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 唐宗海
- 4999字
- 2015-12-26 17:04:21
譫語屬陽明燥熱。鄭聲屬心神虛恍。而此云肝為語。蓋燥熱乃木火克土。神恍乃肝魂不清。因而心神擾惑。故皆宜瀉木火安魂也。
脾為吞。
脾主化谷生津。凡口中津液少者。時常作吞。引之狀反吞為吐又是水谷不下之故。皆屬脾病。可以互勘。
腎為欠為嚏。
欠者陰。引陽入。故呵欠。至而欲寐嚏者。陽引陰出故噴嚏出而人醒。二者皆根于氣海。故腎病則見此二證。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陽明主納。其氣以下行為順。氣逆則反其令也。沖脈麗于陽明沖逆亦屬陽明胃。噦者。吐穢惡之氣也。吞酸噯腐之類。皆反其納物之令也。恐者腎所主。腎水動而胃土不能制之。故恐亦屬胃。
大小腸為泄。
泄多是脾胃中焦之證。然總出于腸中。故皆屬于大小腸之病。小腸屬火以化谷。火虛則谷不化而飧泄。大腸屬金以燥糞燥氣不足則糞溏瀉。小腸火甚則又膠結為痢。大腸燥糞則又秘結不便。此又為泄之變態矣。
下焦溢為水腫。
三焦乃決瀆之官前已詳注。此但云下焦者。因上焦連心肺。中焦連脾胃。多兼心肺脾胃之證。尚非三焦專責。惟下焦當膀胱上口為水入膀胱之路此處不利則水溢于上。達于外而發水腫。下焦屬腎屬肝治宜疏泄肝腎。又肺居高能御下。
主通調水道。非開利。肺氣不能治下焦也。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膀胱下為溺管。溺管淋澀不通為癃肺主水道。由肺氣閉。則宜清利。肝脈繞莖。由肝血滯。則宜滑利。據西醫之說。
以為溺管發炎腫塞或砂淋內塞究之。皆肺肝兩端所致也。又溺管之后為精竅。精竅有敗精死血。亦能擠塞溺管。法當利腎。夫肺以陰氣下達膀胱。通調水道而主制節。使小便有度。不得違礙肝腎以陽氣達于膀胱蒸發水氣使其上騰。不得直瀉。若陽氣不能蒸。發則水無約束。發為遺溺。治宜溫胞室。蓋膀胱如釜。胞如灶溫。胞室者。釜底添薪也。參看十二官條自見。
膽氣郁為怒。
膽者木生之大也。西醫論膽專言汁不知有汁即有氣。故內經均以氣立論。木氣條暢。火氣宣達。則清和朗潤。其人和平。若木郁生火。火郁暴發則為震怒凡病之易怒者皆責于膽氣也。
臟腑之證。不一而足。舉此為驗。任其證形百變均莫得而遁情矣。
諸病所屬
屬者所統屬也。知其所屬。則綱領既得。而其條目可例求矣。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肝為風臟。凡風病皆屬于肝。諸風。謂中風傷風驚風癘風之類。所該之證多矣。掉謂轉動。凡猝倒痙癇抽掣搖戰之類皆是。肝主筋此皆筋之為病也。眩是昏暈。凡昏花妄見。頭目旋轉。皆是肝開竅于目。故有此病也。西醫謂目眩惑昏花。痙癇抽掣。皆腦髓筋為病謂目系通腦故昏眩。腦氣用力太過。則肉縮伸抽掣。究問腦氣何故病。此則西醫茫然。豈知肝脈通于腦。開竅于目而土筋。凡西醫所謂腦氣。皆肝脈所司。而脈筋所以致病。則又肝風為政也。故凡掉眩皆屬于。
風而諸風為病。總屬之肝。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腎司寒氣。故凡寒證。皆屬之腎。腎又主骨。腎陽四達。則骨體舒展舉動輕便。若肢骨拘急而收曲。或 緩而引長。
皆骨不為用也。須知拘收引 。與抽掣縮短者不同。一是寒癥一是風癥當辨。
諸氣 郁。皆屬于肺。
五臟六腑之氣。無不總統于肺。以肺為氣之總管也。故凡治氣。皆當治肺。肺立皮毛。 是氣之乖于皮毛者。
