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即斑鳩,與內地異色,青黑者曰斑鳩甲;項下赤色者曰火鳩。又有一種身綠,嘴、足皆紅者,曰金鳩;惟淡水出(「臺灣府志」)。臺有土鳩、白鳩;土鳩青黑色,間雜以白,俗名斑甲。金鳩一名金佳(「諸羅縣志」)。又有白鳩、綠鳩(「鳳山縣志」)。白鳩毛如雪,知氣候,其鳴應更,來自咬〈口留〉吧(「臺灣縣志」)。金鳩產自深山,白鳩或呼為洋鴿(「淡水廳志」)。白鳩每交一時即鳴(「澎湖廳志」)。
畫眉,似鶯而小,黃黑色,好斗善鳴,清圓可聽,與內地相類,但眉無白者(「諸羅縣志」。謹案:「南越筆記」云:畫眉又名黃眉。粵「志」謂:眉長而不亂者,善鳴;毛短者,善斗。高翥詩云:春色滿山歸不得,刺桐花里畫眉啼。臺地多刺桐花,宜為此鳥所棲止矣)。
鷹,一名爽鳩,北路有極大者,名曰板雄(「諸羅縣志」)。眼圓性猛,雄者形小、雌者體大(「噶瑪蘭廳志」)。
鷂,「通志」:大如鷹,蒼黑色,尾稍短,善擊鳥(「諸羅縣志」)。
烏鶖,身黑尾長,較小于鷹,能搏鷹、鷂、鳶諸惡鳥(同上)。時集田間牛背上(「彰化縣志」)。形如八哥,通體黑,喙如錐,尾長飛疾,鳴如黃鶯,善作百鳥聲,能知更遞喚,惡鳥不敢近(「淡水廳志」)。
鸜鵒,萬畢術曰:一名塞皋,斷舌可使言語,南唐李煜謂之八哥(「諸羅縣志」)。鸜鵒即八哥(「臺灣縣志」)。斷其舌尖,畜久能為人言(「鳳山縣志」)。似鵙而有幘(彰化縣志」)。八哥,俗呼鵁鴒鴒;又有海八哥,黑身、紅頂、綠足,一名田雞烏須、鷙鳥也,能搏羽族(「淡水廳志」)。
翡翠,「爾雅」:鷸也,俗名釣魚翁,善捕魚,名魚虎,亦名魚師。「埤雅」:前為翡,后為翠。「異物志」:雄赤為翡,雌青為翠;人取其羽毛為飾(「諸羅縣志」)。嘗宿水道,伺魚而食之(「臺灣府志」。謹案:「藝文類聚」引「廣志」曰:翡色赤,翠色紺,亦以色別翡翠為二。又「南越筆記」云:翠羽點婦人首飾,色最鮮明,俗稱廣翠。此與「諸羅志」所云取其羽毛為飾同也)。
雉,「書」曰:華蟲。「禮」曰:褘衣畫翬。漢避呂后諱,改名野雞。雄者有冠,尾長,身五彩具,其羽為翟。臺產尾不踰尺(「諸羅縣志」)。其飛若矢,一往而墜。「月令」:仲冬雉始雊,謂陽動則鳴而勾其頸也(「彰化縣志」)。俗呼山雞(「淡水廳志」)。
烏,「爾雅翼」:純黑而反哺者謂之慈烏;腹白不反哺者謂之雅。「禽經」:朝雅鳴,則小雨(「諸羅縣志」)。烏雅,一名老雅,似慈烏而大,嘴腹下白,亦名鷽(「彰化縣志」)。
鶺鴒,水鳥。郭樸「注」:鵲屬也;飛則鳴,行則搖。陸璣「疏」:大如鷃雀,長腳、長尾、尖喙,背上青赤色,腹下白、頸下黑,如連錢;故人謂之連錢,一名雪姑(「諸羅縣志」)。
鸛,「格物論」:水鳥;一名負金,一名背灶,一名旱群。狀類鶴而無朱頂,善飛搏,巢必喬木之高枝。「禽經」:鸛生三子,其一為鶴,臺無鶴。
