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雜產類

  • 臺灣通志
  • 薛紹元
  • 6595字
  • 2015-12-26 17:13:48

糖,煮蔗而成,有黃、白二種。又冰糖用白糖再煮,如堅冰,比內地較白,而甜遜之(「諸羅縣志」)。有黑、白二種,初硤蔗漿半多泥土煎者,一次濾其渣穢,再煮入于上清,三煮入于下清,始成黑糖。入〈石屚〉待其凝結,用泥封之,半月一換,三易而后白。未盡白者曰糖尾,并〈石屚〉再封,封久則白。封少則黑,其不封者則紅糖也(「彰化縣志」)。蜜糖,臺所出無多,藥圃皆資于內地(「鳳山縣志」。謹案:臺產糖為大宗「稗海紀游」、「赤嵌筆談」已詳紀之,迄今垂二百年,運售日本外洋,暢旺猶昔。大抵南路之糖與北路之茶,歲產所值,略可頡頏,皆鉅款也)。

油,香油,脂麻油也。有黑、白二色。菜子油、落花生油,脂麻貴時以和香油亦可食。又蓖麻油煮糖用之(「諸羅縣志」)。桕子油(「淡水廳志」)。茶油(「噶瑪蘭廳志」。謹案「瀛壖百詠」云:椰油可佐膏火。或云: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療齒痛、凍瘡極效。此亦油之一種,但不易得耳)。

酒,用草為曲制之;有老酒、燒酒諸色。然不佳,雜以糖水(「諸羅縣志」。謹案:「赤嵌筆談」云:酒有蔗漿用餳汁釀成,與荔子酒俱味極甘。北路有用梨子茇釀酒者,又在蔗漿荔子之下;則不獨草曲釀酒矣!又「福建通志」云:椰子肉色白,味如乳,可釀酒。然考椰子中心有白汁,味如酒,飲之能令人醉;不須釀而成酒也。勞之辨「臺灣詠」云:釀蜜波羅摘露香,傾來椰酒白疑漿。即謂酒漿從椰傾出不待釀也)。

麴,有紅、白二種「南方草木狀」:草曲不用曲蘗,但杵米粉雜以眾草。置蓬蒿,蔭蔽之,經月成而,可以釀酒;即今白曲也。紅者來自內地(同上)。紅曲似糯米,用糟發成之(「鳳山縣志」)。紅粬(或作曲),以米為之;粬母來自內地,少許可造數斗;釀老酒所必需(「淡水廳志」)。

茶,北路無種者。水沙連山中有一種,味別能消暑瘴;武彝、松蘿諸品,皆至自內地(「諸羅縣志」)。出水沙蓮社,可療暑疾(「臺灣府志」)。土產特多,焙制尚未得法,能避暑消瘴(「噶瑪蘭廳志」)。產大坪山、天屯山、南港仔山及深坑仔內山最盛(「淡水廳志」。謹案:「諸羅志」謂:北路無種茶者,乃昔時為然;近則北路一帶群山,多種茶為業。運售外洋,歲值鉅萬;亦臺產一大宗也。淡水以烏龍茶為最,不在武彝、松蘿之下。「武夷山志」云:采摘以清明后榖雨前為頭春,立夏后為二春,夏至后為三春。頭春香濃味厚,二春無香味薄,三春頗香而味薄。種處宜日、宜風,而畏多;風日多則茶不嫩。采時宜晴不宜雨;雨則香味減。臺地采茶氣候與此略同。然亦須焙得宜,乃能香味兩絕也。詳見「雜稅門」)。

炭,以九荊木者為佳,實堅難燼,雜木次之,色白如雪,內地寶此,以熱博山之爐(「諸羅縣志」)。內地掘窯砍木燒之(「彰化縣志」)。以石楠木為佳(「噶瑪蘭廳志」)。

煤炭,灰黑,氣味如硝磺,可以代薪,焰甚烈,北方多用之。出雞籠、八戶門諸山。相傳荷蘭駐雞籠時,煉鐵器皆用此(「諸羅縣志」)。凡內山深處皆有之(「鳳山縣志」)。出籠雞頭及拳山堡等處(「淡水廳志」。謹案:基隆山向有煤窯,禁閉已久;迨福州開設船政廠,民間私采者多。不可復禁。繼以英國新修條約,以基隆煤務列入條款,如派員查勘深澳坑、深澳堵、八斗等處,無礙民居、田園、廬墓,乃復弛禁。近則煤坑日辟,采取皆用機器,其間商辦、官商合辦,迭有變更。詳見「雜稅門」)。

