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草木類(3)

  • 臺灣通志
  • 薛紹元
  • 16054字
  • 2015-12-26 17:13:48

蒲公草,一名蒲公英;有細莿,中抽一莖,莖端有花,黃如金錢;開罷飛絮隨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專治女人乳上生毒(「諸羅縣志」)。一名地丁香(「鳳山縣志」)。即黃花地丁(「噶瑪蘭廳志」)。

艾,「爾雅」謂之冰壺。臺莖高三、四尺,葉長寸許,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黃,秋開如野菊而小。「爾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炙百病,故名醫草(「諸羅縣志」)。有大小二種(「鳳山縣志」)。宜理氣血,性毀逐寒濕(「噶瑪蘭廳志」)。種分大小葉(「澎湖廳志。謹案:「急就篇注」云:艾一名醫草「諸羅志」本之)。

蓖麻子(「臺灣府」、「鳳山」、「彰化」、「噶瑪蘭」、「淡水」各志,蓖俱作萆),「圖經」:葉似葎萆而厚大,莖赤有節如蔗,實類巴豆,形似牛蜱,故名。能治風病(「諸羅縣志」)。辟邪風(「鳳山縣志」)。

斑葉相思,枝葉類薄荷而大,味似艾,能解毒(「諸羅縣志」)。味辛,性溫,治風火,消腫(「噶瑪蘭廳志」)。

蒼耳子,即羊帶來。「爾雅」曰卷耳、苓耳。「廣雅」曰枲耳。郭璞曰:形如鼠耳。陸璣曰:葉青白似胡荽,白華細莖,子如婦人璫,或名耳璫草(「諸羅縣志」)。有莿,性輕發托散風濕(「噶瑪蘭廳志」)。作湯浴,可治癬(「澎湖廳志」。謹案:蒼耳,一名葹見。「離騷」:一名爵耳。見陸璣「疏」。「說文、系傳」云:茵屬,生圬潤木根;故「爾雅」郭「注」謂其叢生如盤也)。

水燭,「甯化志」作山蠟燭,叢生水中,葉如蒲,花如蠟燭。色赤,有二、三層,中有白絮可治金瘡;或亦鋪褥(「諸羅縣志」)。生水中,形如燭,故名(「臺灣府志」)。團結如綿(「噶瑪蘭廳志」)。

木賊,「本草」:獨莖,苗如箭笴,無葉,寸寸有節,凌冬不雕(「諸羅縣志」)。一名接骨筒(「臺灣府縣志」)。接骨草,一名木賊(「淡水廳志」)。

益母草,「爾雅」: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葉似荏,莖方、花淡紅,生節間。又名益母,宜于孕婦也(「諸羅縣志」)。行瘀血,生新血,其子名茺蔚(「噶瑪蘭廳志」。謹案:益母一名大札,一名益明,一名貞蔚,見「本草詩」:中榖有萑蓷。即益母草也)。

紅首蛇草,顏色略紅,狀如薯,味苦。途中中痧,刀削少許,冷水送下,立愈(「福建通志」)。

蛇草,形如菠菱,有小白花;毒蛇傷人,搗爛敷之,仍煎泡酒服,立愈(「諸羅縣志」)。俗名山素馨(「澎湖廳志」)。

木鱉子,蔓生,葉似苦瓜。「本草」:實似栝蔞而大,生青熟紅,肉上有莿,核似鱉,故名(「諸羅縣志」)。俗呼搏破碗(「鳳山縣志」)。核扁如鱉,綠色,瀉熱,外用治瘡(「噶瑪蘭廳志」)。

車前子,即「詩」所謂芣苢。「爾雅」:芣苢,馬瀉車前也。陸璣「疏」:一名當道,喜生牛馬跡中,故曰車前。葉亦可用,江東人呼為蝦蟆衣;俗呼五根草(「諸羅縣志」)。行水、瀉熱、涼血(「噶瑪蘭廳志」。謹案:芣苢,一名牛遺,一名勝寫;見「別錄」。幽州人謂之牛舌草;見陸璣「疏」)。

馬尾絲,有大小二本,生陰濕地。患蛇傷者,取其根擦之,立愈(「臺灣府志」)。葉細長,花紅小,根如荔枝,核黃色,多細絲如發。不拘鮮干,可治蛇蜂諸毒(「淡水廳志」)。

沙參,一名鈴兒草,似人參而體輕松,白實者良;生沙地者長大,生黃土者瘦小。補陰,瀉肺火(「噶瑪蘭廳志」)。

白扁豆,子粗圓,色白者連皮炒研,補肺、除濕火、消暑。

獨活,「本草」:一名長生草,有風不動,無風反搖。又名獨搖草,搜風去濕(謹案:「本草綱目」云:無風獨搖,草生嶺南,五月五日采,諸山野往往有之。頭若彈子,尾若鳥尾,兩片開合,見人自動。性溫平無毒,主頭骨洊風,煮骨汁淋洗。此無風獨搖草,即獨活草也)。

〈艸稀〉薟草,有三種:南方一種,曰花菜;去風濕,搗汁與甘草、生地、熬膏煉蜜,酒調服,尤效妙。

夏枯草,冬至生,夏至枯。用莖葉治癭、濕痹、目珠夜痛。

王不留行,一名金盞銀臺;花如鈴鐸,實如燈籠,子殼五棱,行血。出竹木莿,孕婦忌之(俱同上)。俗名帽仔草(「澎湖廳志」)。

史君子,五瓣有棱,內仁如榧,亦可煨食,補脾,殺蟲,忌食熱茶,作瀉(「噶瑪蘭廳志」。案:「桂海虞衡志」云:史君子,花蔓生;作架植之,夏開,一簇一、二十葩,輕盈似海棠)。

萆薢,有黃、白二種:黃長硬,白而虛軟者良。袪風濕,補下焦。

雙鉤藤,「名醫別錄」:鉤藤同建平,一名吊藤。療小兒:最袪風者。

天南星,根似半夏,而大者似虎掌;故一名虎掌。治風、散血、勝濕、除痰(俱同上)。俗名天署(「鳳山縣志」)。

射干,扁竹花根也,葉橫鋪,如鳥羽及扇;故一名鳥羽、鳥翣。瀉火、解毒、散血、消痰(「噶瑪蘭廳志」)。即蛺蝶花頭(「淡水廳志」)。

榖精子,味辛,性溫,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亦治喉痹、齒痛、陽明風熱。收榖后荒田中生,葉似嫩秋,花如日星,一名戴星草(「噶瑪蘭廳志」)。

羊角草,「爾雅」:薢茩,英明。「疏」:形如馬蹄。「博雅」:英明,羊角也(同上)。治瘵毒(「臺灣府志」。謹案:「爾雅」:薢芹,英光。不名英明,此所引誤。「廣雅」云:決明,羊明也。又云:羊〈艸蹢〉〈艸躅〉,英光也。亦無羊角之名,恐所引牽合)。

