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蟲魚類
- 臺灣通志
- 薛紹元
- 17743字
- 2015-12-26 17:13:48
蜥蜴,似蛇;四足長五、六寸。「說文」: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守宮也。臺產者能鳴(「諸羅縣志」)。臺之蝘蜓,其聲嘎嘎,過澎湖則不鳴(「臺灣府志」)。俗呼神龍(「鳳山縣志」)。壁虎一名蝘蜓,身扁四足(「彰化縣志」)。廣「博物志」曰:蝘蜓即守宮,以器養之,食以朱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搗以萬杵,以點女人肢體,終身不滅;偶則落,故曰守宮(「噶瑪蘭廳志」)。一名四腳蛇(「澎湖廳志」。謹案:守宮,粵東謂之檐蛇,以其好居檐間也。其色黑,惟臺產色白,頭左右有小孔,狀若洞,達鳴聲如小雀,臺南一帶皆然。自大甲溪以北則不鳴,亦蟲豸之異也)。
蟻,有赤、黑、白諸類,赤而小似絲者,俗呼黃絲蟻;黑而大者,俗呼走馬蟻;以其走之疾故也。白蟻濕熱相蒸而生,凡器物衣服一為所侵,皆成蛀粉?!笇幓尽梗合佄凡?,委棄茶渣,干而為末,布于其中,蟻不敢犯(「諸羅縣志」)。白蟻即蛀蠹「山堂肆考」云:人家屋中蠹也。似螘而大,白色,食梁棟如鋸開,薄片層層可揭;夏時悉脫殼生翅,如〈尉上蟲下〉飛出(「噶瑪蘭廳志」)。地埤濕,故多(「澎湖廳志」)。
螢,腐草化生?!秆艩枴怪^之即炤?!溉f畢術」曰:螢火卻馬。「注云」:取螢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馬見之鳴,卻不敢行。內地生于夏、秋之間;臺二月即生(「諸羅縣志」)。一名丹鳥,一名霄燭,夜飛腹下有光(「彰化縣志」)。
蜂,種類甚多,其毒在尾,垂穎如鋒,故謂之蜂。群蜂采花佳者,以首載之,貢于王;故曰:『蜂蟻識君臣』(「諸羅縣志」)。釀蜜者為蜜蜂(「鳳山縣志」)。蜜蜂釀花作蜜,養櫥中,年割二次,渣可為蠟(「淡水廳志」)。郭璞云:一種黑蜂,穿竹作孔者名笛師;俗呼鉆竹蜂(「噶瑪蘭廳志」)。澎無養蜜蜂者(「澎湖廳志」)。
蟬,「禮月令」:仲夏之月,蟬始鳴?!富茨献印梗合s無口而鳴,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缚脊び洝梗阂园蝤Q者,是也(「諸羅縣志」)。臺地三月即噪于樹間(「鳳山縣志」)。一名蜩母,一名蜩,又名螗蜩,曰蟭蛄,曰蜼蟟,曰蝘(「彰化縣志」)。
水蛭,水蟲也,蠕動如血片,斷之寸寸,得水復活;能〈蟲匝〉牛、馬、人血?!副静荨梗捍笳呙R蜞,腹黃者為馬蟥;「物理小識」曰:馬蟥燒成灰,以碗覆之于地,過一夜復生。俗呼為蜈蜞,此地內山最多,無水而活(「諸羅縣志」)。即馬蟥也(「臺灣府志」)。一名水馬,誤水之,亟飲酸醋即愈(「淡水廳志」)。
蜻蜓,「埤雅」:蜻蜓飲露,六足四翼,翅輕薄如蟬翼,遇雨多集水上款飛,色青而大。小而黃者曰胡離;小而赤者曰赤卒(「諸羅縣志」)。至冬猶群飛(「臺灣府志」)。
蛙,背青色,謂之青蛙「諸羅志」作青約,一名田蛙,亦名水蛙,味甚美;臺地最多,人以為珍饌(「鳳山縣志」)。青約「圖經」:背青綠色?!负ee疏」:身青、嘴尖、脊路微黑,腹細而白,土人去其皮食之(「諸羅縣志」)。土人帶皮食之(「臺灣府志」)。水雞一名田雞,即蛙也;赤色而小者,名蛤子(「彰化縣志」)。蛙,一名田雞(「淡水廳志」)。
蜘蛛,布網如罾絲,自處其中;飛蟲觸網者,纏縛食之。春得暖風,布絲遠揚,有長至丈余者(「諸羅縣志」)?!秆艩枴乖唬涸诘刂胁季W者,為土蜘蛛;絡幕草上者,為草蜘蛛(「鳳山縣志」)。一名喜子,腹有足,能制蛇、鶴,亦能制蜈蚣(「彰化縣志」。謹案:蜘蛛「說文」作鼅鼄;「解」云:蝥也。其云其地中布網者,絡幕草上者;乃「爾雅」郭「注」,非「爾雅」正文。舊志援引誤混。臺南有蜘蛛類人面,謂之人面蛛蜘,絡罩樹間,乃異種也)。
螥螂,漆色,狀如龍虱,緣壁善走,有翅能飛(「諸羅縣志」)。臺多藏櫥中「漳志」謂:蝤蟲煎食,解毒最神(「臺灣府志」)。蝤蟲即螥螂(「噶瑪蘭廳志」)。
蠶,「爾雅」:蟓,桑繭?!缸ⅰ梗菏成H~作繭者,即今蠶?!副静荨梗盒Q,含絲蟲也。按:蠶吐絲可為帛;但臺地無有能繅之者(「噶瑪蘭廳志」)。兒童飼之,未能繅絲(「淡水廳志」)。
蜂虎,狀似燈蛾而大,頭有斑點,入蜜蜂窩,則盡食其蜂(「諸羅縣志」)。能折損花(「噶瑪蘭廳志」)。
毛蟲,身上有毛「爾雅」:蜭,毛蠹?!刚f文」俗呼毛蛓,有毒螫人。「楚辭」:蛓綠兮我裳,是也(「諸羅縣志」)?!刚滞ā梗簾o足,身扁綠色,似蠶而短?!副静荨梗好x多生石榴樹上,故名天漿子。宗奭曰:多在棘枝樹上,故曰棘剛子;俗呼刺毛蟲(「噶瑪蘭廳志」。謹案:「爾雅」:蜭,毛蠹?!刚f文」:蜭,作蜬「諸羅志」所引「楚辭」,乃王逸「九思」之詞也)。
蚰蜒,夏月積暑濕氣所生,無足,長二、三寸,大如釵股,背黃黑色,行處吐白涎成銀色有光;俗呼為青賴(「諸羅縣志」)。「爾雅」:螾〈行外蟲內〉入耳?!缸ⅰ梗候难选!甘琛梗捍讼x象蜈蚣,黃色而細長?!赣旰诫s錄淮南子」曰:昌陽去蚤虱而來蛉窮。蛉窮即蚰蜒也。聞人發脂油香,則入人耳及諸竅中。昌陽香酷能召是物(「噶瑪蘭廳志」。謹案:「方言」云:蚰蜒自閩而東,謂之螾〈行外蟲內〉,或謂之入耳,或謂之,趙、魏之間,或謂蚨虸。北燕謂之〈蟲丑〉〈蟲尼〉,百物而異名?!钢T羅志」及各舊志皆誤作蜒蚰,今更正)。
灶雞,「本草」名灶馬。穴灶而居,狀如促織?!冈娏x疏」:似蝗而小,善跳好斗,立秋后則夜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諸羅縣志」)?!干教盟量肌梗捍倏椨幸矶谏辉铍u無翼而褐色(「噶瑪蘭廳志」)。
