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 中山傳信錄
- 徐葆光
- 4054字
- 2015-12-26 17:03:57
圓覺寺本宗香火,有時祭、有月祭(名蘭盆祭),三日齋。忌辰,有特祭。朔、望,獻茶。天王寺、天界寺,禮同。
先王廟神主昭穆圖昭(十五)尚益昭(十四)尚貞昭(十三)尚豐昭(十二)尚永昭(十一)尚清昭(十)宣威昭(九)尚圓昭(八)尚泰久昭(七)尚思達昭(六)尚巴志昭(五)武寧昭(四)西威昭(三)英慈昭(二)英祖昭(一)舜馬順熙○舜天穆(一)義本穆(二)大成穆(三)玉城穆(四)察度穆(五)思紹穆(六)尚忠穆(七)尚金福穆(八)尚德穆(九)尚真穆(十)尚元穆(十一)尚寧穆(十二)尚賢穆(十三)尚質(zhì)穆(十四)尚純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前使汪楫「中山沿革志」,前圖序次少紊;今考正之。諸皆稱「神主」;惟寧、豐、賢、質(zhì)四主稱「尊靈」,又加稱其字寧曰「康翁」、豐曰「宗盛」、賢曰「秀英」、質(zhì)曰「直高」。
圓覺寺右廡神主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佛殿,中一間供佛;左、右如夾室。藏巳祧先王神主。佛殿前,右廡為神殿,并列二堂;堂各三間,皆南向。上一堂三龕,中為尚圓「龍慶云君」;蓋其謚也--是為國王始祖。左龕尚質(zhì),今王之高祖也;右龕尚貞,今王之曾祖也。下一堂三龕,為尚真;乃尚圓子--是為國王太宗,與始祖尚圓皆為不祧之主:故皆居正中一龕。左龕尚益,今王之父也;右龕尚純,今王之祖也。父反居左、祖反居右者,昭穆位定,不嫌同尊也。天王寺內(nèi),亦有神主。佛殿南向,三間;中供佛。左一間,神主二:一書「歸真尚稷神位」,乃始祖尚圓之父也;一書「歸真尚久神位」--尚久,乃尚豐王之父、尚元第三子也。二人皆王父,未為王;故另奉于此。旁二主,為王妃:右一間四主,俱王妃也。天界寺內(nèi),有尚懿神主--乃尚寧王之父。寺中皆女主,供王妃及王姊妹;出嫁有家祠者,亦得祔。世子尚益卒,始葬后,神主在世子府;男女各官孝服,每日哭臨。百日后,移主天界寺,男女亦每日燒香、帛。迨除服三年遷祔后,內(nèi)人不得與祭列矣。以前先王,禮皆如此。
圣廟,春、秋二祭。康熙五十八年正月,紫金大夫程順則啟請祭孔子,用大牢;祭啟圣公,用少牢。其爵、帛、粢盛、籩豆之數(shù),具圖載之。其祭品,本國所無者,皆以土產(chǎn)代之。祭期前三日,與祭者皆齋戒。前一日,演禮省牲。丁日,王遣紫金大夫丑時祭啟圣祠、遣法司官寅時祭圣廟,皆行三跪九叩首、飲福受胙禮。是年二月,始行此禮。自此以前,以紫金大夫或長史官為主祭,行八拜禮,不行飲福受胙禮;惟焚楮,不用帛,又無齋戒、省牲:禮似太簡,故啟請今禮如儀。
圣廟祭品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至圣先師位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四配每位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吞圣祠祭品圖
吞圣公位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蠟祭,每年五月、六月各地方收獲后,舉行報賽田神諸禮。「中山世監(jiān)」云:『古初,未知稼穡。阿摩美久初,分種粟、菽于久高島(姑達佳)、知念、大川、玉城諸處,春稻夏熟。至今在所,春、夏四度祭神。二月,久高;四月,知念、玉城:是為報本返始之大祭也』。
請雨,每于十月墾種后,先三日齋,各官皆詣龍王殿及天尊廟拜請;又請龍王神像升龍舟,至豐見城,設(shè)雨壇拜請。旱甚,國王親詣崎山雩壇躬禱,或詣雨城(在玉城村內(nèi))躬禱。首里圓覺寺及波上護國寺,皆令僧眾人祈禱。
凡跪拜,皆合掌膜拜,伏地;久之乃起,搓手為敬。婦女拜,先雙手左右三拂;膜拜、叩首,與男禮同。見舅姑、尊長始行之,平行無交拜等禮儀也。
凡拜佛,先膜拜,一叩頭、四拜,手九拂;再叩一首,起立,又三十三拂。父兄代病者許愿求神者,共三百三十三拂。