鷺,毛潔白,頂有絲毿,毿長尺余,青腳喜翹,高不滿二尺,翔集必舞而后下(俱同上)。一名絲禽,一名雪客;林棲水食,群飛成序(「彰化縣志」)。即白鷺鸞也(「噶瑪蘭廳志」)。俗呼白頭絲(「淡水廳志」)。目感而受胎(「澎湖廳志」)。
白鷴,「格物總論」:白質黑章,尾二、三尺,嘴、爪純丹。「爾雅」所謂雗雉,郭「注」江東呼為白鷴是也。亦有青者、黑者,皆不如凡鳥(「諸羅縣志」。謹案:「西京雜記」云:南越王獻白鷴、黑鷴各一,是有黑鷴一種。「諸羅志」謂有青者、黑者是也。「本草綱目」云:按「爾雅」白雉名雗,南人呼鷴如寒,則鷴鶾聲之轉,雗鶾同一字也)。
黃鶯,一名黃鸝,或謂黃栗留,一名倉庚,其音圓滑善囀,方春后即鳴(同上)。一名黃鳥,一名〈利上鳥下〉黃,又名金衣公子,毛色黃(「彰化縣志」)。倉庚,爾雅作商庚(「噶瑪蘭廳志」)。
燕,「爾雅」謂之乙;「詩」謂之元鳥。「禮記」:仲春元鳥至,祠于高禖(「諸羅縣志」)。春社來,秋社去(「彰化縣志」)。四時皆有,或隨洋船自咬〈口留〉吧來,一年一度,每十月見之(「淡水廳志」)。
鷗,水鳥,一名鷖。「南越記」隨潮上下,以三月風至,乃還洲嶼,頗知風云(「諸羅縣志」)。「禽經」:鷗,信鳥也(「噶瑪蘭廳志」)。
布谷,「爾雅」:鳲鳩鴶鵴。郭「注」:今布谷也。「爾雅翼」:此鳥鳴時,布種其榖,似鷂長尾,牡牡飛鳴,翼相摩拂。「月令」:鳴鳩拂其羽是也(「諸羅縣志」)。俗謂催耕鳥(「鳳山縣志」)。「本草別錄」:布谷,亦曰榖,亦曰榖公;北人名撥榖。「戒庵漫筆」:鳥當四、五月插秧時,自呼其名,如云:看蠶看火。還稱為看蠶看火鳥,亦稱郭公鳥(「噶瑪蘭廳志」。謹案:布谷以榖雨后鳴,辱家聞其聲以促耕作,故謂之催耕鳥。一名獲榖,一名搏榖,一名擊榖,皆聲之轉也)。
長尾三娘,鷴之屬,色青,光彩照人;嘴朱紅,足紫尾長尺許,或呼為娃鳥,疑即所謂青鷴也(「諸羅縣志」)。一名練雀(「臺灣府志」)。「禽經」:俗呼綬帶鳥,又名拖白練(「噶瑪蘭廳志」)。朱喙翠翼,產深山中(「臺灣縣志」)。
白頭翁,似雀而大,頭有白點(「諸羅縣志」)。
伯勞,「雅爾」謂之鵙,亦曰博勞;「左傳」謂之伯趙(同上)。惡聲之鳥(「彰化縣志」)。禽鶗鴃而草衰。「注」:鶗鴃,伯勞也(「噶瑪蘭廳志」。謹案:伯勞一作博勞,伯博雙聲字。伯勞以夏至鳴,應陰氣而動;陰主肅殺,故為惡聲之鳥)。
鳧,「雅爾注」:似鴨而小,背上有紋。陸璣云:卑腳短喙,鳥之謹厚者。俗呼為水鴨(「諸羅縣志」)。不可與胡桃、木耳、豆豉并食(「彰化縣志」)。水鴨嘴頸似鴛鴦,腳短而小,水中能飛(「噶瑪蘭廳志」。謹案:「諸羅志」謂:鳧,俗呼為水鴨,是鳧與水鴨為一物也。「噶瑪蘭廳志」分別為二,非)。
鴛鴦,喙趾似鳧而文彩〈火旬〉爛;雄曰鴛,雌曰鴦,止相偶,飛則雙,其交不再(「諸羅縣志」)。