樹蛤,狀如詹蜍,綠色生樹間(「鳳山縣志」)。
斑蝥,「本草」:生豆葉下,烏腹尖喙,甲上有烏黑斑文(謹案:「鳳山志」:斑蝥,誤作斑貓,今更正)。
金龜,「北戶錄」甲蟲化也,五、六月生草上,大如榆莢,俗呼紅娘(「噶瑪蘭廳志」)。
鼠婦,甕底蟲也(「鳳山縣志」)。蛜蝛,壁根下、甕器底、土中生,似白魚(「彰化縣志」。謹案:「爾雅」:蟠,鼠負?!刚f文」作鼠婦。負、婦聲近,通用。鼠婦一名伊威,見「本草」,或作蛜蝛,又名委黍,「說文」作委鼠,并同一物也)。
蝎,木中螙蟲,通名蝎(同上)。
蛀蠹,「本草」:蠹蟲一名蛀蠹。「埤雅」:蝤躋也,一名蛣〈蟲屈〉(「噶瑪蘭廳志」)。
米榖蟲,「爾雅」:蛄〈蟲施〉,強〈蟲芊〉「注」:今米榖中蠹小黑蟲,建平人呼〈蟲芊〉子。
結草蟲,「古今注」:一名結葦,好于草末折為巢窟,屈伸蟲也。
蚤,「山堂肆考」:蚤生積灰,雄小雌大,俗呼疙蚤。
尺蠖,「說文」:屈伸蟲也?!港拧梗阂幻搿聪x就〉,似蠶而絕小,行則促其腰乃能進步,食葉,老亦吐絲作室。
蠛蠓,「史記周本紀」:蜚鴻滿野?!缸ⅰ梗后后芬病!港拧梗盒∠x似蚋,亂飛者也。
壁鏡,「山堂肆考」:辟錢蟲,似蜘蛛而身扁,作白幕如錢著壁間,俗呼為壁繭。其抱子隔幕而伏,生子數百,蚸幕而出;一名扁喜。
水蛆,「蚩史」:俗呼蚩蟲,生積水中,屈伸反覆于水,長二、三分,大如鍼,夏月浮水面,化為蚊。按此即孑孓也「爾雅」謂之蜎蠉。
青龍,似蜈蚣而瘦長,善盤旋如蚯蚓,屋梁廚戶多有之,入夜無火,一條光如青螢;血涂地染衣亦青,如磷點:蓋濕氣所生者(俱同上)。
蛇,毒蟲也。其舌雙,其耳聾,其聽以目,其毒在涎。種類甚多:一名山辣,長七、八尺,食鼠不傷人:一名龜殼花,背有紋如龜紋:一名飯匙倩,頭扁如飯匙,見人頭昂二、三尺,惟尾貼地,噴鼻有聲:一名青竹絲,長一、二尺,色青如竹,故名。三者嚙人最毒。一名松柏根,螫之迅于百步;一名草花仔,小而花,不傷人(「諸羅縣志」)。有草錦四足蛇,不傷人。赤尾駘、簸箕甲、雨傘節數種嚙人最毒(「淡水廳志」)。
蝴蝶、蟋蟀、螽斯、螳螂、蚯蚓、蝦蝦、螟蛉、蠅虎、蜾〈蟲蠃〉、蝙蝠、蜈蚣、蠅、蚊、〈蟲〈 壸,石代亞〉〉蛾、〈蟲羗〉螂、〈蟲醫〉螉、蛆、蟾蜍、〈鹿外蟲內〉蟲,見「諸羅」、「鳳山」、「彰化」、「噶瑪蘭」各志,有注;以臺產與他處無異,且習見,故不錄)、蛩、蝤蟲(見「淡水志」)、蚋、沒子(見「鳳山志」),俱無注。
——以上蟲豸之屬。
附考
臺地螻蟻終歲不蟄,且與內地稍異;內地螻蟻大小各族,不相淆亂;臺地螻蟻,小者中雜大者,結陣之時,往往排列,大小相錯。有大如米、如榖、如小赤豆者,銜負諸物,皆系小者。緣壁上幾,一切食物咸遭污踐,最為可憎;而大者則不至。意小者服役,大者坐享,其具君臣之義歟(「小琉球漫志」)?
臺地壁虎,形狀與內地無異,但能鳴矣。聲如瓦雀,土人云:至澎湖則不能鳴。林僉事麟焻使琉球,「竹枝詞」云:靜聽盤窗蜥蜴聲。其自注云:蜥蜴能鳴,聲如麻雀。是以蜥蜴為壁虎矣!鄭漁仲注:「爾雅」以蜥螈、蜥蜴、蝘蜓、守宮種類既異,未可釋為一物,其說甚允(同上)。
每夜分籟寂,忽四壁作響,唶唶如鵲噪,火之則蝘蜓鳴也;聒耳不休,殊無清趣,徒令旅作惡耳(「海東札記」)!
海舟夜眠,潛伏艙內尚喜無蚊;臺地四時皆受其害,更有不見不聞而為所刺,愈抓搔則愈癢?!搁}小紀」云:閩地有小蟲若微塵,視之不見,刺人較蚊蚋尤甚,帷密亦不能間之,名沒子(「赤嵌筆談」)。
四時階砌,蛩聲鳴不絕;蟬于二月即噪樹間,聽蟲鳴以占候,未可與此地律也(同上)。
聽蟲聲以占候,海外不然,二月已聞蟬噪,四時不絕蛩鳴?!高擄L月令」所陳,要難為此間例也。至若密帷不能障蟁蠅,鐍笥不能卻蟻豸,猶足生人厭惡,不堪寢處者矣(「海東札記」)!
蜈蚣,腹下有光,夜間青螢閃爍如螢,毒氣如硫磺,以足蹈之,光熠燿不絕(「赤嵌筆談」)。
簸箕甲,蛇之最毒者;大者數尺,身有橫紋,黑白相間,俗名手巾蛇。甲有毒汗,經行處,草木皆萎,牛馬不食。嚙人數十步立死,其骨必搗爛遠擲之;誤踐亦能刺足殺人,閩地多有(「臺海采風圖」)。
北路有巨蛇,可以吞鹿,名鉤蛇,能以尾取物。孫元衡有「巨蛇吞鹿歌」云:「一島三千麋鹿場,甡甡出榖如牛羊;臺山不生白額虎,族類無憂爪牙傷。野有修蛇大如斗,颼颼草木腥風走;氣騰火焰噴黃云,八尺斑龍入巨口;有岐璚角橫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獰蕃駭獸不相賊,奔竄林莽爭逃鉤。我聞巴蛇吞象不煩咬,三歲化骨何陰狡?爾鹿爾鹿甚微細,此蛇得之應未飽」(「赤嵌集」)。
四腳蛇,四足各有爪,長尺余,黑脊,左右皆黃絲繞之,能浮水,口毒而不螫;若捕急,則嚙人立斃。每當雨多霧濃之后,橫路暴日,故一名涂釘云(「臺海采風圖」)。
青竹鏢,蛇類;一名百步創,一名青柏絲。長尺余,青綠色,纏樹杪與葉無別,有絲如蛛網,人誤觸之,則飛嚙,其疾如鏢;遭其嚙者,行百步即僵(同上)。
臺灣有毒釘蛇,黑質,長尺許,或五、六寸,身扁,四足如蜥蜴,巨如中指,首約牳指,狀如獼猴;自首至脊,有金線一條,左右黃絲繞之(「小琉球漫志」)。
鯉,陶宏景曰:鯉為魚中之王,脊中有三十六鱗。六,陰數也;北路冬春肥美特甚(「諸羅縣志」)。俗呼紅〈魚逮〉魚(「淡水廳志」)?!呆~逮〉魚形如鯽,久之變紅,即為赤鯉(「彰化縣志」)。
涂魠,形類馬鮫而大,重者二十余筋;無鱗,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漁者多獲之(「諸羅縣志」)。腌更佳(「淡水廳志」)。泥〈魚賣〉即涂魠,黑色無鱗,重者四、五十斤。初冬出,仲春止,味甚甘美,以草繩密扎,咸之載販內地(「澎湖廳志」)。
