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全體總論

以上所論臟腑。其形體氣化。大略皆具又有未盡者。補注于此。篇內多重出之義。然意取求詳。不嫌詞費西醫有全體圖考闡微等書。將骨脈皮肉臟腑。層折剖割。以示精詳。而究于陰陽氣化。皆不能知。似精實粗。讀者參考自見。

五臟者。所以存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精神血氣魂魄。已詳五臟所藏條茲不再注。六腑化水谷行津液。亦皆見六腑條矣。但腸胃膀胱。人皆知其化水谷而三焦與膽。所以能化水谷者。人多不知也。只緣不識三焦為何物。又不知三焦為決瀆之官。讀吾所注三焦條。自能知之膽之所以化水谷者。經旨言膽主清陽之氣。上升。入胃木能疏土也。而西醫直言膽汁入胃化谷。確有取驗。言氣言汁義自賅洽詳十二官。及脾胃膽三焦條。參看乃見。六腑皆主化水谷。夫谷化。則為液奉心而生血水化則為津達肺而為氣。

故曰行津液者也。西醫言腸胃。及各吸管中有養汁如牛乳有明汁如水不知明汁即津也。養汁即液也。西醫知其汁。而不能言是何物所生。惟內經則津生于水水入化氣而為津液生于谷谷入化汁而為液陽津陰液。豈徒知其名物而不得其治法哉。

又詳營衛生會條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存于陰而象于地。故存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西醫言腦髓筋。分走臟腑。周身知覺運動。均出腦氣筋。言之甚詳。然究不知腦髓是何物所化生。故其言似精實粗。

蓋腎主骨。腎系貫脊。通于脊髓。腎精足。則入脊化髓上循入腦而為腦髓是髓者精氣之所會也。髓足則精氣能供五臟六腑之驅使。故知覺運動。無不爽健。非髓能。使各臟實各臟能使髓也。西醫又謂諸骨內之髓。與腦中者不同。又不知骨是髓之所生。內經言髓生骨。諸骨中之髓。與腦無異。惟諸骨中雜有油。膜血絲耳。蓋由腦髓散走諸骨。皆穿膜附筋以入于骨。所以內雜膜。油血絲豈可云髓有不同耶。脈者血之道路也。詳心腎條。膽附于肝。已詳膽條。女子之胞。男子名為精室。乃血氣交會。化精成胎之所。最為緊要。西醫剖割精矣。乃于膀胱之后。大腸之前。只知女子有胞宮。而不知男子亦有胞宮。以女子之胞極濃且大。中空可驗。男子之胞。只是一層夾膜扁薄而不可見。故只知男子有精管。而不知男子之精管。即從胞中出。也特人死胞縮精收。故扁且薄。西醫忽不及察也。此胞又名氣海。氣入則臍下脹。是其驗矣。又名丹田。詳天癸條。此六者。存而不瀉。雖膽汁有出入。而究與六腑之輸瀉者不同。異于常腑。故曰奇恒之府。

西醫言腦筋。主知覺運動。大腦在前。小腦在后。中為中腦。有裂有回。分歧疊積。耳目口鼻。全與腦通。腦經分布。又散行于臟腑肢體。凡知覺運動。皆腦司之也。此說半是半非。已詳辨于五臟所藏篇。至于腦汁。究是何物所生。則西醫不知。蓋腎精生髓由脊上行以入于腦。是為髓海在頭者名腦。在眾骨中者名髓。內經蓋分為二。故云髓會絕骨。而此與骨脈膽胞。合為六者。則分為二而言之也。又西醫治腦無藥。不知臟腑經脈。皆交于腦。源流出入。豈無其路耶。

