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風俗

中山風俗,已見「前錄」。茲役久淹,見聞尤核;略為詮次,以備采風。

正月十六日,男婦俱拜墓。女子于歲初,皆擊球為戲。又有板舞戲,橫巨板于木椿上,兩頭下空二、三尺許,二女對立板上,一起一落,就勢躍起五、六尺許,不傾跌欹側也。

二月,麥穗祭,國中同日祭麥神。此日婦女不作女紅,男不事田野(麥、榖四祭皆同)。

二月十二日,花朝;前二日,各家俱浚井,女汲取井水洗額,云可免疾病。

板舞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三月三日上巳,家作艾糕相餉遺。官民皆海濱禊飲,又拜節(jié)相往來。此月中,同日又祭麥神,謂之「大祭」。

五月五日,競渡龍舟三(泊一、那霸一、久米一)。一日至五日,角黍、蒲酒同中國;亦拜節(jié)。此月稻穗祭,選吉;同日祭稻神。此祭未行,稻雖登場,不敢入家。明夏冊使子陽「使錄」云:『國中神有女王者,王宗姊妹之屬,世由神選以相代。五谷成時,女王渡海至姑達佳山,探其榖穗成熟者嚼之,各處乃敢獲。若未嘗先獲者,食之即斃。故田間絕無盜采者』。

六月,稻大祭,選吉;同日祭稻神。又有六月節(jié),國中蒸糯米為飯,家家相餉;此日亦不作女紅、不事田野,同上四祭日。此月有月之夜,士民皆拔河爭勝。

七月十五日,盆祭祀先。預于十三日夜,家家列火炬二于大門外,以迎祖神。十五日盆祭后,送神。

八月,家家拜月。明夏子陽「使錄」云:『俗有待月之愿。凡月初三、十八、二十三夜,皆修吉果拜待。初三夜,焚香對月拜;十八夜,焚香立待,待升明而拜,拜畢乃敢坐;二十三日,焚香坐待,待月出則拜:謂可益壽延禧。

白露,為八月節(jié)。先后三日,男女皆閉戶,不事事;名「守天孫」。此數(shù)日內(nèi),如有角口等諸事故,必犯蛇傷。國中蛇,九月出,傷人立斃。同日,蒸糯米,交赤小豆為飯,相餉。

十二月,逢庚午、庚申日,通國皆作糯米糕,棕葉包裹三、四層,和葉蒸食相餉,名曰「鬼餅」。俗傳古有鬼出,作此祭之;亦驅儺、禳疫之意。二十四日,送灶。次年正月初五日,始迎灶。

每月朔、望,家家婦女取瓶罌至炮臺汲新潮水,歸獻灶神或獻天妃前石神。

正、三、五、九——此四月國人名為吉月,婦女相率至沿海雪崎洞中拜水神祈福。

官民家有人渡海者,斲木為小舟--長尺許,檣帆俱備;著竿首,立庭中,候風以卜歸信。歸即撤之(名風旗,亦名五兩旗)。

凡許愿,皆以石為神。凡神岳、叢祠之所,皆有巨石數(shù)處離立,設香爐,炷香燭于前。燒酒、設牲果酬愿,皆就石獻供,不設神像也。「舊錄」有女王、女君、辨才天、六臂神之類,蓋即君君、祝祝開國諸神;傳久異辭,不盡核也。女巫為人祈疾者,曼聲唄誦徹夜,無鼓樂。

通國平民死,葬皆用棺槨(土名曰龕)。官宦有力之家,儀物仿「家禮」,有詳略。會葬者,皆衣白蕉衫。久米村大夫中,近有從「家禮」葬,不用浮屠者。

棺制,比中國棺略小;板厚不過一寸,長四尺五寸。

墓,皆穴山為之。既窆,壘以石;貴家則磨石方整,亦建拜臺。墓門,遠望如橋門。更有穴山,葬在層崖之上者。女墓前,掛棕葉片扇、白巾;男墓前,白布笠,立杖,草履、木屐。插花筒、設香爐,則男女墓皆同。