也說文謂形惡。如紫癜斑瘤。黑痣 鼻之類西醫言毛孔下有油核。其管直通皮膚。若面生黑刺。即管塞。之故此即內經之說也。郁是氣遏于內。不得舒發也。見病。如氣逆痰滯。血結便閉之類。是氣之乖于腹內者。郁與暢反肺氣不暢故郁。宜散降之。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腫在皮膚四肢。滿在腹內脹塞。皆濕氣壅滯。水不下行。停走于膈膜中也。然濕證尚不止此。故曰諸濕或頭目暈沉。
或瘧暑泄痢。或周身痹痛。或痰飲 癖。皆屬脾土。不制水所致蓋脾生油膜之。上膜是三焦主水道油是脾之物油不沾水。
此脾所以利水也。若脾之油失其令則濕氣乃。得藏匿。故治濕責之于脾。
諸痛瘡癢。皆屬于心。
此言諸瘡。或血分凝結阻滯其。氣氣與血爭則痛。或血虛生熱。兼動風氣。風火相扇。則癢。皆屬心經血分為病。
治宜和血。又凡病不干血分皆不發痛。故痞臌腫等。均不痛凡是腹痛肢體痛。蓋無不關于血分故皆屬心。
諸熱瞀 皆屬于火。
諸熱謂發熱惡熱瘟暑等癥。瞀謂眼目昏花。黑暗見鬼等癥。 謂筋不得伸。抽掣等證。皆屬于火者。蓋諸熱是火傷氣分。火克肺金也。瞀是心神擾惑。視物昏亂。火屬心。心臟火。擾其神故瞀。 是肝筋為火所灼。無血養筋。故縮扯。
與 緩不收有異。當辨之。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厥謂四肢逆冷。固謂腹中瘕積。如寒疝之類。瀉謂下利不止。皆屬于下。謂屬于下焦腎經也。腎陽不能四達。則厥。
腎陽不能上升則瀉腎陽不能化氣則固結。故皆屬于下。宜溫之也。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痿有兩證。一是肺痿。肺葉焦。舉不能通調津液。則為虛勞咳嗽。一是足痿。脛枯不能行走。則為足痿。然未有足痿而不發于肺者。蓋肺主行津液。由陽明而下潤宗筋。足乃能行。肺之津液。不行則宗筋失養故足痿。雖見于下。而亦屬之上焦也。喘屬肺之呼不利。嘔屬胃之飲食。氣逆肺胃。均屬上焦。上焦屬陽。多病火逆宜清之也。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禁謂口齒禁切。噤口痢。痙病口禁之類。鼓栗。謂鼓戰栗。如瘧疾手足搖戰之類。如喪神守。謂譫語百合病。恍惚不安之類蓋熱極反寒之象。火擾心神之征。皆宜治其火也。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寒濕則筋脈凝熱濕則筋脈脹。故皆能發痙與項強之證。
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諸逆謂吐咳嗆嘔等。凡是沖脈氣逆頭目咽喉胸中受病。均系心肝之火。挾沖脈上行也。宜抑之。
諸脹腹大。皆屬于熱。
諸脹謂腹內脹滿。腹大謂單腹脹。此證是肝不疏泄。脾不運化。肝不疏泄。則小便不利。水停為脹。脾不運化。則單腹脹。皆屬于熱者。屬于肝木乘脾也。然此與上節火字有別。火屬血分熱屬氣分熱則氣分之水多壅。故主脹大。
諸躁狂越。皆屬于火。
躁謂煩躁。狂謂癲狂。越謂升高。 垣。凡此皆三焦與胃火太甚。而血氣勃發也。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強直僵仆倒地。暴者猝然發作。風性迅速。故能暴發。凡風均屬之肝。肝屬筋脹。風中筋脈。不能引動。則強直矣。
風者陽動而陰應之也。故風俱陰陽兩性中風之陰。則為寒風中風之陽。則為熱風無論寒熱。均有強直之證。宜細辨之。
諸病有聲按之如鼓。皆屬于熱。
此與腸鳴不同。腸鳴則轉氣切痛下泄。屬水漬入腸。發為洞瀉是寒非熱也。此有聲。乃在人皮里膜內。連網油膜之中。凡人身連網油膜。均是三焦。乃相火之府。行水之道路也水火相激。往往發聲。但其聲綿綿。與雷鳴切痛者有異按之亦能作聲。又拒手。如按鼓皮。以其在皮膜間。故按之如鼓。是三焦之火。與水為仇也。故曰皆屬于熱。蓋三焦為行氣之府。氣多則能鼓吹其膜中之管使之有聲如西洋象皮人搦之則出聲是矣。