腦髓骨西醫詳圖骨式。有相連而凹者。有相連而凸者。有如鋒者。有如椎者。有骨裂。有骨衣骨皆外堅中松。有筋相連。

有脈管回管腦筋。透入于骨。究人身諸骨。則知上帝造創之功大哉。然西醫未知何者為主骨。何者為輔骨。何處骨大而反不緊要。何處骨小而反關生死。如中國之洗冤錄。檢驗傷痕。分別制命與否。則論骨較精。至于內經言骨。更能探其源頭。曰腎生髓。髓生骨則知腰脊。為主骨四肢為輔骨骨屬腎水。而筋屬肝木。筋著于骨者水生木也。骨賴筋連者。母用子也。骨中之髓。又會于絕骨。齒又骨之余者矣。觀齒之生落。而知男女老幼。各有其時。無不下。應腎氣則(知髓生骨之理。非徒知其形而已也。)腦氣筋此后面腦筋圖西醫又有前面腦筋圖。不具載者。以腦髓生于腎。循脊貫。腦為督脈所司其前面腦筋總皆以后面者為本也。

脈管此總脈管據內經考之。即任脈也身之背亦有脈。而不圖之。以血之所主在于任脈至于動脈。或隱或見。或散或合。

有深淺分合之殊。又西醫所未言。

胞宮胞宮之營。發于腎系下為一大膜前連。膀胱后連大腸中間一個夾室。男子丹田氣海又名精室。女子又名子宮血海。

陰道之內。退出為子宮下口。可收可縮。又名子臟。仲景所稱婦人臟燥。臟結痛引陰筋。皆指此言。血管全繞。網膜全包一主氣。一主血交會于此。為生化之大源。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瀉而不存。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輸瀉者也。

糟粕形質之物。皆曰濁氣。由此五者傳化。主輸瀉而不留。故名傳化之府。三焦與腸胃并論。是三焦。明有其物后人以為空腔子。豈不謬哉。詳三焦條。各圖見上。

魄門上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存。

魄門。肛門也。肺藏魄。肛門上合于肺。故名魄門。肺在上。總統五臟而魄門在下。令五臟之濁物。從此而出。故為五臟。使既名魄門。便知為肺所司既為五臟使便知肺亦能統五臟也。男子肛頭。西人圖之最悉。蓋彼以刀割治病。不得不詳其形跡。然用心則苦。而操術實粗。中國痔漏等證。擅長者多矣。何嘗以刀割為能。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以應四海。腦為髓海。胞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胃為水谷之海。

西醫論髓。以為知覺運動之主。謂腦髓筋。達于臟腑肢體。而后能司知覺運動也。西醫知腦髓之作用。而不知腦髓之來歷。所謂腦筋。但言其去路而不知髓有來路。所以西法無治髓之藥也。不知背脊一路髓筋。乃是髓入于腦之來路也。

蓋內經明言腎藏精。精生髓。細按其道路。則以腎系貫脊。而生脊髓。由脊髓上循入腦。于是而為腦髓。是腦非生髓之所。乃聚髓之所。譬猶海非生水之所。乃聚水之所。故名髓海。既聚于此。而又散走臟腑肢體。以供使用。如聚錢者庫也。而用錢者人也。人能用錢。而錢不能用人。臟腑肢體能用腦髓。非腦髓用冬處也。再者髓之生由于腎。欲補髓者。

即從腎治。肝脈入腦交顛目系貫髓。凡神魂暈迷風狂。皆從肝治之。即是治髓。腦又通鼻。可從肺治髓筋入心。可從心治。髓筋聚于胃。又可從胃以治之。西醫論髓特詳。而無治法。不抑謬哉。胞為血海。已詳天癸條。蓋血生于胃之水谷。

化液上肺。奉心化血。循沖任脈。下入胞中。既聚于胞中。化精化血達于周身。皆在于此。參看天癸條自明。膻中為氣海。此有兩說。一說丹田為氣海。即胞宮也。呼吸歸根之地。名之為氣海亦宜。詳膀胱三焦天癸營衛條。此云膻中為氣海者。蓋指氣之出納。在乎肺也。膻乃胸前大膜膈也。膻之中即胸中。只有心胞絡與肺。故前云膻中者。君主之官。是指胞絡言。此云膻中為氣海。是指肺言以胞絡與肺。均在膈內。故均可名膻中也。膻膈之與胞絡相通。已詳十二官條。