男女食皆不同器,各設具別食,食余棄之。與客會飲,不各設具;一桮傳飲,筋一雙著盎間,同用。今其貴宮對客,亦效中國同器、分筋飲食;或其居常尚仍舊俗耳。夏子陽「錄」云:『居官言事,必具酒二壺,至其家跪而酌之;酌畢,告以所事云』。

剃頂發(fā)

前明琉球人,皆不剃發(fā),惟不明網(wǎng)巾。萬歷中,冊使謝行人杰--閩之長樂人,母舅某從行,攜網(wǎng)巾數(shù)百事,至無可售;謝使遲冊封禮久不行,云本國既服中華冠帶,冊封日如陪臣有一不網(wǎng)巾者,冊事不舉;琉人競市一空。福建至今相謔強市者,則云「琉球人戴網(wǎng)巾也」。至本朝,始剃頂發(fā)。自國王以下,皆遵時制留外發(fā)一圍,綰小髻于頂之正中;首里與久米人,皆無異。夏子陽「錄」云:『首里人髻居偏,久米人髻居中』;今不然也。剪唇上髭令齊者,間有之。

五官正

國中惟三種人,皆剃發(fā)如僧。一為醫(yī)官,名曰五官正;一為王宮執(zhí)茶役者,名曰宗叟,又名御茶湯,六人;又有司灌園六人:皆全剃發(fā),戴黑色六棱幔頂寬檐帽,名曰片帽。衣外多著短掛一領,比大衣略短二、三尺許,黑色。二種人皆趨役,無時櫛發(fā);恐稽時事,故皆使從徑省云。

屋舍

作屋,皆不甚高,以避海風;去地必三、四尺許,以避地濕。民間作屋,每一間瓦脊四出,如亭子樣。瓦如中國囗〈同瓦〉瓦,極堅厚;非此不能御颶故也。

無磚墻,每屋四旁皆夾設板為壁。庭院中圍墻及外圍墻,則用蠣石壘成。首里大家外圍墻,磨削一面如切成,極堅整。無磚地,多用板閣,高三、四尺許。

門窗,皆無戶樞;上下限,皆刻雙溝道,設門扇其中,左右推移以為啟閉。

室中以席里草,厚寸許,緣以青布;布滿室中。入室,必脫三板,故名「腳踏綿」。自王宮以至民間,皆然。

屋宇,在那霸所見者,皆村中民居。首里所見官戚大家,墻垣、棟宇,皆極華整;然亦一行作屋分內(nèi)外,無層構復室也。惟官署始連楹八、九作大屋,每屋一間柱礎多至二十余所。

屋用囗〈木堅〉木作梁柱,堅潤細理,千年不蠹。一名羅漢杉,大島、奇界所出尤良,價亦甚貴;作屋一間,費至五百金。故久米大夫家從宦有年,尚多結茅者。首里大家皆以此造屋鋪地,久之光潤可監(jiān)。

壁既用板,無粉墁墻,多用砑花重粉箋,或白色、或白地緣花者糊之。

竹簾極粗,以細竹全干編之;掛屋檐四周。

屋中畫軸皆短小,不過四、五尺;屋小故也。若首里貴家,長與中國畫軸無異。

屏幅字,或用四扇;例先書一大字于首,如春、夏、秋、冬、仁、義、禮、智之類;下綴詩語三、四行,亦不必與大字相應。

屋中開軒,多旁向,或東、或西。庭院中設小山石,樹黃楊、烏木、檜、松之類;必剪束整齊,或方、或圓,層層有致。茸草如茵,極細軟,柔結寸許;連土不散,布滿山上下。或置小石池,畜魚其中;中立小石,石上植鐵蕉等小木為玩。

