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 閱藏知津
  • 佚名
  • 15543字
  • 2015-12-26 17:17:17

金剛般若經疏(一卷)?。戏ū睍?

天臺智者大師說

法譬標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經正體。約實相慧,行無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因,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約實相為宗,破諸相惑,顯出功能,亦自無滯,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金剛經疏論纂要(三卷) 農

唐大興福寺沙門宗密述 宋長水沙門子璇重治

科經約天親,釋義兼無著,傍及余論疏,但可云纂,亦自云要。

釋金剛經刊定記(七卷) 農

宋長水沙門子璇錄

石壁于纂要,別為廣錄,今師病其繁長,更為刊定。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享n北同) (前有晁說之序)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人法為名,實相為體,自行因果為宗,權實二智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序品為序分,觀空下六品為正說分。囑累品為流通分。若望經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疏(九紙)?。锨啾卑伲?

沙門法藏述

五門分別: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五解文。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集注(一卷)?。鲜盵○@缺])?。ㄇ坝杏菩颍?

明天界寺僧宗泐演福寺僧如玘同集

共集賢首,孤山,古云,佛海,四家注疏。

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 (南寔寧北密勿) (前有私記緣起)

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序曰: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蓮華者,譬權實法也。良以妙法難解,假喻易彰,況意多端,略擬前后,合成六也:一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二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三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又蓮譬于本,華譬于跡,從本垂跡,跡依于本。二華敷,譬開跡,蓮現,譬顯本。三華落,譬廢跡,蓮成,譬立本。是以先標妙法,次喻蓮華。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莂,又發眾圣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損生,位鄰大覺,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