防風,生圭璧澳山上(「澎湖廳志」)。

瓜蔞,即栝蔞(同上)。

白蒺藜,俗呼三腳虎,治瘰癧(「淡水廳志」)。子有三角莿,采其蔓,煮湯浴,身能袪風(「澎湖廳志」。謹案:「爾雅」:茨,蒺藜。郭「注」云:布地蔓生,子有三角刺人,故俗呼三腳虎。「詩」言:墻有茨。「易」言:據于蒺藜。皆此草也。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豹羽,一名土推,見「本草」)。

風不動,袪風、止痛、治刀銃傷,纏生石壁田段間,無枝干,故風吹不動,因名之。

金石斛,一名金釵。石斛光澤如金釵,股短而中實,生石上;小結者良,木上肥壯者次。味甘平,補肝腎;長而虛者多水斛,不堪用(俱同上)。內山最多,采于樹上,以湯沃之,曬干(「淡水廳志」。謹案:政和「本草」云:石斛,荊州、溫州有之,以廣南者為佳,生石上者為勝。「志」言生石上小結者良。是也)。

土人參,鳳山崎頭間有之。

芡實,大加蠟,上陂頭產之(俱同上)。

海藻,「爾雅注」:一名海蘿。「本草」作海菜。「越南志」作海苔。瀉熱、軟腎、消痰、癭瘤,性反甘草(「噶瑪蘭廳志」。謹案:海藻,一名落首,一名〈艸潯〉。見「本草」陶「注」云:生海島上,黑色如亂發,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風土記」云:石發,水苔也。青綠色,生于石。二說不同:一云黑色,一云青綠色,蓋鮮時青綠,曝干則變黑也)。

海帶,似海藻而粗,柔韌而長;下水消癭,功同海藻。

田烏草,有青、紅二種,紅者最宜血疾。

葉下紅,即鳥蹄黃,一名消息草(俱同上)。干紅,花圓小如白絨,葉外青內紅,治傷損(「淡水廳志」)。

山吉貝,一名苧麻根(「鳳山縣志」)。

崑布,「本草」:綸布也。「爾雅」:綸似綸,東海有之。即此。善消癭瘤,墜疝氣(「噶瑪蘭廳志」。謹案:陳藏器「本草」云:崑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蓴葦,紫赤色,其細葉者,海藻也。蓋崑布與海藻,功用略同)。

馬蹄金,即一枝香;附地而生,葉圓而小。

走馬胎,袪風濕、腰膝痛;女人產后傷風尤驗。

檳拋藤,袪四肢風痛。

冷飯藤,治疔癰,退紅消毒。

山葛藤,袪風痛、疔癰諸癥。

武靴藤,治魚口便毒,袪風濕,止骨節痛及刀銃傷。

穿山龍,袪風痛,治刀銃傷并疔瘡癥。

馬鞍籠,治風疾(俱同上)。治癰(「臺灣府志」)。

萬年松,一名卷柏;生石上,卷攣如雞腳,味辛氣平。生用:通經、行血、癥瘕、淋結。炙用:脫肛腸、下血(同上)。治腹痛(「臺灣府志」。案:「羅浮山志」云:萬年松,生獅子峰,高數寸,莖端布葉。莖葉皆有毛,干之,數歲不死;以泉水清之,則復青,惟以他水及穢手觸之,即雕瘁;然得天雨則仍生。一名卷柏,亦曰莒松)。

虎耳報,葉圓治耳疾(「淡水廳志」)。

紗帽翅,一莖數十花,色黃,莖可治癬(同上)。

番薏茹,一名番苦苓,又名心痛草。能治心氣痛;種出荷蘭,葉嫩,曝干則香,結子青赤色(「噶瑪蘭廳志」)。

金狗脊,俗呼猴頭;味苦而甘,性微溫,補氣虛損,止腰膝酸軟;去毛酒蒸用。

龍吐珠,味甘而苦,性冷,和細辛搗爛,治眼起珠;左吹右鼻孔,右吹左鼻孔;并治刀銃傷,神效。

羊角豆,味甘,生似牙皂,子似羊蹄,止眼淚鼻衄。去殼留子炒用(俱同上)。石決明,土名羊角豆(「鳳山縣志」)。

牛角刺,味甘(「噶瑪蘭廳志」)。

骨碎補,一名猴姜,補腎,治折傷(同上。謹案:「粵東筆記」云:猴姜,蔓生石壁,如藤蔓,即姜也。味甚辣,猴以為姜,故曰猴姜。一名樹雞,葉生蔓二,不作枝;采之為笠甚輕;此說猴姜甚詳)。