鹽,「周禮」:鹽人,掌鹽之政令。以供百事之鹽,有煮、有曬;臺止用曬法。諸羅無鹽埕,資于臺、鳳;南社、崇爻所產無多,見「外紀」(「諸羅縣志」)。瀨口所出,色黑而粒大,腌物不至朽腐。「漢書」:牢盆煮鹽,用錢為之。鳳山只用曬法。(「鳳山縣志」。謹案:臺南有瀨南、瀨北、瀨東、笨北、洲南、洲北各鹽場,足資民食。臺北無之,轉運于臺南,時或脫節;則取給于漳、泉內地,謂之唐鹽,詳見「鹽課門」)。

灰,「異物志」:占賁灰,牡蠣也。不如內地之黏,涂壁久則灰落。亦用以煮糖,又與浮留、檳榔同食(「諸羅縣志」)。蠣房殼,燒成用以涂墁(「臺灣府志」)。有蠣殼灰石灰,魯古石灰(「淡水廳志」)。澎鮮蠣房,雜取螺蚌之殼燒之(「湖澎廳志」)。

紅花,可染絳,府、諸二志所不載,近始有之(「鳳山縣志」)。

吉貝,即棉花,種出內地。

陶器,近始有之。

硫磺,出淡水磺山(俱同上)。磺油亦名地油,產貓里、牛角山,由石壁中流出(「淡水廳志」。謹案:康熙間杭州郁永河著采硫日記,為臺地采硫煎煉之始。厥后開禁靡常,迨光緒三年,又復弛禁,派員履勘臺北、淡水所屬之北投油坑、金包里等處。雇匠興熬,并收買民間私磺,統歸官廠;除官用外,亦準商人販運。詳見「雜稅門」)。

樟腦,「本草」:一名韶腦;初出韶州,狀如龍腦,白色,樟腦膏脂也。其法以樟木切片,井水浸三日夜,入鍋煮之;用柳木枝頻攪。待汁減,柳上有白霜,濾去滓,傾汁入盆,經宿成塊,仍以清水浸之,方不縮化;入藥可通竅、除濕、殺蟲(「噶瑪蘭廳志」。謹案:臺產樟腦,由來久矣!始于外山,砍熬年久,伐木已盡。迨光緒十二年以后,經設局撫番,募勇防隘,復入內山砍伐樟木,筑灶煎熬。始而為官,按秤收買;繼而改由商辦,按灶抽收防官經費。近則腦灶增多,較往年為尤盛;然亦須生番安靜,乃能日有起色。詳見「雜稅門」)。

籸,花生、豆油之糟粕也;用以糞田,取殺蟲而肥膩(「噶瑪蘭廳志」)。豆籸,「內自訟齋詩」注:花生可為油,其渣可糞田,曰油籸。籸音辛,俗讀如枯(「澎湖廳志」)。

鹻,用象齒、公牡等木燒成灰,和水濾去渣滓,熬煉成凍,可以資染(「淡水廳志」)。

草席,編織堅致,價倍內地(「鳳山縣志」)。大甲番女取草織之,甚精致。一張價數十元,或一、二元不等,近漢人亦多效之者(「淡水廳志」)。

鹿皮,春皮毛淺而薄,冬皮毛深而厚,為褥溫而去濕(「臺灣府志」)。又有鹿胎皮,殺牝鹿將乳者,毛片方鮮麗;計得一佳胎皮,殺鹿子母甚伙;非先王不〈麛,耳代弓〉、不卵、不殺胎之意也(「鳳山縣志」)。白點赤紋相間(「噶瑪蘭廳志」)。