村逕皆極寬潔,多編細葉小竹作屏籬;剪葉令齊,方整縝密:村落皆是。寺院前,或列植黃楊,剪束就方,葉密如墻數(shù)十步許。又有樹,葉如冬青,六、七月生小白花,香如梔子,極芬烈,土名十里香;亦截作籬屏。將至王宮,夾道數(shù)里。

屋宇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米廩

藏米廩,亦懸地四、五尺,遠望如草亭。下施十六柱,柱間空處可通人行;上為板閣。官倉皆如此。村民或數(shù)家共為一亭,藏米其中,分日守望。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器皿

室中皆席地坐,無椅桌之用。飲食諸具,皆低小,以便用。其與中土異制者,圖之如左:

凡飲食置碗之具,如古俎豆盤器,或方、或圓,皆著腳,高五、六寸許。食,羅數(shù)具于前。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煙架

煙架一奩中,火爐一、唾壺一、煙盆一;室中置數(shù)具,人前各置一具。王宮制用,甚精飾。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棋枰

棋局,高尺許,腳二、三寸,面厚七、八寸;極堅重,使不傾側。黑子,磨黧石為之;白子,磨螺蛤頂骨為之。人皆善奕,謂之「悟棋」。下時,不用四角黑白勢子;局終,數(shù)空眼多少以定虧嬴,不數(shù)實子也。亦有象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士夫家有一榼,或朱、或黑,滲金間采,制作甚精。郊飲,各攜一具。中四器,置食物;旁置酒壺一、盞一、筋二,諸具略備。民家食榼,或方、或圓,皆作三、四層;刳木為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水火罏,制用輕簡,銅面錫里;一置火、一置水,外作一小木架盛之。下二層,黑漆奩三、四事,中藏茗具。入茶擔中,國王令秀才二人值之。客出游,則攜以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幾(書架)

曲隱幾,仿古式,繞身如扇形,高一尺許;加褥其上隱之。

書架,如鏡架,著小座,高半尺許。席地坐用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大小套枕,中藏數(shù)具;客至,則人授一枕。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茶甌(茶托、茶帚)

茶甌,色黃(無白地者),描青綠花草;云出土噶喇。其質(zhì)少粗無花、但作冰紋者,出大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甌上造一小木蓋,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頗工。茶甌頗大,斟茶止二、三分,用果一小塊貯匙內(nèi):此學中國獻茶法也。若國中烹茶法,以茶未雜細粉少許入碗,沸水半甌,用小竹帚攪數(shù)十次,起沫滿甌面為度;以敬客。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燈(燭)

燭燈,木底四方格,上寬下窄;白紙糊之而空其上。施木柄,釘柱上;雖大風,不致滅燭也。王宮內(nèi)所用皆然。民間燈,多不用燭;以木作燈,四方糊紙高木座,籠油碟其中,置地席上。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燭,如黃蠟而色黑;國中有油樹,取其子榨油為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蕉扇,圓者為日扇,男子用之。婦人用者缺其傍,如缺月狀;名月扇。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摺疊扇,名櫂子扇;即倭扇也。皆單邊,無寬邊者;粗細不等,有絕佳者。本國官民冬、夏用之,橫插大帶間以為飾。又有折腰扇,扇骨兩截,下合上開;僧人所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團扇,以竹為骨,繭紙糊之,或青、或白;灑金作畫。有泥金五華者,名玉團扇;惟王宮中有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命婦或受賜,始得用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匠具

斧、鑿,皆類中國。惟鋸用純鐵為之;形如刀,下著柄,列齒口端為用。(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陶器

瓶、罌,多類中國。其小異者,茶具、火罏一二種圖之。

茶具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炊爨鍋器,皆有鐵者制,亦頗與中國異,或有柄、有提處。夏使「舊錄」云:『多用螺殼炊爨』;今不爾。間以大螺殼烹茶者有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筆,用鹿毛為之,短管。比中國筆較短,僅長四寸余。竹管似蘆,取其輕細;管之末有番字小帖,筆帽皆有小開處。國人作書,皆不倚桌,或立、或坐;倒卷紙尾,左手箝頓掌中,懸腕書之。以筆蘸墨,則橫筆臥卷之。