雞〈氵束鳥〉,俗呼錦鴛鴦(「鳳山縣志」)。
竹雞,「圖經」:其狀如雉,形小尾短。「通志」:俗呼泥滑滑,蓋以聲似之也;白蟻聞其聲即化為水。一名越鳥,好食蟻(「諸羅縣志」)。狀如雌雉,尾短(「鳳山縣志」)。居竹林,褐色多斑赤文;火炭燒紅置地中,彼一一啄不能傷(「彰化縣志」)。俗以其聲,能除白蟻(「淡水廳志」。謹案:「本草綱目」云:竹雞,川、廣有之,多居竹林,形比鷓鴣差小,褐色多斑赤文:諺曰:家有竹雞啼,白蟻化為泥。蓋好食蟻也;亦辟壁虱。南人呼為泥滑,因其聲也。此說即為「舊志」所本)。
番蓽,形似燕,背淡黑色,腹下色黃,尾長;飛則鳴,行則搖,類于鶺鴒(「諸羅縣志」)。蓽仔,又有番蓽(「淡水廳志」)。
蓽雀,似雀而小,紫色,唧唧善吟;置籠中,能自來去;性畏暑,遇夏輒死(「諸羅縣志」)。
雀,曹植「賦」:頭如顆蒜,目如襞椒,躍而步。「古今注」:一名嘉賓,言宿檐瓦,馴近階除,如賓客也(「諸羅縣志」)。棲宿檐瓦之上,馴近階除之際,故曰瓦雀,曰賓雀(「彰化縣志」)。麻雀即瓦雀(「澎湖廳志」)。
叫天鳥,俗呼山麻雀,形略大,飛則向天而鳴(同上)。
海雞母,黑色,腳綠,如母雞大,宿海嶼中,故名。骨脆而味甚美(「諸羅縣志」)。
海鵝,俗名布袋鵝,色如家畜,伸頸高可及肩,常于海濱獵魚,避風則入,翎可為箭羽(同上)。即野鶩,羽可為箭翎;俗呼海南戇(「澎湖廳志」。謹案:海鵝名淘鵝,「南越筆記」云:淘鵝即鵜鶘,一名逃河,陽江人謂之水流鵝。下水取魚,頤下皮袋盛水二升許以養魚,每淘河一次,可充數日之食。漁謠云:水流鵝,莫淘河;我魚少,爾魚多;竹弓欲射爾,奈汝會逃何?其詞頗近樂府,錄之補「舊志」之略)。
鷦鷯,「通志」謂之鷦鴱。「雅爾」:桃蟲鷦,其雌鴱也。陸璣曰:似黃雀而小,喙刺如錐,取茅為巢,以麻紩之,如刺紩襪,故一名襪雀。一名巧婦,一名女匠;土番出草,聞其聲則返(「諸羅縣志」)。即「詩」所謂桃蟲(「鳳山縣志」)。一名蒙鳩,生蒿木之間,居藩籬之上,狀如黃雀而小;灰色有斑,聲如吹噓,窠如雞卵(「彰化縣志」)。「本草云」:俗名黃豆(「噶瑪蘭廳志」)。
鳶,鴟類。「爾雅」:其飛也翔,俗謂能嘶風。「禽經」:朝鳶鳴,則大風。「格物論」:能捕魚。臺則并搏小雞鴨食之(「諸羅縣志」)。俗名厲,鵝屬也(「鳳山縣志」)。
食蛇鳥,黃褐色,頸細而長,高腳,性嗜蛇,大倍于鷺(「諸羅縣志」)。〈赤鳥〉鸛,俗呼食蛇鳥(「鳳山縣志」)。
鵂鶹,又名鴟鵂,怪鳥;大如鷹,頭目如貓,有毛角兩耳;晝伏夜出,鳴則雌雄相喚;聲若老人。「莊子」:鴟鵂夜撮蚤虱,察毫末,晝則瞑目而不見丘山。是也(「諸羅縣志」)。鵂鶹即鴟鴞(「臺灣府志」)。狀如母雞,有斑文,俗呼為孤黃。子成,父母俱遭其食;不孝鳥也(「彰化縣志」)。貓頭鳥。「雜俎」云:即梟也(「噶瑪蘭廳志」)。
鬼車,俗名九頭鳥(「臺灣府志」)。