此言與肺相通。其道路又須詳言。氣之根在臍下丹田。即網油中一夾室也。由網油走臍旁。上生膈膜。是為膻。由胸膈循腔子。上連肺系。氣之出路即由此通于肺管。故凡咳嗽。則胸前癢滯。皆膻膈間氣。不得利也。欲知膻之治法。當參看肺腎三焦包絡條。胃為水谷之海。水主化氣生津。谷主化液生血。一則糟粕入大腸。一則余瀝入膀胱。另詳腸胃膀胱各條。脾與胃互為功用。又須看脾之作用。

胸腹者。臟腑之郭也。

胸內最上為肺。肺下為心。為包絡。包絡上連肺系。肺系連腔內之薄膜。其膜循腔子而下。是為膻膈大膜。繞肋骨一周。連于肝。附于脊。肝體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膈附于脊。下行為板油。連于腎系。又下為網油。網油上行而連于小腸。胃下行而連于大腸膀胱。是為腹中也。脾在胃后。貼胃。居網油上。網油即三焦也。上胸下腹。均從網油連。及以為臟腑之道路。故曰胸腹者。臟腑之宮城也。以部位言之。胸上屬肺。胸膺之間屬心。胸膺之下屬胃。大腹與臍屬脾。

臍又屬小腸。臍下屬腎。膀胱亦當臍下。故臍下又屬膀胱。大腸在膀胱之后。故臍下又屬大腸。宜詳其層次也。血室乃肝所司。血室大于膀胱。故小腹兩旁。謂之少腹。乃血室之邊際也。屬之于肝。少腹上連季脅。亦屬肝。季脅上連肋骨屬膽。分別部居。各從其位。

腹與胸分三停。上停名胸在膈上心肺包絡居之。心與包絡。從著脊處油膜中。下通肝腎。肺有薄衣。連及胸內。前面之膜為肺。通中下焦之路。肺系上連包絡。后著脊。前連胸膈。肝體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胃附肺系。透下膈。橫曲如袋。胃下為小腸。為大腸。為肝膽。是為中停。皆生連油膜之上。即中焦也。臍以下為下停。有膀胱有胞宮。有直腸。

皆生連油膜上即下焦也。后世不知焦從 。因不知通身之膜。皆是三 。故讀經文者。少識精義。西醫曰腹內統膜。一麗腹里。一包臟腑。一成筋以束臟腑。肝胃脾。小腸大腸橫回。直腸上截。子宮蛋核。此被全包。如大腸頭。小腸頭。

大腸上下回。直腸中。陰道膀胱。此不全包。如左右腎。此被遮過專。包一臟曰。包膜兼包兩臟。曰連膜折疊成筋以束臟腑。曰筋膜。西醫言膜如此其詳。證以三焦之說。而精義始出。

胸腹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前言膻中為氣海。是指肺言。此言膻中為心主之宮城。是指包絡言。膻為膈。包絡居膈之中。故曰膻中。為心主之宮城。相心宣化。詳十二官條。

膻中此胸下一層膈膜。后著脊。左右連筋骨盡處。中葉連胸之鳩尾。即膈是也。膻之下層通腹中。膻之上層為胸內之薄膜。連心系。名包絡。又名心主。包絡是心外衛。膻中是包絡外衛。其形難圖。故只圖膽以明之。究膻之根附脊骨。與肝系相連。而下乃連及腎系。是三焦少陽所發出而布于膈也。

胃者。太倉也。

胃主納谷。故名太倉。胃之所以能納谷。詳十二官條。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咽喉居胃之上。傳送而入。小腸居胃之下。傳送而出。二者皆為胃之使。故治咽喉與小腸。宜以胃為主。

胃五竅者。閭門也。

醫林改錯言胃有三竅。上下竅納谷。傳入小腸。又有一竅出水入油膜。西醫言胃通體。均有微竅行水入連網。予已詳胃三焦條。茲云五竅其義尤詳。蓋上竅主納水谷者也。下竅入小腸。主化谷之糟粕也。旁竅入三焦。膜油之中。主行水之余瀝也。中通于脾為一竅。所以化水谷者也。上輸于肺。為一竅所以布精汁者也。故云胃五竅者。閭門也。唐宋以后。無人知之。即西醫剖視。又何嘗精細似此。