釋名第一,辨體第二。明宗第三。論用第四。判教第五。釋此五章,有通有別,通則七番共解,別則五重各說?!鹜ㄆ叻撸阂粯苏隆6C。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標章令易憶持,起念心故。引證據佛語,起信心故。生起使不雜亂,起定心故。開合料簡會異等,起慧心故。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脫門。略說七重共意如此。廣解五章者,一一廣起五心,五根,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耳。標章,乃至料簡,具如全文。六觀心者,從標章至料簡,悉名觀心,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名心為妙。妙心可軌,稱之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觀,即辦因果,是名蓮華,由一心成觀,亦轉教余心,名之為經。釋名竟。心本無名,亦無無名,心名不生,亦復不滅,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標五章竟。觀心引證等,具如全文。七會異者,會四悉檀也,解四悉檀為十重:一釋名。二辨相。三釋成。四對諦。五起教觀。六說默。七用不用。八權實。九開顯。十通經。具如全文尋之?!饎e解五章者,釋名為四:一判通別。妙法蓮華為別名,經之一字為通名,教行理三,皆論通別。(不同他解,以上四字,唯目所詮,經之一字,獨指能詮也。)二定前后。文則先妙后法,解須先明法,次明妙也。三出舊不錄。四正解。先明法者,謂眾生法、佛法、心法。經云: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故眾生法妙也。佛法妙可知。心法妙者,如安樂行中,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又一念隨喜等。普賢觀云: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凈名云:諸佛解脫,當于眾生心行中求。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是名心法妙也。次更約十界十如釋法:具如全本。二明妙者,一通釋。二別釋。一通釋者,謂相待妙,絕待妙,唯論二妙,更無非絕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絕何惑,顯何理,故不更論也。眾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二別釋者,有跡中十妙,本中十妙,觀心十妙。跡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功德利益妙。釋此為五: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廣解。五起權實。廣解中,第一境妙為二:一釋諸境。二論諸境同異。釋境為六:一十如境。謂十界十如。二因緣境。謂四種十二因緣。三四諦境。謂四種四諦。四二諦境。謂七種二諦。五三諦境。謂五種三諦。六一諦境,謂四種一諦,及與無諦。第二智妙為二:初總論諸智。二對境論智。初為六:一數,謂一世智,乃至二十圓妙覺智。二類,謂世智無道,邪計妄執,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為一。五停心,四念處,已入初賢佛法氣分,俱是外凡,故為一。四善根,同是內凡,故為一。四果同見真,故為一。支佛別相觀能侵習,故為一。六度緣理智弱,緣事智強,故為一。通教方便聲聞,體法智勝,故為一。支佛又小勝,故為一。通教菩薩入真方便智,四門遍學,故為一。出假智正緣俗,故為一。別教十信智,先知中道。勝前劣后,故為一。三十心,俱是內凡,故為一。十地同是圣智,故為一。三藏佛是師位,名勝三乘弟子,故為一。通教佛智,斷惑照機勝,故為一。別教佛智又勝,故為一。圓教五品弟子,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故為一。六根清凈智鄰真,故為一。初住至等覺,同破無明,故為一。妙覺佛智,無上最尊,故為一。三辨相,四明智照境。五明粗妙。六明開粗顯妙。具如全本。二對境明智,亦如全本。第三行妙為二:一通途增數行。二約教增數行。后更約五數明行妙,先明別五行。次明圓五行,謂圣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有次第一心之不同。第四位妙者,約藥草喻品,但明六位,一人天位,是小藥草。二聲聞緣覺位,是中藥草。三六度菩薩位,是上藥草。四通菩薩位,是小樹。五別菩薩位,是大樹。六圓教位,是最實事,如一地一雨。于中又為十意:一簡名義。二明位數。三明斷伏。四明功用。五通諸位明粗妙。六明位興。七明位廢。八開粗顯妙。九引經。十妙位始終,具如全本。第五三法妙者,妙位所住之法,即三軌也。此即七意:一總明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名雖有三,祇是一大乘法也。二歷別明三軌,歷四教各論三法也。三判粗妙。四開粗顯妙。具如全本,五明始終。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種性相,為三法之始。若有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性相,以迷明故,起無明,若解無明,即是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惡業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無善。翻于諸惡,即善資成。如竹有火,火出還燒竹,皆有苦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然。此是迷法身為苦道,不離苦道別有法身,如迷南為北,無別南也。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軌性相。若言如是力如是作者,菩提心發也,即是真性等萌動,如是因者,即觀照萌動。如是緣者,即資成萌動,如是果者,觀照萌動成習因,感得般若習果滿。如是報者,資成萌動為緣因,感得解脫報果滿,是為三德究竟滿,名秘密藏。