四眉鳥,略如畫眉,有二白紋(「鳳山縣志」)。
彩囊,似雞而小,項上有五彩囊。
五鳴雞,大如鵪鶉,項白,每漏下一鼓,則一鳴。
鵪鶉,竄伏淺草,隨地而安(謹案:「鳳山志」別列『煙春』一條,注云:羽赤、尾短、善斗,此即鵪鶉也。鵪鶉與煙春音同而字異,乃分為二物,誤矣!今不錄)。
雷舞,蒼赤色,聞雷則舞。
倒掛鳥,似鸚鵡而小(俱同上)。足短爪長,種出東洋呂宋(「淡水廳志」。謹案:「嶺南雜記」云:倒掛,形如鸚鵡而小,遍身綠色;臆尾兩翼俱有大紅;雌者止尾翼有紅,夜則倒掛籠中,或止以一爪掛籠。性畏寒,不能度嶺。據此則嶺南亦有倒掛鳥,非僅出自東洋、呂宋矣)。
甘蔗鳥,類鵡鸚(「鳳山縣志」)。
厝頭鳥,紫黑色,多宿厝頭。
芒丹鳥,似蓽雀,形小黃色。
火雞,出傀儡山,食火炭(俱同上)。狀如雞而頸長,能食火,自洋船購來(「淡水廳志」。謹案:「嶺南雜記」云:火雞毛黑,毿毿下垂,高二、三尺,能食火炭。又廣東「廉州府志」云:火雞色紅,嘴翅黑,春夜先雞而鳴。則火雞不僅來自外洋矣)。
鴽,俗呼密婆(「澎湖廳志」)。
土鸕鶿,長喙,善沒水取魚,入喉即爛。蘭地間有之,而不用以摸魚(「噶瑪蘭廳志」)。
鴿,俗云粉鳥,梵言迦逋;能認主家。張曲江謂之飛奴;取其能系足傳書也。蘇東坡謂之雪衣,愛其羽白如雪也。蘭硬枋一帶散生甚多(同上)。粉鴿善飛,朱鴿毛色鮮紅,亦佳種也(「澎湖廳志」)。
番鴨,似鴨而大,毛有小采,嘴、腳朱色;肉粗味減,來自外洋(「噶瑪蘭廳志」)。盧鴨,雌鴨交番鴨而生(「鳳山縣志」)。有正番、土番,大如鵝,足微細,兩頰紅如雞冠;雄者色更赤(「淡水廳志」)。
天鵝、烏須鳥(見「福建通志」)、鸚鵡(見「鳳山志」)、五色鳥(見「噶瑪蘭廳志」)、雁、番咬鴒(見「淡水志」)、百舌鳥、海燕,(見「澎湖廳志」)。俱無注。尋常雞、鴨、鵝等類,今不錄取。
——以上羽之屬。
附考
長尾三娘,朱喙、翠翼、褐脊,彩耀相間,尾長盈尺。臺人因而名之,生于諸羅深山中,罕有見者(「臺海采風圖」)。
白鳩,每當風雨,舞翅盤旋,霜衣雪襟,可為近玩。或呼為洋鴿,云自咬〈口留〉吧來者。初開臺時,一雙不下二十金;近飼養將雛者多,價不及十分之一(「使槎錄」)。
白鳩能知氣候,每交一時,即是連鳴數聲(「臺灣志略」)。
白鳩周身如雪,皎然可愛,能知氣候,每交一更,輒鳴數聲,真慧禽也(「海東札記」)。
綠鳩,紺嘴、碧毛、艷深鸚鵡,惟不善鳴,遜白鳩(「臺灣志略」)。
海鵝,俗名南風戇,又名布袋鵝;恒于海濱獵魚。又海雞比家雞較大;色黑,腳綠,宿海嶼中,取而烹食,骨脆味甚美(「海東札記」)。
烏鶖,似八哥,而通體皆黑,喙如錐,尾長,飛最疾,鳴如黃鶯,善作百鳥聲;則隨更遞喚,能搏鷹鸇,遇諸惡鳥飛空中,則竄喙其胸脅。鷹鸇飛較遲,爪不能及,負痛飛鳴而去;宿處惡鳥不敢近(「臺灣采風圖」)。
