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手厥陰包絡與三焦。只一膜油相連。故其脈從三焦。至胸中而歸并于心包出于乳后一寸。腋下三寸之間。名天地間。脈過腋下。至肘。抵曲肘陷中。名屈澤穴。刺痧疫多取此出血。以瀉心包。之邪也。大陵在掌后兩筋之間。又中指之末名沖良。婦孕則此穴脈動。足見心包。血旺也。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上貫肘。入缺盆。布膻中。絡心包絡。下膈屬三焦。支者出耳上角。

三焦根于腎系。下為胞室。當膀胱上口。為下焦中為連網附著小腸為中焦上為胸膈。又循胸而上。統名為膻。上連肺系。而下入為心包絡。故三焦與命門同司相火。以其油膜相連也。三焦與心包絡相表里。亦以其油膜從膻膈而上入為包絡也。三焦經脈貫肘。故肘上消灼清冷淵穴。種牛痘。能發出腎中之毒。亦以三焦之原。根于腎系。故也。膻中古本省作膽。后人不知膻為何物。遂誤膽為膽。夫膽在膈下。此云布膽中。絡心包。絡然后下膈則知膽系膻字之省非苦。膽也。此等字唐宋后均不之辨。安可以注內經。

手少陰少陽為沖陽。故第一穴名沖關。小指次指陷中名中者。抵掌后高骨。凡三焦氣旺者。此骨乃高起。上至肘外大骨縫中。名天井穴。再上二寸。名清冷淵。以與手太陽經會。而合于寒水之氣也。再上至肘外對腋。為消灼穴。言其主。相大也。上至缺盆天 穴。即內入心包。散行下膈。而屬于三焦。西洋言腹中統膜。皆有自和腦筋。如網絡之。意即三焦。

經脈。散布之義至缺盆合。為一脈支者更上耳后尖骨陷中。名翳風穴。再上為 脈穴。風 皆肝。筋所主而焦膜乃生筋之。原也。故此二穴有此二名又繞耳前為耳門穴。至眉尾空竅。為絲竹穴。具見腎開竅于耳。而三焦為腎。故其經繞耳以應之也足少陽膽之脈。起于目銳 。繞耳前后至肩下。循脅里。絡肝屬。膽下至足入小指之間。

足少陽脈。與手少陽脈。均行于耳。均司相火。內則三焦之膜連肝而及于膽。外則三焦之經絡耳而交于膽經。此以見臟腑相通之妙。

足少陽足少陽。起目銳 名瞳子 穴。繞耳前陷中。名聽會穴繞耳后發陷中。名風池穴。皆少陽風木所發泄處。下至肩上陷中。名肩井穴。循側旁。下至肝期門之下五分。名日月穴。膽脈實從肝膽。出于此穴。然后上下行也。下行至股外。

垂手中指盡處。名風市穴。膝下一寸為陽陵穴。循外踝。至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陽經根于。陰穴。以見陰生于陽中也。

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指叢毛之際。上足跗。循股內。過陰器抵小腹。屬肝絡膽。挾胃貫膈循喉嚨。上過目系。與督脈會于顛頂。

毛發皆血之余也。肝主血。故肝經起于足大指。而其間即生叢毛。以為主血之驗。陰器名為宗筋。乃通身筋之所主。

屬肝經。故肝脈繞于陰器也。小腹兩旁。皆屬肝經。故寒疝等證。絡膽者。厥陰之脈。中見少陽。肝與膽。相表里也。

挾胃者。肝木清陽之氣。上升疏土所以化物。貫膈循喉嚨。故肝氣逆有嘔滿諸證。上連目系。肝開竅于目也。與督脈會于顛頂。督脈屬腎。為肝之母。會于顛頂子會于母也。目系顛頂內為腦髓腦風暈迷均肝所司以其脈相通也。西醫詳論腦髓。而無治髓之藥。蓋不知髓。系督脈。所生又不知髓是。肝脈所貫。豈知其治法哉。