返魂草,葉旁有小缺如刀翦,治狗嚙及刀傷極驗(「福建通志」)。

鴨嘴黃,一名定經草,可以調經(「臺灣府志」)。

烏甜葉,一名對面烏,止血(同上)。

白冬楓,刀傷敷之,立愈(「彰化縣志」)。

鐵馬鞭,能袪風火。

山荖葉,狀如荖葉,凡生痛,搗細敷之(俱同上)。

地膚子,味甘。消腫最速(「噶瑪蘭廳志」)。

磱碡草,味甘性平,治刀銃、跌打損傷,并牛瘟脹癥。

虎舌黃,治湯火傷,退紅腫尤速。

鯽魚膽草,味苦而甘,性微冷,治喉嚨刺痛、痛膚瘡毒。

五爪龍,治疔瘡、湯火紅腫,煎水洗患處,貼之立愈。

冇骨消,味甘淡,治魚口便毒,跌打瘡傷。土音以物不堅綻者為冇;猶云沒有也。讀音怕。

真珠黃,袪風痧,治疔癰瘡癥。

過江(「澎湖志」作過溝)龍舌,刀銃、打跌傷效。

金石榴,治下血痢水泄;用白石榴同煎效。

山素英,味甘性平,亦治風、火、腫毒之癥。

四時春,味甘;女人產后傷風并治疔瘡良效藥。

毛將軍,味淡,治刀銃,疔瘡諸紅腫傷。

蔓桃花,味辛性熱,有小毒,焙研酒服,令人醉倒。中此者,用冷水拭面,再飲少許,即醒。

黃水茄,味淡,能退紅消腫效甚。

珠仔草,治跌打損傷。

金不換,即三七,本名山漆「本草」謂其能合金瘡,如漆黏物,治跌打尤效。

釘地蜈蚣,性冷退癀,能治蛇傷。

瞿麥,花大如錢,紅白斑爛,色甚嫵媚,俗呼洛陽花。

金鎖匙,治小疳疾(俱同上)。

大丁黃,退癀亦可作箸(「淡水廳志」)。

龍舌草、羊甘草,治黃疸。

黃金子、正埔姜、雞骨黃,去風解熱。

宜梧草、撮鼻草,治風。

千里光,治目。

馬鞍(「鳳山志」作馬鞭)草、豬母菜,治瘵毒。

炮仔草,治咽喉。

地掃草、鼠尾黃、龍樹草,治疔毒。

山芙蓉、雞血刺、束血草、鱟殼刺,治癰。

蚶殼草,治痧。

蠅翅草,治虛脹。

水鏡草,治痔漏。

三腳虎草、三腳鱉草,治瘰癧。

茅根草、無根草,通淋利水。

莿荇草,治瘍。

梨壁草,治臁瘡。

蒲鹽草,治蛇傷(俱見「臺灣府志」)。

山苦瓜,治腳腫。

含鈴草、龍船花頭,去風解熱。

竹仔草,治瘵毒。

馬鞭藤,治癰(俱見「鳳山志」)。

九層塔(即葵板草)、茶匙黃,治湯火傷。

向天盞、束血草,治刀銃、疔瘡傷。

萬年薯、山茄、姑婆草、鐃鈸草、山茭破草,無注。(俱見「噶瑪蘭廳志」)。

鴨舌草、癀子里、急五宅、茄山、埔根、湯匙、癀山、茄報(俱見「淡水廳志」)。

雞母珠、火巷草、山軟藤、匏靴藤、鱟藤、山羊麻、一條根、田窩草、胡仔草、蒼繩翼、鮚仔草(俱見「澎湖廳志」。謹案:以上藥草(自龍舌草以下),其名罕見。據「噶瑪蘭廳志」云:多毒草,宜外科用,則未可輕嘗也。名多不雅馴,各隨方俗稱之。其尋常藥草見各志而無注者,今不錄。內山有金線蓮草,生高山巔陰翳處,長寸許,莖紅葉僅兩瓣,面深綠色,起茸有細紋,金色圓暈背紫色,味淡性涼,能退大熱,并療下血。此內山妙藥也,各志不載,附識于此)。

——以上草之屬。

附考

風草,老番以草驗風信。草初生無節,則周歲無臺。每多一節,主臺一次,驗之不爽。近漢人亦有識此草者,不知其名,但曰風草。臺、颶之最大者,臺字系偽造(「小琉球漫志」)。

占草,老番能占歲草,視每歲草何者居先,則定一歲旱、澇、豐、歉(同上)。

蔞草,一名荖,又名扶留藤,蔓生,葉如桑,花如僵蠶,色綠味辛。或云:即蓽茇。根為荖藤色白微紅;臺人取之切片長寸余,和蠣灰夾檳榔棗食之。葉以斤論,運鬻內地,年以數百萬斤計。閩、廣人食檳榔多裹以荖葉,味尤辣(「東瀛識略」)。

檳榔干,即大腹皮,裹以蔞葉、石灰,食之刺口。惟初出青色,大如棗者名檳榔糜,不用蔞葉,惟夾浮留藤及灰,食之甚佳。賦詩云:蔞葉包灰細嚼初,何殊棘刺強含茹?新秋恰進檳榔棗,兩頰浮紅亦自如(「小琉球漫志」)。

荖草,蔓生,葉如田薯,枝柔而長,延繞十余丈;花類僵蠶,綠色味辛;根為老藤,色粉紅。取切片夾檳榔食之,甚香;花葉和食。根、葉、花味各別(「臺海采風圖」)。

羞草,葉生細齒,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孫元衡有詩曰: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赤嵌集」)!

龍舌草,形如舌,旁有刺,中液如膏。閨人取以潤發,鮮澤可監(「海東札記」)。

龍舌草,長徑寸許,厚半寸,中有稠汁,閨中取以潤發,實擅膏沐之長(「臺灣志略」)。

齒草,枝葉高尺許,社番取以擦牙,久之皆黑(「海東札記」)。

紅毛茶,乃草屬,黃花五瓣,葉如瓜子亦五瓣;其根如藤,刨取曬干,或遇有時氣不快,熬茶飲之,則愈(「臺灣志略」)。

七弦草,叢生如秧苗,界紋白綠相間,入冬白變為紅(「海東札記」)。

蒲草,似莞而扁,春生于水涯;滑而堅韌,可為席,摺疊不少損,且泌汗(「東瀛識略」)。

乳草,附地而生,枝葉細紅,背微紅。婦人乳少,和肉煮食,能多乳。或云未孕者食之,亦流乳汁。

仙人掌,狀如人掌,旁有刺,層疊岐出,不花無葉,亦無枝干;其汁入目,使人失明,相傳植之墻外,可避火災(俱同上)。

仙人掌,「閩小記」謂:多貼石壁上,如人掌,人家門前屋上多植之,謂可避邪云(「澎湖紀略」)。

藥品前志所不載者,如含鈴草、茶匙黃、虎咬黃、龍鱗草、四時春、馬蹄香(一名一枝香)、金劍草,治癀。姜蔚子、龍船花、〈艸稀〉薟草、萆麻草,去風解熱。桕仔草、半天飛,涼血。雞卵藤、萬年薯,治瘋。龍芽草、竹仔草、天青菜、大楓草、三腳鱉、鯽魚膽草、牛頓草、山苦瓜、牛角刺、山葛藤、頗好葉、山麻草、千日青、山四英、馬鞍草、過江龍、檳包藤、豬母菜、羊角豆、姑婆草,療毒。白埔姜,止痛。葵板草(一名光層塔)、山蜈蚣、小營刺、山茄報、碎米黃,治跌打損傷。赤血草、茄冬葉、豬公刺、山尾蝶、天仙茄,治咽喉。葉下紅(一名馬蹄黃,一名消息草)、山埔、銀鹿角、地帚草、午時草、真珠黃、山東枋、白花草,治疔毒。龍吐珠、虎婆刺、漫桃花、千里急、鐵馬鞭、倒地柃、和尚藤、金絲五爪龍、雞柔草、瓜子草、荔枝草、田烏草、毛將軍、田薯草、五宅茄、羊甘草、不求人、虱須草、鐃鈸草,治癰。山素英,治疥。苦仔草,治痘。咬人狗、虎尾侖,治瘰癧。蔦松葉、過溝菜、冷飯藤、山荖葉、蟲草,治潰爛。豬腰草,治陰癥,有異名者。苧麻根,名山吉貝;柑核,名仙柑子;山藥,名淮山;木槿,名水錦(「赤嵌筆談」)。

藥品多「本草」所不載者,舊志及「赤嵌集筆談」諸書所錄甚伙。如羊甘、烏甜、雞骨、鴨嘴、鼠尾、鱟殼;與夫四時春、半天飛、過江龍、鐵馬鞭之屬,名既不典、性亦難識;雖主治各有方味刀圭,當勿輕試也(「海東札記」)。

鳳山有蛇草,狀如波菱,蛇傷,煎泡酒服,立愈。唐李衛公詩云:愁沖毒霧逢毒草。若以蛇草為不敢近,殆別為一種歟?抑以蛇所經過,毒沾草上,人畏近之,故名歟(「小琉球漫志」)?