豹皮,為裘為褥皆可用,價數十倍于鹿皮(「諸羅縣志」)。

麋皮,鹿之大者,俗呼為蔣皮,商人販往外國(「臺灣府志」)。

獐皮,可作靴、襪、褲、瀉、包袋等物(「鳳山縣志」)。毛黃黑色,去毛存鞹,宜于韡襪(「噶瑪蘭廳志」)。

魚翅,鯊翅為上(「鳳山縣志」)。

鹿脯,生番切鮮鹿肉,下鹽、壓石、曬干成塊,出以易物;然多襍以牛脯、猴肉;須細辨其紋(「噶瑪蘭廳志」)。

麂腿,鹿之小者,腌如鹿脯之法(同上)。

鹿肚,草鹿肚中所食之草,能治噎嗝(「彰化縣志」)。

棉布,近嘉祥等里莊多有(「鳳山縣志」)。棉布、苧布、麻布三種,俱不多產(「臺灣府志」)。

卓戈文,番所織氈也。

毛被,番婦剝樹皮和獸毛織成。

達戈文,番所織布名,以苧為之(俱同上)。番女所織布,以狗毛苧毛為線,染以茜草,錯雜成文,朱殷奪目(「淡水廳志」)。

番毯,番婦所織(「彰化縣志」)。

番錦,用絲織成,以作衣服,較蘇織尤佳(同上)。

港底金,「郡志」以為在寒潭中;今遍考之,或云內山番界,或云產自奇來(「噶瑪蘭廳志」)。金沙在內山野番界內,產于港底,人跡罕至(「淡水廳志」。謹案:淡北產金,舊志已載其說;但出現靡常。自光緒十七年秋冬間,基隆廳轄龍潭堵一帶溪河上,忽有金沙顯露;班準殷戶雇工淘洗,官為設局試辦抽厘;然未得其根脈,尚待考求。如尋根苗亦一大利源也。詳見「雜稅門」)。

銀沙,產于東石社內,掘地八、九尺,即見細沙,色白如粉,可磨礱銀器(「澎湖廳志」)。

珠,島中蚶蚌間亦有珠,碎如小米,得之亦罕甚(同上)。

通寶錢,臺所用多古錢及小錢,北路即鵝眼錢,亦皆通用(「臺灣府志」)。康熙二十七年,開福建臺灣鑄局,錢幕鑄滿、漢文「臺」字;三十一年停臺灣府鑄局(「福建通志」)。「皇朝文獻通考」及「東華錄」皆作二十八年臺灣開鼓鑄局,較「福建通志」作二十七年早一年,其停鑄之年則同也。北路現皆用大錢,與府志所云異。

〈石婁〉〈石國〉石,生海中,皆咸鹵結成,粗劣易腐;土人置盆碗中充玩(「臺灣府志」)。可作燒灰(「淡水廳志」)。俗名老古石,拾運到家,俟咸氣去盡即成。堅實以筑墻,比屋皆然,又作鹵裹石(「澎湖廳志」)。

石花,生海石上(「淡水廳志」)。

文石,產澎湖,有花紋者佳,可為朝珠及扇器(「臺灣府志」)。產于外塹、小池角二處,石外有璞,剖璞始出。石有五色,錯而成文,以黃者為上。土人以有眼者為貴,琢為念珠,以供玩賞(「澎湖廳志」)。

打鼓山石,崟〈山上欹下〉玲瓏可玩(「臺灣府志」)。

岡山石,可燒灰墁壁(同上)。

傀儡山石,薄不盈寸,寬平四方,可鑲為器,及鐫刻等用(「鳳山縣志」)。

鹿肚石,出老鹿肚中,以其食草黏沙,積而漸化,包鹿氣血,凝結成塊,堅如圓石。醫家以之療心氣關嗝諸癥;然須辨其真膺(「噶瑪蘭廳志」)。

硯石,出二圍旱溪中,淺黑色,頗干毀,不甚發墨(同上)。

巨石,「諸羅邑志」云:巨石多生于雞籠、淡水之間,突恕偃蹇,奇不可狀,土皆黃色,地脈所發生處也。南嵌以下漸無,石質亦不堅,無格理,不可以施椎鑿宮室之用,皆載自漳、泉、寧波(「淡水廳志」)。

磺筍石,淡北大屯山邊出磺之土,謂之磺筍(同上)。

空青石,產大倉仔嶼海濱。周凱云:搖之中響,有沙有水,水淡者治目疾。近多膺物,搏土貯水于中,置海濱月余即成,按空青圓如雞卵,大小不一,質甚堅致。澎人多眼疾,然罕有以此治之者(「澎湖廳志」)。

鵝管石,結于老古石內,剖出色潛白,形如銅筆套,俗名老石蔥,可入藥。

禹余糧石,出東石社、西嶼、緝馬灣社,形如雞子,內有五色,粉可治金瘡。

浮石,咸氣所結,隨潮而流,浮聚海面,質輕甚可入藥;亦可磨礪器物。

龍涎香,「赤嵌集」;海翁魚口中噴涎,自為吞,有遺于海濱者,黑色、淺黃色不等。或云即龍涎,真贗亦莫辨(俱同上)。

菁淀、薯榔、麻、苧、藤茄、藤皮、粽、煙草、樟柴、紫荊、楠枋、加苳、櫹榔、梅皮、桂皮、通草(各「舊志」以入貨幣類)、珊瑚樹、石帆、海藤、螺盃、蚌瓢(「澎湖志」以入海中雜產類)。然已見「草部」、「木部」、「蟲魚部」,今不錄。又圓錢、中錢、甲萬、大柜等物,「臺灣府志」、「諸羅志」以入金石器用類,然此或來自外洋、或由人工制作,非天生物產,今亦不錄。