本末等者,性德三軌冥伏,不縱不橫,修德三軌彰顯,不縱不橫,冥伏彰顯,皆如等,數等,妙等,故言等也。亦是空等,假等,中等,亦類通三法,謂三道,三識,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寶,三德,諸三法無量,舉其大要,明始終耳,七悉檀料簡如全本,此五番明妙,從因至果,以辨自行妙,半如意珠竟。第六感應妙者,上四妙名圓因,三法妙名圓果,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名感應妙也,感屬機,應屬圣,略言為四,一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三顯機顯應。四顯機冥應。若具足辨者,用四機為根本。所謂冥機,是過去,顯機,是現在,亦冥亦顯機,是過現,非冥非顯機,是未來,于一機中,各召四應,即成十六句也。余如全本。第七神通妙者,正論化用益他,即是三輪不思議化也。第八說法妙。為六意:一釋法名。謂十二分教,二分大小。三對緣同異,四判所詮,五明粗妙。六明觀心。皆如全本。第九眷屬妙者。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是吾子也。二業生眷屬,為親、為中、為怨、三類受道,得出生死也。三愿生眷屬,先世結緣,雖未斷苦,愿生內眷屬中,或怨家等,因之得道,四神通眷屬,若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以身通力,分形來此。五應生眷屬,已得法身之本,能起應入生死也。又法門眷屬,如方便為父,智度為母等。第十功德利益妙者,為四:一來意。二正說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觀心中利益。略說七益,廣開十益,具如全本。五結成權實,亦如全本,跡中十妙竟:本中十妙者,先釋本跡,二明十妙,釋本跡為六:一理為本,事為跡。二理事皆為本,說教為跡。三教為本,行為跡。四行能證體為本,起用為跡。五實得體用為本,權施體用為跡。六今經所顯成佛已久為本,先來所說為跡也。明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觀心者,本跡長遠,亦不離心,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佛既觀心,得此本妙,跡用廣大,不可稱說,我如如佛如,亦當觀心出此大利也。次釋蓮華者,權實難顯,僅譬蓮華。又七喻文多:故以譬標題。又蓮華非譬,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中下未悟,須譬乃知,以易解之蓮華,喻難解之蓮華,故有三周說法,逗上中下根,蓋依正因果,悉是蓮華之法,何須譬顯,為鈍根人。不解法性蓮華,故舉世華為譬,亦應何妨,二門六譬,略如序說,又以遍譬十如,十二因緣,四諦,二諦,三諦,一諦,無諦,境妙。又譬智妙,行妙,乃至功德利益妙,乃至本妙,具如全本。次釋經為五:一明無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無。四歷法明經。五觀心明經,亦具如全本。二顯體者,一部之旨歸,眾義之都會也。略開七條:一正顯體。二廣簡偽。三一法異名。四入體之門。五遍為眾經體。六遍為諸行體。七遍為一切法體。一正顯體者,即一實相印也。二廣簡偽者,凡外乃至別教教道,皆未達此實相印也,三一法異名者,法界,真如,佛性,種智,乃至大般涅槃等也,四明入體門者,謂以教行為門,略為四意。一略示門相,謂四四一十六門。二示入門觀,謂門門各具十法成乘。一識所觀境。二真正發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遍。五善知通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對治。八善知位次。九善能安忍。十法愛不生,具在全帙,須細尋之。三示粗妙。四示開顯。俱在全本,五六七三意,亦如全本。三明宗者,修行之喉襟,顯體之要蹊,如梁柱持屋,結網提綱。釋宗為五:一簡宗體。謂不異而異,約非因非果而論因果,故有宗體之別也。二正明宗。從序品,訖安樂行品,破廢方便,開顯真實佛之知見,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文義雖廣,其要為成弟子實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跡因跡果也。從涌出品,訖勸發品,發跡顯本,廢方便之近壽,明長遠之實果,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而顯師之實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合前因果,共為經宗也。三眾經同異者,今經跡中師弟因果,與眾經有同有異,本中師弟因果,眾經所無,正以此之因果為經妙宗也。四粗妙開顯,如全帙。五結成者,經說因果,正謂通益生法行人。若開權顯實,正令七種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人者進,若說壽長遠,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進,從七種方便,入圓初住,見真為因,乃至得妙覺為果,住前相似,非是真因,若取性德為初因者,彈指散華,為緣因種,隨聞一句,為了因種,凡有心者,是正因種,此乃遠示性德三因種子,非是真實開發,故不取為因也。四明用者,此經以斷疑生信為用,用佛菩提二智,斷七種方便最大無明,同入圓因,破執近跡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覺,亦令斷疑生信,如是勝用,豈同眾經耶!五教相者,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譚佛意。今經但論如來布教之原始,中間取與,漸頓適時,大事因緣,究竟終訖。當知此經。唯論設教大綱,不委微細網目,記者私錄云:諸大乘經,旨歸不殊,但隨宜為異,如華嚴,無量義,法華,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維摩說不思議解脫,大涅槃是究竟滅。文殊問菩提是滿足道,悉是佛法,法無優劣,于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因,明理,皆是法性,所為,皆是菩薩,旨歸不當有異,人何為強作優劣。