五鳴雞,大如〈〈翕,西代羽〉鳥〉鶉,項白,每漏下一鼓則一鳴。又潮雞,潮上輒鳴(「海東札記」)。
五色鳥,出柑仔潭,大小不一,數十為群,啁啾互答,巧轉如戲「東游草詩注」)。
白八哥、白晝眉,亦未見;或云:鹽水港、統領埤、加冬樹大數圍,其上每年生白八哥,相近居民伺其將雛,攫而飼之(「使槎錄」)。
海燕,與中土無別,而營巢少異。又一種似燕,背淡黑色,腹下黃色,尾長,飛則鳴,行則搖,曰番蓽(「海東札記」)。
番鴨,大如鵝,足微細,兩頰紅如雞冠。雄者色更赤,蓄之常飛去;人每載入內地,然褷褷唼唼無足充玩(「臺海采風圖」)。
番鴨,大如舒鳧,翎彩微異,嘴跡皆赤色,味殊遜之(「海東札記」)。
〈赤鳥〉鸛,俗呼食蛇鳥,狀似鶴,略小而短尾,周身毛羽淡紅色,專食蛇虺。知探蛇穴,以嘴啄洞口,令自出;或口銜而飛空中,頭尾皆動(「臺海采風圖」)。
倒掛鳥,似鸚鵡而小,翎羽鮮明,紅綠相間,緣枝循行,喙如鉤,足短爪長;性好倒掛,夜睡亦然。種出東洋、呂宋(同上)。
內地鶺鴒鳥,毛羽黑白相間;臺地則為淡黃淺綠色。斑鳩有純白者,雞有大如拳重不如八、九兩者;身輕能飛(「小琉球漫志」)。
喜鵲,海外無之。蔣太守元樞自內地捕雌雄縱林木中,今孳育,郡城多見;南北路則無。「海東札記」謂:所縱鵲,逾年無一存者,殊不然(「臺灣縣志」)。
豹,「說文」:豹似虎;圜文黃紋,黑如錢,比比相對,圈中五圈左右各四者曰金錢豹;宜為裘。紋如艾葉者,曰艾葉豹;臺謂之烏云豹。土產者稍大于犬,而無所害于人,或名之獐虎(「諸羅縣志」)。金錢豹色類云豹,而黑點較黃(「福建通志」)。石豹,臺山無虎,此別有一種(「淡水廳志」)。
鹿,「埤雅」:鹿性決躁。又曰性警,分背而食;食則相呼,群居則環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己。「雅爾翼」:鹿,陽獸,游山,夏至得陰氣而解角,從陽退之象(「諸羅縣志」)。近海者多鯊魚所化(「淡水廳志」)。
麋,鹿之大者。「左傳」:澤有介麋「雅爾翼」:麋,陰獸,游澤,冬至得陽每而解角,從陰退之象(「諸羅縣志」)。性淫迷(「彰化縣志」)。
獐,似鹿而小,無角,性悍而善跳。「埤雅」:獐性膽怯,飲水見影輒奔。崔豹「古今注」:鹿有角而不能觸,獐有牙而不能噬(「諸羅縣志」)。麇即獐(「臺灣府志」)。
麂,鹿類也,有角而短細(「鳳山縣志」)。「本草綱目」:〈鹿外旨內〉即古麂字,麂,似獐而小。按「雅爾」云:〈鹿外旨內〉大麕,麕即獐也。似麇大于獐矣,「本草」為是(「噶瑪蘭廳志」。謹案:邵氏「雅爾」正義云:其大者大于獐,然小于獐者特多,則麂固有大于獐者。「雅爾」所云,自屬可據。「噶瑪蘭志」以「本草」為是,但見麂之小者耳)。