滸苔,海中苔,深綠色,細如苧線,長四、五尺,結成束;土人向日曝干,用油煎食,或煮為湯,每食薄餅、用滸苔下之。「通雅」云:苔生于水者,青綠如發,海濱之人多取裛而食之。名曰陟厘,又名側理,可為紙。晉帝賜張華側理千張,即此苔所為也(同上)。

馬尾絲,草屬,草細而長,花紅而小,其根如荔枝核,色黃,多細絲如發;不拘鮮干,皆可治蛇蜂諸毒(「臺灣志略」)。

鳳頭蓮,出臺灣內山,形如黃連,色紫,多細須,茸茸然分歧如鳳;故名。性平,治咽喉一切諸癥(「本草拾遺」)。

虎頭蕉,出福建,臺灣五虎山者佳。一莖獨上,葉抱莖生,不相對;形類蕉而小,苗高五、六寸,秋時起莖,開花似蘭,色紅,結實有刺,類蓖麻子,外面苞狀。若高三、四尺者,名美人蕉,系一類二種也。草寶虎頭蕉,性溫、力猛、有毒,能治風痹;凡服者不得過二錢,服后須避風,倘不謹慎,必發風疹(俱同上)。

香附草,一名沙根,又名侯莎。「爾雅翼」:莖葉似三棱,根周匝多毛,謂之香附草;一名雀頭春,入氣分郁之藥(「澎湖紀略」)。

刺裙草,穗刺人衣裳,取其心以編帽:縛以作筆亦佳。

蒺藜子,有三角刺,「本草」云:風家宜用刺蒺藜,補宜用沙宛蒺藜,乃腎、肝、肺三經之藥。端午采其蔓,煮湯浴身,亦能消風。

蒲公英,葉似萵苣,花如單瓣菊,四時有花,花謝飛絮,斷之莖中有白汁;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治乳癰;為通淋妙品。

蒼耳,「本草」作枲耳,性濕,善發汗,散風濕,上通于腦,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治頭風、目暗等癥,作湯浴,可以治身癢。

車前子,大葉長穗,好生道旁。「本草」稱其強陰益精,令人有子。又云:與茯苓同功。

艾,有大葉、小葉。「本草」云:味苦辛,生溫、熟熱。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經、理氣、逐血,暖子宮,煎服用鮮者,搗揉如綿,謂之熟艾,炙火用陳者良(俱同上)。

圭璧澳山上有一種青草,長數寸,茸茸蒼秀,人采之輒病,相戒無敢折者。或云:是地宜靜不宜動,動則多咎;故并其草亦不欲掘之也(「澎湖廳志」)。

松,「白玉蟾」云:奎星之精化而為松,精液為松脂;余氣結為茯苓,千年松化為琥珀。臺惟水沙連內山有此(「諸羅縣志」)。土番間有售苓于南者(「臺灣府志」)。大者合抱成林(「鳳山縣志」。謹案:「羅浮山志」云:松脂入地,千年變為茯苓;茯苓千年變為琥珀。則松脂歷二千年乃可成琥珀,不止千年而已。別有土茯苓,乃野生,非松脂所化者)。

柏,「埤雅」:性堅致,枝子皆香,不畏霜雪,葉扁而生者,曰側柏;一名扁柏(「諸羅縣志」)。自內地移來(「鳳山縣志」)。皮可為香(「臺灣府志」)。「六書精蘊」:萬木皆向陽,柏獨西指;蓋陰木而有貞德者(「噶瑪蘭廳志」)。

萬木枏,宋子京曰:讓木即枏,其木直上,柯葉不相妨。此地本色稍黑,有載入內地者。又上枏可為輔輻,甚堅韌(「諸羅縣志」)。性堅理細為香枏;一歲東榮西枯,一歷西榮東枯(「鳳山縣志」)。有香枏、虎皮枏、石枏(「淡水廳志」)。性堅重,土人燒為炭(「噶瑪蘭廳志」。謹案:「山海經」郭「注」云:枏大,木葉似桑。又「鹽鐵論」云江南之枏梓竹箭,蓋枏木美材也。一名端正樹,以其干極端偉,亭亭直上,若幢蓋然。臺產此木甚多,用以制器)。

樟,大者數抱,四時不雕,枝葉扶疏,垂陰數畝。漳「舊志」:樹老則內腐而虛,其色赤,其材細,其味辛烈,作器雕鏤必用之。熬其汁為樟腦,可入藥(「諸羅縣志」)。即豫章,有紅、粉二色,液可為腦(「鳳山縣志」)。肌理細而錯綜有紋,蘭以大者為梁柱(「噶瑪蘭廳志」)。有赤樟,內山最盛,軍工需采(「淡水廳志」)。

梧桐,「福州志」:閩產有三:一種葉有三歧,子如胡椒可食,曰梧桐;一種葉圓而末尖,二月開淡紅花,可壓油、曰油桐;一種花葉不相見,花不結子,材可琴瑟,「禹貢」:『嶧陽孤桐』即此。所謂岡桐也。北路所有,乃梧桐耳。子如胡椒,兩兩相并,綴于葉端,味清芳,堪呼松子(「諸羅縣志」)。

榕,「海物異名記」:榕作槦,言材不中主人也。或曰蔭覆寬廣,故謂之榕。「南方草木狀」:其蔭十丈,枝條既繁,葉又茂細,根如藤下垂,漸漸及地便生枝節。鳥啄其實,墜地復生,名曰鳥榕(「諸羅縣志」)。多根,故易茂而難拔:不材,故寡伐而長壽(「臺灣府志」。謹案:閩、粵多榕樹,故稱榕嶠、榕城。臺地亦隨處有之。「柳亭詩話」云:有大葉細葉二種,細枝即地,遇水即生,亦異品也)。

楓,樹如白楊,「說文」:楓,木厚、葉弱,枝喜搖,別欇名。「爾雅」:楓欇欇;言風至則欇欇而鳴也(「諸羅縣志」)。脂可為香,入藥(「鳳山縣志」)。「齊邱化書」云:老楓化為羽人(「噶瑪蘭廳志」)。葉尖三角,可作香料(「淡水廳志」。謹案:楓,一名搖白。「說文系傳」云:木遇風而翻見葉背,背多白,故曰搖白也。二月有花白色;其實大如鵝卵)。

柳,「大戴禮」:正月、柳稊;稊者、發葉也。黃蕊為花,花熟時隨風,狀如飛雪,曰絮(「諸羅縣志」)。大者為楊,垂者為柳(「鳳山縣志」)。柳與楊實二種,楊仰而柳俯也。臺有御柳,干赤、條細如綠絲,名垂絲柳(「噶瑪蘭廳志」)。

