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主治須審也。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而不從者。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于本則異于標同于標則異于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
少陽相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要之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總不離乎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此注甚明。知此。而后知邪正之盛負。表里之傳變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開之過。陽明胃經。主納水谷化精汁灑行五臟六俯。化糟粕。傳入大腸小腸。其氣化主于內行。下達故陽明主闔。
凡是嘔逆自汗等。皆陽明不能主闔之過。少陽三焦。內主膈膜。外主腠理。內外出。入之氣均從腠理。往來故有邪在腠理。則寒熱往來。太陽之氣不得外達諸證。上下往來之氣。均從膈膜行走故有結胸陷胸。邪欲入胃則嘔。甚則嘔吐不止諸證。凡此皆少陽不能司其。轉樞之過也。太陰為開者。手太陰肺。主布散。足太陰脾主營運。凡血脈之周流。津液。
之四達皆太陰司之。故曰太陰為開也。厥陰為闔者。足厥陰肝經。主藏下焦之陰氣。使血脈。潛而精不泄手厥陰心包絡。
主藏上焦之陰氣。使陰血斂。而火不作故曰厥陰為闔也。少陰為樞者手少陰心經。內合包絡下。生脾土。故能為二經之轉樞足。少陰腎經。上濟肺金。下生肝木。亦能為二經之轉樞也。此數者。為審證施治之大關鍵。不可不詳究也。
內經此數條。言人身氣化最精。中國注傷寒者。尚有人知。西洋醫法。從無論者。故論形雖精。而論治轉粗耳。張隱陳修園注傷寒。全本于此。讀者詳之。
十二經脈
手陽明大腸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行曲池上肩貫頰夾鼻孔下齒。入絡肺下膈屬大腸。
大腸是肺之腑。故大腸經脈。亦與肺經。相為表里。肺脈起大指內側。大腸經亦起于大指之端。而其支又起于次指之端者。以見同源異流之義耳。合谷俗名斧口。皆肺脈交會之所也。三陰經行肘內。三陽經行肘外。手陽明經。由合谷上行。至曲池。上肩。貫頰。挾鼻孔鼻孔者。肺之竅也。大腸者。肺之腑也。肺臟開竅于鼻而腑之經脈即上夾于鼻臟腑之。相應何其巧也。下齒。入絡肺。尤其氣化所稟承者。由肺下膈。屬于大腸。知經脈與肺相貫之故。即知大腸。全秉肺之氣化矣。凡經脈皆出于臟腑。而手之三陰三陽。論穴者均由手起。不過便于數穴耳。實則先有臟腑。而后生出經脈。
非有此手上之經脈。而后有臟腑也。
大腸與肺。皆主秋金。屬商音。肺太陰起少商者。商之陰也。大腸經起食指內側。名商陽穴。其主金商而。屬陽也。
此一臟一腑。對舉之穴。合谷在虎口。秋金白虎之口。手陽明與肺相合處曲池在屈肘橫紋盡處。肩 在肩骨之端。天鼎喉旁四寸。與食管相當處。故名鼎。禾 即頰車也。繞齒齦夾鼻為迎香穴。肺開竅于鼻而其腑之經脈。終于夾鼻足見相應之妙用。
手陽明足陽明胃經脈。起眼下。入齒。環唇循喉嚨。下膈屬胃絡脾。下挾臍。至膝下。入足中指。
胃脈起于眼下。繞面行。故人正面。均屬陽明經。入齒。故齦肉全屬陽明。環唇者。脾臟開。竅于口。故胃腑之脈從外環之。以應乎。脾亦如手陽明經。夾鼻之意。循喉嚨兩旁動脈。為人迎穴是矣。下膈屬胃絡脾。所以秉氣于脾也。
下挾臍。至膝下三里穴。膝脛以前。均陽明經之所行。入足中指。陽明脈所止之處。
足陽明胃脈上起承泣。在眼下。循面。入上齒。出環唇。下至喉旁。寸五分。名人迎穴。又下橫骨。內為缺盆穴。缺盆骨下陷中。為氣戶穴。謂肺氣與胃脈。相通之門戶也。入屬胃。又行臍旁二寸。為天樞穴。膝外陷中。名犢鼻穴。膝下三寸。三里穴。皆胃氣之大會。至足背為趺陽脈。入中指。其支者。入大指次指之端。名厲兌穴胃。為后天統主前面沖任皆歸屬之。
足太陰脾之脈。起大指之端。上膝股。入腹屬脾經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起足大指隱白穴。上膝入股。謂股之內面。入腹屬脾臟。而又絡胃。是胃陽明居太陰之中。故六氣標本。謂太陰中見。陽明也。上膈挾咽。與陽明同路惟陽明發于面。而太陰終于舌本。一陰一陽。各有不同。蓋陽明為陽之盛故上于面以衛外。太陰為陰之至故終于舌下。以生布津液。使津液出于口。用濟陽明之燥。此陰陽所。以互為功用也。
足太陰脾經起大指內側隱白穴。循內踝陷中名商邱穴。踝上三寸名三陰交穴。以三陰之脈交會于此也。循膝內側。上股入。
腹中屬脾又見于食竇穴。言胃中之食。由脾所化。此為化食之竅道也。從此又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見為心之苗又即脾經之根源矣。舌辨其味。脾即食其味。故脾經散于舌下。外經穴尚可圖。若其散。行繞絡由胃至舌之跡。
則非形跡可圖也。
手少陰心之脈。起于心中。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復上肺出腋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其支者上挾咽。