附考

臺人植蔗為糖,歲產二、三十萬,商船購之以貿日木、呂宋諸國(「稗海紀游」)。

蔗苗種于五、六月,首年則嫌其嫩,三年又嫌其老,惟兩年者為上。首年者熟于次年正月,兩年者熟于本年十二月,三年者熟于十一月。故硤煮之期,亦以蔗分先后;若早為砍削,則漿不足而糖少。大約十二月、正月間始盡興工,至初夏止。初硤蔗漿,半多泥土,煎煮一次,濾其渣穢;再煮入于上清;三煮入于下清始成糖。入〈石屚〉待其凝結,用泥封之,半月一換,三易而后白。始出〈石屚〉,曬干,舂擊成粉;入簍,須半月為期。未盡白者,名曰糖尾,并〈石屚〉再封;蓋封久則白,封少則緇;其不封者,則紅糖也。所煎之糖,較閩、粵諸郡為尤佳(「東甯政事集」)。

臺人十月內筑廍屋,置蔗車,雇募人工,動廍硤糖。上園每甲可煎烏糖六、七十擔、白糖六、七十〈石屚〉(沙土陶成)。中園、下園只四、五十擔。煎糖須覓糖師,知土脈,精火候;湯大沸,用蠣房灰止之;將成糖,投以萆麻油,恰中其節。煎成,置糖槽內,用木頻攪至冷,便為烏糖。色赤而松者,于蘇州發賣;若糖濕色黑,于上海、寧波、鎮江諸處行銷。至制白糖,將蔗汁煮成糖時入糖〈石屚〉內,下用〈石屚〉鍋盛之,半月后浸出糖水,名頭水;次用泥土蓋上十余日得糖水,名二水;再用泥土覆十余日之糖水,名三水。合煎可為糖膏,或用釀酒,每〈石屚〉白糖只五十余筋,地薄或糖師不得其人,糖非上白,則不得價矣。每廍用十二牛日夜硤蔗,另四牛載蔗到廍,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一牛配園四甲或三甲余。每園四甲,現插蔗二甲,留空二甲,遞年更易栽種。廍中人工:糖師二人,煮蔗汁火工二人,車工二人,將蔗入石車硤汁;牛婆二人,鞭牛硤蔗;剝蔗七人,園中砍蔗去尾去籜;采蔗尾一人,看牛一人。工價逐月六、七十金(「赤嵌筆談」)。

唐大歷中,鄒和尚始教民黃氏造蔗霜法。其器用有蔗削、蔗鐮、蔗凳、蔗碾、抬床、榨斗、漆甕之屬。今蔗車兩石矗立,狀如雙碾,硤取其汁,想即蔗碾。遺制酒有蔗漿,用餳汁釀成,與荔子酒俱味極甘。北路有用梨子茇釀酒者,又在蔗漿荔子之下(「赤嵌筆談」)。

三縣每歲所出蔗糖約六十余萬簍,每簍一百七、八十筋。烏糖百筋,價銀八、九錢;白糖百筋,價銀一兩三、四錢。全臺仰望,資生四方,奔趨圖息,莫此為甚。糖斤未出,客人先行定買,糖一入手,即便裝載,每簍到蘇船價二錢有零;自定聯〈舟宗〉之法,非動經數旬,不能齊一。及至廈門,歸關盤查;一船所經,兩處護送,八次掛驗,俱不無費;是以船難即行,腳價貴而糖價賤矣(「赤嵌筆談」)!

貨,糖為最,油次之。糖出于蔗,油出于落花生;其渣粕且厚值。商船賈販,以是二者為重利。淀菁盛產而佳,薯榔肥大如芋魁,故皂布甲于天下。水藤出內山,長條遠蔓跨山嶺,采者得一莖,窮其本即可數百筋。麋鹿獐皮皆邑產,今少有焉(「臺灣縣志」)。

海船多漳、泉商賈;貿易于漳州,則載絲線、漳紗、剪絨、紙料、煙布、蓆草、磚瓦、小杉料、鼎鐺、雨傘、相柚、青果、橘餅、柿餅;泉州則載磁器、紙張;興化則載杉板、磚瓦;福州則載大小杉料、干筍、香菰;建寧則載茶,回時載米、麥、菽克、黑白糖、錫、番薯、鹿,內售于廈門諸海口;或載糖靛、魚翅至上海。小艇撥運姑蘇,行市船回,則載布疋、紗緞、枲棉、涼煖帽子、牛油、金腿、色酒、惠泉酒。至浙江則載綾、羅、綿、綢、縐紗、湖帽、絨線。寧波則載棉花、草蓆。至山東販賣粗細碗碟、杉枋、糖紙、胡椒、蘇木;回日則載白蠟、紫草、藥材、繭綢、來豆、鹽肉、紅棗、核桃、柿餅。關東販賣烏茶、黃茶、綢緞、布疋、碗紙、糖翅、胡椒、蘇木;回日則載藥材、瓜子、松子、榛子、海參、銀魚、蟶干。海壖彈丸,商旅輻輳,器物流通,實有資于內地(「赤嵌筆談」)。

