。
論大黃 蟲丸方 本文云∶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 蟲丸主之。 按∶七傷《金匱》明謂食傷、憂傷、飲食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及房勞傷,但居其一,后人不知何見?謂七傷者陰寒、陰痿、里急精速、精少陰下濕、精滑小便苦數、臨事不舉,似乎顓主腎傷為言,豈有五勞分主五臟,而七傷獨主一藏之理。雖人生恣逞傷腎者恒多,要不可為一定之名也。所以虛勞證凡本之內傷者,有此七者之分。故虛勞發熱,未有不由瘀血者,而瘀血若無內傷,則榮衛營運,不失其次,瘀從何起?是必飲食起居,過時失節,榮衛凝泣,先成內傷,然后隨其氣所阻塞之處,血為瘀積,瘀積之久,牢不可拔,新生之血,不得周灌,與日俱積,其人尚有生理乎?仲景施活人手眼,以潤劑潤其血之干,以蠕動啖血之物行死血,名之曰緩中補虛,豈非以行血去瘀,為安中補虛上著耶?然此特世俗所稱干血勞之良治也。血結在內,手足脈相失者宜之,兼入瓊玉膏潤補之藥同用尤妙。昌細參其證,肌膚甲錯,面目黯黑,及羸瘦不能飲食,全是榮血瘀積胃中,而發見于肌膚面目,所以五臟失中土之灌溉而虛極也。此與五神藏之本病不同,故可用其方,而導去其胃中之血,以內谷而通流榮衛耳。許州陳大夫傳仲景百勞丸方云∶治一切癆瘵積滯,不經藥壞證者,宜服。與世俗所稱干血勞亦何以異,大夫其長于謀國者歟。方用當歸、乳香、沒藥各一錢,虻蟲十四個,人參二錢、大黃四錢、水蛭十四個、桃仁十四個,浸去皮尖,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勞水下,取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百勞水即仲景甘瀾水,以杓揚百遍者也。
論《金匱》附《千金翼》炙甘草湯方 一名復脈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按∶此仲景治傷寒脈代結,心動悸,邪少虛多之圣方也?!督饏T》不載,以《千金翼》常用此方治虛勞,則實可征信,是以得名為千金之方也。虛勞之體,多有表熱夾其陰虛,所以其證汗出而悶,表之固非,即治其陰虛亦非,惟用此方得汗而脈出熱解,俾其人快然,真圣法也。但虛勞之人,胃中津液素虛,非傷寒暴病,邪少虛多之比,桂枝、生姜分兩之多,服之津液每隨熱勢外越,津既外越,難以復收,多有淋漓沾濡一晝夜者。透此一關,亟以本方去桂枝、生姜二味,三倍加入人參,隨繼其后,庶幾津液復生,乃致勞衛盛而諸虛盡復,豈小補哉!論《金匱》附《肘后》獺肝散方 本文云∶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按∶許叔微《本事方》云∶葛稚川言鬼疰者,是五尸之一疰。諸鬼邪為害,其變動不一,大約使人寒熱淋漓,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傳于傍人,乃至滅門。覺知是證者,急治獺肝一具,陰干取末,水服方寸匙,日三服效。未知再服,此方神良。再按長桑君所授越人禁方,各傳其徒一人者,至華元化斃獄,其傳遂泯,仲景醫中之圣,諸禁方詎不盡窺底蘊,然而有其理無其事者,不足尚也。有其事無其理者,不足尚也。即有其理,有其事矣,而用意罕幾先之哲,尤不足尚也。如獺肝散非不可以殺蟲,而未可以行血逐瘀,所以制緩中補虛大黃 蟲丸一方,自出手眼。而授陳大夫百勞丸一方,加入人參,只作一服,以取頓快。蓋于此時而用力,可圖十全其五也。迨至束手無策,而取用獺肝以去其蟲,蟲去其人可獨存乎?然蟲亦不可不去也,《金匱》之附《肘后》一方,豈無意哉!附論李東垣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二方 東垣所論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并心肺之氣,陷入于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從左旋,一從右旋,旋轉于胃之左右,升舉其上焦所陷之氣,非自腹中而升舉之也。其清氣下入腹中,久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從腹中而升舉之矣。若陽氣未必陷下,反升舉其陰氣,干犯陽位,為變豈小哉!更有陰氣素慣上乾清陽,而胸中之肉隆聳為 ,胸間之氣漫散為脹者,而誤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瀕于死而坐困耳。后人相傳,謂此方能升清降濁,有識者亦咸信之,醫事尚可言哉!