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细员睂崒帲?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章安尊者敘云:佛出世難,佛說是難,傳譯此難,自開悟難,聞師講難,一遍記難,余二十七,于金陵聽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留贈后賢,共期佛慧。

初品為序。方便品訖分別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后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為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跡開權顯實。從涌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跡各序正流通。

消文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跡。四觀心。始從如是,終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眾生求脫,此機眾矣,圣人起應,應亦眾矣。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故用約教釋也。若應機說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跡存本,故用本跡釋也。若尋跡跡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身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圣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于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發起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二從方便品,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正說,更為兩,一從此下,是略開三顯一。二從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是廣開三顯一,凡七品半,文為三:一從此至譬喻品盡回向佛道,是為上根人法說。二從爾時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記品,是為中根人譬說。三化城喻下三品,是為下根人因緣說,三法師下五品,是跡門流通。從地涌出品第十五,是本門發起序。壽量品第十六,是正開近跡顯遠本。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于中佛說長行,為總授法身記,彌勒說偈,為總申領解,正宗分竟。此后并下三品,為勸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為付囑流通。

觀音玄義(二卷)?。虾伪弊瘢?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別釋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釋名十義:一人法。二慈悲。三?;邸K恼鎽?。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跡,九緣了。十智斷。又境智因緣名觀世音,世者,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所觀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也。觀者,一切種智中道正觀也。普門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眾生普也。以靈智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慈悲利物為用,流通醍醐味為教相。

觀音義疏(二卷) 同上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有時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時不作三段名,但分為三章,一無盡意問。二佛答。三持地嘆?;驗樗恼拢缜?,四者聞品得益,或作二段,謂前后兩問答也,多種分章,隨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緣,乃至觀心等釋。

妙法蓮華經要解(并科二十卷) (前有弘傳序注并釋及南序) 曠遠

宋溫陵開元蓮寺沙門戒環解

科此經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大般涅槃經玄義(二卷) (南踐北滅)

隋天臺沙門灌頂撰

此經若依梵本,具云摩訶般涅槃那修多羅。摩訶言大,般涅槃那,此翻滅度。釋此三字,具依兩義:一別。二通。別釋者,大即法身。故此經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若虛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滅者,即是解脫,解脫二種煩惱,生死永滅,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義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訶般若,故大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當知別以三字標今經之目,即是三德之異名也。通釋大者,謂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脫也。滅者,即是三德皆寂滅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圓滿也。故通以三字標名,表三德皆大寂滅究竟也。別通之義雖殊,然并是用非果之果,無上秘密之極果,以標一教之首也。復云大若虛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廣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界,是為三義釋大也。滅者,滅二十五有,及虛偽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種種示現,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為三義釋滅也。度者,度于不度,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龜,水陸俱度,是為三義釋度也??倲埲ǎ?、三點,名大般涅槃,金剛寶藏,滿足無缺,不縱不橫,不并不別,微妙秘密,以當其體,常住不變,恒安清涼,不老不死,以當其宗,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殺人,震大毒鼓,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當其用,常住二字,無上醍醐,與諸典別,決定之吼,以當其教,名含,體攝,常宗,毒用,極教之相也。

大般涅槃經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贤習吮睖珉桔`)

撰者同上 唐天臺沙門湛然再治

分文為五:一召請涅槃眾,從初如是訖流血灑地。二開演涅槃施,從純陀訖大眾問。三示涅槃行,從現病訖德王。四問答涅槃義,從師子吼訖品。五折攝涅槃用,從迦葉訖經。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一卷) (南丹北跡)

宋晉水高麗國沙門凈源述

大意宗天親論,而訛謂是馬鳴論,可見考訂之疏矣。

菩薩戒義疏(二卷) (南遵北何)

陳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三重玄義,第一釋名,初明人名,次辨法號,后明階位。第二出體,初明無作,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簡,一須信心,二無三障,三人法為緣。就文為三,從初偈長行訖清凈者為序,次十重訖現在菩薩今誦為正說,余盡卷為勸說流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一卷) (前有洪武御制序)?。蟍○@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僧如玘同奉 詔注