椿,「泉志」:木之壽者。「圖紐」: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方春摘其芽,臭者為樗(「諸羅縣志」)。葉初生可啖,春摘食之(「鳳山縣志」)。大椿(「淡水廳志」)。

桄榔(臺灣府、鳳山、彰化「志」,桄俱作槺),「南方草木狀」:樹似栟櫚,皮中有屑如面,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可以為器。花淡紅而帶白,結子如山茱萸而甘(「諸羅縣志」)。干直無枝,其顛生葉不過數十,結子作穗生木端。其葉臺人以為帚,本出九真、交趾(「臺灣府志」)。葉多刺,能開花結實(「鳳山縣志」)。五月熟后,種埔占子,多歲亦豐(「淡水廳志」。謹案:「嶺表錄異」云:桄榔樹有須如粗馬尾,廣人采之以織巾,子尤宜;咸水浸漬,即粗脹而韌。又「嶺外代答」云:其根皆細,須堅實如鐵,鏇以為器,悉成孔雀尾斑。溪峒取其堅,以為弩箭。沾血一滴則百裂,于皮膚里不可撤矣!不惟其木見血而然,雖木液一滴著人肌膚,即遍如鍼刺,殆木性攻行于氣血也。據此,則桄榔之須與根,皆有可用:然其木液,則不可沾體。舊志未詳,故錄之)。

水松,「華彝考」:福州呼水松,莆人呼水棉。性好近水,皮溫厚如棉,枝喬而上勾;其葉散碎紛披,其根礌砢奇古(「諸羅縣志」)。

楝,「爾雅翼」:本高數丈,葉似槐而尖,實如小鈴,味苦,俗名苦楝。「圖經」謂:樹有雌雄,雄者根赤無子;雌者根白有子(「諸羅縣志」)。即苦苓也,能結子累累成簇(「彰化縣志」)。皮可擦疥(「噶瑪蘭廳志」。謹案:「臺灣府志」:苦苓樹與柏樹連文。「注」云:皮可為香,此謂柏皮也。「鳳山縣志」乃誤移于苦苓樹下;今不采入。又考「雷州府志」云:苦楝樹最易生,三月開花,細如魚子,色兼紅白,有雌雄:雌者實,雄者不實;實肖棗,不可食)。

烏桕,花如梅,子可醡油、燃燈、澆燭,秋盡葉紅,遠望如霞;北路不多產(「諸羅縣志」)。一名鴉舅,葉可染皂,子可壓紅油(「彰化縣志」)。

棕,古稱栟櫚,干直上無枝,葉生木杪,下有皮重疊裹之,每一匝為一節,皮入土不爛(「諸羅縣志」)。葉如蒲葵,用作蓑衣(「彰化縣志」。謹案:「吳都賦:栟櫚,枸榔。「五臣」引「異物志」:栟櫚,棕也。皮可作索,今亦用以絞繩,可耐水。又考「通志」云:葩未吐時割去,須而取之,曰棕魚;瀹而食之,甚美)。

象齒,木硬而直,白紋如象齒:以為桷,久而不壞(「諸羅縣志」)。

猴栗,木性甚堅,器用多取之;為梁柱,久亦內腐(「諸羅縣志」)。厚栗,本名猴栗(「臺灣府志」)。

赤鱗,木赤色,皮鱗質,堅大者取為車心,小者用為籬柱(「諸羅縣志」)。入土難朽(「臺灣府志」)。質堅可作車軸(「淡水廳志」。謹案:「廣東通志」云:赤鱗、龍膽,中屋材;其味苦,故名。俱出瓊州。今臺地祗出赤鱗木,龍膽則未之見也)。

九荊,樹無皮,如紫薇,或呼為九芎。質理甚堅,用為柱,入土不朽,亦不能花;但不蕃耳(「諸羅縣志」)。九芎一名九荊,村落茅屋用以堅柱(「臺灣府志」)。樹無皮,花似紫荊(「彰化縣志」)。

荊,俗名埔荊。「格物論」:荊,小木叢生,枝莖婆娑,葉刻缺而粗澁,荒坂洲渚多有之。有五葉七葉,行人中暑者,取七葉荊心嚼之,或縛臍間,立愈(「諸羅縣志」)。俗名埔姜(「鳳山縣志」)。蓋荊屬也(「噶瑪蘭廳志」)。

紫荊,似茄冬,葉較大,性堅(「淡水廳志」)。

鐵樹,干紫黑色,葉如桄榔,生于木杪:皮鱗皺而厚。俗傳以釘釘其樹,鐵皆化,樹愈茂盛(「諸羅縣志」。謹案:「粵東筆記」云:鐵樹高數尺,葉如老少年,開花如柱而不香。或云:周甲子一開,開必丁卯年,然甚無異致;今罕見鐵樹開花。俗傳開花必有兵事,蓋亦即以其罕見故耳)。

破故子,樹葉似梧桐而小,結子如苦楝(「諸羅縣志」)。結子如苦苓,煮成以鹽醬浸之,甚甘美(「噶瑪蘭廳志」)。取以熬熟,成凍腌醬,能消積食;與北山楂同功(「淡水廳志」)。

加冬,樹葉似冬青,子亦如之。大者陰可數畝(「諸羅縣志」)。性極堅重,入水經久不朽;作器不漆,木色自佳(「噶瑪蘭廳志」)。質堅作器甚美(「淡水廳志」)。

楮,臺名鹿仔草,以鹿嗜其枝葉也:別名榖。「爾雅」:榖、楮也,皮可造紙。晉書王羲之制窮萬榖之皮(「諸羅縣志」)。鹿仔草樹即楮也,皮搗爛可作紙(「臺灣府志」。謹案:「六書」故云楮、榖兩種;一種高大,皮駁實如楓,實熟則紅,「書」所謂桑榖并生者也:一種皮白、葉長、實小仍覆盆子;其木不能高大,俗謂扁榖,所謂楮也。據此,則楮與榖有別,楮皮可以為冠,「韓詩外傳」:原憲諸冠,藜杖是也)。

白樹,高大而干直,頗美觀;但易朽蠹,巨室無取也(「諸羅縣志」)。

黃目,樹葉如苦楝,赤黑色,結實形如枇杷,色黃皮皺,中有子,去之用以澣衣;功同皂莢。

烏栽,皮帶黑色,中白,大而不堪器用,止可供薪。

土杉,色黃略如杉,小屋以為梁(俱同上)。百日青,俗名土杉,雖枯而色尚青也(「臺灣府志」)。大可十圍,周十里許,然在深山叭哩沙喃番界內,莫敢采伐(「噶瑪蘭廳志」)。水沙連內大杉成林(「彰化縣志」。謹案:「諸羅志」于土杉外另別百日青。「注」云:樹枯而色如生,故名。據「臺灣府志」謂:百日青俗名土杉。是土杉即百日青,不應別而為二也。今從「臺灣府志」并合為一;然據「諸羅志」謂土杉略如杉。則土杉非即杉松之杉矣!且謂小屋以為梁,則非大材可知。而「噶瑪蘭廳志」謂:大可十圍。疑此所云乃杉松之杉,而誤混作土杉也)。