足厥陰大敦在足大指叢毛中。循足內側。上至曲泉。在曲膝橫紋盡處。諸筋會于膝之穴也。循股內。抵陰器之橫骨盡處。

名鼠鼷穴。繞陰器。故生毛。肝血所發泄也抵少腹上肋曲肘尖處。為章門穴。再上為期門穴。乃肝之募。謂肝膜之所。

通也。從此入屬肝臟。此為肝下行之脈。貫膈絡胃。循喉嚨。上連目系。則開竅于目。與督脈會于顛頂。陽經惟。太陽最長陰經為厥陽最長乃氣血之司領也。

沖任督帶

十二經。正經也。又有八脈。名為奇經。茲不具論。而單論此四脈者。蓋陽維陽 。兩脈附于太陽經行。身之背。

以太陽統治之矣。陰維陽 兩脈。行身之前。附于太陰。以太陰統治之矣。惟此四脈。主治有別不能賅于十二經中故另詳之西醫畫脈管。枝分派別。可謂詳矣。然論絡不歸于經。論經不歸于臟腑。譬之有千軍而無一將。則亦無所統屬矣。

至于奇經八脈。中國且久不講。何怪西醫不知耶。

沖脈起于少腹之內。胞中。挾臍左右上行。并足陽明之脈。至胸中而散。上挾咽。

胞中名為氣海。乃呼吸之根也。人之呼氣。由氣海上。胸膈入肺管而出于喉其路徑全循沖脈而上。故內經云沖為氣街蓋指。此也凡是氣逆均責于沖。故仲景有降沖逆。之法。胞中又名血海。胃中飲食之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沖脈。導之使下。故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也。總之胞中為先天腎氣。后天胃血交會之所。

沖脈起于胞中導先天腎氣。而上行以交于胃導后天陰血下行入胞中以交于腎。導氣而上。導血而下通于腎麗于陽明沖脈之所司可知矣。

沖脈沖脈者出氣之沖衢也。氣生于丹田。而其出路則在臍下三寸。隔中行旁開五分。名氣街穴是氣之出。路故名氣街近醫因靈樞。言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足氣有街。遂不能指出氣街穴在何處。然內經明言起于氣街。挾臍上行。

則明指氣街穴。在臍之下也。今人改氣街作氣穴大失經旨。由氣街至臍旁。為肓俞肓即膜也。丹田之膜。上會于臍。故此穴名。肓俞也。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蓋有膜上胸。則散。為肺衣。而全包肺。故沖脈亦至此而散肺衣會。于咽故沖脈又夾。咽而止總見氣出于丹田。循臍旁。上胸中。走肺衣中。又上會于咽。則氣從之出矣。膜中氣行之道路即名沖脈。

沖主氣。與任之主血者不同。可知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各有所主不同皆各臟腑氣。血往來之道路有散有合不得但指血管。以為經脈也。

任脈起于少腹之內。胞室之下。出會陰之分。上毛際循臍中央。至膻中。上喉嚨。繞唇終于唇下之承漿穴。與督脈交。

督脈在背。總制諸陽。謂之曰督。任脈在腹。總統諸陰謂之曰任。陰陽。相貫。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下則交于前后陰之間。上則交于唇之上下也。以先后天論之督在脊。屬腎屬先天任在腹。屬胃屬后天先天主氣下交胞中。后天主。

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脈也。以水火論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是任脈當又屬之心。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皆由。

于此。故任脈者。陰脈之海也。

任脈任脈起胞中。下至兩陰之間。名會陰穴謂與督脈相會。而當兩陰間。故名會陰。上至少腹聚毛之處。名中極穴。又上至臍下三寸。為關元穴。乃元陽元陰交關之。所也。出臍中上行至于鳩尾。上二寸六分。為膻中穴。膻中是心包絡生血而出。隨任脈上下。營運故任脈之穴。兼具包。絡之名正見任脈。為心包行血也。從膻中上行。三寸二分陷中。為紫宮穴。紫宮者。指心而言也。心應洛書九紫離卦。故名紫宮。任脈至此。正內合。于心故以心位。名之正見任脈。為心行血之統脈也。又上至唇下。為承漿穴。與督脈交而任脈終。其支者循面而至于眼下。細觀任督之交會起止。而知督脈主陽主氣任脈主陰主血。互相貫通。為生身之總司也。

督脈起于腎中。下至胞室。乃下行。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至尻貫脊歷腰俞。上腦后。交顛。至囟會入鼻柱。終于人中。與任脈交。