得一團糟

瑜伽師地論(百卷)?。ㄔS敬宗序)?。瞎澲领o北猶至氣)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惟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無余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五識身相應地第一。謂五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自性。謂了別五塵,所依,謂五凈色根。及前滅意,種子,阿賴耶識,所緣,謂五塵境。助伴,謂相應心所。作業,謂了別自境,自相,現在,一剎那,又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又復能取愛非愛果。復次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余四亦爾。應觀所依如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緣如自受用,助伴如仆使,業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謂心意識,彼所依,謂等無間依,種子依。彼所緣,謂一切法如其所應,彼助伴,謂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業,謂望余識身有勝作業,有七種分別所緣(一有相分別,善名言者所起分別。二無相分別,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三任運分別,隨境勢力任運而轉。四尋求分別,五伺察分別。六染污分別,顧戀過去,希樂未來,執著現在,若欲恚害等,隨一煩惱隨煩惱相應。七不染污分別,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有三種審慮所緣(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身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粗重,亦名隨眠。若異熟所攝,及余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有尋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雜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數。二處。三有情量。四有情壽。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體。八因緣果。數者,三界。處所者,欲界三十六處(八大地獄,八寒地獄,餓鬼處,非天處,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宮,即他化攝。而高勝)。色界十八處(無想,即廣果攝,復有超過凈居大自在住處,十地菩薩得生其中)。無色界四處所,或無處所。相施設建立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種:一依處。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聲聞乘資糧方便。七獨覺乘資糧方便。八波羅密引發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種: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凈論。十六妄計吉祥論。雜染施設建立三種:一煩惱。二業。三生。

三摩呬多地第六。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倶擞兴模阂徽哽o慮,謂四靜慮,二者解脫,謂八解脫。三者等持,謂空無愿無相三。又有尋有伺等三,又小大無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樂俱行舍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圣智,又圣五支,又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謂五現見三摩缽底,已見諦者,修此等至,是故名為現見等至。八勝處,十遍處,四無色,無想、滅盡定。安立者,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于法全無審正觀察。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所緣差別者,略有四相:一所緣相。二因緣相。三應遠離相。四應修習相。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種相。

有心無心二地品第八、第九。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諸倒亂心,名無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門(入因緣故,心或生或不生,名無心地)。四分位建立門(六位無心)。五第一義建立門(唯無余依涅槃界,名無心地)。

聞所成地第十。謂于五明處,名句文身義中,無倒解了,一內明處(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圣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二醫方明處(一于病相善巧。二于病因善巧。三于已生病斷滅善巧。四于已斷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處(一論體性。二論處所。三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負墮。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體性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正論。六教導論。處所亦六種,所依有十種,所成立義有二: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類者復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異類翻此?,F量有三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三非錯亂境界。又一色根現量。二意受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凈現量。比量有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違圣言。二能治雜染。三不違法相。莊嚴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負墮有三:一舍言。二言屈。三言過。出離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談論。二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三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能善酬答)。四聲明處(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五工業明處(營農,乃至音樂十二工業)。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凈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一生圓滿(依內有五,依外有五)。二聞正法圓滿(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毗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凈(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凈(一入圣諦現觀。二離諸障礙。三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

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種性自性。種性安立。住種性者所有諸相。住種性補特伽羅)。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諸相。已趣入補特伽羅)。出離品第三(由世間道而趣離欲。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第二瑜伽處(補特伽羅品類差別二十八種。由十一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有四種所緣境事。有四教授。有三勝學。有十種隨順學法,對治十種違逆學法。有四種瑜伽壞。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種瑜伽所作。有三種瑜伽師。有二種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預流等。有六種補特伽羅異門。略有八種補特伽羅,略有四種建立因緣。略有四魔,有無量種魔所作事。由三因緣發趣,空無有果,一由諸根未積集故。二由教授不隨順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處(安住正念,往詣師所,師既慶慰,四種審問。四種處所。四種尋求。五處安立。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凈處。五修作意處)。第四瑜伽處(由七作意,離欲界欲。由七作意,證出世果)。