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跗足背。凡足腫皆發于厥陰陽明兩經。陽明之脈行足背。厥陰之脈。起足大指叢毛內聯踝。肝木生熱。壅遏胃經之濕。則循經下注而發足腫。極酸疼也。酸字頗有實義。西醫云。凡香港腳必胃中先釀酸水。繼而尿中有蛋白形。尿味亦酸乃發腳腫痛但西醫未言所以致酸。與因酸致腫之故。惟內經理可互證。經云肝木在味為酸蓋木能生火木能克土土不化水火又蒸之。則變酸味是酸者濕與熱合之味也。羹湯夏月。過夜則酸濕遇熱也。冬月則否有濕而無熱也。知酸所以致疼腫而香港腳可治矣。又凡乍驚乍駭。皆是肝經。木郁火發。魂不藏之故。是以皆屬于火。
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
轉者。左右扭掉也。反者角弓反張也。戾如犬出戶下。其身曲戾。即陽明痙病頭。曲至膝也。水液混濁。小便不清也。轉在側屬少陽經。反在后屬太陽經戾在前屬陽明經。水道在膈膜中。屬三焦經皆屬于熱。是水液混濁。固屬三焦之熱。而諸轉反戾。亦當同屬三焦矣。三焦。網膜西人謂之連網。由內達外。包裹赤肉兩頭生筋以貫赤肉筋連于骨節。故利曲伸。觀此則知轉反戾是筋所牽引。實則網膜伸縮使然。故內經與水液同論。以見皆屬三焦網膜中之熱也。西醫乃謂抽掣痙等。發于腦筋。不免求深反淺。故西人無治之之術也。
諸病水液。澄澈清泠。皆屬于寒。
下為小便上為涎唾。其道路總在三焦膜膈之中。無論何證。但據水液。有澄澈清泠之狀。即是三焦大虛之候。故曰皆屬于寒。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嘔謂干嘔。是火逆也。吐有寒證。吐酸則無寒證。暴注下。迫里急后重。逼塞不得暢。俗名痢證。皆屬于熱者。屬于肝經之熱也。肝火上逆則嘔吐酸。肝火下注則痢。下迫因肝欲疏泄。肺欲收斂。金木不和故欲瀉不得。且痢多發于秋。
金克木也。
病機百出。未能盡錄但舉其凡。以例其余。
四時所病
四時各有主氣。客氣五方強弱之異茲所舉者。不過明臟腑氣應與天時并行之義耳。醫者當知隅反。
春善病鼽衄。
鼽是鼻塞流涕。衄是流鼻血。鼽屬氣分。春陽發泄。為陰所閉則鼻塞不通。治宜疏散其寒。衄屬血分。春木生火。
動血上沖。干犯清道。鼻為肺竅。木火侮肺。故發衄。治宜清降其火。善病者。謂多此種病也。
仲夏善病胸脅。
胸是兩乳中間屬心。脅是兩乳旁邊。屬三焦。心是君火。三焦是相火。皆與夏氣相應。故仲夏善病胸脅。以火有余。
多發逆滿也。
長夏善病洞瀉寒中。
長夏未。月濕土主氣。脾主濕而惡濕。濕甚則發洞瀉陽極于外。無以溫養中土。故發寒中之病。觀冬月井水溫。夏月井水冷。則知夏月。中宮多寒矣。
秋善病風瘧。
風屬肝瘧屬少陽。因風致瘧。本系木火為病。而多發于秋令者。木火侮金也。蓋秋當肺金主氣之時。金氣清肅。則皮毛自斂。膜腠自和設風氣鼓動。則為皮毛不得斂。而發寒熱。風火相煽。則膜腠不得和。而戰栗。溺赤。知此理者。
可得治瘧之法矣。
冬善病痹厥。
痹是骨節疼痛。厥是四肢逆冷。腎中陽氣。能達于骨節。充于四末。則無此病。冬令寒水氣盛。往往腎陽不足。故多此病。
四時之病不一而足。則此種為多。且知其理。而一切非時之病。理皆可識。
臟腑通治
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癲狂宜補心為主。
舊注君相二火。一氣相通此解通字。與以下各通字不合。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憑空說理。不按實跡。