配饗每位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學(xué)
圣廟,在久米村泉崎橋北門,南向。進大門,庭方廣十余畝,上設(shè)拜臺。正堂三間,夫子像前又設(shè)木主,四配各手一經(jīng)。正中梁上,亦摹御書「萬世師表」四大字榜書;前使汪、林各有記書木牌上,立左右(文多不錄)。康熙十三年立廟,尚未有學(xué)。康熙五十六年,紫金大夫程順則因?qū)W宮未備,取汪、林二公廟記之意,啟請建明倫堂;又于堂中近北壁分小三間,奉祀啟圣并四配神主。五十七年秋七月起工,冬十月告成。明倫堂左右兩廡,蓄經(jīng)書籍文略備。國王又命紫金大夫程順則刊刻「圣諭十六條」演義數(shù)節(jié),月吉講之。舊例,以紫金大夫一員司教,每旬三、六、九日詣講堂稽察諸生勤惰,兼理中國往來貢典并參贊大禮;又于久米內(nèi)大夫、都通事、秀才諸人中擇文理精通者一人為講解師,又擇句讀詳明者一人為訓(xùn)詁師。講解師歲廩十二石,設(shè)學(xué)于啟圣祠內(nèi),以教通事、秀才之成業(yè)者;訓(xùn)詁師歲廩八石,設(shè)學(xué)于上天妃宮,以教七歲以上之初學(xué)者(首里亦有鄉(xiāng)塾三所。其外村小吏、百姓之子弟,則以僧為師。皆學(xué)國字,有草書、無楷字)。欞星門內(nèi),庭中有石碑,大夫程順則記。其略曰:『琉球遠在海外,去中國萬里。自明初,通中國,膺王爵。洪武二十五年(壬子),洎陪臣子弟始入大學(xué),復(fù)遣閩人三十六姓往鐸焉。萬歷間,紫金大夫蔡堅始繪圣像,率鄉(xiāng)中縉紳祀于家。康熙十一年,前紫金大夫金正春啟請立廟,王允其議;乃卜地久米村,令匠氏庀材,運以斧斤、施以丹雘。迄康熙十三年,告竣。越明年,塑圣像于廟中,左、右立四配;王命儒臣于春、秋二仲上丁日,行釋奠禮。既新輪奐,復(fù)肅俎豆;猗歟!稱甚盛焉。臣順則恭奉教令,摛筆述興造始末;并勒之石,以垂不朽云。康熙五十五年(丙申)立』。程順則又有「廟學(xué)紀略」,記建廟興學(xué)顛末并講解、訓(xùn)詁師姓名甚備。大夫蔡文溥「中山學(xué)校序」云:『中山自通貢典文教三百余年,今子弟游觀通經(jīng)甚少,是由父兄之訓(xùn)不嚴,遂至子弟之業(yè)不修也。今我嗣君勤修學(xué)問,自王都以及鄉(xiāng)邑各建學(xué)堂,選士之通經(jīng)、善行者為師以教子弟;又遣近使巡宣,諭勸諸生曰:「爾曹潛心肄業(yè),孤甚嘉之!但學(xué)必以不倦為功,積久而后有成;不可以旦夕效也。且學(xué),不但誦讀章句而已;小而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大而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以至敦人倫、篤家族、和鄉(xiāng)黨、美風(fēng)俗,無非學(xué)也。為師者當以此教,為弟者當以此習(xí)。即國之取士,亦不外此;可不勉歟!嗚呼!吾君之所以振興文教者,至矣、大矣。由是,師之所教、弟子之所習(xí),皆以實而不以文;凡所以致知力行之事、致君澤民之道,莫不盡心講求以養(yǎng)成德器,躋中山于一道同風(fēng)之治矣』。又云:『方今新嗣君聰明性成,爰開講席,用進儒臣;日講詩、書,以求治國之道。化及于下,首里、那霸皆立學(xué)校,以教子弟。文風(fēng)大振,豈非盛事歟!我唐榮之人,自幼而冠,賜俸養(yǎng)育,立師教子,深蒙國恩;更當倍蓰其功,上不負教養(yǎng)之恩,斯無媿矣』。蔡文溥,康熙二十五年入太學(xué)讀書生之一也;故其言有次序如此。
官生入國學(xué)讀書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使臣汪楫、林麟焻代題遠人向化,求遣子弟入學(xué)讀書。二十五年,尚貞王遣官生梁成楫、蔡文溥、阮維新入國學(xué)讀書。二十七年九月,入監(jiān);上為特設(shè)教習(xí)一人--福建鄭某教習(xí)一年、寧波貢生徐振教習(xí)三年,徐振議敘以州同即用。官生三人,皆照都通事例,日給雞一、肉二斤、茶五錢、腐一斤;椒、醬、油、菜等俱備。每年春、秋,賜綿緞袍掛、紡絲紬褲各一,涼帽一,靴襪各一雙;夏,賜紗袍掛、羅衫褲各一;冬,緞面羊皮袍掛、綿襖褲各一,皮帽、皮靴、絨襪、被褥俱備。從人皆有賜。每月紙墨、朱筆銀一兩五錢:皆鴻臚寺關(guān)給。二十九年,貢使耳目官溫允杰、正議大夫金元達到京,國王請遣官生歸國;賜宴,各給賞云緞、紬布等物,乘傳遣歸。