烏魚,「本草」謂之鯔魚,池產者佳。吳王論魚,以鯔為上。產臺海者曰海烏;冬至前入港散子,亦肥美。散子后,名回頭烏,則瘦而味劣(「諸羅縣志」)。各港俱有,子成片,下鹽曬干,味更佳。過冬則罕見,即「本草」之鯔魚也(「鳳山縣志」)。產于池溪者,曰池烏、溪溪、大肚,溪烏為上(「彰化縣志」)。后壟、白沙墩每取其子,下鹽曬干極佳(「淡水廳志」)。鯔魚「閩志」稱從黃河來(「澎湖廳志」)。
鯧,扁而短,無鱗;以紫白色者為佳,海魚之貴品。又有黑色者,細鱗,名烏鯧,味少遜(「諸羅縣志」)。有黑、白二種,海錯珍味(「鳳山縣志」)。「四明志」鯧魚一名鏘魚,狀若鏘刀「升庵外集」作〈魚倉〉魚(「噶瑪蘭廳志」)。肉嫩滑。諺云:山上獐,海中鯧;言其美也(「澎湖廳志」)。
馬鮫,身圓而狹長,青黑色,骨軟無鱗。「通志」:一名章鮌(「諸羅縣志」)。青斑色,有齒,形如泥魠而小,作鯗佳(「澎湖廳志」)?!杆拿髦尽柜R鮫形似鱅,膚似鯧,黑斑最腥。一曰社交魚,以其交社而生也(「噶瑪蘭廳志」)。
鰳,類鰣魚,身扁薄,味清,而芳鮮次于鰣魚;以多刺人不見重(「諸羅縣志」)。色白多骨(「鳳山縣志」)。其美在腴,重者三、四斤(「澎湖廳志」)。
鰻,有烏、白二種,烏者為上?!港拧梗忽牊o鱗甲,白腹,似鱔而大。又溪有蘆鰻,赤黑色。又,鰻海肉粗而刺硬(「諸羅縣志」)。有雄無雌,以影鰻鱧生子(「鳳山縣志」)。近內山溪澗多蘆鰻,天寒出游澗邊,食蘆竹心,因得掩取(「淡水廳志」)。無鱗有刺名慈鰻,肉細膩,味清甘。又云:「埤雅」謂之鰻鱺,魚腹白,有舌無鱗,背有肉鬣連尾,生泥中,焚其頭角可辟蠹(「澎湖廳志」。謹案:「澎湖志」又一說,乃鱔魚。注語:鱔魚色黃無白腹者。氣能辟蠹,惟鰻鱺能然;故移并于鰻魚一條。又考「圖經」趙辟公雜「說文」:有鰻鱺者,以影鰻于鱧魚,則其子皆附鱧之鬐鬣而生,故謂之鰻鱺也「鳳山志」謂:有雄無雌,以影鰻鱧生子,本此)。
扁魚(臺灣縣、噶瑪蘭志扁作鯿),形似貼沙而薄,曬干味香美,鮮食亦佳。冬月出鹿耳門外最多,方言謂之涂剃(「諸羅縣志」)?!港拧梗呵圉c細鱗,縮項闊腹,蓋即所謂魴魚也(「噶瑪蘭廳志」)。鯿,魴也(「臺灣縣志」)。
帶魚,「通志」:身薄而長,其形似帶,無鱗,入夜有光,俗呼為白帶(「諸羅縣志」)。有涎如粉(「彰化縣志」)。冬月一釣,則銜尾而升(「澎湖廳志」)。
鱸魚,似鱖,巨口細鱗,張季鷹思鱸膾,即此。隋煬帝謂之金虀玉鱠(「諸羅縣志」)。
午魚,鱸之別種,身圓厚味,差于鱸。臺海出九、十月間,俗作〈魚午〉(謹案:「廣東通志」云:魠魚狀如鱸,肉松、少刺、味甘,重數十斤,則〈魚午〉魚不獨臺地有之矣)。
〈魚桀〉魚,方言名桀魚:巨口細鱗、無刺,形如鯔,味甚美。長者可六、七寸,出淡水武朥灣等社(俱同上)。近內山溪澗甚多,俗呼國姓魚,鄭氏至臺始有之(「淡水廳志」)。
鯽魚,狀如鱸而大,肉粗(「諸羅縣志」)。俗呼敏魚,重至二、三十筋(「淡水廳志」)。頭大鱗大,有金色(「澎湖廳志」)。
鯽魚,「本草」:一名鮒魚,色黑而體促,腹大而脊隆,池澤皆有之(「諸羅縣志」)?!副静荨梗悍掺~屬火,惟鯽魚屬土,有調胃之功(「彰化縣志」)。擺接堡、荊蕉腳所產者,其腸獨方(「淡水廳志」)。蘭地鯽魚無不爛額者(「噶瑪蘭廳志」)。肉厚味美,性不食釣(「澎湖廳志」。謹案:「急就篇」顏「注」云:鮒,今之鰿魚也,亦呼為鯽;鰿鯽蓋聲近通用)。
貼沙魚,附沙而行,上紫下白有細鱗,兩目相比,一名比目魚,江、淮間謂之鞋底魚,「通志」作鰈沙(「諸羅縣志」)。「爾雅」曰鰈,「吳都賦」曰魪;「上林賦」曰魼;「北戶錄」曰鰜;皆一物而異名(「噶瑪蘭廳志」)。
銀魚,細小白色,無骨無鱗(「彰化縣志」)。福州曰水晶魚;杜詩曰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長。注家謂即銀魚也(「噶瑪蘭廳志」)。白如銀(「澎湖廳志」。謹案:「南越筆記」云:銀魚長二黍許,光滑無鱗,表里瑩徹,出于清明尤佳。據此則銀魚長不過數分;然亦有長數寸者?;洊|謂之白飯魚,以其無骨可作飼兒飯也?!概f志」于銀魚外,又別飼子飯魚;「注」云:無細骨,可飼兒。是誤分為二矣)。
黃翅魚,「興化志」名黃穡,狀似烏頰;身小而薄,肉細而味清,以其翅黃,故名。淡水有重一、二筋者(「諸羅縣志」)。
鱓魚,俗謂之鱔?!笭栄乓怼梗瑚W似蛇無鱗,黃質黑紋,體多涎沫(同上)。生溝圳泥窟中(「彰化縣志」)。俗呼黃鱓(「噶瑪蘭廳志」)。腹黃,「異苑」作黃〈魚旦〉;貯水缸中,夜以火照之,其蛇化者,項有白點,身浮水上;名化骨鱓,食則傷人(「澎湖廳志」)。
虎魚,狀似虎頭,巨口無鱗,長不盈尺,肉嫩而美(「諸羅縣志」)。
黃魚,色微黃,扁面細鱗,長六、七寸,脂厚味豐,恨多刺耳(同上)。身扁黃質細鱗,味甘而多細刺(「彰化縣志」)。黃魚,石首也(「臺灣縣志」)。
麻虱目魚,塭中所產,夏秋盛出,狀類鯔,鱗細。鄭氏時,臺以為貴品(「諸羅縣志」)。
鮡魚,「爾雅」:小者鮡也,是生海邊泥涂中,其大如指,善跳故名。俗呼花鮡,以其身有白花點也(同上)。長不盈尺,肉嫩而美(「彰化縣志」)。前兩足善跳走(「淡水廳志」)?;ㄌ嘀?,有花紋善跳,作羹亦佳(「澎湖廳志」)。
獅刀,一名刀。魚,臺人名獅刀?!笭栄拧梗乎h,鱴刀。郭璞注:鮆魚也,長頭而狹薄,腹背如刀,故名(「諸羅縣志」)。多刺無鱗,味亦美(「澎湖廳志」)。
烏頰,身短闊,「興化志」:似棘鬣魚,但其頰烏,故名(「諸羅縣志」)。
烏鰂,「本草」名烏賊。「海物異名集」:足在口,縮喙在腹,噏彼噀墨,迷射水族。「埤雅」:每遇大魚,輒噀墨周波以衛身;中有骨如小舟,名海漂蛸;俗呼為墨賊(同上)。墨魚即烏鰂(「臺灣府志」)?!刚滞ā褂置ā父连斕m廳志」)。形如鞵,八足,前有二須極長(「澎湖廳志」)。