中國舊說。心有四系。下通于各臟者。非也。西醫剖視。并無四系。言心有左右房。左房生血。遞出為總血管。分為眾管。散于臟腑。周于身。于是入回血管。復循行。至心之右。為總回血管。遞入心。為血一周。是心之通于四臟者。
在血管也。西醫名管。而內經則名為脈。內經云。營行脈中。營周于身心之合。脈也。即是西醫之說矣。但西醫不能分別各臟。各有經脈。只將眾脈管。皆屬于心。而不知。手少陰心。又有專屬之脈也。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心所以與小腸。相表里也。復上肺心主血。肺主氣。營衛之交會全在于此。西醫謂回血受炭氣。皆變紫色。遞至總回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散。而紫血復變為赤。仍入心。由右房。遞左房。而后出也。內經言少陰心脈。復上肺。便是大會。于肺之路矣又出腋下肘。入小指之內。其支者。上挾咽。故少陰有咽痛癥。
手少陰心脈之用事。在下絡小腸。為生血運血之路道。其支者。上夾咽。上系目系。此最主氣化處(也。至于出腋下極泉穴。循肘抵掌后骨際。為神門穴。終于小指內側。為少沖穴。數穴皆經脈之枝葉也。言針灸者。但論外之經穴。而言氣化者。則其內之路道為猶重也。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上肘繞肩。入絡心。下膈。抵胃入小腸。
少陰抵掌中。太陽循手外。此足見陰陽內外之不同也。入絡心。故太陽經。中見少陰下膈抵胃。小腸與胃。原相連接。以司其事也。
手太陽小腸之脈。上胃絡心至頸。分上下行。上行至耳下曲頰之后。名天容穴。至面 銳骨之端。名顴 穴終于聽宮與足少陽相接壤其下行者從頸起至肩際陷中名 俞穴至腕端五分名陽谷穴。至小指外側。名少澤穴。此經與膀胱合氣。故其司化。與足太陽同。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 。上額交巔。下腦后。挾脊抵腰。入絡腎。下屬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
三陽經。全將人身繞盡。所以衛外為固也。少陽終目銳 。陽明終于目下之承淚穴。故太陽經起于目內 。以見三陽。相交而成其總統一身之局也。上額交巔頂上全屬太陽。所以頭上生發者乃膀胱中之氣。挾胞中之血。合化上行而生頭發故發名血余以其根于胞血也。凡烏發均須滋水。傷寒后其發必脫。則又因膀胱氣化而后生發。故發又屬腎與膀胱之水。也頭乃陽氣之所萃。故其頂全屬太陽。經下腦后風府穴。為太陽經脈之要會。挾脊抵腰。故凡角弓反張。傷寒背脊痛。均屬于太陽。入絡腎。腎為水臟陽。氣之原膀胱為其腑。故其脈亦下。絡腎。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總之行身之背。自上及下。以周于一身。而主衛外也。
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為陰之極地。太陽之陽。根于水。陰之中。故其經亦起于至陰睛明穴。在眼之大角而與陽明相交。故稱睛明以見太陽之氣至頭面。而極盛也膀胱與胞相連而胞膜著于腰下十九椎旁故其穴名胞。肓肓之原根于腎。
系上生肝系在十三椎旁。因名肓門。(有肓即有膏。膏生于脾而內護心。外會于脊與肓相交在第四椎旁因名膏肓此。太陽與心。相會之穴。也魄戶在三椎旁肺藏魄。而合于太陽。故名魄戶觀此經穴而知其氣之相通矣。)足太陽足少陰腎之脈。起小指之下。趨足心。循內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出絡心。
太陽經。終足小指之外。少陰經。即起足小指之下。以見一表一里相趨應也。趨足心循內踝。太陽行外踝少陰循內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臟與腑所以交通。循喉嚨者。腎上連肺。聲音出于肺而生于腎也。挾舌本者。腎主液。所以出于口也。其支者出絡心以見心腎相交。坎離互濟之義耳。
足少陰足心涌泉穴。為腎脈極。底最忌瘡漏泄氣。然骨在內踝下。前一寸。太溪在內踝后。足跟骨上此處有動脈。內經皆以為診。凡病且死。此脈不。絕者。尚可。救治陰谷在膝下曲膝之間。又上股入小腹。絡膀胱。循臍旁一寸。名肓俞。
謂肓膜之要會在此也。入屬腎。上絡心循喉嚨挾舌本。雖不列穴名而腎經之主化在絡心循喉挾舌處為尤多舌下涌泉。為腎液所出猶津道之要也。
手厥陰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屬心包絡。下膈歷三焦。出液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
西醫謂心之上面。周遭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也。包絡上連肺系。由肺系連及于胸內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為膈膜。
又下為網。油膜所謂膜者。皆三焦也。三焦與包絡相通其跡如此。故包絡之脈。下膈歷三焦也。出腋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故中指應心。亦由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