獨覺地第十四。一種性。二道。三習。四住。五行。

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性品第一(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樂。五住。六生。七攝受。八地。九行。十建立)。發心品第二(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緣。四功德。五最勝)。自他利品第三(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真實義品第四(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真實性。復有四種:一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三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威力品第五(一圣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成熟品第六(一成熟自性。二所成熟補特伽羅。三成熟差別。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補特伽羅。六已成熟補特伽羅)。菩提品第七(一煩惱障斷故,畢竟離垢。一切煩惱不隨縛智。二所知障斷故,于一切所知無障無礙智)。力種性品第八(具多勝解。求五明處。求聞正法。法隨法行。于法正修止觀。八種教授。四攝法)。施品第九(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難行施。四一切門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種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樂施。九清凈施)。戒品第十(一自性戒,至九清凈戒)。忍品第十一(九忍如上)。精進品第十二(九精進如上)。靜慮品第十三(九靜慮如上)。慧品第十四(九慧如上)。攝事品第十五(四攝事亦各九種,如上)。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成就八支,能為善友,眾相圓滿,具五種相,能為善友,所作不虛。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由五種相,于所化生,為善友事,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于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略有三種修四無量:一有情緣無量,二法緣無量,三無緣無量。菩提分品第十七。二種慚愧,二種堅力持性,五因緣故,心無厭倦,善知五明處論,善知世間,修正四依,修四無礙,二種菩提資糧,大乘三十七品。四行名止,四行名觀,十二種善巧方便,四種妙陀羅尼,五種正愿,三三摩地,四種法嗢陀南(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菩薩功德品第十八。五希奇法,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五種其心平等,五種非饒益事,五種常當欣贊,五加行,五順退分,五順勝法,五種相似相功德,實是過失。五種真實功德,十處無倒調伏有情,六位記別,三種決定。五處定所應作,五處常所應作,十最殊勝,四種施設建立,四種如實遍智,五無量能起善巧作用,說法有五大果勝利,七大性共相應,名為大乘,八法具攝大乘,十種菩薩。第二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有五真實菩薩相。分品第二,一善修事業(六波羅密)。二方便善巧有十種。三饒益于他(依四攝事)。四無倒回向(以前三門,回向菩提)。增上意樂品第三。發起七相憐愍:有十五種增上意樂,能作十事。住品第四。一種性住。二勝解行住。三極歡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九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無加行無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地,能為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為住。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略有五種,攝一切生:一除災生。二隨類生。三大勢生。四增上生。五最后生。攝受品第二。略有六種:于諸有情無倒攝受。一頓普攝受。二增上攝受。三攝取攝受。四長時攝受。五短時攝受。六最后攝受。地品第三。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凈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行品第四。一波羅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建立品第五。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凈。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

有余依地第十六。一地施設安立。二寂靜施設安立,三依施設安立。

無余依地第十七。一地施設安立。二寂滅施設安立。三寂滅異門安立。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由八種相,證阿賴耶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則依止執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種子性,業用差別,身受差別,處無心定,命終時識,皆不應理。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一建立所緣轉相(了別內執受故,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二建立相應轉相(與五遍行心法,恒共相應)。三建立互為緣性轉相(阿賴耶識,一為轉識種子。二為轉識所依。又諸轉識:一于現法中能長養阿賴耶種子故。二于后法中,為阿賴耶得生,攝植彼種子故)。四建立識等俱轉轉相(或一俱轉,乃至或七俱轉)。是謂由四種相建立流轉,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由趣入通達修習作意,建立轉依。是謂由一種相建立還滅。廣明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根善巧。

有尋有伺等三地焰摩,名為法王,由能饒益諸眾生故。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三染凈差別故。四迷斷差別故。五對治差別故。業由五相建立差別:一事。二想。三欲樂。四煩惱。五方便究竟。生雜染義略有十一:一,一向樂生(一分諸天)。二,一向苦生(諸那落迦)。三,苦樂雜生(一分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樂生(一分諸天)。五,一向不清凈生(欲界異生)。六,一向清凈生(已得自在菩薩)。七,清凈不清凈生(色無色界異生)。八,不清凈清凈處生(欲界般涅槃法,有暇處生)。九,清凈不清凈處生(色無色界異生)。十,不清凈不清凈處生(欲界異生,不般涅槃法,設般涅槃法,無暇處生)。十一,清凈清凈處生(色無色界諸有學者)。王過失有十,王功德有十,王衰損門有五,王方便門有五,王可愛法有五,能引王可愛法有五。八苦各由五相。下中上三士差別。