鎖管,身圓直如鎖管,首有小骨插入管中,如鎖;須味甘脆(「諸羅縣志」)。郭璞「江賦」:璅蛣,腹蟹?!干教盟量肌梗阂幻gR,似蚌,腹下有小蟹為瑣蛣求食,蟹或不至則死(「噶瑪蘭廳志」)。有須,曬干味尤甘。號漫浦香(「澎湖廳志」)。
鯊,「圖經」:鮫魚。今南人皆謂之魦魚;多食損目,大而長喙如鋸者,名胡沙「述異記」:鮫人之室,泣而出珠。即此。小而皮粗者,曰白沙。凡鯊美在翅。又有一種黑白圈相間者,曰龍文沙;亦佳(「諸羅縣志」)。鯊魚胎生,為類不一,有白鯊、胡鯊、雙髻鯊、龍文鯊(「鳳山縣志」)。烏鯊大者數百筋,能食人?;Ⅴ?、圓頭鯊皆噬人。乞食鯊皮可飾刀鞘;烏翅鯊、鋸仔鯊、鼠焐鯊、蛤婆鯊、油鯊、泥鰍鯊、青鯊、扁鯊皆鯊屬(「臺灣縣志」)。此海鯊也;與「詩」鱨鯊,「爾雅」鯊鮀之小魚別者(「噶瑪蘭廳志」)?!负W逯尽梗阂云と缟车妹?。胡鯊青色,大者丈余,鼻如鋸。鮫魚皮可飾;虎頭鯊凹有虎文;狗鯊頭如狗;黃鯊好食百魚(「澎湖廳志」。謹案:張師正「倦游錄」云:海魚之異者,黃魚化為鸚鵡;泡魚大者如斗,身有刺,化為豪豬;鯊魚之斑者,化為鹿。是鯊魚變鹿,昔人有其說矣!臺地在鹿,或謂為鯊魚所化,恐誠然)。
鮎,身圓頭扁,色黑黃,無鱗,多涎沫,肉豐,出陂中(「諸羅縣志」)。鮎即〈魚亷〉也,溪澗皆有之,青色,一名鰋(「彰化縣志」)。
黃爵,色微黃,身薄而小,多刺?!刚目ぶ尽梗阂詾辄S雀所化(「諸羅縣志」)。
沙梭,長五、六寸,形如織梭,肉豐骨脆。
海翁,即海鱠,大能吞舟,浮于水面,黑如牛背,俗謂海翁現;則大風將雨(俱同上)。鯨魚,俗呼海翁,長數十百丈,虎口蝦尾,皮生沙石,刀箭不能入,大者數萬斤。閩「大記」:巨能吞舟,日中閃鬐鬣,若簸朱旗;遒健好動,故又名鱠(「澎湖廳志」。謹案:「廣東通志」云:海鱠,大抵即長鯨也;可證鯨即海。「水經注」云:鱠店海底,入穴則海水為潮,出穴則潮退。此極言鱠能翻簸海潮,其實潮之漲退不系乎鱠也)。
旗魚,色黑,背翅如旗,鼻頭一刺長二、三尺,極堅利;大者六、七百斤,小者亦百余斤,觸舟立沉(「淡水廳志」)。蓋鯨鯢之類(「澎湖廳志」)。
魟魚,俗作〈魚共〉非。張東沙曰: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于身,有黃魟燕魟。黃魟大而肉粗,燕魟小而肉潤(「諸羅縣志」)。魴魚一名魟魚(「彰化縣志」)。「興化志」:魟魚頭圓禿如燕,身圓扁如簸箕,尾圓長如牛尾,以其首似燕,故名燕魟魚;以其尾言,故又名牛尾魚(「噶瑪蘭廳志」)。身如槲葉,口在額下,尾長一尺;錦魟身有花點,大者三、四百斤。又有泥魟、掃帚魟、水沉魟(「淡水廳志」)。
青鱗,「興化志」:大如拇母,長六、七尺,色青鱗厚。「通忍」:一名青鯽。(「諸羅縣志」)。一名青獅(「彰化縣志」)。
紅紗,形似鱸,皮紅如涂朱,鱗細,遠望之與金魚之紅者無異。內地有紅紗巨而美,又是別種(「諸羅縣志」)。
鮕鮐,「通志」:尾有星,多穴于田塍或泥岸中。
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腥;俗呼大麥鱦,以其麥熟時出也(俱同上)。小者甘脆(「鳳山縣志」)。
鐵甲魚,鱗硬如甲,故名。去其皮方可食(「諸羅縣志」)。
獨魚,「漳志」作毒(「淡水、澎湖志」作〈魚毒〉)。大者如掌,皮粗,剝之曬干,以槎木器,光潤倍常。內地取其小者為魚醬(同上)。小者可腌,作鮓亦佳(「鳳山縣志」)。
泥鱛,「爾雅疏」:鰼一名,今泥鱛也;穴泥中,因名鱛?!港拧梗核器X而短,以涎自染,難握。俗謂之鰍魚,以入秋最多也(「諸羅縣志」)。涂鰍多涎難握(「臺灣府志」)?!盖f子」:食之以委蛇。郭象「注」:委蛇,泥鱛(「噶瑪蘭廳志」)。泥鰍即泥鱛,似鱓而短(「澎湖廳志」)。
涂虱,頭扁身微圓、黑色,長五、六寸,產陂圳潭窟中?!竿ㄖ尽怪^之田瑟;「興化志」謂之彈瑟(「諸羅縣志」)。無鱗有刺(「鳳山縣志」)。
狗牳魚,身圓,赤黑色,長尺余,有細刺,魚之粗劣者(「諸羅縣志」)。即榖雨魚(「淡水廳志」)。身長尾尖(「澎湖廳志」)。
〈魚劼〉魚,鱗細脊腴,味甘美,正月從沿溪入內山,長才寸余,每月長一寸,至冬成尺。還自內山,到海邊而卵而沒(「福建通志」)。
〈魚日〉魚,身扁無鱗,尖頭短尾,亦名牛〈牛吉〉〈魚日〉。
氣魚,大者尺許,小者寸許,平時游泳如常魚,遇物腹中鼓氣而圓,其刺如蝟,其形如龜;又名刺龜魚,中空可為燈。
四破魚,似鰮而無鱗,性嗜火。大武侖至三貂一帶海邊,居民昏夜以二艇共張一罾,另一小艇持炬引之;群魚望火而來罾中,得魚無數(俱同上)。
鰮魚,可腌作鮭(「臺灣府志」)。竹葉鰮,身扁,鱗相疊,大二、三兩,作鮓佳(「澎湖廳志」)。
花身魚,體有斑文(「臺灣府志」)。
扁身苦魚,身有花點(同上)。肉亦甘,名實似不相宜(「鳳山縣志」)。花點細鱗(「澎湖廳志」)。
金錢魚,狀如花魿(「臺灣府志」)。體薄多刺(「鳳山縣志」)。
花鱗魚,斑點如花(「臺灣府志」)。
鱺魚(「淡水志」鱺作鱱),溪澗中魚之最惡者,引子游水,眾魚不敢犯(同上)。
章魚,韓昌黎所謂章舉。身圓,頭有八腳宿聚,當中有口,腦上有窩如臼,囊中有黑膏及黃膏;行則手足向下,高擊而疾游。產澎湖(「臺灣府志」)。腹圓,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足多有圓紋凸起,紫色。春初出,夏初止。似石拒而小,亦名章拒。人以火照此,可作釣餌(「澎湖廳志」)。居石穴中,人取之,能以腳粘石拒人(「噶瑪蘭廳志」)。淡不多有(「淡水廳志」。謹案:韓愈「初南食詩注」云:章舉有八足,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魚??勺C章魚即章舉也。石拒本作石矩「嶺表異錄」云:石矩亦章舉之類,身小而足長是也)。