赤杉,大余把(字當作圍)。色紅理潤(「鳳山縣志」)。

山杉,出自內山(「淡水廳志」。謹案:此所云山杉,蓋即杉松之杉也。杉一名柀煔,其材可作屋梁,鋸為板片,其用尤廣。今臺需用此料皆購自內地;蓋以逼近番界,不敢采伐;亦以內山無水路通運故也)。

樸,「通志」:葉如加條差小,皮鱗皺而厚。諸羅地名有樸仔樹腳,因其多而得名也(「諸羅縣志」)。樸仔樹如苦苓,葉曬干用擦錫器、犀角、象牙等物(「臺灣府志」)。

山荔,樹如荔,無花實(「諸羅縣志」)。

埔柿,樹如柿,無花實。

水漆,生海泥中,柯葉,彷佛桐,皮有粘液,著膚則腫;取以為籬,多生枝葉(俱同上。謹案:「太平御覽」引「南越志」云:漆橋高十余丈,刻漆常上樹端,雞鳴日出之始便刻之,則有所得;過此時,陰氣瀹陽氣升,則無所獲也。疑此與水漆名同「而種別,其有滋汁則一也)。

菻荼,葉多刺,似黃梨而大,高可丈余,密栽為籬,盜不能入(「諸羅縣志」)。林投一名林荼(「臺灣府志」)。其里松,其骨堅,花紋斑駁,可作箸,亦可作朝珠,可作器用(「彰化縣志」)。菻荼一作林投(「鳳山縣志」)。林投一名林茶,葉多刺,實似鳳梨,不堪食(「噶瑪蘭廳志」)。山茶又有林茶(「淡水廳志」)。謹案:「淡水志」山茶林茶皆荼字之誤「噶瑪蘭志」:林茶字亦荼之誤;其別出山茶一條,則皆誤分為二矣)。

番豆,大至合抱,高數丈,結子如豆莢(「臺灣府志」)。

枸杞,「爾雅」:枸杞,〈繼,木代糹〉。郭「注」:今枸杞也。陸璣曰:一名苦杞,春生,味微苦(「諸羅縣志」)。其實為地仙子,其根為地骨皮。諺曰:去家千里,不食枸杞(「彰化縣志」)。其葉為天精草,以甘州產潤、少核者良;平補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噶瑪蘭廳志」。謹案:枸杞一名羊乳,見「太平御覽」。一名地輔,見「本草」。其味苦,故又名苦枸也。「臺灣舊志」皆以枸杞入草部;據「爾雅」:枸杞,見釋木。則非草屬之類;今移于此)。

茄藤樹,生臺灣海濱,可為薪,紅可染網(「臺灣府志」)。漳郡名咬丁,又名海蒹葭,生海岸邊。紅者取其皮以染,功同薯榔;亦有白者,并可以燎。兇歲取其子以食(「諸羅縣志」)。紅茄,質紅、木勁(「鳳山縣志」)。

藜,干淺紅,葉徹紅帶黃色;形如老來嬌(「諸羅縣志」)。高八、九尺,枯則取以為杖,韌而輕,即藜杖也(「臺灣府志」)。

交標,似九芎,茅屋用以為柱,入土不朽(「鳳山縣志」)。

綠珊瑚,亦名綠玉樹,舊志作萬年青,種本呂宋(「鳳山縣志」)。一名鐵樹,種以為籬(「彰化縣志」)。鐵樹一名綠珊瑚,多椏枝而無花葉(「淡水廳志」。謹案:此樹有白汁,膠黏可貼金箔。臺產極多,又名鐵樹,與干紫黑色之鐵樹名同而實異也)。

蕭朗(「彰化志」朗作櫳,「淡水志」朗作榔),一名蕭郎,木性堅致,味尤香(「噶瑪蘭廳志」)。大者數圍,性堅重而色黃赤,入土積久不敗;作器用,其紋甚美,本色自佳(「彰化縣志」)。質堅而膩(「淡水廳志」)。

桑,養蠶所需,實可食(「彰化縣志」)。少產(「鳳山縣志」)。桑,白皮,瀉肺,行水(「噶瑪蘭廳志」)。

火烘樹,有枝、無葉、多莿,其汁有毒,疑即水漆也(「鳳山縣志」。謹案:諸羅志謂:水漆樹取以為籬,多生枝葉,與火烘樹有枝無葉者迥別「鳳山志」疑火烘樹即水漆;非也)。

咬人狗,疑即水漆(「臺灣府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碎(「鳳山縣志」)。

相思樹,葉細長成簇,形略如楊柳(「彰化縣志」)。質黑、木堅,檀板用之(「鳳山縣志」。謹案:臺產此樹甚多,水邊植之,尤有臨風搖曳之致。「本草綱目」云:相思子生嶺南,樹高丈余,白色,其葉如槐,其花如皂莢,其莢似扁豆,其子大如豆,半截紅色,半截黑色,此所謂南國紅豆也。與相思樹同名而異種。臺南此樹極多,其枝葉柔軟蔓纏于榛莽中。各志不載此樹,今附辨于此)。

雞柔,一名枝柔,材極堅,沙連內山多有之(「彰化縣志」)。

烏心石,葉尖皮薄、外白心黑、堅如石(「淡水廳志」)。亦炭材(「噶瑪蘭廳志」)。

石柳,葉如蛺蜨,色如象牙。可作玩器(「淡水廳志」)。以形得名(「噶瑪蘭廳志」)。

羅漢松,植盆中(「淡水廳志」)。

柯,有淋漓柯、赤柯(同上)。柯仔(「噶瑪蘭廳志」)。

〈木斯〉,似柯,但葉小而文細;冬結子可食,名曰稚子(「淡水廳志」)。

莿桃,密枝干,有莿,心黑而堅。

青桐,外皮花點,內皮可作索(俱同上)。

土沉香,其根香(「鳳山縣志」)。

棶,木理細膩,可用雕板(同上)。

檉,一名細河柳,葉細枝柔,似垂絲柳;夏著花,粉紅如栗,折枝插土即活(「澎湖廳志」)。

果葉樹,葉圓,人家作粿,取鋪炊籠之用。

紅茶椑,葉與子可入藥。

珊瑚樹,海中有一種土珊瑚,在水中見淡紅色,出水則白而枯槁,并無紅潤之色;且極松脆,久則碎折,亦海樹之屬耳。外塹海中有珊瑚樹,夷人百計采取;鯨魚守之,不得下。

石帆,即海樹也。枝柯如鐵綆相勾連,扁薄如帆,生海底礁石上,有紅、黃、黑、白數種,外有咸涎包里,洗去其膜,即見木本。

海藤,與海樹同類,此單枝直上者,長或數尺,亦木本。近時土人取海樹、海藤制為手釧、戒指之類;而海藤映日,有金點者良。每個值錢百文,近則價值日昂,多或十余金不等,因輪船來往購之者多(俱同上)。