水沙連茶在深山中,眾木蔽虧,霧露蒙密,晨曦晚照,總不能及;色綠如松蘿,性極寒,療熱癥最效。每年通事與各番議明入山焙制(「赤嵌筆談」)。

凡絲布錦繡之屬,皆至自內地,有出于土番者,寥寥且不堪用(「諸羅縣志」)。

番婦自織布,以狗毛苧麻為線,染以茜草,錯雜成文,朱殷奪目;名達戈紋(「瀛壖百詠」)。

銀山有礦產銀,又有積鏹,皆大錠,不知何時所藏?曾有兩人入山取之資用,后挽牛車至其地恣取滿車,迷路不能出,盡棄之,乃得歸;旋亦失其故道,不能復入(「臺灣志略」)。

港底金,在蛤仔難內山,港水深而且冷;生番沉入,信手撈之,亟起則口噤不能言語,薪火良久乃定;金如碎米粒(「臺灣志略」)。

哆羅滿(亦生番社名),產金,從港底泥沙中掏之而出,與云南瓜子金相似。陳小崖「外紀」:康熙壬戌間,鄭氏遣偽官陳廷輝住其地采金。老番云:「采金必有大故」。詰之;曰:「初日本居臺來采金,紅毛奪之;紅毛來取金,鄭氏奪之;今又來取,豈遂晏然無事」?明年癸亥,我師果克臺灣(「臺灣志略」)。

埋金山,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干,道干遁入臺,艤舟打鼓山港;相傳其妹埋金山上。時有奇花異果,入山樵采者或見焉。若懷歸,則迷路不得出;疑有山靈阿護(「臺灣志略」)。

臺地從無產珠;開辟后,鳳山下莊海中蠣房產珠如稷米,名鳳山珠,不堪飾簪珥;只用以充藥品(「鳳山縣志」)。

臺地交易最尚番錢,紅毛所鑄銀幣也。長斜無式,上印番字,銀色低。潮以內地兼金與之,反多滯難。用小制錢外,多用昔年所鑄臺、廣、昌南紅銅錢;并明時舊錢。鵝眼荷葉,散若流泉,見行;鼓鑄輪郭周好,交易則棄而不用;亦足異矣(「赤嵌筆談」)。

硫土,黃黑不一色,質沉重有光芒,以指捻之,颯颯有聲者佳;反是則劣。煉法:搥碎如粉,日曝極干。鑊中先入油十余筋,徐入干土;以大竹為十字架,兩人各持一端攪之;土中硫得油自出,油土相融,又頻頻加土加油,至于滿鑊,約入土八、九百筋,油則視土之優劣為多寡。工人時時以鐵鍬取汁瀝突傍察之,過則添土,不及則增油。油過不及皆能損硫。土既優,用油適當,一鑊可得凈硫四、五百筋。否或一、二百筋,乃至數十筋。關鍵處雖在油,而工人視火候亦有微權也(「稗海紀游」)。

骨石,沙中有骨,堅結如石;積潦沖刷,地辟沙潰,始露峰挺崿;仰皆劍攢,垂非乳滴。質雖不堅,而一種爽峭竦竦之致,彷佛英石(「臺灣志略」)。

冠石,聞在南日社大山之后有巨石,峭削巍峨,出內山之巔,其形如冠。土番指石為的登絕頂,東洋及山后諸社,可一望而盡(「臺灣志略」)。

內山有松石,鑿之成片;下砌為墻,上以代陶瓦;方廣一丈,望之天然石室也(「諸羅縣志」)。

餉稅

雜餉

雜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西藏| 黔江区| 怀安县| 建湖县| 大厂| 信阳市| 大厂| 涪陵区| 西城区| 渭南市| 将乐县| 长宁县| 永春县| 安多县| 铁力市| 大兴区| 太湖县| 澄迈县| 昌吉市| 寻乌县| 乌恰县| 乡宁县| 漳浦县| 济南市| 德兴市| 菏泽市| 二连浩特市| 青河县| 疏勒县| 宜宾县| 手机| 海兴县| 南投市| 冕宁县| 林周县| 武强县| 永济市| 包头市| 合作市|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