三摩呬多地,多隨煩惱染污相續,不能正證心一境性(一有諂。二有誑。三有詐。四無慚愧。五不信。六懈怠。七忘念。八不定。九惡慧。十慢緩。十一猥雜。十二趣向前行。十三舍遠離軛。十四于諸學處不甚恭敬。十五不顧沙門。十六唯?;蠲粸槟鶚劧蟪黾遥?。釋隨身念經。釋二解脫。釋法因緣經。釋眠纏。五種定相違法:一犯戒、二無無間加行、三無殷重加行、四有沉沒、五他所擾惱。有三種遠離:一住處遠離、二見遠離、三聞遠離。有五厚重過失,能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貪、四薩迦耶見、五不能堪忍。四靜慮,各有五種所治:初五支、二四支、三五支、四四支。非三摩呬多地。

有心地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凈建立故。

無心地心不生因,略有七種:一緣闕故。二作意闕故。三未得故。四相違故。五斷故。六滅故。七已生故。聞所成慧地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一由身業清凈故。二由語業清凈故。三由意業清凈故。四由于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無上法故。欲造論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二欲令種種信解有情,由此因緣,隨一當能入正法故。三為令失沒種種義門重開顯故。四為欲略攝廣散義故。五為欲顯發甚深義故。六欲以種種美妙言辭莊嚴法義,生凈信故。

思所成慧地,略說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三因果思議。四乘思議。

修所成慧地,略有十六種修:謂聲聞乘相應作意修,大乘相應作意修,影像修,事邊際修,所作成辦修,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小分修,遍行修,動轉修,有加行修,已成辦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聲聞地,略有十種聲聞,謂清凈界聲聞,已遇緣聲聞,雜染界生聲聞,清凈界生聲聞,末法時生聲聞,賢善時生聲聞,未得眼聲聞,已得眼聲聞,清凈眼聲聞,極清凈眼聲聞。略有七處攝毗奈耶及別解脫:一教敕。二開聽。三制止。四犯處。五有犯。六無犯。七出罪。

菩薩地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凈發心,清凈發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

有余依及無余依二地。

攝釋分,文是所依,義是能依,文有六種: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語。五行相。六機請。義有十種: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等義。四依處義。五過患義。六勝利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釋略有五:一法。二等起。三義。四釋難。五次第。

攝異門分,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難,決擇,正修,加行。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處擇攝第二。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菩提分法擇攝第四。調伏事總擇攝。本母事序辯攝。

菩薩地持經(八卷) (南登北安)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薩地異譯,缺第四持,舊在大乘律藏。

決定藏論(三卷) (南好北性)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瑜伽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異譯。

王法正理論(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決擇分中,尋伺地別出。

顯揚圣教論(此論一部,總二十卷,乃瑜伽師地論之樞要也。)?。锨橐荼狈智校?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攝事品第一。攝凈義品第二。成善巧品第三(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成無常品第四。成苦品第五。成空品第六(成無性品第七。成現觀品第八)。成瑜伽品第九。成不思議品第十。攝勝決擇品第十一。

顯揚圣教論頌(一卷) (南心北退)

譯人同上

即無著菩薩前論中攝頌。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 同上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蘊、界、處。攝品第二,有十一種(相、界、種類、分位、伴、方時、一分、具分、更互、勝義)。相應品第三,有六種(不相離、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三種(種子、自在、現行)。決擇分中:諦品第一(四圣諦)。法品第二(十二分圣教)。得品第三(一建立補特伽羅有七種,二建立現觀有十種)。論議品第四,有七種(義、釋、分別顯示、等論、攝、論軌、秘密)。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蟿由癖蹦ン穑?