蝚魚(「噶瑪蘭」鰇作蝚,澎湖志蝚作柔),狀如烏鰂而大,肉厚味甘美,出澎湖(「臺灣府志」)。曬干鮮食俱佳(「噶瑪蘭廳志」)。小者曰墨斗,味遜(「澎湖廳志」)。
鱠魚,一名鱖魚(「臺灣府志」)。俗云蓮魚頭,鱠魚喉,言柔滑也(「澎湖廳志」)。
鶯哥,(「澎湖志」作鸚哥)。魚狀如鯉而潤,色綠,嘴尖而勾曲,似鶯歌嘴,故名產澎湖(「臺灣府志」)。色紅綠相間(「鳳山縣志」)。遍身皆綠,嘴紅而尖,勾曲如鶯哥(「澎湖廳志」)。
龍尖魚,口尖身豐,味甘而脆美,出澎湖,多曬作干(「臺灣府志」)。喉內有紅色(「淡水廳志」)。
三牙魚,有赤、白二色(「臺灣府志」)。有三齒(「淡水廳」)。
〈魚貢〉仔,魚小無鱗(「鳳山縣志」)。
石拒魚,八腳似章魚(同上)。八足長尺許,居石穴中,人捕之,能以足抱石拒人。曬干味尤清甘,魚干中絕美者(「澎湖廳志」)。
刣額魚,狀似金鱗,頭內有石子一枚(「鳳山縣志」)。
嘴尖魚,嘴長二寸許。
白腹魚,狀似烏鮫而腹白(俱同上)。無鱗,味淡,色白,二、三月間天日晴霽最盛(「噶瑪蘭廳志」)。形如馬鮫而身稍闊,味亦同美(「澎湖廳志」)。
加貝蒲魚,身微黑,有細鱗,似金精(「鳳山縣志」)。
金精魚,身圓,有花點,味佳(同上)?;c細鱗(「淡水廳志」)。
金梭魚,金鱗身軟(「鳳山縣志」)。圓如梭(「澎湖廳志」)。
竹梭魚(「噶瑪蘭志」作竹枝),口尖身長(「鳳山縣志」)。
〈魚達〉魚,一名鱮,有白虎斑,大頭;種自內地來。
田鴨魚,體圓而須長。
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又飛魚色青,有翅能飛(俱同上)。漁人懸燈以俟,每結陣飛入于舟,力不勝,滅燈避之(「淡水廳志」)。飛烏,夜燃燈,魚自飛至(「澎湖廳志」。謹案:飛藉魚,即飛烏「鳳山」、「淡水志」俱誤分為二,今并之)。
梳齒魚,黑色花點,齒如梳,魚肚食之立死(「鳳山縣志」)。狀似泥魠,重者七、八斤(「澎湖廳志」)。
小波浪魚,青色小尾(「鳳山縣志」)
歸秉魚,身扁肉澀。
七星魚,似歸秉而小,有黑點七。
赤海魚,紅色。
鱤魚,口邊有兩大莿。
牛尾魚,狀如牛尾(俱同上),無鱗,形似(「澎湖廳志」)。
青箭魚,色青口尖,行如飛(「鳳山縣志」)。
交網魚,有烏、赤二種。
牛鮕〈魚夾〉魚,頭闊皮青(謹案:「字書」無『鮕〈魚夾〉』字)。
泥龍魚,似鰻魚,多暗刺(俱同上)。狀如鱔,生海泥中(「彰化縣志」)。身長(「淡水廳志」)。
咬網狗魚,色黑歪口,無分左右(「鳳山縣志」)。形似扁魚(「澎湖廳志」)。
海鱱魚,頭大皮黑(「鳳山縣志」)。
含西魚,身扁色白(同上)。有刺(「淡水廳志」)。
刺圭〈木茲〉魚,色黑身厚(「鳳山縣志」)。
金鐘子魚,細鱗,形圓扁(同上)。
鰱魚,種出江西,買魚苗養池中(「彰化縣志」)。口小鱗細,有紅鱗者曰紅鰱,其頭尤甘滑(「澎湖廳志」)。
草魚,一名鰀,池中多買魚苗蓄之,產于大肚溪者尤佳。
鯁魚,細鱗多刺(俱同上)。
苦碨魚,頭大身尖(「噶瑪蘭廳志」)。
赤翼魚,鱗細肉堅(「淡水廳志」)。
五色魚,產于雞籠、頭港。
交臘魚,味清而佳(俱同上)。出于冬月,味甘美不下龍占(「澎湖廳志」)。
泥繪魚,黑色口闊,大者五、六十斤;又有珠繪,色黑,身有紅白點;小繪則黑色(「淡水廳志」)。
〈魚史〉魚,頭闊皮青(謹案字書無『〈魚史〉』字)。
龍占魚,大一、二斤,腌作鯗亦佳。澎人推為上品;一作龍尖(「澎湖廳志」)。
長翼魚,頭尖身圓,重二、三十斤,翼長;與涂魠同時。
青嘴魚,略似龍占,頭有一條青色,作鯗亦佳。
丁香魚,身圓尖,長寸許,作醬甚佳。
〈魚月〉魚,身扁無鱗,尖頭短尾,亦名牛牾〈魚月〉(謹案:「字書」無『〈魚月〉』字)。
象耳魚,身扁色黑,刺最利,重約五、六斤。
肉魚,身圓而肥,結陣而行,有一網百擔者。
金目魚,「紀略」云:即松江之四腮鱸。
石腦魚,頭圓、身扁、青色、粗鱗,大者十余斤。
青威魚,青色,狀如石腦,大亦如之。
琵琶魚,身圓而扁,尾長有刺,俗呼鍋蓋魚,以形似得名「紀略」謂:即郭璞「江賦」之鱝魚。有紅、黑二種。
刺龜魚,身圓如球,頭尖、尾短、無鱗,兩邊小翼,有刺如蝟,形略似龜;取其皮以作燈,亦可觀。
燕子魚,狀如燕,有赤、黑二種;可曬干。黑名烏燕,翅四,開價較昂;大者十余斤,或云海燕所化。
米魚,身扁鱗細。
水尖魚,圓而尖,嘴尖長。
花鰋魚,如長翼魚。
班牛魚,班點細鱗。
大頭丁魚,頭大尾尖。
雞魚,扁而赤,細鱗。
赤鯮魚,身短、頭大、尾兩開,赤色有鱗。
〈魚告〉仔魚,花跳之類。
馬鞭魚,赤而長,尾尖,上有絲一條。
來貓魚,頭大、口闊、細鱗、有花點,皮肉甚粗。
規魚,河豚之類,食之傷人。
枋頭魚,似交臘而色白如銀,結陣以行,一網常數百斤。
土龍魚,有力,性毀:補火。
鰍哥魚,頭圓而小,紅色有須(俱同上)。
金魚,色紅,尾如蝦,而囊金者為貴;亦有黑色而囊金者(「諸羅縣志」)。初出黑色,久乃變紅或變白,亦有紅色、斑色相間者,養之盆中,以供玩賞(「彰化縣志」)。即朱魚,尾三岐,又有雙眼凸起、尾分四岐者,稱龍頭金魚;尤良。(「澎湖廳志」)。
斗魚,「泉郡志」狀如指,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斗。泉人呼為丁班;漳人呼為三班(「諸羅縣志」。謹案:「嶺海名勝記」云:斗龍魚,大如兩指,身有五彩,蝦須燕尾。斗則竟日不倦,陰雨則伏不動;此即所謂斗魚也。此與上金魚供玩賞,非可充饌。今從「舊志」附錄于此)。