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西醫云。人之臟腑。全有連網相聯。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據此則知心與膽通。其道路亦在膜網之中。蓋膽附于肝肝系著。脊上循入。肺系連及于心膽與心通之路即在其系中。故心病怔忡宜溫膽。膽病戰栗癲狂宜補心。非空論矣。又溫字補字。有辨。經言溫之以氣。補之以味內經言以苦補心。是瀉心火。即是補心。以益其陰也。溫之以氣是益其陽也。
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
肝內膈膜下。走血室前連膀胱后連大腸。厥陰肝脈又外繞行肛門。大腸傳導。全賴肝疏泄之力。以理論。則為金。
木交合以形論。則為血能潤腸。腸能導滯之。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腸。以行其郁結也。大腸病如痢癥。腸風秘結。便毒等癥。皆宜平肝和血潤腸。以助其疏泄也。
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泄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
西醫圖繪脾居連網之上。小腸通體。皆與連網相附。連網中均有微絲管相通據此則內經所言。道路顯然。西醫不知內經。妄詆軒。岐以為未見臟腑。此不足怪。獨怪中國。趨好洋學。舍古圣之書。而弗深考。豈不謬哉。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助濕氣發腫脹作瀉滿。小便混濁。故當瀉小腸至于小腸所以化物不滯。全賴脾濕。有以濡之西醫所謂甜肉汁入腸化物是矣。故小腸病痢及秘結。闌門不開。膈食等癥。皆宜潤脾。
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
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其路道全在三焦膜中。已詳言之。故肺與膀胱相隔其遠。而實相通。肺病則水停為痰飲。故宜清利膀胱以瀉之。膀胱病。多由肺之上原。不得疏通。故宜清肺氣為主。
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
三焦之原。即發于腎系。故腎與三焦相通。三焦為腎行水化氣。故腎病宜調和三焦。譬如腎氣。丸用苓澤以利三焦之水。保元陽。用黃 以充三焦之氣是矣。三焦病不能行水。則宜滋腎陰。不能化氣。則宜補腎陽。近醫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名連網。不名三焦。且又不知腎系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氣化哉。
此條全可考臟腑路道。西醫形跡之學。未及如是之精。而今人不講。反為西人所笑。堪發一嘆。
望形察色
形是肢體。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比脈更難。今且舉其大略。使人得其門徑。西醫于察色未深考。
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言五色命于五臟。每臟各見本色便知其病。各臟又各有所合便。知其病之所在。譬如青色屬肝。肝合筋。便知其病在筋。余仿此。
青如草滋者死。青如翠羽者。生黃如枳實者死。黃如蟹腹者生。黑如 者死。黑如烏羽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豕膏者生。
此言五色榮者生。枯者死。蓋必有血與氣澤。方能榮也。
凡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