胃五竅西醫言胃有肝膈大筋。胸膈大筋。互相牽住。使不得動。不知胸膈。筋是互通三焦之竅。肝膈筋。是循脊上肺通心之竅。內經所謂胃有大絡。上通于心也。又曰脾之與胃。以膜相連。故又通脾。西醫識其形。而未明其理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二穴在舌下。足少陰腎。主化氣上行。氣即水也。故氣之所至。皆是津液。腎津必上于口。然后氣澤能布于下。仲景傷寒論。以存津液為主。亦以其氣化所存。人賴以生也。可不重歟。二穴舉舌。即可逼視。不必再圖。

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

腰為腎系所貫。脊為髓筋所通。人身骨節。皆主于腎。而生于髓。腰脊為腎。與髓所在。故為身之大關節。凡治骨節。當知所主矣。西醫脊骨。折剖甚詳。然不知脊所重者。全在于腰也。且全身大骨。皆從腰發。原不知腎主骨之理。

則辨骨無益。

肢脛者。身之管。以趨翔也。

肢是手節。脛是足節。其骨最大。中空故名管。管中有髓及脂。以主運動。故能趨翔。西醫言手足骨中之髓。與腦脊之髓不同。謂其中雜脂油也。不知由腦脊散達肢脛。皆以筋肉相連。肉內有脂油。即附之而入骨。是以手足骨中。均雜脂油。脂脾所司。髓是腎所司。兼脂油。是脾腎合致其功。故脾主四肢。腎主肢脛。西醫圖四肢之骨詳矣。惜未知其所統屬。則治法不明。

莖委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莖。陰莖。委。垂卵也。機如泰西機器之機。所以出精行溺。精竅通于腎。西醫謂睪丸主生精。非也。內宮太監無睪丸。友人王東樵。覿面問過太監。亦有精能泄出。可知睪丸。非生精之物。內經明言陰精之候。蓋指此耳。溺竅通于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故溺竅名為津液之道。究之莖委。乃肝之宗筋。肝脈所繞也。故皆以治肝為主。宗筋主束骨。

而利機關。故人身之機關。皆聽治于此。西醫圖陰器甚詳。然此等物事。人人皆自具之。何待詳圖。但西醫以剖割為治。

此處為地無多。非詳不能下手。若內經仲景之法。針藥靈妙。無取刀割之粗。故不須圖。且西醫圖之。而究不知陰器所主之妙理也。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咽喉乃胃之上口。在喉嚨之后。主進水谷。故治咽以胃為主。病在咽。則水谷不得下。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肺之上管為喉嚨。在咽之前。主氣之呼吸。氣不利。聲音不利。病在喉也。

喉嚨會厭西醫名為總氣管。自肺以下。分支入腎。透入丹田。主吸天陽薰蒸膀胱之水。化氣上出。循腹至胸。從肺衣而復歸于總氣管。氣從前面出。從后面入。而皆由總氣管。故曰所以上下也。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

會厭在喉咽之兩旁。能張能收。食入則收。掩其喉。音出則張開。故曰音聲之戶。乃喉之門也。當屬肺。

西醫名為聲管。前為會厭。后為瓢韌骨。兩旁皆有內皮。中襯筋膜。收放出聲。四圍有數十小核。生涕以潤聲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财经| 汝阳县| 驻马店市| 尖扎县| 三台县| 阳泉市| 美姑县| 永定县| 惠安县| 镇原县| 肇州县| 鹤壁市| 宝兴县| 海原县| 东光县| 竹山县| 达日县| 离岛区| 盐城市| 博爱县| 罗甸县| 洛川县| 图们市| 阿拉尔市| 和静县| 哈密市| 澜沧| 乌兰察布市| 平和县| 灵台县| 甘肃省| 青神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博野县| 湾仔区| 耒阳市| 宁化县| 和林格尔县| 岳普湖县| 三江|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