〈魚宅〉「北戶錄」:水母。一名蚱,一名石鏡?!覆┪镏尽梗籂钊缒瑥膹V數尺,無正圓,亦無頭、目、腸、臟;眾蝦隨之,以蝦為目(同上)?!干教盟量肌梗核复笕绫P,形似白棉絮,以明礬腌之,久則漸漸如紙,俗呼白皮紙;江、浙呼海折皮(「噶瑪蘭廳志」)。
沙蠶,生海泊泥涂中,形似蠶,中有沙,故名。味甚鮮美,北人憎其形以為蚓也,棄之。曬干酥食亦佳,又名龍腸(「諸羅縣志」)。形似蚯蚓,可食(「鳳山縣志」)。龍蟲一名沙蟲(「澎湖廳志」)。
海參,有口,無鱗、足、耳、目;產于八罩海中者良(謹案:〈魚宅〉與沙蠶、海參皆水族之可食者,今從舊志附錄于此)。
海豎,或作蜈魚,狀如海翁,大亦次之,頭如豬,躍水面丈余,直上若浮屠,噴水如雪,故謂之豎(俱同上)。
海和尚,色赤,頭與身似人形,四翅無鱗(「噶瑪蘭廳志」)。見人輒笑,見則為臺颶之征;行舟遇之不祥,必焚香楮而引避之(「澎湖廳志」。謹案:「誨語」云:海和尚,人首鱉足,身差長而無甲。舟行遇者,率虞不利。此與人魚相類。人魚長四尺許,體發牝牡儼似人形;惟背有短鬣,船行遇者,亦必作法禳厭)。
海狗,頭似狗而魚身,尾尖,四翅(「噶瑪蘭廳志」)。
海馬,狀如馬,頭有發,亦四翅,獲之不祥(「淡水廳志」。(謹案:「本草衍義」云:海馬,其首如馬,其身如蝦,其背傴僂有節文,長二、三寸)。
海龍,生澎湖,首尾似龍,無牙爪,長不徑尺,冬日雙躍海灘,獲之喜為珍物,入藥功倍海馬(「澎湖廳志」)。
海鼠,頭有孔,重者四、五百斤。
倒吞鱟,口在腹,無齒,能吞人(俱同上。謹案:以上皆海中異魚,不常見,「舊志」所載,附錄于此)。
龜,「大戴禮」:甲蟲三百六十,龜為之長。海中有大至數尺者,曰海龜;味如鱉(「諸羅縣志」)。「博物志」:龜純雌無雄,與蛇交通而生子。臺地有二種:尾長介粗者,名蛇龜;尾中介有文者,名靈龜(「噶瑪蘭廳志」)。
鱉,「養魚經」:魚滿三百六十則龍為之長,而引飛出水。有鱉則魚不復去,故一名神守,又名團魚(「諸羅縣志」)。「事物原始」:一名甲魚(「噶瑪蘭廳志」)。大城北潭有之(「澎湖廳志」)。
黿,介蟲之長,狀如大龜,生大海中;火炎山上池內有之(「彰化縣志」)。
〈句上黽下〉鼊,龜屬「本草」:蟕〈蟲雋〉,大者贔屓,小者為〈句上黽下〉鼊,山龜之巨者(「噶瑪蘭廳志」)?!鸽u籠」頭尤多(「淡水廳志」)。狀如鱉,四足漫胡無指爪,剝割時兩目淚下。甲可亂玳瑁,亦以飾物。臺人市販鹿膠,每以板殼同煎(「澎湖廳志」。謹案:「太平御覽」引劉欣期「交州記」曰:蚼〈蟲辟〉似玳瑁,龜頭、鱉身、蝦尾,色斑似錦文,大如笠,四足漫胡無指甲,前有黑朱可以飾物。蚼〈蟲辟〉即〈句上黽下〉鼊之別體字也)。
鯪鯉,「爾雅翼」:狀如獺,遍身鱗甲,居土穴中,人謂之穿山甲;以其能穿穴。一名龍理;「山海經」:龍鯉,陵居是也(「諸羅縣志」)。「臨海志」云:尾刺如三角菱,故謂之石鯪魚(「噶瑪蘭廳志」)。
玳瑁,狀如龜,殼稍長,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邊缺如鋸齒,無足有四鬣,前長后短;煮其甲,柔如皮,因以作器。應邵曰:雄曰玳瑁,雌曰觜〈蟲雋〉(「澎湖廳志」。謹案:「嶺表錄異」云:玳瑁生揭其甲,帶之有蟲毒,甲即自搖,若死無此驗。據此,則玳瑁生甲片,可驗蟲毒矣)。
鱟,色青黑,血藍,尾如槍,十二足悉在腹下:雌常負雄,漁者取之得雙(「諸羅縣志」)。腹中有子如粟大,可腌以為醫,甚佳(「臺灣府志」)。殼甚堅,可作杓(「鳳山縣志」)。置之水中,雄小者浮雌大者沉。雌常負雄行,雖波濤不解,失偶則不能獨活;故號鱟媚(「淡水廳志」)。尾燒煙,可辟蚊蚋(「澎湖廳志」)。
蟹,「爾雅翼」:八跪而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謂之跪;兩螯倨而容仰,故謂之螯。隨潮甲解,故字從解(「諸羅縣志」)。臺產皆出于海,獨諸羅生溪澗中。螯生毛,名曰毛蟹,秋后甚肥美。海中則有沙鉆蟹,色黃,遍身有刺,遇人即伏沙底。沙馬螯,色赤,走甚疾。大腳仙蟹,身小,一螯大、一螯小,色赤白相雜。虎獅蟹,遍身紅點。青蚶蟹,青白色,兩螯獨大。金錢蟹,身扁,色赤黑,此種腌食甚佳(「臺灣府志」)。一螯大,一螯小,曰擁劍(「臺灣縣志」)。一名螃蟹,臍有尖團之別,尖為公蟹,不及團臍母蟹之多黃而香也(「噶瑪蘭廳志」)。螃蟹一名郭索(「澎湖廳志」)。
蟹郎,似蟹而小,穴諸荒煙蔓草中;非朔望不出。其出也,朔雄,望皆雌;朔雌,望皆雄。八月望日尤多(「福建通志」)。
蟳,一名蝤蛑,生海邊泥涂中;隨大潮退殼,一退一長(「諸羅縣志」)。膏多于肉,曰紅蟳;無膏曰菜蟳。大者長尺余,螯無毛,故異于蟹(「臺灣府志」)。其殼甚堅(「鳳山縣志」)。虎蟳「海族志」:文有虎班,色如瑪瑙(「澎湖廳志」)。
蠘,「圖經」:闊殼而多黃者,名蠘。其螯甚銳,斷物如芟割(「諸羅縣志」)。形似蟳,但殼有班點(「臺灣府志」)。別名翠蟹,亦名青腳蟹(「鳳山縣志」)。產海中(「淡水廳志」)。
蟛蜞,在海岸鉆穴而居。「北戶錄」:有毛曰蟛蜞;無毛曰蟛〈蟲越〉(「澎湖廳志」)。
蚶,「爾雅」謂之魁陸。郭「注」:狀如海蚌,圓而厚,外有理縱橫,即今之蚶也「嶺表錄異」:一呼瓦棱子,以殼上有棱如瓦壟也(「諸羅縣志」)。蚱蛤之屬,殼圓而厚,形如瓦筒(「臺灣府志」)。「說文」:一名伏老,海人取其苗,養于泥涂中;俟其大,貨于市。一名復累,浙江謂之毛蚶(「噶瑪蘭廳志」)。有烏蚶,腌食佳(「淡水廳志」)。珠蚶,肉紫色,熱水淋之即熟,帶血擘食,甚美。又有絲蚶,斧頭蚶、五爪蚶數種(「澎湖廳志」)。
西施舌,殼黑綠色,形似小蚌而長?!溉ぶ尽梗浩鋬扔猩嘧蠲?,海錯之珍,次于江瑤柱(「諸羅縣志」)。臺所出不宜多食(「臺灣府志」)。似蚌而?。ā傅畯d志」)。肉細軟如舌,味佳(「澎湖廳志」)。