紙,以繭為之;有理堅白者,極佳。其黃色質(zhì)松者,名事宜紙:皆切方幅為用,與高麗繭紙正同。其質(zhì)厚者染紫色,可為衣;名內(nèi)用紙。有印花者如錦,極可愛。

耕器

耝、犁,皆彷中國,但減從輕小。高田惟仰雨澤;下田層列,引泉下溉。其江湖通潮者,皆鹵不可溉,故無桔槔、戽斗諸具。

織具

機形,坐處窄,外寬,高一尺五、六寸,低著腳僅三、四寸許。機前立竹竿一,下垂,引扣下上。梭長四寸余,如皁角形。器用輕小,席地為便,家家有之;縷蕉絲雜紉織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漁具

沿海近港,所見皆用獨木小舟,或釣、或施繖網(wǎng)以取小魚。螺、蛤、蟹、石鮔、海膽隨潮下上者,夜候潮落,篝火取之。

樂器

樂器,與中國無異,箏、笛等俱備(無笙)。三弦,柄比中國短三寸余,彈撥惟用食指。笛曲,有「青山曲」(即中國「銀絞絲」、「五更轉」也)、「落雁曲」、「樂平曲」。「太平歌」乃神曲,每擊小銅點起調(diào);一人先唱,下乃齊聲和之。

前使張學禮「記」云:『國王遣子婿于從客某所學琴』;今已失傳。國中無琴,但有琴譜;國王遣那霸官毛光弼于從客福州陳利州處學琴,三、四月習數(shù)曲,并請留琴一具;從之。

女集(錢、女飾)

市易之所,「舊錄」云:『向在天使館東天妃宮前平地上,后徙馬市街』。今市集移在山沿海坡上,早晚兩集。市集無男人,俱女為市。所市物,惟魚、蝦、番薯、豆腐、木器、磁碟、陶器、木梳、草靸等粗下之物。仕宦家,多不入市。

市中交易用錢,無銀。錢無輪廓——間有舊錢如鵝眼大,磨漫處或有「洪武」字;已絕少。今用者如細鐵絲圈,一貫不及三、四寸許,重不逾兩許;貫口封一紙,扣鈐記之,散即不可用。每千,值國銀二分二厘(明萬歷中,蕭崇業(yè)、夏子陽等「錄」即云:『國中用黑銅錢極輕小,千不盈掬;凡五貫,折銀一錢』。則其來已久,本國稱為「鳩字錢」云)。其平日皆行「寬永通寶」錢(錢背無字,或有一「文」字。按日本寬永元年為前明天啟二年,歲在壬戌;此日本舊錢也。錢模大小,亦與前明萬歷錢相埒。錢質(zhì)皆赤銅,每百值國銀一錢二分。「國朝典匯」云:『琉球市用日本錢,以十當一』;為近是),臨時易之;使還,則復其舊。國中舊有「洪武」錢,永樂十一年又賜「永樂」錢。天順二年,王請照永樂、宣德間例,所帶貨物以銅錢給賜;禮部寢之。本朝又無賜錢之例,故其國少中國錢。

女集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县| 和林格尔县| 绥宁县| 大姚县| 崇明县| 台前县| 洪湖市| 浪卡子县| 磴口县| 油尖旺区| 纳雍县| 新沂市| 鄂州市| 吉木萨尔县| 冷水江市| 陇川县| 牟定县| 绥宁县| 定南县| 永福县| 宜春市| 河东区| 重庆市| 安福县| 静乐县| 平湖市| 盐山县| 普安县| 东辽县| 北川| 突泉县| 千阳县| 内黄县| 麦盖提县| 色达县| 黎城县| 且末县| 阿拉善左旗| 友谊县| 长岛县| 大庆市|