婆羅樹、饅頭果(見「臺灣府志」)。

大葉樹(見「鳳山志」)。

赤皮、九層櫆、土桂、龍牙、狗骨、大丁、黃公、牡樹、苦株(見「噶瑪蘭志」)。

檜、金荊、嫦娥、枸檜、杜仔、厚殼桂、山豬肉(見「淡水志」。皆無注。又「諸羅志」有莿桐樹、斑支樹、番花樹,「鳳山志」亦有番花樹;已見花部,今不錄)。

——以上木之屬。

附考

臺灣山無松柏,坐蔭則臃腫成林;草不芊綿,彌望則劍鋩刺眼。縱有良材,多淪深榖;豈無芳草?未入「圖經」。欲指名而末繇,求適用而奚辨。嵇含之所難狀,神農之所未嘗;不幾指不勝僂也哉(「海東札記」)!

榕樹,產于閩、粵二省,木之最易滋長者,其大可至數十圍,每枝干間,即長細根如絲垂至地,漸大成盤曲輪菌之狀。臺府署內有榕,根蜿蜒地上,高約四、五尺,長約二丈余,謂之榕橋,為臺邑八景之一(「臺海采風圖」)。

烏榕樹,亦榕之屬,而枝稍異,葉大如榕,九月西北風作,葉盡脫,旋生新葉。葉初生,包含嫩白如花蕊,絕類辛夷(「東瀛識略」)。

綠珊瑚,亦名綠玉樹,多椏枝,面無花,葉光潤,雅與名稱。種自呂宋來,張鷺洲詩云:一種可入籬落下,家家齊插綠珊瑚;想從海底搜羅日,長就苔痕潤不枯(「瀛壖百詠」)。

綠珊瑚,一名綠玉樹,竟體槎枒,絕無花葉,色光潤如研黃和黛綠,不可拭;其生易蕃,郡境籬柵間,所在皆植(「海東札記」)。

桄榔,挺然直干,花落生葉,質堅多紋,可制為器(「臺灣志略」)。

桄榔,直干似栟櫚,有節如竹,樹杪抽數十枝,攢葉若剪,吐花作穗,子歷落,狀若青珠。皮中有屑赤黃色如面,可食;木質堅而多紋,制器斑如(「海東札記」)。

茄冬樹,木質堅重,色紅紫,紋理細致,制器物與紫檀相近,花梨不及也。余在后壟見列樹交柯,葉如冬青,淺黃深綠,一望郁然,類西洋畫界中所渲染者;詢之即此樹也(同上)。

枏木,始生已具全體,裂土而出;兩葉始蘗,已大十圍。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一理也(「稗海紀游」)。

大松,生水沙連,合抱成林。生蕃所居,莫敢采伐;相傳山后崇爻、黑沙晃諸山,有松、有杉、有梅。(「赤嵌筆談」)。

蕭朗木,大者數圍,性極堅重,入土千年不朽。然在深山中野番盤踞,人不能取。洪水漂出,鄭氏取以為棺,實美材也(同上)。

蕭朗木,大者數圍,質重而理細,類黃檀。然求之內山,析片輦運,制器最良,或曰即柏也;一曰消榔(「海東札記」)。

南路打鼓山有香木。色類沈香,味較檀尤烈,不名何香?土人亦不知貴。傳說昔年有蘇州客商能辨之,載數十擔去,后有官某作為香杖;今所存者零星碎木,有為扇器者(「赤嵌筆談」)。

土沉香樹,開花五瓣,白色,結子黃如豆大,其根香(「臺灣采風圖」)。

婆羅樹,中空,四圍摺疊成圓形,尤異花紋糾結,盤屈如古木狀,用貯管城,因其材也(「使槎錄」)。

杪欏木,腹空洞,四周縐褶如繆篆,自然蚪屈,不待郢削也;人每取以貯筆(「海東札記」)。

婆羅樹,中空四圍縐褶成圓形,黑質白膚,花紋糾結,不假雕琢,久浸水中,剔去膚尤玲瓏明透,可作帽架筆斗(「東瀛識略」)。

內山林木叢雜,多不可辨,樵子采伐鬻于市。每多堅質紫色,灶煙間有香氣拂拂;若為器物,必系精良,徒供爨下之用,實可惜!倘得匠氏區別,則異材不致終老無聞,斯亦山木之幸也(「使槎錄」)。

每于雜薪中,拾木如螙痕、甚如濕漬腐朽指不可搯者;迨裂之,堅實異常,揮斤有難色矣!質細滑如涂膏。睇之完蝕相錯,洵制器善材。俗呼爛心木,究不審何許木也(「海東札記」)!

木有交標,可為梁柱。九荊小而不高,茅屋用以為柱,入土不朽。又有白樹,色白可以為器,此皆內地所無者(「使槎錄」)。

番樹,大如槐,枝干離奇,或似臥松,結實如槐,角皮紅時綻裂,肉白可食,名曰刺豆,一名番豆(同上)。

饅頭果,樹干似梧桐,但不直聳,有旁枝,一枝數葉如芙蓉。三、四月開小綠花,懸穗三、四十朵相比(「臺海采風圖」)。

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長條迸起;可為火具。高丈余,葉長大似煙葉。有毛刺刺人,入毛孔甚癢,搔之發紅腫,痛一晝夜方止(同上)。

林投樹,干直皮似栟櫚,其里骨極堅,花紅斑駁;可作箸,并檀板,或月琴、三弦等樂器。

心空,從根結棕絲直貫至頂,葉青而長,兩旁皆刺花似蘆荻,結實類鳳梨,熟后深黃,劈開顆顆如金鈴。番眾以線串貫,纏額上為飾;并啖之。其在花時,則摘其花以盤髻(同上)。

林荼樹,高至丈余,結實類波羅蜜,不堪食。種之園邊,衛宅之功,等于刺竹(「臺灣志略」)。

林投,一名林荼,皮似棕櫚,葉多刺,高可丈余,理松而骨堅,花紋斑駁類檳榔,可作箸,亦可作念珠、文具、樂器。實如梨,不堪食。肉有紅、白二種;云可治痢:紅者用紅;白者用白。俗名林投菰(「東瀛識略」)。

莿竹,高四、五丈,大者圍尺五、六寸,旁枝橫生而多;莿堅利,人不敢犯。密者可御賊盜,草屋取為梁柱,器物資之,其用甚廣(「諸羅縣志」)。或取以為茅屋椽桷(「噶瑪蘭廳志」。謹案:「太平御覽」引「嶺南錄異」云:南土實棘竹,枝上有刺,南人呼棘為勒,自根橫生,枝條展轉如織,雖野火焚燒,只燎細枝嫩葉;春藂生轉征牢密。邕州舊以棘竹為墻,蠻蜒來侵,竟不得入。此所云棘竹,即莿竹也。臺人植此以作藩籬,更有作城垣者,密栽數重,竟堪御敵,粵東所謂竻竹,即此也)。