車螯,似蛤而大,殼厚微黃,肉堅含漿不放,俗呼為蟯(「諸羅縣志」)。蟯,蛤之大者,肉白多漿(「臺灣府志」)。蟯仔生海泥中(「彰化縣志」)。
花蛤,似車螯而小,殼有斑文,「本草」謂:蛤表有文,即此?!付Y記」:雀入水為蛤;是也。味甚清,此地不多產(「諸羅縣志」)。雍正癸丑驟生,他少見(「臺灣縣志」)。蛤有三種,皆生于海(「臺灣府志」)。一名文蛤(「鳳山縣志」)。蟯之小者(「彰化縣志」)。海蛤無文(「噶瑪蘭廳志」)。
蛤蜊,似車螯而小,殼圓,微黑色,肉黃(淮南子:若士方卷龜殼,而食蛤蜊?!赣详栯s俎」:蛤蜊候風雨,能以殼為翅飛(「諸羅縣志」)。白殼紫唇者曰蛤蜊;又有一種形厚而唇黑者,「興化志」謂之朗晃,亦蛤蜊類也。其肉皆白,而唇黃(「噶瑪蘭廳志」)。生溪澗泥沙中(「淡水廳志」)?;蛟疲焊蝌?、文蛤,由一潮生一暈。有白蛤、赤蛤數種,殼可燒灰,入藥為蛤粉(「澎湖廳志」)。
牡蠣,「本草」: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蠣房。俗呼為蠔,小者名珠蠔,最佳。此間不須架石栽種;團生海中,取之者乘筏,用長竹出諸水底(「諸羅縣志」)。咸水,結成殼,可燒灰(「臺灣府志」)。蠔,牡蠣也(「臺灣縣志」)。又可入藥品(「澎湖廳志」)。
鰕,或作蝦,種類不一,有紅蝦、沙蝦、班節蝦、白丁蝦;各塭紅蝦最佳。又有黃梔米,小而色紅,曬作鰕米(「諸羅縣志」)。別有一種龍蝦(「鳳山縣志」)。龍蝦,昂首奮角,如畫龍狀,甲硬如蟹,須長一、二尺,鉗六、七寸,有芒刺,尾下子累累相續(「噶瑪蘭廳志」)。塭蝦出塭中,夏秋最甚,腌食極佳(「淡水廳志」)。有狗蝦、赤尾星、軟殼蝦,又有八節蝦,紅白相間。麋蝦,小者如米,腌之佳。蝦姑,肉薄不中食。蝦蛞托,尾有刺能傷人(「澎湖廳志」)。
螺,「通志」:香螺大如甌,長數寸,肉白而尾有膏,味甚佳?!副静荨怪^之甲香,又響螺,其殼可以吹?;萑缣锫荻?,殼圓白色,紅點斑斑。大螺琢磨其殼,可作鸚鵡杯(「諸羅縣志」)。珠螺,似花螺而小,殼堅硬,螺嘴有皮,厚而圓,如半面珠,故名。澎湖所產,惟腌食為佳(「臺灣府志」)?!副静荨梗禾锫菔衬嘣诟?,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石螺在池潭中可常食(「鳳山縣志」)。有莿螺、肉螺,苦螺、寄生螺,來螺產內地。淡地亦有(「淡水廳志」)。有巴螺、鈿螺。俗云:琉球螺可飾器;達摩螺可作杯;白螺、黃螺、紅螺、珠螺、麥螺可作醬(「澎湖廳志」。謹案:「太平御覽」引「南州異物志」云:鸚鵡螺狀如覆杯,頭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故名。據此,則螺原有鸚鵡之名,非獨可琢作鸚鵡杯已也)。
蚌,與蛤相類而異形,圓者曰蛤,長者曰蚌:殼綠黑色,老蚌含珠?!笐饑摺怪^:與鷸相持者也(「諸羅縣志」)。殼明亮,老亦能生珠(「鳳山縣志」)。田蚌,俗名田杯(「彰化縣志」)。「五雜俎」:大者如箕?!缸笏假x」:蚌,珠胎,與月盈虧。中秋無月,則蚌無胎。殼可燒來涂壁(「澎湖廳志」)。
海豆芽,似蜆而差大,形扁,殼綠,吐尾如豆芽,故名。一名涂杯(「諸羅縣志」)。如小蟶,伸尾白如豆芽(「臺灣縣志」)。一名江蟯(「鳳山縣志」)。俗呼家愁(「彰化縣志」。謹案:「廣東通志」云:水豆芽,蟶類也。鮮時殼中有一肉柱,如牙箸。腌之則無,此即海豆芽也)。
水龜,一名龍虱,出潭堀中,腌食佳(「諸羅縣志」)。「本草」名水馬,長寸許,群行水上,涸即飛去(「噶瑪蘭廳志」)??呻玑u(「淡水廳志」)。
白蟶,臺原無蟶,康熙五十九年始有,生于海泊泥涂中。形與內地蟶無異,但殼差薄,色白如玉尤清甘,四、五月時有之(「臺灣府志」)。近亦有竹蟶(「鳳山縣志」)。石蟶生海泊(「噶瑪蘭廳志」)。紫蟶生石隙中(「澎湖廳志」)。
鬼蟹,狀如傀儡(「鳳山縣志」)。
海蒜,一名湖腎,殼類蛤,肉垂三寸余,白色上有黑點,狀甚劣。味甘;但性極寒,食之多患腹瀉(「鳳山縣志」)。
沙蒜,一名沙噀,俗呼土筍,可煮作凍(「淡水廳志」。謹案:「嶺表錄異」云:沙箸,海岸沙中生,春吐苗;其骨白且勁,可為酒籌,凡采者須輕步向前拔之;不然聞聲遽縮入沙中,不可得也。此沙箸疑即沙蒜,蓋箸蒜聲相近也)。
赤嘴,狀如蟯仔,但殼微赤有紋,比蟯仔味清甘(「彰化縣志」)。
竹蟽,形如蟶,殼黃色,味甚清甘(同上)。
九孔,即石決明(「淡水廳志」)。鮑魚之小者,附石而生;殼有孔,煆灰入藥,為石決明「五雜俎」云:即鰒魚另一種,呼將軍帽(「澎湖廳志」)。
寄居蟲,土人呼為寄生(「噶瑪蘭廳志」)。寄生「閱書」:生于蠣房、蚌、蛤腹中。郭璞「江賦」:璅蛣,腹蟹?!赣浡浴梗汉I嫌锌萋輾?,寄生其中,負殼而走,形如螺(「澎湖廳志」。謹案:陳藏器「本草」陶「注」蝸牛云:海邊有大螺,似蝸牛,火炙殼,便出走;食之益人。按寄居在蟹殼間,非螺也。候螺蛤開,即自出食,螺蛤欲合,已還殼中。海族多被其寄據,此則寄居本蟲類,以其寄于螺殼,故各志俱入介屬;今仍之)。
硨磲,即五爪蚶〈蟲間〉,即殼菜,生海石中,以苔為根,殼長而堅硬,但稍薄耳。肉紫色,腌之亦佳。小者名沙箭,又有烏〈蟲念〉,烏投等類。
醋鱉,堅白如石,背圓腹平,有旋紋如螺形。如小鱉,大不及指,蓋藏數年,投醋中,蠕蠕自能配合(俱同上)。
胎魚、筋魚、〈魚因〉魚、〈魚燕〉魚、白刀魚、蜆、紅栗、仙人掌、海月、海膽、帽華螺(見「福建通志」)、新婦啼魚(見臺灣府「鳳山縣志」)、花輝魚、苦蠔、青茵、毛〈蟲間〉(見「噶瑪蘭志」)、魽魚、鳶錘魚(見(「淡水廳志」。俱無注)。
——以上鱗介之屬。
附考