夫補其中氣,以聽中氣之自為升降,不用升柴可也,用之亦可也,若以升清之藥,責其降濁之能,豈不癡乎?附論朱丹溪大補陰丸四物加黃柏知母湯二方 虛勞之證,陰虛者,十常八九;陽虛者,十之一二而已。丹溪著陽有余陰不足之論,而定二方。與東垣補中益氣之法,旗鼓相當。氣下陷而不能升,則用東垣?;鹕仙荒芙?,則用丹溪。二老入理深譚,各造其極,無容議也。前論補中益氣,能升清陽,設誤用之,反升濁陰,以致其叮嚀矣。而丹溪之法,用之多不效者,可不深維其故哉。昌謂立法者無過,而用法者不得法中之奧,過端四出,蓋于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二語,未常細心推辨耳。夫陽之有余,得十之七;陰之不足,得十之三,此所謂真有余真不足也。陽真有余,一切補陰之藥,直受之而無恐,多用之亦無害,是則補陰在所必需矣。若陰之不足者,十存其三,而陽之有余者,十存四五,亦名有余而實則非真有余也,究亦同歸不足而已。補陰寒涼之藥,尚敢恣用乎?不知此義而恣用之,豈但不效,其后轉成陰盛陽虛,清谷盜汗等患,究竟陰基已壞于前,即欲更補其氣,其如味之不能載何,故再致叮嚀,俾用昔人法,如持權在手,較量于輕重之間可矣。
附論嚴和用 附湯參附湯二方 虛勞之屬,陽虛者十中豈無一二,嚴氏二方,似不可少。其方從《金匱》術附湯生出,投之得當,通于神明。其虛勞失血,宜之者尤多,以其善治龍雷之陰火耳。但以參 為君,附子為佐,雖每服一兩,不嫌其多,方中止用 附各半、人參五錢、附子一兩、分三服,能無倒乎?【律十條】凡虛勞病,畏寒發熱者,衛虛則畏寒,榮虛則發熱耳。當緩調其榮衛,俾不相亢戰,則寒熱自止。若以外感少陽經主寒熱,用小柴胡湯治之,乃至汗多而衛傷于外,便溏而榮傷于內,寒熱轉加,醫之罪也。
凡虛勞病,多有發熱者,須辨其因之內外,脈之陰陽,時之早晚,而定其治。若通套退熱之藥,與病即不相當,是謂誅伐無過,邪反不服,乃至熱久血干津竭,十死不救,醫之罪也。
凡虛勞病,多有奪血而無汗者,若認為陽實而責其汗,必動其血,是名下厥上竭,醫之罪也。
凡虛勞病,最防脾氣下溜,若過用寒涼,致其人清谷者,醫之罪也。
凡治骨蒸發熱,熱深在里,一切輕揚之藥,禁不可用。用之反引熱勢外出而增其熾,灼干津液,肌肉枯槁四出,求其止在內里,時蒸時退,且不可得,安望除熱止病乎?醫之罪也。
凡治癆瘵發熱,乘其初成,胃氣尚可勝藥,急以峻劑加入人參,導血開囊,退熱行瘀,全生保命,所關甚大。遲則其人胃虛氣餒,羸瘠不堪,即醫良法妙,亦何為哉。此非醫罪,繩趨尺步,昧于行權,隱忍不言,欲圖僥幸,反為罪也。
凡治小兒五疳,即大人五勞也。幼科知用五疳之成方,而不知五勞曲折次第。初起者,治之可以得效。胃虛者,服之有死而已。蓋膽草、蘆薈、宣胡黃連,極苦大寒,兒不能勝耳。大方亦然,謂五臟有虛勞實勞,恣用苦寒,罪莫逃也。
婦女癆瘵,十中二三,沖為血海,瘀積不行,乃至血干經斷,骨蒸潮熱,夜夢鬼交,宜急導其血,加人參以行之,成功旦夕可也。若以丸藥緩治,王道緩圖,坐以待斃,醫之罪也。
常富后貧,名曰脫榮。常貴后賤,名曰失精。脫榮失精,非病關格,即病虛勞,宜以漸治其氣之結,血之凝,乃至流動充滿,成功計日可也。醫不知此,用補用清,總不合法,身輕骨瘦,精神其能久居乎?此非醫罪,遷延貽誤,薄乎云爾。
婦人遭其夫離絕,菀結不解,亦多成關格虛勞二證。此與二陽之病發心脾大同,月事時下,知未甚也。亦如前法,成功百日。氣血流行,可無患也。不月者,亦須成功千日,從事空王,消除積恨可也。此亦非醫罪,但以其勢緩而姑任之,不早令其更求良治,遷延圖利,心孽難除耳。
虛勞門方
《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論見前,《短劇》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金匱》天雄散(有論) 天雄(三兩炮) 白術(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金匱》小建中湯(有論)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二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肚Ы稹矾熌信蚍e冷氣滯,或大病后不復常,苦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氣,行動喘乏,胸滿氣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干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脅肋腹脹,頭重不舉,多臥少起,甚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弱,五臟氣竭,則難可復常,六脈俱不足,虛寒乏氣,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黃 建中湯。又有人參二兩)。