熊,「埤雅」:熊似豕,掌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好舉木而引氣;冬蟄不食,饑則自舐其掌,故美在掌(「諸羅縣志」)。種類不一(「鳳山縣志」)。有人、馬、豬、狗諸種,各肖其形,出于深山(「噶瑪蘭廳志」)。毛勁鬣厚而密,矢鏃不能入;蹄有利爪緣木能升高,或穴地而處(「淡水廳志」)。
獺,蔡邕「月令章句」:獺,毛蟲,西方白虎之屬,水居殺魚者也。「埤雅」:似狐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月令」:正月獺祭魚(「諸羅縣志」)。毛黑而潤(「鳳山縣志」)。一名水狗,水居食魚,知水性,能為穴,又有一種山居者名旱獺(「噶瑪蘭廳志」)。
猴,形似人而多智,一名狙,一名猢孫。「雅爾」曰:猱,母猴。內山一種極小,名金絲猴(「諸羅縣志」)。長臂善嘯,便攀援(「彰化縣志」)。近嶐嶐嶺一帶尤多(「噶瑪蘭廳志」)。三貂嶺及內山甚多(「淡水廳志」)。
兔,「埤雅」:兔,吐也,生子從口中吐出,視月而孕,目尤了:故「禮」稱兔為明視(「諸羅縣志」)。每孕一月而生(「彰化縣志」)。
野豬,「通志」:似家豬而腹小,腳長、毛色褐、牙利如鐮(「諸羅縣志」)。野彘兩耳與尾略小,毛鬣蒼色,大者如牛;巨牙出唇外,擊木可斷,怒則以牙傷人,輒折脅穿腹,行疾如風(「彰化縣志」)。番豬,毛多黃色,出番界(「噶瑪蘭廳志」)。又有豪,如箭豬蝟毛,行有聲,能射人(「淡水廳志」。謹案:「桂海虞衡志」云:囗豬即豪豬,身有棘刺,能振發射人,是山豬豪豬與野豬別為一種,以其豪似蒿,故又名蒿豬,一名箭豬)。
黃羊,水沙連、紅頭嶼出,有鬻其皮為褥者(「福建通志」)。
山羊,能陟峻,生深山中,皮堪作鞋(「臺灣府志」)。
山兕,形如水牛,即野牛也(「彰化縣志」)。南嵌山內多野牛,千百成群(「淡水廳志」)。謹案:「南越筆記」云:山牛兩睛紅,百十成群,見人弗避,此所云山牛即野牛也)。
山貓,取其毛以束筆,微短而軟(「鳳山縣志」)。產自深山(「噶瑪蘭廳志」)。亦名筆貓(「淡水廳志」)。
石虎,山坑中有形如貓,皮五色,性不咬人,皮可為褥(「福建通志」)。
果子貓,食物。「本草」:貓有白面者,名玉面:喜食百果,又名果貍。「廣韻」:貍,野貓也(「噶瑪蘭廳志」)。
山鼠,「通志」名山〈犭軍〉;土人捕獲,以蔗梗填腹,去毛,炙黃,合豬肉煮食,味香美(「鳳山縣志」)。
竹〈鼠留〉,一名管〈犭豪〉(同上。謹案:竹〈鼠留〉即竹鼠也。「太平御覽」引「交州記」曰:竹鼠如小狗,子食竹根;臺地此鼠甚多,喜食竹葉,亦名竹〈犭屯〉,性愛伏匿,與鼠同)。
飛鼠,「雅爾」:鼯鼠夷由。郭璞「注」:似蝙蝠,肉翅,飛且乳,一名飛生(「噶瑪蘭廳志」)。尾大而長,生在山林(「淡水廳志」)。
碰尾鼠,形似鼠而尾特長,其毛且松而大,俗以毛松大為碰尾也(「噶瑪蘭廳志」)。尾長毛松,或蓄籠中,飼以果實(「淡水廳志」)。