鯊魚,類不一,龍文鯊、雙〈髟上告下〉鯊,志言之矣!外此有烏翅鯊,身圓,翅尾黑色。鋸仔鯊,齒長似鋸。烏鯊,口闊,大者數百筋,能食人?;Ⅴ?,頭斑如虎,齒迅利,噬人手足立斷。圓頭鯊,亦食人。鼠〈蟲吾〉鯊,皮白齒如梳。蛤婆鯊,口闊,尾尖。油鯊,身圓而長,尾似蝦尾。泥魦鰍鯊,口尖。青鯊,身青色。扁鯊,身扁,尾小。乞食鯊,皮可飾刀鞘。狗纏鯊,身長,尾尖。狗鯊,頭大,上有烏赤點,離水終日不死(「赤嵌筆談」)。
鯊魚,胎生,市得一魚,可四、五筋。用佐午炊,庖人剖腹一小魚從中躍出,更得五、六頭;投水中,皆游去(「裨海紀游」)。
相傳臺鹿皆鯊魚所化,然沿海俱有鯊,即臺地山前亦有之,未見有化鹿事。獨后山鯊魚隨潮登岸,即化為鹿,毛色純黃,其孳生者,始有梅花點(「東瀛識略」)。
鯊魚翅,出南路嵌頂及澎湖,每歲十一月,漁人取之,率載海舶,往江、浙貨賣(「小琉球漫志」)。
魟,有錦魟,身圓有花點,大者三、四百筋,皮生沙石,尾長數尺,骨弱肉粗。黃魟,身圓黃色。泥魟,皮黑。掃帚魟,尾如帚。鳥燕魟,頭、身、翅俱似燕,肉黑。四開魟,頭似燕,肉赤。鬼角燕魟,頭有軟角。水沉魟,淡紅色,身扁頭尖(「裨海紀游」)。
蘆鰻,產海邊,隨潮登岸,食蘆筍;潮退入溪田中,不能去,方可得。漁人或跡其往來之路,以灰布之,俾涎沫粘糊,手可取。身花紅色,長四、五尺,全似鰻而身短;有重至二、三十斤者,唻極肥美?!笌X南雜記」云:蘆鰻背黑,有類烏鱧,其色稍異(「小琉球漫志」)。
新婦啼,魚名;狀本鮮肥,熟則拳縮。意取新婦未諳,恐被姑責也。孫元衡有詩云: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為水碧漿;廚下卻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赤嵌集」)。
鸚哥魚,鳥嘴,紅色,周身皆綠。孫元衡有詩云:朱施鳥喙翠成襦,陸困樊籠水厄罛;信是知名無隱法,曾聞直獵有浮胡。相傳直獵有魚,名為浮湖,嘴似鸚鵡(同上)。
蝴蝶魚,見上淡水海岸間,栩栩然似鳳皇孫也(「海東札記」)。
海翁魚,有言如小山,草本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徙,不知所之;此無可考?!钢尽乖疲汉髩欧缬屑构且还潱呖晌?、六尺。兩人合抱,未滿其圍。漁人云:大者約三、四千筋,小者亦千余筋,皮生沙石,刀箭不入。有自僵者,人從口中入,割取其油以代膏火;肉粗不可食??谥袊娤殉W詾橥掏拢羞z于海邊者,黑色、淺黃色不等。或云,即龍涎,番每取之以賈利,真膺亦莫辨也(「赤嵌集」)。
臺地魚族最繁,而黃魚獨少,長亦止數寸,見有盈尺者,咸詫為亂征(「東瀛識略」)。
旗魚,胸脊肉陷如溝,鬐翅斂之不見;有時怒張如支雨蓋,故亦名破傘魚(「海東札記」)。
旗魚,俗呼海豎,頭似豬,大則千余斤,小亦五、六百斤;常于水面躍高丈余,噴水如雪;漁人見之則避(「赤嵌筆談」)。
海和尚,色赤,頭與身皆似人形,四翅無鱗。海狗,頭似狗,尾尖四翅。海馬,狀如馬,頸有騣。亦四翅;漁人網獲,均為不祥(同上)。
海龍,產澎湖澳,冬日雙躍海灘,漁人獲之,號為珍物;首尾似龍,無牙爪,長不徑尺,以之入藥,功倍海馬(「赤嵌集」)。
水母,閩人謂之〈蟲宅〉,又謂蜇皮;其形乃渾然一物,有知識,無口眼,故不知避人。蝦寄腹下食其涎,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隨之而沈。產臺地者瘦小不堪食,鹿耳門內甚多,淡紫色,狀如覆杯,下有物搖曳如懸絮,俗謂之足。往來浮沈;捕之,則所謂足者縮入?!冈浇^書」云:水母,,蝦為目;海鏡,蟹為腹。海鏡,廣人呼為豪菜盤?!笌X表錄異」云:海鏡饑,即蟹子走出。以腹中有小紅蟹子,其小如豆,頭足俱備;及出食蟹飽歸腹,海鏡亦飽。海鏡一名璅蛣,郭璞「江賦」璅蛣,腹蟹?!副阕印梗盒凡粴w而蛣敗,蛣恃蟹以為命,不可一日無也(「小琉球漫志」)。
蟹螯,生毛者。無毛者為蟳,有翠蟹蔚然深藍,大不盈掌;巨者螯長六、七寸,殼有斑文,呼曰青腳蠘。孫元衡有「翠蟹詩」云:嗜蟹何當只自謀,難憑此味悅監州;雙螯獨把炎洲翠,呂亢圖中未解收(「赤嵌集」)。
蟹之生溪河中螯足有毛者,曰毛蟹;味尤佳。臺南無之,獨產彰化。欲致之郡,必兼程疾走,若渡虎尾溪,呴沫有聲,螯足皆脫,不可食;其不脫者十中二、三而已(「東瀛識略」)。
虎蟳,質粗味劣無足取,殼極類門戶上所繪虎頭,色亦殷紅斑駁;人有鑲為酒器者,冬來生子,充盈臍外(「閩小紀」)。
〈句上黽下〉鼊,龜屬,卵生,狀如鱉;四足漫胡無指爪。大者百余斤,小者數十斤,常從海岸赴山凹鉆孔伏卵。人伺其來時,尾而逐之;行甚疾,眾并力反其背,則不能動矣!剝割時,兩目淚下。嗜者謂味同牛肉,值亦相等。甲可亂玳瑁,亦以飾物,但薄而色淺,不任作器。市販鹿膠,每以其板殼與鹿角骨同煎。前路南龜壁港以此名。今寫訛,劉欣期「交州記」作蚼〈蟲辟〉(「赤嵌筆談」)。
文蛤,味極鮮美,往年絕少,惟癸卯春夏,魚市不絕?!肝飨獏苍挕梗焊蝌?、文蛤皆一潮生一暈。「博物志」云:東海有蛤,鳥常食之。殼在海岸,潮水往來碏薄,潔白如雪;入藥最精。往在大擔僧寺見海邊蛤殼,各種奇異,有競為攜取者(「同上」)。
「南州異物志」:寄居之蟲,如螺而有腳,形如蜘蛛,本無殼;入空螺殼中戴以行,觸之縮足,如螺閉戶;火炙之乃出走。異苑謂:鸚鵡螺常脫殼而朝游,出則有蟲如蜘蛛入其殼,戴以行;夕返,則此蟲出?!糕钻U」所云:鸚鵡外游,寄居負殼者也。臺地呼寄生(「使槎錄」)。
鬼蟹,狀如傀儡。孫元衡有詩云:家在蠔山蜃氣開,鯨潮初起鱟帆來;虎鯊(背有斑文)。鬼蟹紛無數,就里難求蛤蚌胎(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