譯人同上

安慧菩薩糅前集論。

辯中邊論頌(五紙半)?。暇舯膘o)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相品第一。辯障品第二。辯真實品第三。辯修對治品第四。辯修分位品第五。辯得果品第六。辯無上乘品第七。

辯中邊論(三卷) 同上

譯人同上

天親菩薩造論釋前頌。

中邊分別論(三卷)?。弦票鼻椋?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前本同。

攝大乘論本(三卷) 同上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標綱要分第一。標十相殊勝殊勝語。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賴耶識,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三圓成實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種練磨其心,及四尋思,四如實遍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種波羅密多,彼修差別分第六,明菩薩歡喜等十地。增上戒學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學分第八,明六種差別;一所緣。二種種。三對治。四堪能。五引發。六作業。增上慧學分第九,明無分別智離五種相。果斷分第十,明轉依有六種。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攝大乘論(二卷)?。衔锉彪[)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同,而不分品。

攝大乘論(三卷) 同上 (有慧愷序)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亦與上同。分作十品。

楞伽經唯識論(十九紙有序一名破色心論)?。隙急膘o)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一立義,二引證。三譬喻。及釋種種外難,成立唯識道理。

大乘唯識論(十紙) 同上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唯識二十論(八紙) 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并同前本。

唯識三十論(三紙余)?。献员迸妫?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成唯識論本頌也。

大乘成業論(一卷)?。暇舯狈耍?

造者譯人皆同上

明身語意三業,及有表無表業,是假非實,唯依思立,及由異熟識受熏持種而得成就。

業成就論(一卷) 同上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譯

與上同本。

大乘五蘊論(七紙) (南都北投)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五蘊攝九十四法,及十二處十八界總攝百法。對治三種我執: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以蘊、處、界,治之。

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 (南爵北匪)

大域龍樹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為欲簡持能立能破義中真實,故造斯論。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 同上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

與上同本。

因明入正理論(五紙后序一紙)?。献员迸妫?

商羯羅主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現量,真比量,及似能立等,共八門,以辯悟他自悟二益。

大乘百法明門論(一紙余)?。先A北沛)

天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觀所緣緣論(二紙余)?。先A北投)

陳那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立量破斥,外所緣緣非有。次明內所緣緣不無。

無相思塵論(二紙半) 同上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上本同。

三無相論(二卷)?。ǔ鰺o性論)?。弦乇迸妫?

譯人同上

為顯法空故,說諸法無自性品,謂依三性,說三無性。

顯識論顯識品(十一紙余) (南自北沛)?。◤臒o相論出)

譯人同上

明三界但有二種識:一者顯識,即是本識。二者分別識,即是意識。顯識起分別,分別起熏習,熏習起顯識,故生死流轉。又云:一執著分別性熏習,增長阿梨耶識,二觀習真實性熏習,能除執著損壞阿梨耶識(此內以第七名陀那識,執梨耶識作我境故)。

轉識論(六紙)?。隙急迸妫?

譯人同上

明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阿陀那。三塵識,即六識。及明相應心所等。

大乘起信論(二卷)?。弦乇鼻椋?

馬鳴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作因分,明造論因緣有八種。二立義分有二:一有法。謂一切眾生心。二法,謂體、相、用三大。三解釋分又三:一顯示實義,依于一心有真如生滅二門。二對治邪執,治人法二種我見。三分別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四修信分,謂有四種信:真如及三寶,修五門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三忍、四精進、五止觀。又明求生凈土,得不退轉。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譯,文更顯順,余于佛前鬮得,述裂網疏,以正膚謬。

大乘起信論(二卷) (有智愷序) 同上

蕭梁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上論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县。| 德州市| 水城县| 长泰县| 随州市| 密云县| 上饶县| 赤城县| 江阴市| 丁青县| 准格尔旗| 连城县| 鄄城县| 阜新市| 宜宾县| 桃江县| 加查县| 高台县| 伊川县| 北安市| 霍邱县| 洛隆县| 二手房| 安溪县| 鄄城县| 徐水县| 金坛市| 株洲县| 莎车县| 福州市| 凤冈县| 肇源县| 上栗县| 新沂市| 许昌市| 奎屯市| 湟中县| 蛟河市| 屏东县| 五大连池市|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