長枝竹,一名鱟腳綠,高二、三丈,圍三、四寸,節疏而平。臺人制椅、棹、床、架櫥等物,皆資之,產自山中草地間,有種者(「諸羅縣志」)。或云與鱟腳綠實兩種(「鳳山縣志」)。剖細如絲,可作籃筐諸器(「噶瑪蘭廳志」)。

筀竹,「山經注」:筀竹、大者圍二尺,長四丈,又名防露,言其上密防露,下疏來風(「諸羅縣志」)。出竹塹、岸里社,筍極佳(「臺灣府志」)。桂竹莖赤葉細,約高四、五尺(「鳳山縣志」)。有大小二種,大者茅屋取以為桷;小者用以編籬。產于沙蓮,生冬筍極佳(「彰化縣志」)。可以編簾(「淡水廳志」。謹案:廣東「潮州府志」云:桂竹,古之筀竹。石人詩:斷霞半赭燕支木,零露偏留筀竹叢。蓋其葉密防露:故又名防露。「諸羅志」本此。然「諸羅志」謂筀竹大者長四丈:與「鳳山志」謂桂竹高四、五尺異;蓋有大、小二種不同也)。

空涵竹,高二丈余,圍二、三寸,質不堅,多產山中。草屋用為桷,或藩田間(「諸羅縣志」)。產水沙連,腹空而大,各邑漁人取以駕筏(「彰化縣志」)。無旁枝(「淡水廳志」)。

金絲竹,一名箭竹,大如小指,其質堅,其節疏,出樸仔籬等社。土番以為箭(「諸羅縣志」)。最堅直(「鳳山縣志」)。箭竹,即金絲竹(「淡水縣志」)。

觀音竹,枝柔,葉細,干小,高四、五尺,園亭植之;或取其小者為盆景(「諸羅縣志」)。鳳尾竹,俗呼觀音竹(「臺灣府志」)。

麻竹,大于莿竹而無莿;但不堅厚,只可制車籠、糖籠、倉笨、篾籠等物(「諸羅縣志」)。比鱟腳綠尤大,而質不堅韌(「鳳山縣志」)。或取葉以包黍,筍味亦佳(「彰化縣志」)。

人面竹,高四、五尺,「華彝考」:節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諸羅縣志」)。一名佛眼竹(「淡水廳志」。謹案:廣東「肇慶府志」:佛肚竹,出陽江封川,俗呼人面竹。節小而中大,堪作杖。是人面竹一名佛肚竹。其作佛眼者,亦以其形似得名也)。

珠籬竹,高丈許,如指大,人居用以編籬(「諸羅縣志」)。俗呼蔞籬竹(「淡水廳志」)。

蘆竹,戴凱之「竹譜」:有竹象蘆,因以為名。「泉郡志」:生溪澗濕處,叢小葉疏(「諸羅縣志」)。似黍,生水涯遍處(「臺灣府志」)。

棕竹,高二、三尺,節密而生,皮似棕,故名(「諸羅縣志」)。皮似棕而節密,高不滿四尺(「臺灣府志」。謹案:「嶺南雜記」云:棕竹干如竹,而實心、密節,皮青色。外有棕皮,節節包之,葉與竹無異;最難長,可為杖。棕竹難長,故高不滿四尺也)。

綠竹,無莿,而長不甚高,圍亦不甚大,筍極清甘(「彰化縣志」)。

大竹,產內山,皮薄而腹空,大可作水桶。

紫竹,葉似麻竹而紫,枝似棕樹而小,一葉一節,高者丈余,種以供玩(俱同上)。

石竹,大如筀竹,可為器;出樸仔籬等社(「諸羅縣志」)。如長枝而差小,中較堅,不似諸竹虛心(「鳳山縣志」。謹案:廣東「肇慶府志」云:石竹堅勁如石,出陽江、恩平、高明。大者徑二寸,老而堅者刀斧不能入,可御倭刀。據此,則石竹堅勁如石,因以為名。舊志未詳,今補之)。

縐竹,皮有縐紋,惟錫口莊有之(「淡水廳志」)。

烏竹,種出內地。

黃竹,生莿竹中,逐節黃色如線,一寸廣,青黃相向;加蠟仔莊有之(同上)。

七弦竹,見臺灣府「鳳山志」。貌兒竹、紅竹,見「淡水志」。俱無注。

——以上竹之屬。

附考

竹亦可為器用,但質薄劣,蛀蟲易生,不能經久。遍處皆竹,數十竿為叢,遠望若柳,絕無蕭疏之致(「赤嵌筆談」)。

竹有大如斗,高數尋者(「臺灣紀略」)。

竹多叢生,節疏,葉長;至冬則其葉盡落,及春復生,頗似江柳(「臺灣隨筆」)。

刺竹,番竹種也;大者數圍,葉繁干密,有刺似鶯爪,殊堅利。惟臺有之。土人多環植屋外,以御盜;今城四周遍栽之(「臺灣采風圖」)。

竹叢一望蒙密,略無娟翠細香;供人玩味,則惟刺竹一種而已。此種數十竿為一叢,茁筍不出叢外;每于叢中排比而出,枝大于竿,又節節生刺,如鳥爪,捎人甚銳,人不敢近。是用植以固樊園焉;而構櫨、枅柱、幾榻、筐筥之屬,亦于是資。其他中土產者,間有之(「海東札記」)。

臺地特產者,有莿竹;葉繁干密,旁枝橫生,有刺似鷹爪,殊堅利。城堡多環植之,以御盜(「東瀛識略」)。

觀音竹,枝弱葉小,蓻植盆中,亦可供玩(「臺海采風圖」)。

江南竹,亦名南竹,自內地來;魚港籬落每用之(同上)。

郡治綠竹最多,輒數十竿為一叢,生筍不出叢外,每于叢中排比而出,枝大于竿,又節節生刺;人入竹下,往往牽發毀肌,莫不委頓(「稗海記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界首市| 南阳市| 酉阳| 精河县| 浙江省| 泉州市| 镇雄县| 克拉玛依市| 攀枝花市| 南宫市| 桃园市| 嵩明县| 南川市| 龙胜| 孝昌县| 甘孜| 平乐县| 禹城市| 平阴县| 和田县| 平江县| 铜山县| 察隅县| 陆川县| 库伦旗| 奎屯市| 南平市| 班戈县| 翁牛特旗| 余姚市| 鹤岗市| 敖汉旗| 兰坪| 灵山县| 嘉荫县| 正定县| 水富县| 肇东市| 宜兰县| 志丹县|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