督脈起于腎中。下至胞室。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于胞中全在督脈導之使下也。腎氣至胞。任脈應之,則心胃之血。乃下會于胞中。此為任督。相交心腎。相濟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即在于此。督脈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與任脈會于下也。貫脊上頂。交于人中。與任脈會于上也。今細察其脈。由鼻柱。上腦貫脊。抵腎由腎入胞中據此路道觀之乃知督脈主陽主生。腎氣蓋氣生于天陽吸入鼻孔。至腦門下肺管循背脊。而下入腎又由腎入。胞中故吸入則胞。中滿也。吸入之氣實由鼻由腦由脊而下。故掩鼻張口能出氣而不能吸氣。蓋吸由脊下。非從鼻腦。不能入也。呼由膈出。故張口能出氣。也。吸由脊下督脈主之知督脈之所主乃知氣之生化再詳天癸。乃膀胱條。

督脈督脈起于胞中。出會陰穴。至尾閭骨端。名長強穴。上至二十一椎。名腰俞穴是腰腎筋膜所連也。再上十四椎當腎正中。為命門穴。乃腎系貫脊之處為督脈之主蓋任是心血所司。督是腎氣所司故命門為督脈之主穴也。又上至第三椎為身柱穴。肺腎相交。為一身元氣之宰。故稱為柱再上大椎至發際一寸宛中。為風府。發上二寸五分。為腦戶。即西醫腦后葉之中縫也。至顛頂為百會穴。與肝脈交會于此。前行當囟門。為囟會穴。謂心神上照于髓。以發知覺是神與髓會之所也又至額上發際為神庭亦是心神上出于此之義。下鼻準。至齒縫齦交穴而終。蓋人身吸。天陽入鼻循脊下。腎系而入。

丹田總歸督脈所主化。氣化精為人身命之原總督周身臟腑。故稱督也。

帶脈當腎十四椎出屬帶脈圍身一周。前垂至胞中。

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故名。究帶脈之所從出。則貫腎。系是帶當屬腎女子系胞。全賴帶脈主之蓋以其根結于命門也。環腰貫臍。居于身之中停又當屬之于脾。故脾病則女子帶下。以其屬脾。而又下垂于胞中。故隨帶而下也。

帶脈帶脈。后在十四椎。當腎之中。前在臍。繞腰一周。帶脈一穴。則在季脅當少陽部位。近圖帶脈三穴一。帶脈穴。

在足少陽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再下三寸。為五樞穴。又下為維道穴。似帶脈繞行三匝。而有上中下三穴也。然難經云。脈帶起于季脅。回身一周無三匝之說也。又靈樞經曰。足少陰脈別走太陽。至十四椎。屬帶脈。后人遂以帶。

為腎之別脈。非也。屬帶脈者。謂其為帶脈所管束非言帶脈是腎之脈也。因其穴居少陽之界。以為少陽脈者。亦非也。

肝膽能為帶脈之病。然帶脈終非肝。膽之脈。蓋帶主管結前后。前束任而經心小腸之臍中后束督而經腎系之中。人身惟脾主中州。交合水火帶脈適當腰腹之中應歸為脾之脈也。其穴在脅。亦以前不。居任位后不居督位。正見其管束。前后也。或疑帶脈不與脾連。豈知腹中膜油皆脾之物。腎著陽治帶脈。以脾為主。女科以婦人帶下。皆歸于脾。良有以也。

按此四脈。督在背。總統諸陽屬先天任在腹總統諸陰屬后天沖脈麗于陽明。而通于胞宮。由后天以交于先天腎者也。

帶脈出于腎中。以周行脾位由先天以交于后天脾者也。四者互為功用。不可不詳究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将乐县| 海宁市| 平和县| 运城市| 海阳市| 盐边县| 鄱阳县| 鄂尔多斯市| 昌乐县| 静安区| 金湖县| 根河市| 清流县| 自治县| 正定县| 万全县| 饶阳县| 三原县| 景谷| 彩票| 河曲县| 永安市| 金寨县| 楚雄市| 台江县| 兴义市| 申扎县| 都江堰市| 浑源县| 镇原县| 蓬安县| 沙洋县| 池州市| 阳泉市| 罗平县| 扎囊县| 贵港市| 长泰县| 香格里拉县| 江北区|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