代請官生入學(xué)讀書疏
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討臣海寶、編修臣徐葆光等謹奏:為奏請事。
臣等奉旨冊封琉球禮畢宴語,王令通事致詞云:「本國僻處海外,荒陋成風(fēng)。于康熙二十五年奉旨,許遣官生阮維新、蔡文溥等三人入學(xué)讀書。今得略知文教,皆皇上之賜也。自此三十年來,無從上請。今幸天遣使臣至國,求照前使汪楫代請入學(xué)讀書舊例,陳明遠人向化之意;倘蒙諭允,得照前例再遣官生入學(xué)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矣」。
禮部謹題:為奏聞事。
禮科抄出差回琉球冊封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等奏,于康熙五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到部。該臣等議得:冊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海寶、編修徐葆光等奏稱:「臣等冊對琉球國王禮畢宴語,王令通事致詞云:本國僻處海外,荒陋成風(fēng)。于康熙二十五年,奉旨遣官生阮維新等三人入學(xué)讀書,今得略知文教。自三十年來,無從上請。幸天遣使臣至國,求照前使汪楫代請入學(xué)讀書舊例,陳明遠人向化之意;倘蒙再遣官生入學(xué)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矣」等因,具奏到部。查康熙二十三年,差往冊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汪楫等將該國王尚貞所請令陪臣子弟赴京入監(jiān)讀書等語轉(zhuǎn)奏到部,臣部照其所請議覆具題;奉旨「依議」,欽遵在案。今琉球國王尚敬傾心向化,既稱再請將官生入學(xué)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等語,應(yīng)如所請,準其官生等赴京入監(jiān)讀書。應(yīng)行事宜,到日再議具題可也』。
于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本月初五日奉旨:『依議』。
禪宗
國無道士,釋有臨濟宗、真言教二種。臨濟宗,為禪門禮誦外,多學(xué)為詩。真言教,為人祈禱,書符咒;正、五、九月尤多祈福,俱戒葷酒。居首里諸寺者,皆臨濟宗;在那霸者,惟東禪寺、清泰寺及廣嚴寺三處為禪宗,余俱真言教也。
國自唐時有佛智圓融國師渡海參學(xué),始有臨濟宗。藏經(jīng)所有者,惟「法華經(jīng)」、「維摩經(jīng)」、「楞嚴經(jīng)」、「法寶檀經(jīng)」、「梁皇懺」、「臨濟錄」、「中峰錄」、「碧嚴錄」等。又有「三籟集」,石屋、中峰、侑堂三僧所著--三僧皆元時人。又有高泉禪師,本朝初閩人;后居日本黃蘗山;著有「洗云詩集」、「佛國詩偈」、「藏林集」。
其弟天池,閩僧,能書。
國禁僧不得渡海入中國,惟至日本參學(xué)者有之。僧衣,多用朱黃色等紬絹為之;袈裟外,更有一衣如背心狀,名「斷俗」。帽多用氈,如中國笠帽然。
僧綠
僧披剃后,有名著籍上之理梵司,皆有廩米。圓覺寺僧,為國王本宗香火所在,僧祿特重,歲八十石。天王寺、天界寺、崇元寺(即先王朝),歲二十四石。臨海寺,亦二十四石;護國寺,四十石:二寺在海濱,為國王許愿獻佛之所,故祿石次之。其他有萬壽寺、神德寺、圣現(xiàn)寺、龍福寺、安國寺,不論僧眾多少,每年支米八石(一云支口糧四名,每名一石三斗五升;共五石四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