《金匱》黃 建中湯(有論 于小建中湯內加黃 一兩半,余根據上法。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自汗,將成癆瘵。此藥大能退虛熱,生血氣。 前胡 細辛(凈)黃(蜜涂炙) 人參 桂心 桔皮(去白) 當歸(洗去土) 白芍藥 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兩) 半夏(湯洗七次切七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四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熱服。 按∶樂令建中湯,治虛勞發熱,以此并建其中之榮血。蓋榮行十二經脈之中,為水谷之精氣,故建其榮血,亦得以建中名之耳。
十四味建中湯 治榮衛失調,氣血不足,積勞虛損,形體羸瘠,短氣嗜臥,欲成癆瘵。 當歸(酒浸焙) 白芍藥 白術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 肉蓯蓉(酒浸) 人參 川芎 肉桂 附子(炮) 黃 制半夏熟地黃(酒蒸焙) 茯苓(各等分)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空心溫服。 按∶十四味建中湯,治臟氣素虛,以之兩建其脾腎之陰陽。蓋虛勞病多本脾腎,故引伸建中之法以治之,二方乃后人超出之方也。
《金匱》八味腎氣丸(有論 方見前)《金匱》薯蕷丸(有論) 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干地黃 曲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芎 麥門冬 芍藥 白術 杏仁(各六分) 人參(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干姜(三分) 白蘞(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崭咕品煌?,一百丸為劑。
《金匱》酸棗仁湯(有論)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 (二兩) (深師有生姜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金匱》大黃 蟲丸(有論)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芍藥(四兩) 干地黃(十兩) 干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金匱》附《千金翼》炙甘草湯(有論) 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姜(各三兩) 麥門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參 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金匱》附《肘后》獺肝散(有論) 獺肝一具 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十全大補散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黃,腳膝無力,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并皆治之。 肉桂 甘草 芍藥 黃 當歸 川芎 人參白術 茯苓 熟地黃(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 按∶此方合黃 建中湯、四君子湯、四物湯三方,共得十味,合天地之成數,名曰十全大補。以治氣血俱衰,陰陽并弱之候,誠足貴也。但肉桂之辛熱,未可為君,審其腎虛腰腹痛,少用肉桂,若榮衛之虛,須少用桂枝調之,取為佐使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