騾驢(見「鳳山志」)、七子貓(見「噶瑪蘭志」)、番鼠、山狗、白鼻貓(見「淡水志」。俱無注)。
——以上毛之屬(尋常牛、馬、豬、羊、狗、貓、鼠等類,今不錄)。
附考
臺山無虎,故鹿最繁,昔年近山皆為土番鹿場。今漢人墾種,極目良田,遂多于內山捕獵;角尾單弱,絕不似關東之濯濯。角百對,只煎膠二十余筋;鹿雖多,街市求一臠不得。冬春時社番截成方塊,重可筋余,皆用鹽漬,運致府治,色黑味變,不堪下箸,而值亦不輕(「使槎錄」)。
鹿以角紀年,凡角一岐為一年,猶馬之紀歲以齒也。番人世世射鹿為生,未見七岐以上者;向謂鹿仙獸多壽,又謂五百歲而白,千歲而元,特妄言耳!竹塹番社得小鹿,通體純白,角才兩岐,要不過偶然毛色之異耳!書固未足盡信也。鹿生三歲始角,角生一歲解,猶人之毀齒也。解后再角,即終身不復解,每歲只增一岐耳(「稗海紀游」)。
牝鹿,以四月乳,未乳極肥;腹中胎鹿,皮毛鮮澤,文彩可愛。又牝鹿既乳,視小鹿長則避之他山,慮小鹿之淫之也。獸之不亂倫者,惟鹿與馬;牝馬誤蒸則自死,牝鹿自遠以避(同上)。
福州東島視澎湖為近,內惟產鹿,千百為群,島人捕得取其腸胃連糞食之,以為至美。其全體則鬻之,福州人今所鬻鹿脯、鹿筋皆東島物也(「玉堂薈記」)。
熊之種類不一,有豬熊、馬熊、狗熊、人熊之異,各肖其形。諸熊毛勁如鬣,又厚密。矢鏃不能入;蹄有利爪能緣木升高,蹲于樹巔或穴地而處,人以計取之,無生致者。腹中多脂可啖,掌為八珍之一,膾炙人口,然不易熟庖。人取其汁烹他物為羹,助其鮮美,一掌可供數十烹;若為屠門之嚼,貽笑知味矣(「稗海紀游」)。
艾葉豹,斑駁可觀,制裘者重直購之;然亦粗重不堪曳婁。惟野牛皮制衣篋甚堅,臺物以此為最(「海東札記」)。
山豬,蓋野彘也。兩耳與尾略小,毛鬣蒼色稍別;大者如牛,牙出唇外,擊木可斷,力能拒虎,怒則以牙傷人,輒折脅穿腹,行疾如風,獵者不敢射。又有豪豬,別是一種,箭如蝟毛,行則有聲;雖能射人,不出尋丈外(「稗海紀游」)。
臺灣多野牛,千百為群,欲取之,先置木城四面,一面開門,驅之急,則皆入;入則扃閉而饑餓之,然后徐施羈靮,豢之芻豆與家牛無異(「臺海采風圖」)。
近生番深山產野黃牛,千百為群,諸番取之用以耕田、駕車。陳小崖「外紀」云:荷蘭時,南北兩路設牛頭司,取其牡者馴狎之,閹其外以耕,其牝則縱諸山以孳生(「小琉球漫志」)。
產馬小而弱,不及中土,內山亦有產者,名曰山馬(「海東札記」)。內山多猴,有小如拳者,不易得(同上)。
山鼠,土人捕獲以蔗梗填腹,去毛、炙黃、合豬同煮食(「使槎錄」)。
山貓,取其毛以束筆,微短而軟。鄉間亦有捕蟬,紙裹煨熟以下酒者(同上)。
番犬,高倍常犬,狀尤獰猙,中土人每重直購而蓄之。又番貓較家貓肥澤,而尾甚短,捕鼠亦捷(「海東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